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证看中药对结直肠癌治疗的功效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发现,中药协助治疗结直肠癌具有巨大潜力。但中药抗癌的有效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位置点仍然不是很清楚。而在医学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于2018年,研究者使用临床数据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找到中药能够有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作用的分子靶点。 中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可以减少放射治疗、化疗的副作用,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缓解转移性结直肠癌相关的症状。然而,中药中与患者生存直接相关的中药活性成分,以及如何抑制大肠癌的分子靶点仍不清楚。 网络药理学通过网络分析阐明了多组分和多靶点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潜在机制,是衡量多靶点药物疗效和揭示其功能机制的有效方法,为中医药从经验医学转变为证据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或将加速中药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并改善当前的药物研发策略。 医学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于2018年的研究,进行回顾性地分析了222位结直肠癌患者。其中,使用中药组的患者有78例,无中药组患者为144例。研究分析表明,患者的吸烟史、原发性肿瘤大小、浆膜癌细胞浸润、原发性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癌胚抗原(CEA)>5ng/mL中位存活时间的减少呈现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有接受全身性化疗、放疗、转移后完全切除和接受中药治疗是有益于延长中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子。该研究分析,与无使用中药组(12个月)相比,结直肠癌使用中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明显更长。此外,使用中药组的1年、2年、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6.1%、84.3%、56.3%和29.2%,而未使用中药组组存活率分别为46.3%、24.5%、13.8%和7.3%。 该研究试图从治疗靶点数据库获取了结直肠癌62个重要的作用靶点。这些中药作用的分子靶点主要设籍于癌细胞增殖,癌症转移和免疫,包括RAS、磷PI3K/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介白素讯号传递通路,以及参与局部病灶性粘附的讯号传递通路。这些中药参与的作用点与癌症的免疫反应,如自然杀手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杀性、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的信号通路。 该研究也统计这78例接受中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的中药处方,共计有295种中药。其中92种中药的使用频率/总频率>8%,被研究定义为大肠癌疗常用的中药,其余203种使用频率<8%的中药则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