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逸医师谈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与新世代癌症治疗的关系 (观念篇)
文: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与许多人类的病理性疾病有关,过去 5 年,癌友体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治疗介入的关系中已成为当今肿瘤学研究的重点。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内的营养代谢、异生物质和药物的代谢、维持肠道粘膜屏障结构的完整性、与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各个方面都具有特定功能。
文: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与许多人类的病理性疾病有关,过去 5 年,癌友体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治疗介入的关系中已成为当今肿瘤学研究的重点。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内的营养代谢、异生物质和药物的代谢、维持肠道粘膜屏障结构的完整性、与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各个方面都具有特定功能。
文:癌症新观点/话聊俱乐部/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先天免疫系统担任第一道的防线,快速提供了重要的初始反应,并且透过检测与病原体相关的特定抗原,动员适应性的免疫系统对其展开防御。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成员,例如B细胞、T细胞,除了协助先天免疫系统外,做重要的是会对病原体产生持久性的“免疫记忆”,因此下次遇到同样的病原体,就可以迅速作用,反应速度就更快。 相较于适应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缺乏记忆性的。然而这一观念正在逐渐被改变,怎么说呢?例如:卡介苗,这种疫苗原本用来让适应性免疫系统记住结核杆菌,但现在发现,它也会让先天免疫系统得到“训练”,进而持续增强免疫反应,从而对其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有预防作用。这也是为何去年有接种卡介苗的国家,似乎新冠病的疫情比较趋缓的一项说法。 仔细再来认识先天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是甚么? 先天免疫系统又称为固有免疫,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抵御外来的感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非特异性地去辨识、并且作用于病原体。与适应性免疫不同,先天免疫系统并不会提供持久的保护性免疫,而是作为一种迅速反应的抗感染作用,目前知道先天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之中。 而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主要组成是白細胞,是游离于特定的组织器官之外的独立的细胞。它们的功能更类似于独立的单细胞生物,白細胞可以自由地移动并捕捉细胞碎片、外源颗粒或入侵微生物。与许多其他体细胞不同,白細胞没有自行分裂来达到增殖的能力,而是由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产生。 先天免疫相关的白細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s)、以及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在内的吞噬细胞(phagocytic cells)、以及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这些细胞的主要作用在于识别和消灭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体。 所以训练先天免疫系统可以对抗感染,那么是否也能藉由训练先天
扶正气祛癌邪 酵母来源的葡聚多醣体有法度来抗癌吗? Read More »
文: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胃切除手术是目前胃癌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可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术后如果缺乏有效的并发症治疗措施,会严重影响病患身体的恢复。 发表在2021年的医学期刊Food Function中的一项研究,对胃切除术后患者使用益生菌补充物,包括乳酸杆菌 MH-301、鼠李糖乳酸杆菌 LGG-18、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乳酸杆菌的亚种 LPL-RH,该研究通过临床和动物模型验证,试图探讨这种复合式的益生菌补充物是否可以作为胃癌切除术后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并探讨其潜在机制。 该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这种复合式的益生菌补充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的发炎反应、增强免疫力、恢复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促进术后的身体恢复。而在大鼠的研究模型中的试验结,发现胃造口术会导致发炎反应更加重,造成免疫系统和肠道屏障的受损,进而会造成体内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
