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癌归于好/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传统针灸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有历史以来,针灸的针具从来没有改变过,都是使用尺寸0.3毫米的「毫针」,直到1996年才有了新的发展。
1996年,中国的中医学博士符仲华汲取传统针灸医学的基础和精华后,改良了针灸针具,并发明浮针疗法。由于浮针疗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与软组织的长期疼痛及关节部位的术后复健,且效果显著,在全球中医界和疼痛医疗界引起关注。
浮针和传统针灸到底有何不同?
传统的针灸针为毫针,针长依使用的穴位部位不同,分别有1~9公分不等的长度。针灸针在下针时,是以90度垂直插入肌肤表面、刺入穴位,再透过「提插」和「捻转」手法刺激穴位,达到刺激经络和激发经气的目的。
浮针疗法则需要使用一次性的针具,这包含了针套、软针管、及针芯。当中医师找到影响局部疼痛处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后,会以小于30度的横面下针、平行刺入肌肤,再透过特殊的「扫散」行针手法,牵动和刺激周遭的肌筋膜。
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据统计75%以上的癌症患者会经历中重度以上的癌症疼痛,癌症疼痛会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癌症疼痛的强度,会给予吗啡类药物或非吗啡类药物,然而,吗啡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会影响吗啡类药物治疗癌症疼痛的使用。而且药物治疗方案可能不足以治疗与癌症疼痛相关的症状。因此,有人提出了包括针灸及其他相关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浮针针刺疗法近日也被用于癌症疼痛治疗,且看起来具有确切的止痛疗效,且可以减轻与癌症相关的症状,并且改善整体的生活质量。
浮针疗法为何能够止痛呢?
浮针疗法止痛的作用机理,目前有以下几种浮针疗法的止痛假说:
- 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学说: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通过一个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的液晶态系统,可以建立细胞内外环境的联系。而浮针疗法的进针角度会与皮肤呈现15-25度,恰好会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当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结缔组织时,可以因此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的改变,由于压电的效应,进而释放出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产生反压电的效应,因此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使得原本痉挛、僵硬的肌肉得以舒缓,减少了对周边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迅速、高效率地缓解疼痛。而浮针疗法中的扫散动作,扩大了浮针疗法影响的疏松结缔组织面积,让其止痛的疗效更显著、更迅速。
- 筋膜学说:
而浮针疗法会刺激的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该部位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3类纤维和C纤维)末梢和毛细淋巴管,属于筋膜学的范畴。浮针疗法用一次性使用的浮针,迅速刺进肌筋膜触发点周围,并行左右扫散的动作,激发了机体的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进而启动神经的反射调控系统,提高感觉神经元的兴奋阈值,起到解痉与镇痛的作用;而且促使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分泌各种调节激素,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止痛及调节机体代谢作用;与此同时浮针疗法会激发了淋巴自体免疫调控系统,促进筋膜内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内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了变性细胞清除速度。
- 再灌注活动学说
“再灌注活动”是符仲华教授所发现提出的,是指医生左手或者其他身体部位促使病人有节律地活动相关的关节和肌肉,或者病人自己有意识地反复活动与病痛有关的关节和肌肉。当肌肉反复微损伤时会分解释放出钙离子,而相应的血流未增加,因而会促使肌纤维收缩,增加能量的消耗,进而使局部缺血、低氧,因而释放疼痛物质。用浮针疗法治疗肩周关节发炎时,需要配合肩关节的内收、外展、前屈、后伸的活动,可使肩关节局部缺血的病灶迅速重新获得丰富的血流供应,降低局部钙离子浓度及疼痛物质的浓度。
浮针疗法应用于止痛的情况:
- 用于肌肉及肌肉前后疼痛:
肌肉前病痛、肌肉病痛及肌肉后病痛为浮针疗法疗效最明确的适应证。
- 在癌症疼痛的应用:
采用浮针疗法合并中药热敷法治疗妇癌疼痛,选取双小腿内侧三阴交处为进针点,沿足太阴脾经走行方向进针,配合中药热敷包小腹热敷,其止痛效果均优于吗啡药物。
浮针疗法的不良反应:包括晕厥、针头刺痛、针头弯曲 针头弯曲、器械破损和血肿。破损和血肿。而吗啡药物的副作用镇痛剂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头晕、精神错乱、吗啡类药物过量和中毒。
#浮针疗法 #癌因性疼痛 #癌症疼痛 #筋膜 #针灸 #陈骏逸医师
#与您癌归于好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关怀协会
更多肿瘤治疗相关信息 请连接“陈骏逸医师与你 癌归于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请连接“全方位癌症关怀协会”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欢迎参与脸书社团:陈骏逸医师的用心话聊俱乐部 www.facebook.com/groups/456281992960876/
陈骏逸医师门诊的服务信息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