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還是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是植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物,是非固醇類多酚類之植物代謝物,作為抵禦感染、水分壓力、寒冷壓力、紫外線輻射和高可見光等的防禦機制,可以調節生物反應,和人體產生之內源性雌激素的作用極為類似。

 

異黃酮中有6種成分具有生理上有意義的異黃酮,分別是Daidzin (大豆苷) 23%、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 64%、黃豆黃苷(glycitin) 13%和極少量的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異黃酮(isoflavones) 的生理活性,依化學結構不同分為:

Daidzin (大豆苷) 、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黃豆黃苷(glycitin) 等屬於醣基型的異黃酮素(glucoside form),分子量較大,腸胃道不易吸收,生物可利用率大約為20%,大豆內所含有的異黃酮有97-98%是配糖基的型式。而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則是屬於去配醣基型的異黃酮素(aglycones form) ,分子量較小、活性高,人體腸道的吸收率大約可達到90%;經腸道菌群 β-glucosidase 水解,才具有生物活性,會被小腸絨毛吸收後進入血液,直接運送到肝臟。

 

大豆(又稱黃豆,soybean, 學名Glycine max Merrial),是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豆科種子植物,含有蛋白質38%、碳水化合物30%、脂肪 18%、灰分14%、礦物質、維生素及其他小分子物質,另外含卵磷脂 (lecithin)、大豆纖維、異黃酮 (isoflavones)、皂素 (saponin)、植酸 (Phytic acid) 及胰蛋白酶抑制素 (trypsin inhibitors),人類之異黃酮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便是大豆製品,而且因為異黃酮素在大豆中含量最為豐富,因此異黃酮則常被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

 

如上所述,大豆異黃酮,就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phytoestrogen),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 是友?

 

異黃酮可以減少骨質的流失,並且明顯增加骨質生成作用:

西方醫學很早就注意到少喝牛奶,但常喝豆漿與吃豆製品的東方女性,其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遠低於慣喝牛奶的西方人,認為可能與大豆富含之異黃酮素有關。而在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預防上,2012年台灣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對於停經婦女骨密度的效益,實驗收錄431位婦女,每天服用30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持續2年,雖然明顯升高它在血液中的濃度,但卻無法預防股骨與腰椎骨密度的下降。簡單的說,攝取大豆異黃酮應該無法完全預防骨質流失的狀況,特別是乳癌患者極容易有骨鬆問題。

 

面對骨鬆,乳癌患者應該攝取足夠大豆異黃酮與的鈣質,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對於更年期婦女的骨骼質量上的保健是相當重要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指出,罹患乳癌之停經後女性接受芳香酶抑制劑的治療,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副作用,所以建議患者定期監測骨質密度,並在必要時給予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

 

乳癌患者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所以要想預防心血管方面,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減少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LDL-C),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HDL-C)的功效,且可以降低血管中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減少血脂肪沈積在血管壁,避免血管硬化堵塞,因此能預防動脈硬化或冠狀動脈相關疾病,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

 

乳癌患者也很常有荷爾蒙缺乏的相關症狀,而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改善荷爾蒙缺乏的相關症狀。由於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構造上非常類似人體內的雌激素,所以大豆異黃酮可以普遍應用於改善女性/男性荷爾蒙缺乏的相關症狀,如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改變,所引起的對於熱潮紅、失眠、躁動、憂鬱、無力、關節、肌肉疼痛、心悸等更年期不適症狀。

 

根據美國「更年期雜誌」的臨床報告,以75名有明顯熱潮紅之更年期婦女為受試對象(每天至少出現7次熱潮紅症狀),每天給予70mg大豆異黃酮 持續4個月,相當於喝下3杯又濃又純的豆漿。研究結果顯示:大豆異黃酮具有明顯改善更年期婦女熱潮紅症狀的效果,可以減輕更年期所帶來的不適感。

 

另外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具有降低癌症發生的功效。

 

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亞洲婦女的乳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女性,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中,獨樹一幟不同於西方飲食內容之處,是大量的大豆食品。可能是因為亞洲人的傳統飲食中富含有大豆食物,而大豆食物中含有大豆異黃酮是主要因素。在大豆及其衍生食品消費量較高的亞洲國家,其異黃酮攝取量較高,為每天15 -60 毫克,而在西方國家,則明顯較低,約為每天1-2毫克。