认识恶性肿瘤伤口 癌症经常因为病情或是治疗的关系,患者会出现皮肤受损与破坏的情况造成恶性肿瘤的伤口,有别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伤口,恶性肿瘤伤口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癌细胞增生造成组织呈现蕈状的或浸润性的生长,进而恶性肿瘤穿透皮肤或转移至皮肤而造成伤口;另外其间接原因是因为癌症病患的营养状况不佳、接受了抗癌药物或放射线治疗,或是因为病情导致长期卧床而造成的褥疮。 造成病患、家属及医护人员最为困扰的应当算是蕈状生长并溃烂的癌症皮肤病灶、外廔管合并皮肤的糜烂、以及褥疮。但是在处理恶性肿瘤伤口之前,必须要对其病因及特质有充份的了解,才能够见招拆招。今天就恶性肿瘤造成的蕈状、且合并溃烂的伤口问题逐一讨论。 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通常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口,且经常有恶臭、大量渗出液、出血及疼痛,这些就是其最常见的特性,它可能出现在病患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之久。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往往会造成病患、家属或主要照顾者身心上巨大的冲击,尤其如果是癌症末期病患出现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除了更是极大的困扰。 临床上蕈状并溃烂的癌症皮肤病灶常见于乳癌(约占62%)、恶性黑色素瘤、恶性肉瘤与头颈癌(约占24%)。根据统计,大约有5-10%的癌症病患病程上曾经出现过恶性肿瘤伤口。 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因为身体原本正常的组织受到肿瘤压迫与侵犯,以及癌细胞也会沿着血管与淋巴管扩散、甚至造成微观上血管与淋巴管的栓塞,导致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之组织的血液循环、氧气和营养的供应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使得正常组织的生存力受损,更导致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不容易照护的很好。 另一方面肿瘤本身的增生,会让肿瘤血管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破孔,使得肿瘤内部的血液循环脆弱、且容易受到损伤,种种背景都会导致癌症伤口的组织内微血管的破裂与组织的坏死、以及肿瘤内部的缺氧、pH值下讲,进而导致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容易滋生厌氧细菌。 上述这些生理的病态变化。终会导致伤口的感染、疼痛、出血、渗出物、甚至出现恶臭味。可怕的是,因为恶臭与肿瘤的肿胀所引起外观改变、或更严重者孳生苍蝇等等,会造成病患与照护者的困扰,更导致了病患出现负面生活态度,诸如沮丧、焦虑、羞愧、窘迫与自我隔离、厌世……等,更因为日常生活需要频繁更换敷料与恶性肿瘤的蕈状伤口的复杂度与挫折感,都会导致病患自主活动与独立性受到限制,病患常会因此”龟缩”在家,家
口腔黏膜炎的中医调养: 口腔黏膜炎,经常被俗称为口腔溃疡。在中医称为口疮、口靡等,最常见的状况是外伤,包括自己咬到或刮伤等;其次为饮食或生活习惯造成,像是吃太多烤、炸及麻辣食物;或者长期熬夜、压力大等;有些则是病毒、细菌、霉菌感染,譬如糖尿病或癌症化疗患者,免疫力过低时会发现口腔内出现一个个突出的小白点但不会痛。根据统计约40-80%的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会产生口破的情况。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影响脾胃气血生成,脾胃损伤导致阴血不足、口腔黏膜炎、肠胃功能失调。根据国际医学期刊研究,针对707位接受含有5-FU为基础的化疗药物的大肠癌患者,使用调理肠胃功能的中药,证实可以改善较严重的口腔黏膜炎患者的嘴破症状。 而调理肠胃功能的中药,首推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传统中医流传下来的药方,最早出现记载于宋朝的「和剂局方」。而四君子汤就是使用人参、白朮、茯苓及甘草这四种中药材。一般来说,它具有滋胃健脾、补阳益气的效果,常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肠胃炎、贫血、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呕吐、下痢、老人虚弱出血、四肢无力症、痔疾、脱肛、半身不遂、遗尿症等证属脾胃气虚者。 认识癌症患着常提及的麸酰胺酸(glutamine): 而目前市售的麸酰胺酸(glutamine)这类的营养品,对于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是否也有帮助呢? 麸酰胺酸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游离胺基酸,主要是由身体的肌肉组织合成,主要是提供肠道细胞、肝细胞与免疫细胞,例如:淋巴球以及巨噬细胞,用麸酰胺酸做为这些细胞进行细胞复制匙后所需能量的来源。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一般靠正常饮食的摄取营养与体内合成麸酰胺酸的话,其产量就已经足够应付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但一旦体内遭受重大的变故,例如:接受重大手术、外伤、烧伤,或是接受放疗、化疗或是罹患重症的时候,这些时候身体为了因应这些重大事故,身体的代谢会转换成高度异化代谢的状态,而这些时候身体的肝、肾脏以及肠道细胞,对于麸酰胺酸的需求量会大为增加,导致原本积存的麸酰胺酸大量消耗,造成血液中的麸酰胺酸浓度下降。当麸酰胺酸的存量急遽减少,而麸酰胺酸的需求量又大为增加时候,麸酰胺酸就会更捉襟见肘,最后严重影响到身体组织的修复与肠道及免疫的机能。 以下是麸酰胺酸目前已知的生理功能: l 促进体内 DNA,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 l
由台湾新冠疫苗的经验 谈如何强化左旋谷氨醯胺预防癌友的口腔黏膜炎?? Read More »
