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维生素C 来对抗转移性结直肠癌EGFR靶向治疗的耐药性
为了找到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的最佳治疗策略,医学界做了许多努力。 具体而言,在 RAS、BRAF基因属于野生型和 MSS(微卫星状态稳定)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化疗 (5-FU、irinotecan、oxall[latin)、血管内皮生长子 (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 和多激酶的靶向药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事实上,EGFR靶向治疗被发现可以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总体生存率提高 10-20% 。然而,耐药性 随着 KRAS 和 BRAF 突变的出现,这种靶向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耐药性,分别是因为影响细胞讯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的内在和外在机制所驱动。 对EGFR靶向治疗之所以发生耐药性的内在机制:包括经由基因组改变和蛋白质磷酸化激活去影响 RAS/RAF/MEK/ERK 和 PI3K/AKT/mTOR 讯号通路。 此外,因为ERBB2/MET 的基因扩增和异常 IGF-1R 的活化也会刺激 EGFR 讯号通路的补偿性反馈回路信号传导。 此外,上皮-间充质的转化、糖酵解、脂质合成、脂肪酸氧化和维生素缺乏也是导致EGFR靶向治疗药之所以发生耐药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也对EGFR靶向治疗药之所以发生耐药性方面发挥作用。 这包括降低了发挥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杀性的自然杀手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障碍,以及让作用型的T 细胞密度降低和压抑免疫作用的PD-L1 蛋白表达增加,这些都是有助于癌细道存活的。而导致EGFR靶向治疗药之所以发生耐药性的其他因素是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了激活 RAS 或 MET 讯号通路,且促有丝分裂的生长因子释放,以及异常的癌症血管生成。 导致EGFR靶向治疗药之所以发生耐药性的另一个方面是由于经治疗下所存活癌细胞的异质耐药群体的出现引起的(即虽是EGFR药物敏感的 RAS/BRAF 野生型细胞,但它们没有被抗 EGFR 靶向治疗消除)。 口服维生素C后的组织和血浆浓度,会受到人体严格地控制。 通常,体内维生素C的体内总体含量度在 300 毫克到约 2 克之间。维生素C的血浆浓度受到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100μM。 粗略地说,在 30-180 毫克/天的适度维生素C的摄取量下,大约70-90% 的维生素C会被体内吸收。 然而,当口服维生素C剂量超过 1 克/天时,人体的吸收会减少到不足50%,并且吸收后的抗坏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