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 醫師

2025010704 1

关于壶腹癌之肿瘤基因突变的观点及精准治疗的意义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壶腹癌是上消化道罕见的恶性肿瘤。   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最近的基因组学之生物标记,已经被用来确定最有可能从全身性治疗中受益的患者亚群,并希冀藉此改善预后。当代基因组学的评估揭示了基因和细胞讯号路径的改变,对精准癌症的治疗上有潜在的影响。   壶腹癌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 1%,发生率约为每 100 万人中有 6 例。传统上使用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将壶腹肿瘤分为肠亚型、胰胆亚型或混合亚型。尽管关于免疫形态学分类的预后价值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肠亚型壶腹癌会比胰胆亚型壶腹癌,可能表现出更好的存活率。   1.简介 壶腹腺癌是一种发生于壶腹的罕见恶性上皮性肿瘤。壶腹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 0.2%,占所有壶腹周围癌的 4-16%,占所有胰十二指肠癌的 9-15%。根据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壶腹腺癌的年发生率约为每 100 万人中有 6 例。   壶腹肿瘤是被称为壶腹周围肿瘤的一大类肿瘤的其中一部分。   壶腹周围肿瘤包括壶腹部及其邻近结构内所产生的肿瘤,包括十二指肠、胰内胆总管和胰头。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很难确定壶腹周围肿瘤的确切来源,特别是在肿瘤浸润的情况下。虽然这些壶腹周围之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相同的,但壶腹周围区域腺癌之间的长期结果却是差异很大。   超过80%的壶腹癌是可以手术切除的,5年存活率达30-50%以上,明显高于胆管癌和胰脏癌的切除率和存活率。然而,尽管壶腹腺癌的手术可切除率较高,但大多数壶腹癌切除患者仍然会死于该疾病,基因检测可能在改善预后和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壶腹部的解剖 壶腹部是三种不同解剖结构的交叉点:胆管、主胰管(Wirsung)和十二指肠黏膜。通常,远程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公共通道(长度通常<3毫米),然后通过壶腹(肝胰壶腹)处的乳头孔排空到十二指肠管腔。平滑肌纤维覆盖十二指肠内远程胆总管、胰管和共同通道,并调节流量。有时,远程胆管和主胰管可分别经由不同的乳头孔引流,或者经由共同的壶腹孔引流。此外,远程胆管在进入十二指肠壁之前可以与主胰管汇合,从而形成一个长的公共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导管的十二指肠外汇合被认为是先天性异常,并与总胆管囊肿和胆囊癌的存在有关,可能是由于胰脏流出物回流到总胆管所导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壶腹肿瘤的中心位

关于壶腹癌之肿瘤基因突变的观点及精准治疗的意义 Read More »

2025010702 1

陈骏逸医师介绍壶腹癌的诊断与治疗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壶腹癌的发生率,大约为每10万人中0.5~0.9例,预后相对较差,局部性壶腹癌的5年存活率为41%~45%,转移性壶腹癌的5年存活率为4%~7% 。大多数壶腹癌可以区分为肠道免疫组织化学亚型或胰胆免疫组织化学亚型;胰胆亚型的预后较差,中位存活期分别为为 72-80 个月 与 33-41 个月。这两种亚型尚无针对性的治疗,也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可用于具体的治疗建议在辅助或缓和疗护情况下制定。所以无法给予术后辅助治疗的明确建议,但目前壶腹癌治疗的决策应该在跨学科的整合肿瘤委员会中讨论,并且应该考虑组织学亚型。缓和治疗可以针对免疫组织化学亚型给予大肠癌、胰脏癌和胆管癌的策略。   目前壶腹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胰头根治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和系统淋巴结切除术。五年总存活率在 10% 到 75% 之间,取决于临床分期。     根据数据库中 5625 例壶腹癌的分析发现,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性腺癌。壶腹癌的解剖学定位非常接近胆总管、胰管和十二指肠的上皮细胞,这意味着所有三种细胞类型都可能与壶腹癌腺癌的起源有关。在此基础上,应该更详细地描述壶腹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肠亚型和胰胆亚型,但在组织病理学上较不可能对胆道和胰脏来源进行进一步的亚型分析。   除了部分十二指肠的壶腹癌外,肠亚型的壶腹癌也常出现,其组织形态与大肠癌相似,而胰胆管亚型的壶腹癌则类似胰脏癌和胆管癌的生长模式。仅凭组织形态学并不总是能够区分壶腹癌的亚型,因此可以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进行染色。在这里,通常肠亚型的壶腹癌会表达结肠癌已知的标记物,例如CDX2和CK20,而胰胆亚型的壶腹癌则表达胆管癌和胰腺癌已知的标记物,例如CK7。但高达 20% 的壶腹癌其实是包括这两种亚型,称为“混合型”,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   壶腹癌的亚型的会对预后有相关的影响:胰胆的壶腹癌的之中位数生存期为33-41个月,而肠道亚型壶腹癌则有72-80个月。但胰胆癌亚型的壶腹癌的存活率也明显优于胰脏癌。     分子基因学检测 助力壶腹癌的诊断

