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肺癌的筛检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广,所以有越来越多的肺癌被早期发现。
当非小细胞肺癌被发现的时候,是属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这意味着你的肺癌是潜在有可能治愈性的疾病。目前知道,尽管外科手术的治疗仍然是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有部分的患者在手术之后仍然会出现局部癌症的复发和远程地转移。因此,如何术前或是术后采取手术之外的辅助治疗,来改善手术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是有其需要的急迫性,特别是在空气污然日益严重,肺癌已经成为台湾的新国病。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有人简称免疫药物治疗)目前已经临床试验证实其癌症治疗的效果,目前已经被核准使用于部分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一或二线使用或部分第三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及部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然而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的显著疗效,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免疫治疗是否也可以推广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之前的”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犹记得2013年世界肺癌大会及2014年欧洲肺癌大会都提出了免疫治疗将开启肺癌治疗的新时代。最初的研究发现免疫治疗用于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真的可以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CA209-003临床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对于已接受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的治疗,其2年生存率为23%-29%,5年总生存率为16%,这是划时代的大突破。
而针对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的治疗,过去仅能使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近期公布的PACIFIC研究显示当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加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的durvalumab作为免疫巩固治疗后,患者中位疾病控制时间可以延长了11.2个月,从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成绩5.6个月,因为这种新模式而延长到16.8个月,明显延长患者的整体存活时间。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建议,对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简称PD-L1)蛋白呈现阳性表达(水平≥ 1%)、且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ROS1 (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BRAF (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基因表达阴性或未知的非小细胞肺癌,如果是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Pembrolizumab或Atezolizumab无禁忌证者,第一线治疗的方案首选卡铂+太平洋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与 Pembrolizumab或Atezolizumab。免疫治疗在肺癌中取得的良好疗效,使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其在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效应,多项临床研究也开始探索对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使用新的免疫治疗模式,特别是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于手术前就开始使用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合理性。
所谓的新辅助治疗指的是于外科手术前的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疗、新辅助免疫治疗以及三者合并的治疗等。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同于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是通过阻断了T淋巴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抑制性信号通路,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从而实现抗肿瘤作用。其主要靶点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简称CTLA-4)、PD-1/PD-L1、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cell lymphocyte attenuator, 简称BTLA)、T细胞活化的含V区免疫球蛋白抑制物(V-domain Ig suppressor of T-cell activation, 简称VISTA)、TIM-3等等。目前市面上可使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靶点为CTLA-4、PD-1或是PD-L1。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手术前肿瘤内存在有多数癌细胞会表达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的靶标,进而在免疫治疗时大量的肿瘤抗原可以有助于激活肿瘤内的大量浸润淋巴细胞,引发持久、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效应。而且手术前给于诱导的系统性免疫反应,将会让机体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更能够预防肿瘤的复发,而术后患者常常会因肿瘤已经切除瘪较无法产生免疫介导的持久、更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术前先进行免疫治疗后所产生的免疫激活效,更能够彻底地消灭肿瘤微转移。术前先进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以在手术进行淋巴结清扫前,最大化激活机体的抗肿瘤效应。而且术前先进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就可以产生一定的抗肿瘤效应,让肿瘤缩小,增加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此外,新辅助免疫治疗过程中可以准确的评估疗效,能够协助快速指导术后的后续治疗方向。总之,新辅助免疫治疗期间的效果有潜在性的预测生存期的可能性。
相比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初治患者手术后才进行免疫治疗,会有更好的治疗耐受性和更强的系统性抗肿瘤的T细胞免疫反应。新辅助免疫治疗也可能增加其他治疗方式的抗肿瘤效应。
理论归理论,出来混最后还是要验真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的nivolumab率先发难。相关的研究名为CheckMate-816是一项全球随机、开放标签的第三期临床试验,研究在于评估与手术前单用化疗相比,使用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合并含有铂类的双药化疗用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之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不论PD-L1表达水平。试验主要收录的标准为:经组织学且根据第7版AJCC/UICC分期标准确认的1B期(≥4 cm)、2期或3A期,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同时具有可测量病灶(使用RECIST1.1的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是患有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已知EGFR基因突变或ALK基因易位、第2级或2级以上的周围神经病变、活动性自身免疫疾病,或是需要全身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都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在主要分析中,358个患者在术前随机接受nivolumab合并含有铂类的双药化疗共3个疗程,使用之术前化疗方案主要基于组织学分型,或者是对照组的术前单用3个疗程含铂双药的化疗,两组之后进行手术治疗。
于2021AACR年会报告了CheckMate-816研究结果,与单用术前化疗相比,术前使用nivolumab合并化疗的治疗模式,显示了无事件生存期(EFS)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患者因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7%。nivolumab合并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为31.6个月,而单用化疗的对照组患者为20.8个月。此外,nivolumab合并化疗组中有24%的患者期肿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单用化疗组则只有2.2%。nivolumab合并化疗可以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高达43%。
注:
无事件生存期的定义为:从随机入组道发生以下任何事件的时间长度:导致无法进行手术的疾病进展、手术后疾病进展或复发,或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
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定义:为由盲法独立中心评估评估的原发肿瘤和取样淋巴结中残留的存活肿瘤细胞均为0%。
这项研究结果发布后,对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医界终于有了第一个PD-1抑制剂nivolumab可以合并含铂类的二药化疗,可以用于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且不需要看PD-L1的表达状况,对于无事件生存期和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均能因此较传统医疗的模式有所提升。可喜的是于2022年3月4日,nivolumab生产的必治妥药厂(BMS)宣布根据CheckMate-816的三期临床研究结果,美国FDA已经核准nivolumab合并含铂类的二药化疗可以用于手术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

相关肺癌信息请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肺癌信息 请至: https://mycancerfree.com/cn/cancer-tota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