根據臨床共識,建議分析基因型態,包括全RAS、BRAF、HER2 和錯配修復 (MMR) 的狀態評估,來確定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和治療患者的策略。 特別是,BRAF突變佔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 8-10%,超過 90%的 BRAF突變是密碼子 600 發生了錯義的突變,導致纈氨酸氨基酸取代谷氨酸 ,醫界常稱為BRAF V600E 突變,這是一個預後不佳的因素。這類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確實很差,中位總體生存期大約只有 10 至 20 個月之間。甚至部分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差到,只有其他沒有這種基因突變患者的第一線治療的控制時間。 此外,不同於 V600E 的 BRAF 突變,則稱為BRAF non-V600E突變,大約佔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 2%,但是它們有有別於BRAF V600E 突變的特殊臨床病理,且預後比BRAF V600E 突變要來得更好。與 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不同,BRAF non-V600E 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通常是左側原發、非粘液性、微衛星穩定性(MSS),沒有腹膜轉移,導致其有較好的存活時間,並且不需要使用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相同的治療方法 在生物學上,BRAF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特徵通常為高度甲基化、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 和屬於共有分子亞型 1 (CMS1)。特別是,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的特徵和 BRAF V600E的突變經常會重疊發生,多達 50% 的 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屬於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攜帶有 BRAF V600E 突變且同時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總是散發性的結直腸癌,不是遺傳性結直腸癌-林區症候群。這是相關的,因為眾所周知,倘若同時伴隨 MSI-H 狀態的話,他們因此可以從檢查點抑制劑的免疫治療中獲益。現在,pembrolizumab是攜帶 BRAF V600E 突變的且同時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新標準治療。 如果免疫療法有禁忌或不可用,化學治療仍然是一種選擇。
组织蛋白去乙酰酶(英语称为Histone deacetylases,简称为HDAC), 组织蛋白去乙酰酶能够将组蛋白赖氨酸上ε-N-乙酰基(O=C-CH3)水解掉的一类酶,这会使得DNA缠绕组蛋白更加紧密,因而使染色体之结构紧致,抑制转录之进行。 组织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英语称为HDAC inhibitor,简写HDI或HDAC抑制剂)是一种透过抑制身体内组织蛋白去乙酰酶功能的药物类别。 HDAC抑制剂可以使癌细胞重新表现出被沉默的抑癌基因,发挥抑制癌症的机能,造成癌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凋亡或是促进癌细胞分化。现在医学界积极研究透过「组织蛋白去乙酰酶的抑制剂」来治疗癌症。 所以HDAC抑制剂是极有潜力的抗癌药物,能诱使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然而,HDAC抑制剂对癌症进程之影响,如血管新生和癌症转移,依然有许多未知之处。 2021国际圣安东尼乳腺癌研讨会San Antoni Breast Cancer Symposium(SABCS)新亮点Entinostat,是一种新型、强效、每周服用一次、口服的第一类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在之前的2期临床试验的研究中,entinostat与荷尔蒙药物exemestane合并,去治疗荷尔蒙受体(HR)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后,总体生存期出现显著的改善。为了更进一步验证和证实此HDAC抑制剂合并荷尔蒙药物exemestane的治疗角色,因此设计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第三期临床试验,评估在更多的HER2阴性、荷尔蒙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试验收录了患者至少经一种荷尔蒙(可以是转移性或辅助时使用荷尔蒙治疗)后病情复发或进展,且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器官功能良好,体能状态良好,血液学和生化检查的数据良好。
中继投手系指于赛事中不是第一位上场的投手,也不是最后一位上场的投手。在正常情况下,中继投手多于第五局至第七局出场,接替先发投手登板投球。好的中继投手,不只要无失分,更重要的是不要被逆转,甚至可以赢得更多个出局数。 在RAS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世界,原本的治疗方式就相当有限,第一线的靶向药物目前只有bevacizumab,所以RAS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第一线的治疗,也就是先发投手大多是给予化疗合并或不合并靶向药bevacizumab。当第一线治疗让病情有些起色,肿瘤控制情况不错的时候,往往病人体能有些受损,或是无法继续耐受化疗,想要暂时休兵,过去就有许多策略安排在这个先发治疗之后,但是病情仍属乐观之际,可能采用积极监控而不给予治疗药物的策略、或是改采口服化疗、或是改用单用靶向等等之维持性治疗,作为中继投手。