陈骏逸医师介绍壶腹癌的诊断与治疗 Read More »

2025010601 1

局部肿瘤的温热治疗 如何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当将局部肿瘤加热至39-45℃范围内的温度,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并杀死癌细胞,其对癌细胞之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加热的温度和暴露在该温度下的时间的组合,它们一起被称之为热剂量。当癌细胞暴露在高温时,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加热会改变癌细胞膜的特性,导致细胞形态、细胞内钠和钙水平以及膜电位的改变。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现象都与癌细胞的死亡率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似乎不是热诱导细胞毒杀性的直接机制。   除了细胞膜外,癌细胞内的二级结构蛋白质被认为是对热最敏感的生物分子,蛋白质的变性可能会介导轻度高温所带来的许多影响。尽管DNA本身在39-45°C的温度下并不会损坏,但由于此时合成酶和聚合酶会变性和聚集,DNA的自身合成和聚合尤其对热更加敏感,这被认为对细胞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而负责其他重要细胞活动(例如 DNA 修复)的蛋白质功能受损,也可能与此有关。   一般来说,在足够的热剂量给予后,癌细胞会透过坏死(细胞迅速失去膜的完整性)或凋亡(触发程序性的细胞死亡),而每种死亡都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活性。   最初,局部温热治疗的目的只是烧掉癌细胞,将肿瘤清除,类似于手术。由于过去已知热剂量与细胞毒杀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因此人们认为加热温度越高,抗癌效应会越好。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加热肿瘤至39-45°C的温度范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提高抗肿瘤的免疫力,在上述的范围内,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不同的免疫活化机制(如下图 )。 局部肿瘤的温热治疗会诱导的不同免疫活化机制。 加热癌细胞会增加了 MICA(一种NKG2D 配体)和第一类 MHC 的表面表达,会因此使得癌细胞分别对 NK(自然杀手)细胞和 CD8+ T 细胞的裂解作用,更加敏感。 (B) 加热过的癌细胞会释放 HSP(热休克蛋白),进而活化 NK 细胞和 APC(抗原呈递细胞)。 HSP 含有潜在的肿瘤抗原,当APC 吸收了HSP-抗原复合物,会将其内的肿瘤抗原交叉呈现给 CD8+ T 细胞。 (C) 被加热的癌细胞会释放出外泌体。外泌体含有潜在的肿瘤抗原,当APC 吸收了肿瘤抗原,并将抗原交叉呈现给 CD8+ T 细胞。 (D) 肿瘤中的免疫细胞,例如 NK 细胞、CD8+ T 细胞和树突细胞(DC),也会因为被加热而并被活化。 (E)加热后,肿瘤内的血管系统会变得更具渗透性

局部肿瘤的温热治疗 如何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 Read More »

2024123112 1

光生物调节疗法 开创个人化支持性癌症照护的新时代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尽管癌症治疗不断的进步,但它仍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癌症治疗种类和患者相关的危险因子决定了副作用的严重程度。此外,副作用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副作用给予有效的支持性照护是必要的。   有大量证据支持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简称PBM) 可以用于头颈癌接受放射治疗、化疗或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预防口腔黏膜炎的功效。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黏膜炎,且已经被相关医学会纳入一般治疗的指导方针。   PBM 的免疫调节作用显示出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潜力。它也有助于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和伤口愈合。而PBM 有潜力成为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的新预防和治疗选择[如图]。   人体可以利用外在的光线来产生重要的生理反应,例如昼夜节律、维生素 D 代谢和视力等。光的用途很早就应用在许多古老的保健与治疗方面。使用低剂量光疗法,也就是光生物调节疗法(Photobiomodulation,简称PBM),近年来PBM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治疗剂量方面取得了种大进展,使光PBM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为确立。   透过实证医学的系统性回顾和统合分析,PBM被建议可以常规使用它来解决癌症治疗相关的各种急性和慢性副作用。例如: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表明PBM在治疗接受头颈癌放射治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口腔黏膜炎方面的有效性。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光疗法已经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大量临床应用。  

