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膜癌(简)

2023092006 1

恶性肋膜间皮瘤的精准治疗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高侵袭性、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1.5/1, 000, 000人,常见于男性。此前因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恶性间皮瘤的发生率高于发展中国家。恶性肋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是间皮瘤中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间皮瘤的90%。由于MPM发病隐匿、潜伏周期可长达数十年,患者诊断时通常已是疾病晚期,难以手术切除。因此,MPM致死率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仅9个月-12个月[4]。此类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和影响。   恶性肋膜间皮瘤通常预后不良,患者生存期短,且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化疗对晚期患者临床转归的改善有限,患者生存期不足1年,标靶治疗也难以觅得合适靶点。  

恶性肋膜间皮瘤的精准治疗 Read More »

20230504 1 1

肺部及肋膜癌症肿瘤与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整理

文:癌归于好/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简称IHC)属一种免疫染色(immunostaining),是在抗体上结合荧光或可呈色的化学物质,利用此经修饰后的抗体与生物组织中的抗原具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选择性地识别组织切片或玻片细胞中的抗原,检测细胞或组织中是否有「目标抗原」的存在;此方式不只可以用来测知抗原的表现量,也可观察抗原所表现的位置,并可提高病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经人为制备修饰后的特异性抗体带有显色剂标记,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而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的目标抗原,则可为任何能让抗体结合的物质,也就是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醣、病原体等都可侦测。两者通过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再结合组织细胞形态学分析,对组织或细胞的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   免疫组织化学的优势在于专一性、灵敏度、简便快速以及成本低廉,所以广为医院采用,通常是藉由特定的肿瘤标记来筛选癌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基础研究及预防和诊疗上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法。兹将肺部及肋膜的恶性上皮性癌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做一个整理: 1.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阳性:高分子量角蛋白(HMWK;34βE12),低分子量的角蛋白(35βH11),CK5/6,P63,CEA,EMA,S-100,HPV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阴性:TTF-1,CK7   2.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carcinoma)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阳性:广泛型CK、TTF-1,CgA,Syn、CD56、histamine,decarboxylase、CD1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阴性:CD45,CD99,P63   3.肺腺癌(adenocarcinoma)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阳性:CK7,EMA,CEA,TTF-1,SP(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apoprotein)A, B,P5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项目分析结果呈现阴性:CK20,CDX2,vimentin,CK5,P504S   4.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s situ、A

肺部及肋膜癌症肿瘤与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整理 Read More »

—Pngtree—cartoon unicorn silhouette animal 6273191

认识陌生的癌症-恶性肋膜间皮瘤及其最新的治疗方法

间皮瘤是一种发源于胸膜、腹膜、心包或睾丸鞘膜等部位间皮细胞的罕见癌症,其中,胸膜来源的恶性肋膜间皮瘤大约占了81%。 恶性肋膜间皮瘤的形成,或因为工作而暴露于石棉有很大的关系,但亦有部分的个案回顾其生活习惯及工作亦未曾与石棉扯上关系,怀疑是与小区感染的个案。 由于恶性肋膜间皮瘤起病隐匿,恶性肋膜间皮瘤(医学上称为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简称MPM)诊断时多已经是晚期,导致治疗手段相对局限,且预后差,患者大致上的中位总生存期大约为12个月,5年生存率约为10%。 时至今日的癌症免疫治疗时代,抗PD-1免疫治疗药物nivolumab,搭配抗CTLA-4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商品名:Yervoy、益伏)的双免疫治疗方案,很大程度地改善了MPM患者的临床预后,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基因组研究证实,间皮瘤有显著的抑癌基因功能缺失。恶性肋膜间皮瘤的形成,或因为工作而暴露于石棉暴露密切相关,但间皮瘤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比大多数实体癌症要来得低。 恶性肋膜间皮瘤常见的变异基因有:BAP1基因、CDKN2A(P16)基因和NF2基因等。虽然这些抑癌基因在恶性肋膜间皮瘤中经常发生改变,但研究显示,在恶性腹膜间皮瘤中可能存在致癌基因EWSR1的融合和ALK的融合,这些融合主要出现在没有已知石棉暴露史的年轻患者。目前而言,针对恶性肋膜间皮瘤的NF2和BAP1基因改变所开发的标靶治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恶性肋膜间皮瘤常见的变异基因之一的BAP1,是间皮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BAP1基因的功能为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转录调节,以及涉及DNA的修复,尤其是双键断裂。BAP1基因发生改变既可以出现在体细胞,也可以发生在胚系细胞,当BAP1基因有遗传性的突变时候,葡萄膜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等其他恶性肿瘤发生会增加,统称为BAP1肿瘤症候群。 如何借助影像学检查诊断恶性肋膜间皮瘤,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诊断和监控MPM治疗效果的标准像学检查学方法。而正子摄影对于确定MPM疾病分期方面至关重要,特别是手术前的评估。超过10%预计进行手术治疗的MPM患者,在术前评估检查时发现已经合并有胸外转移的疾病。此外,核磁共振对于MPM胸壁和膈肌侵犯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优势。 手术治疗恶性肋膜间皮瘤需要有完整的术前影像学分期,尽管手术目标是

认识陌生的癌症-恶性肋膜间皮瘤及其最新的治疗方法 Read More »

狀況不佳的肝癌患者治療大突破:中藥淫羊藿甙延長壽命達標

卫教文章

卫教文章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