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新知

2024123112 1

光生物调节疗法 开创个人化支持性癌症照护的新时代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尽管癌症治疗不断的进步,但它仍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癌症治疗种类和患者相关的危险因子决定了副作用的严重程度。此外,副作用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副作用给予有效的支持性照护是必要的。   有大量证据支持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简称PBM) 可以用于头颈癌接受放射治疗、化疗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预防口腔黏膜炎的功效。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黏膜炎,且已经被相关医学会纳入一般治疗的指导方针。   PBM 的免疫调节作用显示出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潜力。它也有助于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和伤口愈合。而PBM 有潜力成为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的新预防和治疗选择[如图]。   人体可以利用外在的光线来产生重要的生理反应,例如昼夜节律、维生素 D 代谢和视力等。光的用途很早就应用在许多古老的保健与治疗方面。使用低剂量光疗法,也就是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简称PBM),近年来PBM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治疗剂量方面取得了种大进展,使光PBM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为确立。   透过实证医学的系统性回顾和统合分析,PBM被建议可以常规使用它来解决癌症治疗相关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例如: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表明PBM在治疗接受头颈癌放射治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口腔黏膜炎方面的有效性。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光疗法已经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大量临床应用。  

光生物调节疗法 开创个人化支持性癌症照护的新时代 Read More »

2024123110 1

光生物调节疗法可否用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

光生物调节疗法可否用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 Read More »

2023042001 1 1

三期结肠癌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搭配中药PRM1201 发挥1+1>2

文:癌归于好/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结肠癌长期以来位居台湾癌症发生率的第一位。随着民众的自我警觉性增高,大多数的病人在诊断后均能接受肿瘤切除手术。然而,某些病人,尤其是手术后发现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即第三期)的病人,在手术后仍然有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的现象。因此早在40年前,医师就已经开始对结肠直肠癌的病人进行手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来减少病人的复发,并增加病人的存活。 最早一篇第三期结肠直肠癌的病人进行手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的研究是由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所主导的研究,发现对于第三期的结肠直肠癌的病人给予5-fluorouracil (5-FU)及levamisole的手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可以减少40%的结肠直肠癌之疾病复发率,以及33%的死亡率。因此在1990年的结肠直肠癌辅助性的化学治疗共识会议中就把 5-FU+ Levamisole 的化学治疗作为第三期的结肠癌的手术后标准辅助性治疗。 那是因为对于已经接受潜在治愈性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的第3期患者,日后癌病疾病复发的风险被认为是由手术时即已经存在的临床隐匿性微转移的多寡所造成的。而于手术后给予辅助性治疗的目标是根除这些癌症微转移,从而提高结肠癌第3期患者的治愈率。 而结肠癌第3期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好处,已经在结肠癌第3期(淋巴结有阳性扩散者)中得到明确的证明,其中给予以含有5-Fu(氟尿嘧啶)为主的辅助性化疗最早得到证实,可以将疾病复发的风险降低大约有 30%,并降低了 22% 至 32%的死亡率,此后更发现术后含有5-Fu化疗的辅助治疗基础上,再加上化疗药物oxaliplatin后,也就是FOLFOX或是CAPOX的处方,会让额外改善疾病复发与死亡的风险益处则会更显著。 从定义上看,术后的辅助治疗是否让病人获益之金标准,就是要能够因此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然而,三年的无病生存期(DFS)的定义为从随机分组到无论原因如何所出现任何结肠癌事件的时间,似乎是替代五年总体生存期的可接受的指标,尤其是对于结肠癌第3期疾病。

三期结肠癌术后辅助性化学治疗搭配中药PRM1201 发挥1+1>2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