 

移民至高乳癌發生率國家的亞洲婦女,仍然有較低的乳癌發生率。但是她們在西方國家出生長大的女兒、孫女們,乳癌機率則接近西方婦女的罹患率。這是乳癌與後天生活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的最有力證據。大多數美國人到成年期不消費大量的大豆食品,除了餵食大豆配方奶粉的嬰兒(他們的大豆攝取量是美國人口中最高)以外。

 

一項關於大豆異黃酮與乳癌風險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比較大豆異黃酮攝取量、乳癌風險和發生率的前瞻性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了顯著結果。研究數據表明,停經前和停經後女性的異黃酮攝取量與乳癌的發生率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研究的結論是食用大豆異黃酮可以降低停經前和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另一項更新的統合研究分析表明,無論停經前或停經後狀況如何,異黃酮的攝取量對乳癌風險都有保護作用,並且具有顯著的劑量反應相關性。

 

在中國上海執行的大型前瞻性追蹤研究 (Shanghai Breast Cancer Study),分析以年齡配對的1459位成年乳癌病人與1556位非乳癌健康對照組,其青少年成長期各類黃豆製品攝取 (豆腐、豆漿、其他黃豆類製品) 多寡攝取與乳癌危險性的關係。結果發現,青少年成長期黃豆製品攝取越多者,其成年期乳癌危險性越低 。對於具有雌激素以及黃體素受體陽性的乳癌而言,其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會因黃豆製品的攝取而有顯著較低。

 

韓國國家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共招募了 901 名大腸癌病例和 2669 名對照者。使用半定量食物頻率問卷來評估通常的飲食習慣,並從五種大豆食品中估計異黃酮的攝取量。結果發現,大量攝取豆製品、豆類和豆芽,與男性和女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有關。相較之下,大量攝取發酵的豆瓣醬則會增加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另一項針對異黃酮影響女性的卵巢癌的研究進行了統合分析。在這項研究中,納入了五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和七項病例對照研究,涉及 6,275 例病例和 393,776 名對照組。結果證實,攝取異黃酮可降低 33% 的卵巢癌風險。因此,作者得出結論,膳食異黃酮的攝取對卵巢癌確實具有保護的作用。

 

有人說:婦女喝豆漿會得乳癌、吃黃豆會長子宮肌瘤??!!大豆異黃酮究竟可以預防乳癌、還是會誘發乳癌?

 

首先William Helferich博士在伊利諾大學的小白鼠乳癌的實驗首先披露,他的實驗室將免疫系統受抑制(切除胸腺)的小白鼠卵巢切除後,植入乳癌細胞株及雌激素。因為雌激素的刺激,癌細胞很快形成腫瘤。然後,他們將雌激素移除,分別給予其中一組小白鼠一般的食料,另一組小白鼠則在食料裡添加含豐富大豆異黃酮的大豆蛋白,或是萃取的大豆異黃酮。結果發現吃一般食料的小白鼠,在沒有雌激素補充的狀況下,腫瘤快速消失(因為這個乳癌細胞株依賴雌激素才能存活、生長),而吃添加有大豆異黃酮食料的小白鼠,腫瘤反而會長大。但這項實驗有許多不妥的地方,所以不能夠直接下定義就是大豆異黃酮會誘發乳癌。

 

但實際上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其酚環上的碳4 和碳7,結構和功能與體內雌激素17 β-estradiol 的分子結構相類似,使其能夠與人體的雌激素17 β-estradiol一樣會結合雌激素受體 (ER) 的亞型 α 和 β,所以大豆異黃酮可與雌激素受體結合,並產生”類”雌激素的功能。雌激素(又稱動情激素,一種女性荷爾蒙)會導致乳癌、子宮癌、卵巢癌等婦癌發生。而大豆異黃酮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因此被誤以為屬於”類”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等同於人體的雌激素,造成跟女性雌激素相關的各種疾病,包括乳癌。

 

這好像類普篩絕對不等同於普篩。2022年3月基隆員警前往小吃店用餐後確診,導致基隆地區疫情全面擴散,連市長林右昌也因為接觸確診的偵查隊長,被匡列居家隔離。時任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為了要揪出潛在黑數,在基隆實施社區「類普篩」,由政府提供快篩試劑,讓相關區域的民眾能夠進行居家篩檢,這次的類普篩計畫也被稱為「基隆模式」。但過去陳時中曾表達看法,說普篩會有偽陽性、偽陰性的結果,台灣難以承受,這回宣布「類普篩」引起外界雙標的質疑。

