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药物治疗(简)

2025011902. 1

搭配个人化肠道益生菌 可否促进CIK细胞疗法的抗癌效果?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肠道益生菌能够转化人体无法直接利用的植物纤维素和多醣,进而影响消化、吸收、代谢和免疫等生理功能,且肠道益生菌与代谢疾病(例如肥胖、第2型糖尿病、脂肪肝)、消化系统疾病、过敏与自体免疫疾病、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与忧郁症等息息相关。于是,使用个人化肠道益生菌,可以正确且积极地调整肠道微生物相的多样性,以及调整各菌种间的比例,来促进抗癌免疫力。   CIK(细胞激素诱导杀手)细胞是透过扩增外围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产生,进而让其具有天然的T 细胞受体(TCR)和自然杀手细胞的受体 (NKR),可以进行癌症识别功能的 T 细胞混合物。 CIK细胞疗法已用于实体瘤和血液癌症。然而搭配个人化益生菌的使用,可否促进CIK细胞疗法的抗癌效果?   例如: 肠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许多人可能都搞不清楚这是甚么;但如果改称其为”妙利散”,相信有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一支早在 1933 年由日本研发出的益生菌,其菌株命名为 CBM588。这支益生菌除了平时可用作维护肠道菌相健康以外,由于其对于抗生素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预防或缓解因为抗生素治疗所引发的腹泻问题。   另外,近来脑肠轴的观念大行其道,临床研究也发现丁酸梭菌与抗忧郁药物一同服用时,能够有效缓解忧郁症状。更令人惊奇的是,同时使用丁酸梭菌可以大幅增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率。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临床一期报告显示,在肾脏癌4期的病人中,如果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治疗的反应率大约为 20%,符合一般的预期。但如果同时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加上口服肠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能够大幅地增加治疗反应率至大约 6成以上。   发表在2024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医学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致力于探讨肠道益生菌搭配CIK细胞治疗,能否强化CIK细胞之抑制大肠直肠癌细胞发生腹膜癌转移和肝转移的抗癌能力。该研究使用裸鼠之肠癌转移腹膜癌变和肠癌肝转移的平台,证明益生菌搭配CIK细胞治疗,可以相较于单纯只用一种CIK细胞或肠道益生菌疗法,更为减少大肠直肠癌细胞发生腹膜转移和肝转移的出现。   也就是倘若CIK细胞疗法,可以搭配个人化肠道益生菌(经过自动化微流体生物芯片之严谨平台分析后,所客制化出的益生菌),可否更显著地抑制大肠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增

搭配个人化肠道益生菌 可否促进CIK细胞疗法的抗癌效果? Read More »

2025011404 1

结肠直肠癌患者接受化疗与免疫细胞治疗之联合治疗疗效的统合分析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结肠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被诊断出来的癌症。然而,25%患者属于转移性疾病,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仅为 10%。近年来,人们对癌症免疫疗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具有控制转移性疾病、延长疾病复发时间的潜力。   用于前列腺癌的Sipuleucel-T(Provenge、Dendreon),是首个自体治疗性的疫苗,于 2010 年春季被美国FDA核准用于治疗患有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男性。而针对结肠直肠癌患者的II 型癌胚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DC)疫苗试验正在进行中(www.clinicaltrial.gov id:NCT 01219348)。   树突细胞是一种有效地抗原呈现的独特之免疫细胞子集,于 1973 年首次描述了它们。史坦曼也因为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而获得 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细胞激素诱导杀手(CIK)细胞是非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所限制的 CD3+CD56+ T 细胞, Schmidt Wolf 等人首先将它们描述为具有显著的增殖能力,并且比淋巴激素激活的杀手(LAK)细胞,在抗癌细胞溶解活性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免疫细胞疗法用于治疗癌症,研究者对于医学大数据中的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来源的已发表论文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已发布的数据由两位作者使用预先定义的数据库模板独立提取。也评估了单篇论文的数据质量。比较单独化疗、与化疗合并CIK/树突状细胞(DC) 合并治疗(简称为DC-CIK疗法)、之免疫治疗的效果。使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结肠直肠癌患者接受化疗与免疫细胞治疗之联合治疗疗效的统合分析 Read More »

