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 醫師

状况不佳的肝細胞癌患者治疗大突破 中药淫羊藿甙延长寿命达标

逸仙谈中医药治疗癌症的过去与现在

早在35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癌”这个词。中医药治疗癌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如《黄帝内经》和《难经》)就有关于癌症的记载。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一理念已在中医对癌症的病因认知及辨证论治诊疗原则上体现出来。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对癌症的诊疗有着丰富的记载,除了对症状、预后、鉴别诊断的描述外,还有对癌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总结,揭示了古代医家已认识到肿瘤的病因与外因性病原体、环境、情绪失调和饮食不当相关。   古代医家强调了癌症起源于内因,并认为癌症是全身性疾病的部分结果。   因此中医药治疗癌症采用了局部和全身治疗相结合、增强患者身体抵抗力和消除病原体、调节情绪等治疗策略,并选用增强正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   《医宗必读》首次提出不同阶段的癌症治疗:“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中医防治癌症运用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形成了其独特的概念与优势。古代医家治疗癌症的经典方剂也传承应用至今,如小金丹,西黄丸,大黄蛰虫丸、六神丸、片仔癀等。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疗效已经在现今临床实务与现代医学研究所证明。中医千年来的信息为中医治疗癌症的发展提供了大数据的基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的关注与合作。中医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务实作法,有机会可以控制癌症,改善患者的癌症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转移,延长存活期。   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会一定程度地损害患者的气血津液及五脏六腑的功能,经造成的副作用包括疲惫、厌食、恶心、呕吐和白血球减少等;而局部副作用包括手足红斑,脱发,粘膜糜烂,溃疡,水肿和出血。   在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的过程中,中医治疗可以协助减少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内脏的损伤、皮肤和粘膜的损伤等。而中医主要以益气生血、健脾胃、养肝肾、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可以提高现代医学的癌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减轻副作用。   有一项研究的结论支持上述的观点。该研究分析了包含有2815例癌症患者的34项的随机研究,其中12项研究报告支

逸仙谈中医药治疗癌症的过去与现在 Read More »

精准医疗为罕见肿瘤患者指出正确治疗方向

2022年新进展:BRAF 基因突变的結直腸癌治疗

許多人都熟知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 在治療之前,需要搞清楚 是否存在有KRAS或是 NRAS、 或是全部的RAS基因是否有存在突變的情形, 因為 這類型的基因突變大概佔了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的40%左右。 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基因突變,約莫佔了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的8-12%左右, 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突變基因, 那就是BRAF 。 具備有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 其臨床表現為出現不典型的轉移, 包括腹膜轉移、 腹膜后的淋巴結轉移、縱隔腔淋巴結轉移、 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以及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少見的骨頭與腦部的轉移。 根據基因的 功能 以及RAF 二具體作用,BRAF 的基因突變可以分為 第一、 第二 與第三類, 其中以第一類的,BRAF V600 基因位點突變是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當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 大概佔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當中的 2/3。 目前對於 BRAF V600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模式, 包括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的標靶治療,以及疾病進展之後使用 BRAF與EGFR的雙標靶藥物,目前正在發展的是使用 免疫治療藥物搭配 BRAF與EGFR的雙標靶藥物, 初步得到令人驚豔的成績。 接下來我們會一一的 為你們介紹 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 的治療。 在過去幾10年來, 化療一直是 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 所使用的化療藥物處方為FLOLFOX、FOLFIRI、CAPOX 等等, 如果是對於前述的化療處方沒有反應的時候,則可以改用三種化學藥物的聯合治療處方FOLFOXIRI 。 一直到了2015年, 有一項重要的第3期臨床試驗, 醫學界稱為TRIBE 的研究結果顯示: 使用三種化學藥物的聯合治療處方FOLFOXIRI 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 (癌思停),相較三種化學藥物的聯合治療處方FOLFOXIRI而言, 對於 BRAF 基因突變的晚期或是轉移性結直腸癌 病患的第一線治療 ,會是更好的治療方法, 可以讓 存活時間延長將近一倍。 也根據這項臨床試驗的結果, 目前國際間結直腸癌的治療共識都推薦化療FOLFOXIRI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 ,目前作為具備有BRAF 基因突變

2022年新进展:BRAF 基因突变的結直腸癌治疗 Read More »