 

其實異黃酮具有雙向的協調作用。

 

異黃酮由於其化學結構上類似雌激素,故可結合在雌二醇的作用受體上,發揮「微弱促進」或「拮抗劑」的雙向調節能力。有趣的是,到底大豆異黃酮在體內是促進、還是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主要決定在於雌激素的濃度,若體內女性荷爾蒙濃度過低,大豆異黃酮則扮演促進強化的角色;反之若體內女性荷爾含量偏高,則發揮抑制拮抗的效果。

 

而異黃酮反而會與體內的雌激素競爭雌激素受體,降低乳癌細胞受到真正雌激素的刺激,進而使得異黃酮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的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的作用,有預防癌變的風險。異黃酮因其結構與雌激素類似,被認為可以與雌激素的接受器結合,會有類似泰莫西芬(tamoxifen)的功能,產生等同於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簡稱SERMs)的抗癌效果,亦即大豆異黃酮可以與雌激素競爭,是一種乳癌治療上的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甚至可以抑制雌激素轉化所需的芳香環酶,更是一種乳癌治療上的芳香環酶抑制劑,類似臨床上常用的AI抗乳癌藥物。

 

此外,雌激素受體可以分為兩類: 雌激素受體亞型 α 和雌激素受體亞型 α 和 β,也就是ERα和ERβ。ER-α 是由595個胺基酸所組成 (66Kda),存在於乳房及子宮,ERα的表現與乳癌的形成有高度相關;而ER-β是由530個胺基酸所組成 (54Kda),存在於骨骼、腦部,由於來自不同基因,表現形式亦有所不同。ERβ多表現在正常的乳房細胞及良性腫瘤中。大豆異黃酮比較愛與ER-β相結合,較少與乳癌的形成有高度相關的ERα相結合。另外,也因為大豆異黃酮與骨骼以及腦部的雌激素受體(ERβ)有較強的親和力,所以其對於女性因為在更年期後的女性荷爾蒙劇降現象所造成的骨質流失及更年期症狀,有非常好的幫助。

 

癌症治療期間可以使用大豆異黃酮嗎?

2009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有一篇研究,以5000多名中國女性為實驗對象,追蹤期5年,探討「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將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較多者與較少者比較,其結果顯示:乳癌治療後的病人,黃豆食品吃得較多者,確實可以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與復發的危險性,且攝入大豆異黃酮與乳癌復發的風險也同樣呈現負相關性。

 

2017年Cancer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探討有關飲食中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量與乳癌病人死亡率之相關性。這個由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六個研究機構合作,長期追蹤(平均追蹤期是9.4年)近七千名乳癌病人存活的大型研究。該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北美洲罹患乳癌的婦女當中,較多的大豆異黃酮飲食習慣,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方面,確實比低大豆異黃酮飲食者要少了21%。換句話說,大豆食品可能會減少乳癌患者的死亡率。在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身上,大豆異黃酮可以與 ER-β 會有效結合,並發揮降低乳癌的活性。

 

一項乳癌研究之四年追蹤期間的死亡率結果顯示:高比例的大豆類食品攝取量組(大約每天 11 克的大豆蛋白或異黃酮 40 毫克)之死亡率為7.4%,低比例大豆類食品攝取量組之死亡率則為10.3%;四年乳癌復發率則在高比例大豆類食品攝取量組為8.0%,低比例大豆類食品攝取量組為11.2%。且攝取大豆類食品之乳癌患者,不會影響乳癌藥物 tamoxifen 的療效。

 

此外,文獻中有大量研究的證明,補充大豆可以提高癌症化療和放療的療效並預防副作用。大豆異黃酮由於其多種作用機制,包括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癌症治療期間可用作膳食補充劑,以改善抗癌藥物和放射的不良反應。尤其是攝護腺癌。且已被證明大豆異黃酮可以增強腫瘤細胞的放射治療敏感性,並增強化療藥物如doxorubicin或賀癌平的效果。

 

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對於雌激素受體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會有幫助嗎?針對 15 項隊列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目的在探討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62.7 毫克/天)與乳癌死亡率及其復發之間的關聯。作者發現食用大豆異黃酮的有益效果竟然在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的女性中表現出來,但在患有受體陽性乳癌的女性中卻沒有表現出來。所以一個有趣的問題,三陰性乳癌患者用大豆異黃酮,會有幫助嗎?

