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自2019年12月新冠病毒(COVID-19)爆發以來,由於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手段,新冠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該病毒與老年族群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相關。隨著新冠疫苗的快速研發,COVID-19引起的致命併發症有所緩解;然而,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等其他問題也隨之出現。
曾經聽過有人說:「接種新冠疫苗會讓癌症惡化」?
與其他病毒(如人類乳突病毒和EB病毒)類似,SARS-CoV-2也具有致癌潛力,新冠病毒其致癌機制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病毒誘變性和發炎級聯反應。鑑於新冠疫苗與免疫球蛋白(如新冠疫苗中的刺突蛋白)具有相似的結構,該項研究之發起者遂進一步假設新冠疫苗可能與癌症的風險有關;然而,一項基於人群的回顧性研究中,評估了接種新冠疫苗一年後癌症的累積發生率和風險。
新冠病毒SARS-CoV-2的致癌潛力已被提出,但關於COVID-19感染和疫苗接種的真實世界數據仍然不足。2025年自然(Nature)醫學期刊發現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開始後的 100 天內,如果能夠接種新冠疫苗mRNA 疫苗,會讓非小細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的癌症患者的總體存活時間顯著的改善。
根據指出,這項在韓國首爾進行的大規模人口回顧性的一項大型研究報告,研究目的在評估,接種新冠疫苗一年後之整體癌症的累積發生率和後續風險。研究資料來自韓國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涵蓋2021年至2023年間8,407,849名個體。接種新冠疫苗後一年內罹患癌症的風險,又是如何?
根據新冠疫苗接種的情況,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採用多變量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整體癌症風險。接種新冠疫苗1年後,甲狀腺癌(風險比為1.351)、胃癌(風險比為1.335)、大腸直腸癌(風險比為1.283)、乳癌(風險比為1.197)和攝護腺癌(風險比為1.687)的風險比顯著增加。總之,在在韓國首爾進行的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疫苗接種可能與六種特定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甲狀腺癌、胃癌、大腸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
就疫苗類型而言,cDNA疫苗與甲狀腺癌、胃癌、大腸癌、肺癌和攝護腺癌風險增加有關; mRNA疫苗與甲狀腺癌、大腸癌、肺癌和乳癌風險增加有關;混打疫苗則與甲狀腺癌和乳癌風險增加有關。
同時,接種新冠疫苗的男性似乎更容易罹患胃癌和肺癌,而接種疫苗的女性則是更容易罹患甲狀腺癌和大腸癌。若以年齡分層來看,相對年輕的族群(65歲以下)更容易罹患甲狀腺癌和乳癌;相較之下,老年人群(75歲及以上)更容易罹患攝護腺癌。
鑑於已觀察到COVID-19疫苗接種與癌症發生率之間存在年齡、性別和疫苗類型方面的關聯,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是否存在針對需要接種人群的最佳特定疫苗接種策略。
疫苗的加強劑量指得是再次接觸免疫抗原以增強免疫力。新冠疫苗的保護作用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因此,需要接種加強劑來恢復免疫力。鑑於當前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有所下降,目前人們對新冠疫苗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即使接種加強劑後仍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且加強劑會顯著影響接種族群中胃癌和胰臟癌這幾種癌症的罹癌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除攝護腺癌患者外,這種與新冠疫苗接種相關的罹癌風險增加,在65歲及以下人群中可能是更明顯。鑑於觀察到的新冠疫苗接種與癌症發生率之間存在著年齡、性別和疫苗類型方面的關聯,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針對需要接種新冠疫苗人群的最佳疫苗接種策略。
#mRNA
#新冠疫苗
#癌症
#免疫治療加分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化療
#癌症治療
#癌症熱治療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
#陳駿逸醫師
#癌症中西醫整合
#外泌體陳駿逸醫師
#cik細胞治療優點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NGS檢測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