JOBs

小细胞肺癌新药芦比替定 在已接受二或三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之初步疗效

治疗小细胞肺癌新药——芦比替定(lurbinectedin)是一种选择性致癌转录的抑制剂,可以透过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中的活化转录,进而影响肿瘤微环境,lurbinectedin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获准可以使用于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恶化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是一种罕见肿瘤,过去几年其发病率一直在增加。目前,手术是治愈神经内分泌肿瘤唯一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有机会接受手术,因为50-6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转移。 一项第二期的临床试验在比利时、法国等17家研究中心进行,收录了32位已经接受二或三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给予lurbinectedin(3.2 mg/m2)静注1h,每3周一次的治疗,评估该药物的效果。 本项研究收录32例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6成患者为胃肠胰腺肿瘤,31例患者可以分析寮要,其中2例确认肿瘤有部分缓解。治疗反应率为6.5%。这2例确认肿瘤有部分缓解的患者Ki-67>10%,在接受卡铂/etoposide化疗后接受lurbinectedin作为二线治疗。而lurbinectedin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的中位治疗控制时间为1.4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7.4个月。在已经接受二或三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lurbinectedin副作用为可预测和可管理,主要为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该项研究显示lurbinectedin单一药药治疗对于在已经接受二或三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 #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 #lurbinectedin #小细胞肺癌新药 #芦比替定 #贾伯斯 相关神经内分泌肿瘤信息请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神经内分泌肿瘤信息 请至: https://mycancerfree.com/cancer-5-cn/

小细胞肺癌新药芦比替定 在已接受二或三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之初步疗效 Read More »

HER2新藥優赫得

抗体药物偶联物于乳腺癌治疗的 1份整理

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或称为抗体偶联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大多数已经从第一期进展到第二期。 部分的ADC 的3期临床试验也显示出积极有效的结果,并且已经有十四款的ADC获准上市。   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尽管化学治疗以及标靶治疗 与贺尔蒙治疗,等多种治疗模式已经延长了病患的总体存活时间, 但是部分患者仍然容易复发转。由于个体差异性和疗副作用等方面的因素, 都让抗体偶联药物相较于抗体 或是化学治疗 药物的疗效更为 卓越。

抗体药物偶联物于乳腺癌治疗的 1份整理 Read More »

—Pngtree—renovation double painter 4753199 1

用卡博替尼与阿特珠单抗 于肝癌1线治疗的最新研究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且只能用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癌,目前这类病患首波治疗是标靶药物贝伐珠单抗搭配免疫药物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然而医学界对这块领域投注了许多心血去研究,希望有更多、更大的突破。其中临床试验COSMIC-312就是众多研究中的一个,希望再度复制过去的成功密码,对于无法手术切除且只能用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癌病患,仍然使用标靶药物搭配免疫药物的模式,只是标靶药物改成卡博替尼,而免疫药物还是用 阿特珠单抗。 最近已经在医学期刊Lancet Oncology公布了临床试验COSMIC-312的中期研究结果,该项临床研究结果达到了其中一项主要终点,即疾病控制时间确实因此有显著的改善,然而在另一主要研究终点-总体生存期,虽然标靶药物搭配免疫药物(卡博替尼+阿特珠单抗)的模式组尽管显示出了改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 临床试验COSMIC-312是一项随机、对照性的全球多中心的第三期关键性临床试验,在全球多达200个研究中心收录了840名无法手术切除且只能用药物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患者以大约 2:1: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三组之一:卡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组、索拉非尼组或是卡博替尼单一药物治疗组。两个研究主要终点:按照RECIST 1.1评估的疾病控制时间以及总体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分别是独立评审委员会’根据RECIST 1.1评估的卡博替尼单一药物治疗组与索拉非尼组的疾病控制时间。其他预先确定的终点包括治疗客观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和安全性。 本次公布了临床试验COSMIC-312的中期研究结果资料截止时(2021年3月8日)的分析,包括2018年12月7日至2020年8月27日期间随机分配的前837例患者,分别接受卡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组、索拉非尼组或是卡博替尼单一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适配器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治疗组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6.8个月,索拉非尼组为4.2个月,采用标靶药物搭配免疫药物(卡博替尼+阿特珠单抗)治疗模式,可以相较于过去肝癌的一线治疗索拉非尼,更能降低37%的疾病恶化风险。就6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方面,卡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治疗组为54.5%,索拉非尼组为40.0%;而12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方面,卡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治疗组为28.5%,索拉非尼组为18%。 总体生存期部分: 卡博替尼+ 阿特珠单抗治疗组为15.4个月,索拉非尼组为

用卡博替尼与阿特珠单抗 于肝癌1线治疗的最新研究 Read More »

—Pngtree—cartoon human armpit 2242118

两侧乳房都罹癌 是乳房双原发癌?还是乳腺癌转移到另一侧呢?