然而,对于RAS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本身的基因变异,造成预后本来就不佳,所以是否有更好的中继维持性,就变成对RAS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而言,有迫切的需要。 看官们请瞧瞧是否有新招式,可以应付呢? 首先,癌细胞增生是需要借助细胞周期的启动。而细胞周期又叫做细胞增殖期,是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结束所经历的完全过程。 细胞周期主要任务就是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合成,然后进入分裂期后完成细胞的增殖,就完成了一个细胞周期。然而根据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生化特点,又将其分为四个连续的时期。分别是G1期(DNA合成的前期),S期(DNA合成期),G2(DNA合成的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 而细胞周期的进展:G1期→S期→G2期→M期。 G1期:进行细胞生长,S 期:进行DNA的复制,使DNA成为相同的两份,至于G2期则是用来制造蛋白质,准备细胞分裂的所需物质,而M期就是有丝分裂期,为进行染色体分离和细胞质分裂的阶段,使一个细胞增殖成两个细胞,且每个细胞都有完整的一份DNA。 有一个特殊的Wee1激酶,主要的任务是参与细胞周期的G2进入M期当中的检查点工作,并切担任DNA损伤修复过程的关键激酶。
对抗RAS基因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WEE1靶向药物Adavosertib 会是好的中继投手吗? Read More »
以下是民国110 年 10 月 1 日开始,乳腺癌CDk4/6抑制剂药物健保给付新规定做为停经后乳腺癌妇女发生远程转移后之全身性药物治疗,须完全符合以下条件: (1)荷尔蒙接受体为强阳性: ER 或 PR >30%。 (2)HER-2 检测为阴性。 (3) 经完整疾病评估后未出现器官转移危急症状 (visceral crisis)且无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 (4) 骨转移不可为唯一转移部位。 (5)病患目前未接受卵巢功能抑制治疗(包含 GnRH analogue 等) 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Ⅰ.年龄满 55 岁。 Ⅱ.曾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
自从辉瑞在2000年推出第一个生物标靶ADC (抗体药物复合体antibody drug conjugate) 抗癌药物Mylotarg后,该类型药物这几年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新武器”。2022年1月4日,又有新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 Telisotuzumab vedotin(Teliso-V),得到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的认定(BTD)。艾伯维(AbbVie)药厂所开发的Telisotuzumab vedotin成为生物标靶ADC新的生力军,目前这款新的生物标靶ADC目前核准治疗转移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的非鳞状之非小细胞肺癌且有c-Met的过表达的患者,用于在铂类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疾病恶化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肺癌是全球2020年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全球2020年新发的肺癌病例超过200万,死于肺癌者大约有180万。 新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 Telisotuzumab vedotin主要靶向的靶点是c-Met,并且连接了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作为这个ADC内具有细胞毒杀性的有效弹头内的炸药(payload)」。而c-Met是一种出现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会过度表达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目前,尚无获准可以用于治疗c-Met过度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抗癌疗法。 此次这个新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 Telisotuzumab vedotin之所以获得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的认定,主要是来自一项第2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该试验目的在探讨在EGFR野生型且c-Met过度表达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第二线或三线治疗的背景下,接受Telisotuzumab vedotin单药治疗的的疗效。主要试验的研究终点是探讨在≥12周的追踪下,根据中心审评的患者总体治疗缓解率(ORR)。 公告的中期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Met高度表达组使用Telisotuzumab vedotin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53.8%,c-Met表达如果是水平中等程度组的Telisotuzumab vedotin总体缓解率则为25.0%。
c-Met过表达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颖治疗选项- Telisotuzumab vedotin抗体药物复合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