2025011402 1

细胞激素诱导杀手细胞(CIK)疗法 在结肠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来自2023年医学期刊J Immunother Cancer上的一篇荟萃分析之研究报告,该篇研究之数据库是来自共70 项的临床研究,共有 6743 名患者的数据。 指出细胞激素诱导杀手细胞(CIK)疗法搭配标准结肠癌之治疗,在结肠直肠癌患者的成绩,会相较于只使用标准结肠癌之治疗,有明显的存活率的提升(HR=0.59)、疾病控制率的提升(HR=0.55)和治疗有效反应的增加,显示出CIK细胞疗法搭配标准结肠癌之治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协同加强之效应,但有趣的是,并不会因此增加标准结肠癌之治疗毒性,甚至可以减少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副作用。   如果依照临床试验的规划(随机与非随机研究设计)、结肠直肠癌疾病分期(第1~3期与4期)、CIK疗法与CIK/树突状细胞(DC) 合并治疗(简称为DC-CIK疗法)、细胞治疗给予的时机(同时搭配标准结肠癌之治疗、或于标准结肠癌治疗之前或后的搭配使用),分析结果发现,在任何亚组的分析中,CIK 细胞治疗会对接受标准结肠癌之治疗病人,带来临床上堪称稳健的的帮助。   此外,与单独使用 CIK 治疗相比,CIK合并树突状细胞之DC-CIK疗法,并不会比单独CIK治疗,带给病患有更多的帮助,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单独CIK治疗,其实是还搭配了标准结肠癌之治疗。   所以本项荟萃研究之分析的结论为:与标准结肠癌治疗相比,于此之上再搭配CIK 细胞疗法的患者,会有有更好的治疗成绩,且部会让所接受的标准结肠癌治疗之毒性增加,CIK 细胞治疗可以说是值得结肠癌患者选择的辅助治疗。     CIK 细胞治疗是一种过继性的细胞免疫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癌症和血液癌症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在台湾已经可以特许使用。过去已经有多项研究报告指出其对结肠癌的患者是有所帮助。尽管如此,CIK疗法的治疗方案在台湾并未广泛地被使用,且CIK 疗法通常应该要与标准结肠癌治疗合并使用,且越早搭配惠悦有偕同加强的效果,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有最适合之标准结肠癌治疗的特定组合或治疗方案。

细胞激素诱导杀手细胞(CIK)疗法 在结肠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Read More »

2025010802 1

癌症热治疗在多学科整合治疗中的定位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肿瘤温热治疗通常可与化疗和放疗合并用于癌症治疗。最近,免疫疗法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透过同步进行之免疫疗法和热治疗,目前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方向。   肿瘤温热治疗是指利用热量去提高全身和/或局部肿瘤组织的温度,藉此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肿瘤温热治疗,也可与放射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方法合并使用。肿瘤温热治疗可以依给予的方式主要分为3类:局部肿瘤温热治疗 、区域肿瘤温热治疗及全身性肿瘤温热治疗。   局部肿瘤温热治疗可以提高局部肿瘤的温度,藉此治疗皮肤或自然体表上之肿瘤,例如颈部淋巴结转移和皮肤肿瘤。   局部肿瘤温热治疗也可以透过加热,去增加其对于器官或四肢的灌注,或是进行腹腔内热治疗,通常也可与化疗和深部肿瘤的射频消融合并使用。而全身性肿瘤温热治疗多用于治疗转移性的癌症。   热治疗是一种根据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对热的不同反应,加热病变部位以治疗肿瘤的疗法。肿瘤中的血管与正常组织的血管不同。正常的血管系统是由小动脉、微血管和静脉组成的网络。相较之下,肿瘤血管聚集成混乱的毛细血管网络,其中大部分缺乏平滑肌肉层和神经支配。局部热治疗可以造成血管扩张,血流灌注增加,改善肿瘤的氧合程度,进而减轻发炎和深部组织充血,并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进而缓解疼痛。   但当加热温度高于42°C 时,肿瘤血管系统会因渗透性增加,而直接受损,导致微环境中液体和蛋白质的积聚,并导致间质液的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血管受压和进一步的血管灌注减少。但在加热至轻度高温的过程中,反而导致肿瘤血管的损伤机制,肿瘤的生长和增殖会受到抑制。细胞骨架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可以破坏肿瘤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的讯号传导,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区域性加热至轻度高温的肿瘤温热治疗合并化疗,可以提高乳癌多发性肝转移患者的化学治疗效果,过程中可以显着加速化学分子氧与细胞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氧化压力显着增强,并增加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   对于晚期卵巢癌和大肠直肠癌,广泛的腹膜转移往往是预后不良的象征。在这些患者中,腹膜复发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腹腔给药的高选择性和局部腹腔内化疗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让HIPE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腹腔温热化学治疗) 对晚期卵巢癌和大肠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具有积极

癌症热治疗在多学科整合治疗中的定位 Read More »