 

一項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醫學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可以透過調控表觀遺傳機制,達到三陰性乳癌的治療作用。此外雌激素受體β(ERβ),是ESR2基因的異構體,已經成為三陰性乳癌的潛在治療標靶。使用人類三陰性乳癌體內異種移植臨床前小鼠模型,發現如果能夠活化 ERβ的作用,可以顯著降低三陰性乳癌之原發性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此外,雌激素受體β1的作用水平升高,會造成三陰性乳癌其上皮-間質的轉化和乳癌幹細胞標記的減少,減少其轉移及抗藥性的產生。以及可以因此抑制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相關的基因表達的增加。就如同上面所提,在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身上,大豆異黃酮可以與 ER-β 會有效結合,進而發揮抗三陰性乳癌的活性。

 

在臨床前研究的模型中能夠證明大豆異黃酮可以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增殖、誘導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細胞週期停滯、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凋亡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遷移/侵襲。其治療三陰性乳癌細胞作用背後的分子機制涉及調節幾種信號通路,例如: PI3K/Akt、MAPK、STATT 和 NF-κB 通路,此外他們還發現大豆異黃酮可以與化療藥物表現出協同的抗癌作用。

 

過去幾十年來,乳癌治療在提高患者存活率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復發和抗藥性是三陰性乳癌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三陰性乳癌之所以難處理是因為癌症幹細胞,三陰性乳癌的腫瘤內存在少量乳癌幹細胞,使這些細胞能夠逃避常規抗癌療法,並且重新植入三陰性乳癌細胞,產生更具侵襲性的三陰性乳癌。最近的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也可以調控乳癌幹細胞,達到減少三陰性乳癌出現復發和抗藥性的風險。

 

大豆異黃酮的保健品在目前的臨床試驗中,並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成分,少數個案在試驗過程中會有不適,但也都很輕微,可能會引起輕微的胃和腸道副作用,例如:便秘、腹脹和噁心,也可能引起一些人的過敏反應,包括皮疹、搔癢和過敏反應、輕微浮腫或乳房敏感,一般認為與個人體質有關。凡事適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不要把豆漿當水喝、黃豆當飯吃。過猶不及,大量、單一的飲食模式一定會有風險。

 

從目前研究來看,乳癌等接受荷爾蒙治療、或是三陰性乳癌的癌症病人,正常吃黃豆製品、攝取大豆異黃酮,並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想要攝取足夠的大豆異黃酮,可能還需要有良好的益生菌相配合,與長期攝取才能達到。

 

異黃酮的來源,最重要的就是黃豆及其製品食物,如豆漿、豆腐、豆干、豆粉、素肉、納豆、味噌等,此外毛豆、山藥、甜豆、豌豆、四季豆、地瓜、花椰菜、芹菜及菇蕈類(如:香菇、木耳)也都含有,但份量遠低於黃豆,其餘食物則含量很少或甚至沒有。大豆中主要含有約90% 的異黃酮總量,其濃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品種、種植地點、氣候條件等。異黃酮含量也較低,加工過程會影響大豆食品中異黃酮異構體的保留和分佈。加工過程中異黃酮的轉化和損失會影響大豆的營養價值。

 

 

#大豆異黃酮

#乳癌

#三陰性乳癌

#Daidzin

#大豆苷

#金雀異黃酮苷

#genistin

#細胞療法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NKT細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細胞治療

#癌症免疫療法

#腫瘤溫熱治療

#細胞療法陳駿逸醫師

#腫瘤溫熱治療陳駿逸醫師

#癌症細胞治療

#高禾醫院陳駿逸醫師

#衛福部台中醫院

#癌症中西醫整合陳駿逸醫師

#癌症中西醫整合治療

#cik細胞治療優點

#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請連接”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歡迎參與臉書社團:陳駿逸醫師的用心話聊俱樂部 www.facebook.com/groups/456281992960876/

 

 

訂閱電子報

 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