包括:  1.如有导管内癌的成分则为原发病灶; 2.如果两侧病理组织起源不同,如小叶癌和导管癌,则是乳房双原发癌 3.如果两侧乳癌的分子分型不一致,则是乳房双原发癌 4.根据部位区分:乳腺转移癌多出现在乳房皮下组织,内侧多见。而原发病灶位在乳腺腺体内,外侧和外上象限多见。 5.两侧乳房罹癌发生的时间间隔,若相隔超过5年,则两侧多为原发;若相隔不到2年,则考虑为乳腺转移癌。一般转移癌的分化更差。 6.乳房双原发癌多有钙化,呈浸润性生长,而乳腺转移癌则呈膨胀性生长。 #乳癌 #乳房肿块 乳腺癌相关信息请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乳腺癌信息 请至: https://mycancerfree.com/cancer-5-cn/

两侧乳房都罹癌 是乳房双原发癌?还是乳腺癌转移到另一侧呢? Read More »

癌症營養支持是致勝重要關鍵

局部晚期直肠癌治疗新进展

直肠癌(rectal cancer)是指发生在直肠齿状线以上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直肠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由于直肠癌在发病因素、预防、治疗和预后都与结肠癌很相似,因此多统称为大肠直肠癌。但由于分期和多专科整合治疗的进步,近年非转移性直肠癌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 50年前,直肠癌骨盆腔复发比率高达15%-40%,主要因为直肠肛检或计算机断层分期有一定的局限性、盆腔淋巴结转移治疗疗效欠佳和根治性手术的盲点等。随着磁振造影和直肠超音波内视镜、盆腔放射治疗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ME)的陆续加入临床使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5年骨盆腔复发比率下降至4%-15%,5年存活率提升至69%-87%。然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似乎并未减少,2-3期直肠癌的5年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仍然超过25%。所以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与大肠癌的治疗方法迥异,且较大肠癌为复杂,直到1985年研究报告首次指出,给予直肠癌同步的化放疗可以降低骨盆腔复发比率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 随后这几十年更有大量的研究去评估同步的化放疗使用不同化疗药物和放疗分割组合,而且也有手术前辅助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发,其目的无非是想进一步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进而改善5年存活率,让更多患者经整合治疗模式达到更多的肿瘤完全缓解,实现保留肛门与其他器官的期待。所以有必要特别告诉癌友,2022年最新的治疗方法。 直肠癌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缺乏体能活动)、遗传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其致癌过程是以饮食因素的作用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的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进食脂肪多,胆汁分泌也多,胆酸分解物也多,肠内厌氧菌酶活性也增高,致使肠内致癌原、促癌原形成增加,易致大肠癌发生。也有研究认为啤酒中某些成分本身是个弱的直肠癌始动或促进因子,因此啤酒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另外,维生素摄入不足、油煎炸食品进食过多等因素也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接着介绍局部晚期直肠癌的发生率:过去,现在与未来 局部晚期直肠癌定义目前仍缺乏一致性的共识。现有局部晚期直肠癌的定义包括直肠肿瘤生长进入直肠系膜脂肪(cT3期)、肿瘤距直肠系膜筋膜≤1mm、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cT4期)、淋巴结转移(cN1期

局部晚期直肠癌治疗新进展 Read More »

—Pngtree—cicada on branch 5634340

中医的动物类药物 也就是虫类药 是如何抗癌的?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是不陌生吧。在书中武松喝了18碗酒,就上了景阳冈,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路人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转身就上了冈,后来果然就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虎。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书中为什么将老虎说为是大虫呢? 威风凛凛的老虎怎么就和虫子联系到一起了? 其实古时候华人以”虫”指代一切动物,并且将动物分为「五虫」。 人类使用动物类药物,最早远在4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内经》中有四乌贼骨的芦茹丸方,是动物类药使用于中医之先河。《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动物类(虫类)药物有28种。东汉医圣张仲景使用虫类药物组方治疗各种杂病,例如《金匮要略》中有7个方中有使用10种的虫类药物。在《山海经》记载的146种药物中,动物药就有83种。明代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收录了虫类药高达 461 种,并将其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各部,使虫类药的应用于中医有了长足的进展。 清代的温病学家更对虫类药物的论述颇多创见。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89门中,运用虫类药去治疗的有积聚、疮疡等9门。叶天士认为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清代王清任编撰的《医林改错》中记载血瘀证50种,创建了20个方,用地龙、山甲、䗪虫、五灵脂、麝香等虫类组成的方剂有9首。到近代,朱良春教授因擅长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被誉为“虫类药学家”,他也编撰《虫类药的应用》。 虫类药,亦即动物类药物,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中医认为其具有药性峻猛、性善走窜,其钻剔搜刮之性,无草木、矿石可比。动物类药物也因为其拥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活血化瘀、补益培本、搜风解毒等功效,中医运用动物类药物于癌症的治疗。 中医已虫类药的应用部位主要可分为二: 一是全虫入药,例如全蝎、地龙、蜈蚣、地鳖虫等。 二是局部入药,而蟾酥、虫白蜡、蜂蜡、蜂蜜、蜂王浆、蜂毒、蜂房等以分泌物入药;桑螵蛸为螳螂的卵囊;蚕沙、油虫珠则是蚕以及蟑螂的粪便;而蝉蜕为蝉的蜕皮。 根据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归纳其临床主治功效有以下几点: 1.攻坚破积、2.活血化瘀、3.疏气和血、4.宣风泻热、5.搜风解毒、6.祛风定惊、7