2025010712 1

谈谈人类如何使用热来治疗癌症的历史吧!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人类使用热治疗癌症的最早历史,根据考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根据记载有古埃及科学医学方法的《埃德温·史密斯纸莎草纸/Edwin Smith Papyrus》,早在公元前2600 年左右,有一位名叫伊姆霍特普的埃及博学家用加热的火棍,烧掉了乳房上长出的肿块。而公元前 2000 年,使用烧灼去局部破坏肿瘤,已经成为当时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   而古希腊医者–希波克拉底在他的格言87中说道: “药物不能治愈的疾病,可以用刀来治愈。 ”刀不能治者,火能治之。那些火不能治愈的必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而在公元936-1013年:阿拉伯人就开始以烧红的烙铁来治疗头颈部的肿瘤。   尽管过去医界对于免疫系统的了解还是很原始,但在 19 世纪末,医生开始意识到热不仅可以杀死肿瘤,好像可以驱动身体某个能力(现在知道是免疫力),去破怀癌症。   后来也有人指出,感染有时会让癌症缓解。 1866年,德国的Busch医生曾经报告说,他的恶性肉瘤病人在感染丹毒后两年内,肿瘤竟然完全消失。

谈谈人类如何使用热来治疗癌症的历史吧! Read More »

2024122502 1

面对乳腺癌年轻化 瑞波西利帮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时间的延长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乳腺癌是全球及台湾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女性新发乳腺癌约有230万人,死亡人数为67万人,发病和死亡都是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2/3。     近年来,随着西化的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筛查诊断技术的进步,台湾年轻乳腺癌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特别是停经前之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乳腺癌之诊疗,更是临床上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荷尔蒙治疗搭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的靶向药物,目前已经成为停经前之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之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而其中之Ribociclib(kisquali/击癌利/瑞波西利)更是能够让停经前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之晚期乳腺癌患者长期获益,以其重要的MONALEESA-7临床试验为代表性研究。   相较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年轻乳腺癌患者往往疾病复发转移风险比较高、总体存活率也较差。据统计,小于40岁的华裔乳腺癌患者对比起40~49岁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85.5%和88.1%,10年总体存活率则分别为85.0%和88.7%。而对于停经前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年轻患者往往仍未停经,卵巢的功能仍然相当活跃,可能导致更高的雌激素水平,进而导致潜在更高的复发风险,因此,在该类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往往需要采用手术或药物等方式进行卵巢功能的抑制。  

面对乳腺癌年轻化 瑞波西利帮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时间的延长 Read More »

2024122304 1

抗血管靶向药物Lenvatinib(仑伐替尼)合并免疫药物pembrolizumab (帕博丽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胸腺癌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罕见的纵膈腔上皮恶性肿瘤,包括各种组织学亚型,尤其是胸腺癌其侵袭性强之特征、特别难治疗。   铂类、小红莓类化疗是公认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第一线治疗方案,尽管尚未确定针对困难治疗之病例的明确二线选择,虽然everolimus和pemtrexed、TS-1等多种药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成功。   高恶性度之胸腺瘤和胸腺癌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的高度表达之癌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是中流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因此,抗血管靶向药物中具有对抗VEGF 活性的多种激酶抑制剂(例如sunitinib和Lenvatinib)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整体反应率分别为26% 和38%。而免疫药物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也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另一种治疗策略,例如:PD-1 抑制剂-pembrolizumab则显示出针对困难治疗之病例竟然还有22% 的缓解率。 VEGF 与 T 调节淋巴细胞的募集有关,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疗可以与免疫检查点阻断协同作用,以增加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浸润和肿瘤的抑制。抗血管靶向药合并免疫药物已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成功,整体缓解率为 46%。然而对于胸腺癌使用抗血管靶向药物合并免疫药物的治疗上所知有限,抗血管靶向药物合并免疫药物应该会比单独使用这些药物更成功。   曾有一名 50 岁、之前有吸烟与贫血病史的男性,被发现前纵膈有富含淋巴球的肿块,且CD5、CD3、CD20、CD79A、TDT P63、Pankeratin 染色呈阳性,于2018 年5 月诊断为第四a 期的胸腺癌。无法手术切除之情况下,给予前导性化疗分案CAP (cyclophosphamide/ Adriamycin/cisplatin) 与类固醇,肿瘤呈现部分缓解,并2018 年9 月接受减瘤手术。   于2019 年 1 月的检查确认胸膜癌复发,使用 Foundation CDx(基因之次世代定序)对他的初始肿瘤进行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显示具备以下没有药物可介入的基因改变:ABL1 G807_P810del 和 CREBBP R1446L ,以及微卫星的状态和肿瘤突变负担是无法确定的。于是继续接受卡铂/紫杉醇的化学治疗,2019 年 12 月的检查显示前纵膈肿瘤又达到部分缓解,但淋巴结疾病则是没有缩小之稳