光生物调节疗法 开创个人化支持性癌症照护的新时代 Read More »

2024123110 1

光生物调节疗法可否用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

光生物调节疗法可否用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 Read More »

2024123108 1

局部复发性乳腺癌 肿瘤温热治疗有角色吗?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手术不可切除的局部复发性乳腺癌常常会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大多数患者在复发前之主要治疗期间都已经接受过放射治疗,并且由于存在不可接受的放疗之累积毒性风险,可能会拒绝复发性乳腺癌之时使用标准剂量的再次放射治疗 (简称re-RT)。因此,有效的肿瘤控制常常无法达成。   给予轻度热疗(加热至39-43°C),即使在先前已经接受过放射治疗处理后,也可以显著减少再次放疗所需要的疗剂量和达成有效的肿瘤反应,且毒性是可接受的。再次放疗的相关急性和晚期毒性仅限于 1 级和 2 级。   大约有 75% 的原发性乳腺癌病例,可以透过乳房保留手术 (BCS) 切除肿瘤组织,而避免全乳房切除术。在标准程序中,BCS 之后会进行辅助放射治疗,使用 50-60 Gy 的放疗总剂量,以根除残余的癌细胞、并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早期乳腺癌筛检以及手术和放疗技术的改进,改善了乳腺癌局部复发的中位数发病率降低至每年 0.6%。然而,随着乳腺癌长期存活者数量的增加,日后局部复发风险的患者数量也会因此增加,从而导致局部复发率的中位数累积达到 6.2%。其中以停经前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率是比较高,而且复发的间隔时间也较短。 BCS 后首次出现的局部复发性乳腺癌通常会进行全乳房切除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进行再度的 BCS治疗,而后选择第二次辅助放射治疗,但必须权衡累积放射治疗之毒性,及其可能会导致严重副作用的风险。  

局部复发性乳腺癌 肿瘤温热治疗有角色吗? Read More »

2024123106 1

免疫疗法狂潮下 肿瘤温热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目前,根据价热的温度的不同,肿瘤温热治疗可分为热消融和轻度的肿瘤温热治疗。   热消融是将肿瘤内的温度升高到60°C以上,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直接坏死。相较之下,肿瘤温热治疗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通常在 41-45°C 范围内,以诱导对肿瘤细胞的损伤。此外,温热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治疗外,轻度温热治疗与化疗和免疫疗法在内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肿瘤温热治疗可以作为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辅助治疗,增强放疗的有效性,增加化疗药物的摄取,并透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的死亡来重新编程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内源性免疫细胞的招募。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创了癌症治疗的新时代;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仅仅仅对部分的癌症患者有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与肿瘤微环境有着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发烧被认为可以直接调节免疫反应,而肿瘤温热治疗引发的人造式的「发烧」,藉由提供热休克蛋白(HSP)的信号,以及随后激活免疫系统来调节肿的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温热治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结合有确切之潜在的协同效应。   肿瘤温热治疗成为一种能够防御癌症的治疗方法,而且肿瘤温热治疗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癌症方法,可以创建类似第一型的肿瘤微环境,亦即PD-L1 的过度表现和PD-L1富集的肿瘤微环境。   肿瘤温热治疗也可以上调免疫反应之共抑制分子的表达。研究表明,加热至37-49°C范围内,会先后上调癌细胞表面PD-L1和IDO的表达。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IDO 的表达在热处理后 48 小时会增加,然后在 72 小时减少。而PD-L1的表达则在72小时时表达量最高。此外,上调的PD-L1表现不仅出现在肿瘤边缘,而且在消融温度后远处的肿瘤中也会出现。上调的PD-L1、PD-1和Tim-3免疫反应之共抑制分子是一种细胞的保护反应,以避免过度的免疫活化或细胞受损时热休克反应的副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细胞上的共抑制分子上调,也会导致CD8的T细胞之免疫功能受损。然而,这种上调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所中和,这也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联合肿瘤温热治疗对于肿瘤的缓解,可以取得协同效应的原因。因此,肿瘤温热治疗可以创建具有高度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第I型肿瘤免疫微环境,非常适合癌症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发挥治疗疗效。

免疫疗法狂潮下 肿瘤温热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Read More »