中医的动物类药物 也就是虫类药 是如何抗癌的? Read More »

—Pngtree—chinese herbal medicine 5635241

胃癌术后 如何用中医药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的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是胃黏膜出现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主要发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而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常见的发病模式。 如果能在胃癌的癌前病变尚在肠化生、上皮内瘤变阶段,就阻止其继续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改变,就能够抑制肠型胃癌的发生,降低胃癌的发病率。目前认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是有可能被中医药所逆转。对于胃癌术后,中医药对于预防复发和转移有其角色。 胃癌术后属于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证型多表现胃部隐痛,餐后饱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可以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为基本方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术后属于胃阴亏虚证型,多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满,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偏红,舌有裂纹,少苔或者无苔,脉细。治疗多以滋阴养胃汤为基本方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术后属于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多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胀痛可以牵及两侧胁肋部,消化道症状常由情绪所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舌淡红,脉细弦。治疗多以六君子汤合四逆散以健脾疏肝理气为基本方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术后属于瘀血气滞证,瘀血气滞证多表现为胃部胀痛,痛有定处,而且病程较长,舌质暗红或者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治疗多以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基本方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术后属于毒瘀互阻证型,毒瘀互阻证多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或灼热疼痛,口苦,舌暗红苔黄,脉弦滑。治疗多在益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的中药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胃癌术后属于湿毒内蕴证型,浊毒内蕴证多表现为胃部痞满疼痛,纳呆,口腻,苔黄白腻或者浊腻,脉滑。治疗多在益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加用清化湿浊和清热解毒的中药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中医胃癌 #中医癌症专科 #中医癌症权威 #中医癌症权威 #中医癌症成因 #中医缩小肿瘤 #癌症中医台中 #中医辅助癌症 相关胃癌信息请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胃癌信息 请至: https://mycancerfree.com/cancer-5-cn/

胃癌术后 如何用中医药来预防胃癌的复发和转移? Read More »

—Pngtree—cardiology vein arterial illustration 6185377

難治性乳腺癌又碰上上腔靜脈綜合徵危急症 Trastuzumab deruxtecan給翻轉

一名64岁女性因为HER2阳性、第三A期的右侧乳腺癌接受乳房与腋窝淋巴结廓清手术。 之后,不幸乳腺癌在胸壁的地方复发,随后进行了全乳放射治疗,以及接受化疗小红莓以及HER-2靶向药物赫赛莱(Kadcyla,T-DM1,恩美曲妥珠单抗)。 于12个疗程的恩美曲妥珠单抗后,影像扫描和理学检查均未发现转移迹象,因此暂停了治疗并且门诊追踪。 而于7 个月后,又发现胸壁复发伴肋膜的癌细胞播散,于是改成 9 个疗程的 Pertuzumab (帕捷特,帕妥珠单抗)与Trastuzumab (商品名赫赛汀)搭配化疗eribulin治疗,直至疾病恶化之时,再次给予恩美曲妥珠单抗,但2个疗程后病情持续恶化。 且因为有8cm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导致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让病患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而且病患呼吸会喘、且脸部水肿。 上腔静脉综合征为上腔静脉血流受阻的一种临床现象,其主要原因包括肿瘤直接侵犯上腔静脉、转移之病灶及淋巴结从外部压迫,大多是由于纵隔腔有肿瘤病变处压迫到上腔静脉的回流,造成头部以及上肢静脉回流不良,同时有呼吸急促的现象,是一种肿瘤病患的危急综合征。于是赶紧给予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商品名: Enhertu),给完一个疗程后,病患呼吸会喘的呼吸道症状全然消失,3个疗程后,影像显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受到良好的治疗,明显缩小。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肿瘤危急症之一,一般只能选择姑息性放疗来缓解病患的症状,紧急情况下会使用血管内支架。令人惊讶的是,这一例HER-2乳腺癌转移所引起的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综合征,Trastuzumab deruxtecan给了病患在几乎无药可医的情况,还能有效的治疗、快速缓解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肿瘤危急症。 案例来自:Gan To Kagaku Ryoho. 2022 Jan;49(1):88-90   案例來自:Gan To Kagaku Ryoho. 2022 Jan;49(1):88-90 #Trastuzumab deruxtecan #DS8201 # Enhertu #HER2 #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TDM1 #恩美曲妥珠单抗 #Kadcyla #Pertuzumab #Perjeta #Trastuzumab #赫赛汀 #Herceptin #

難治性乳腺癌又碰上上腔靜脈綜合徵危急症 Trastuzumab deruxtecan給翻轉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