抗血管靶向药物Lenvatinib(仑伐替尼)合并免疫药物pembrolizumab (帕博丽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胸腺癌 Read More »

2024121906 1

局部外用imiquimod 治疗胸壁或皮肤转移之乳腺癌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imiquimod是一种 Toll 样受体 (TLR)-7 激动剂,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核准用于治疗菜花、生殖器疣、基底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局部外用单一的imiquimod疗法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但不会诱导肿瘤完全消退,且抗肿瘤反应依赖于 CD8 的T细胞所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但imiquimod搭配放射治疗则可能观察到肿瘤完全消退。   添加化疗药物会导致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 T 细胞产生更强烈的 IFN-r反应,并提供再攻击肿瘤的作用。于未治疗部位观察到治疗的反应,支持imiquimod在加强适应性免疫方面的作用。     然而imiquimod主要的作用机转是局部活化施治部位附近的 TLR7+ 细胞。imiquimod已被证明可能会让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皮肤转移的肿瘤消退,imiquimod在乳腺癌转移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imiquimod因此可以强烈触发了病灶部位之辅助性T细胞1 与细胞毒杀性免疫反应,其特征是Th-1 趋化因子协调上调、具备Th-1 和细胞毒杀性的T 细胞迁移到肿瘤中,以及活化免疫效应子功能,最终导致肿瘤破坏。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乳腺导管是外胚层的附属物,因此通常会导致高达 24% 的乳腺癌患者出现皮肤转移。乳腺癌一旦出现皮肤的转移,其预后多半不良,且会导致生活质量差,并且会增加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进而增加死亡率。目前,治疗的选择是全身化疗、手术切除和放疗。   通常,乳腺癌发生皮肤转移会在乳房次全切除手术后,表现为附近溃疡、弥漫性浸润性病灶或肿瘤、胸壁或残留乳房组织上皮肤的结节。即使在手术切除和切除后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后,皮复复发与转移也是很常见,这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局部外用imiquimod 治疗胸壁或皮肤转移之乳腺癌 Read More »

2024121802 1

治疗菜花外用药imiquimod 可否与免疫治疗药物合并 帮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皮肤的表皮细胞受到人类乳突状病毒感染,在型态上除了产生扁平疣,也可能发生「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在少数幸运的案例中,这类的病毒疣虽然有可能在人体免疫力的运作下,将病毒消灭而自行消退,但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病毒利用某些方式逃避免疫力的监控 (这点和癌细胞会逃脱免疫力的监控是很像的),而让疣状组织得以长期存在,甚至逐渐扩散蔓延,或是传染给周围其它的人。   而治疗扁平疣与寻常疣有一种不错的选择,就是涂抹外用药imiquimod(咪喹莫特/Aldara Cream/乐得美乳膏),这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刺激第七型类Toll受体(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属于类Toll受体致效剂(TLR agonist),进而可以调节刺激皮肤的免疫反应,由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细胞。   名人陈文茜最近告知其罹患黑色素瘤,大体上这是一种免疫治疗敏感的癌症,但陈女士罹患之黑色素瘤,应该不是常见的皮肤来源之黑色素瘤,应该是属于较为罕见的黏膜黑色素瘤,相对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embrolizumab,反应较为不佳。而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更是少见的黏膜黑色素瘤。但使用局部imiquimod来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我们可否将之合并使用pembrolizumab来治疗口腔复发性黏膜黑色素瘤,真的有机会可以让肿瘤组织出现病理学上的肿瘤完全缓解吗?   Imiquimod于1997年二月获得美国FDA核准正式上市,原始核可的适应症为生殖器与肛门部位的尖圭湿疣(也就是俗称的菜花),但在许多文献中,imiquimod亦对一般的病毒疣可发挥治疗功效,也可与其它治疗方式合并进行。台湾市面贩卖之「乐得美」乳膏,就是含有imiquimod这一种疗效的成份,可以改造人体免疫的反应,.让人体制造更多的干扰素(interferon)。 干扰素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抗病毒物质,所以可以用来治疗 18 岁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门周围的疣和湿性尖疣。   但其于癌症治疗上确实有其潜力。如上所述,imiquimod是一种Toll受体致效剂,已经被证明具有透过启动细胞凋亡和活化,来辅助 T 细胞所介导的抗肿瘤作用。当其与 Toll受体致效剂结合后,imiquimod会活化核因子-κB,从而刺激促发炎的细胞激素(介白素-6/8)和先天

治疗菜花外用药imiquimod 可否与免疫治疗药物合并 帮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