2024123104 1

肿瘤温热治疗可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的抗肿瘤作用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众所周知,肿瘤温热治疗可以增强癌症放射线治疗和化疗的效果。   肿瘤温热治疗还可以增强标靶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   2005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日本大阪的癌症免疫化疗中心治疗了3,419名晚期或复发癌症患者。 其中2,329名患者接受树突细胞治疗,治疗有效率达25.4%。有140例患者接受树突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合并治疗,其治疗有效率高达56.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治疗如果加入肿瘤温热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可以从40.0%提高到57.7%。   肿瘤温热治疗之高温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浸润于肿瘤组织,进而增强第一型的MHC及PD-L1。先前动物实验证实肿瘤温热治可以疗促进免疫细胞浸润,会增加 p-STAT1 和 IRF1,随后增加 PD-L1 蛋白的表达。   肿瘤温热治疗透过高温,导致免疫细胞加强浸润于肿瘤组织,以及 透过p-STAT1 和 IRF1 的路径,进而增加PD-L1 蛋白的表达,如此便能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和免疫细胞疗法之抗肿瘤疗效。  

肿瘤温热治疗可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的抗肿瘤作用 Read More »

2024123102 1

肿瘤之温热治疗可以分为三类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癌症免疫疗法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不幸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低且可能存在严重的免疫毒性,临床上还不能广泛适用。原发性肿瘤消融和模拟​​转移性肿瘤抑制性肿瘤热消融和检查点抑制免疫治疗药物的组合,发挥了对肿瘤发生性和转移性的巨大潜力。…   目前,用于癌症治疗的局部肿瘤之温热治疗目的可用于消融,作为手术的替代方案,与化疗和/或放射治疗相结合,可以增强这些传统疗法的效果。   众所周知,免疫系统的活化对于治疗转移性癌症成是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透过对肿瘤加热,增强抗肿瘤免疫力的潜力,已成为癌症研究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领域。目前,用于癌症治疗的局部肿瘤热疗要么用于消融目的,作为手术的替代方案,要么不太频繁地与化疗和/或放射治疗相结合,以增强这些传统疗法的效果。   对肿瘤加热,可以引发许多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不同机制,包括肿瘤细胞的损伤、肿瘤表面分子变化、热休克蛋白、外泌体、对免疫细胞的直接影响、肿瘤血管系统的变化。这些研究提供了证实,局部肿瘤温热治疗确实可以激活了各种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减缓了肿瘤的生长。  

肿瘤之温热治疗可以分为三类 Read More »

2024123004 1

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新曙光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 镏癌平(LUTATHERA)可治疗胃肠胰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含有lutetium Lu-177 dotatate 成分的药品,也称为镏-177 标靶核种治疗,目前台湾上市的商品名称镏癌平(LUTATHERA),目前核准可以用于治疗成人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之胃肠胰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建议用于肿瘤分化成度良好(G1 及 G2)、经体抑素类似物(例如:Sandostatin LAR)治疗后疾病仍持续恶化、但需要确认其体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为阳性。   也就LUTATHERA在台湾是核准用于治疗罹患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持续恶化、分化明确 (G1 和 G2) 且带有体抑素受体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GEP-NET) (包括前肠、中肠、后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成人患者。   Lutathera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药物,透过与一种称为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的细胞结合而起作用,该生长抑素受体可能存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上。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进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通过辐射对肿瘤细胞造成损伤。   该项适应症是根据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229例患有晚期生长抑素受体阳性GEP-NET的患者。试验中的患者联合使用Lutathera和octreotide(奥曲肽)或者单独服用octreotide。合并使用Lutathera和octreotide的患者与单独使用octreotide的患者相比,存活时间更长。这意味着接受Lutathera和octreotide治疗的患者,会比单独接受octreotide治疗的患者的肿瘤生长或病人死亡的风险较低。   另一项研究基于来自体抑素受体受体阳性神经内分泌的肿瘤,共计有1214名患者的数据,包括GEP-NETS,他们接受了Lutathera治疗。在360名GEP-NET患者中,有16%的患者报告完全或部分肿瘤缩小。   Lutathera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白血球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症),肝功能异常,呕吐,恶心,高血糖和低钾血症,某些血液或骨髓癌(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的发展,肾损伤(肾毒性),体内荷尔水平异常和不孕症。   Lutathera可能会对发育中的胎儿造成伤害; 应该告知女性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使用Lutathera的患者接受辐射。其他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受到的辐射应根据辐射安全规范加以限制。   而跨领域团队 (MDT

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新曙光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 镏癌平(LUTATHERA)可治疗胃肠胰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