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黯癌性 知癌而后防癌 事半功倍
文: 癌归于好/中西医肿瘤专科 陈骏逸医师 如果你有机会问那些再做化疗、放疗、免疫、标靶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他们许多人都会告诉你,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他们可以时光倒转,可以知道如何预防癌症,他们绝对会选择要预防,因为治疗癌症问题多多。 谈如何预防癌症之前? 让我们先了解癌症形成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基因突变。当然人有失手 马有失蹄,连”仙人打鼓有时错,脚步踏错谁人无”,基因在执行任务时候,难免会出错,但是身体自己有一套调控机制可以尽量来修正这一类的失误。 但是如果有有些外来的事件,也就是致癌物质不断入侵体内,反复造成体内的慢性发炎,不断地挑战细胞的保护调控机制,终有一天,会有可能让基因的序列失去原本正常排列,产生致癌性的突变。 大家都聽過“病從口入”,與普痛疾病的預防一樣,所以預防癌症的第一步,預防致癌物質入侵體內,絕對是防癌最重要的起手勢。 在醫學上,我們會將致癌物質,根據性質分成生物性致癌物質、化學性致癌物質、物理性致癌物質這3大類。 而生物性致癌物質又可以歸類為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感染4個部分。 幽門桿菌或稱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細菌,一旦感染進駐人體後,就會「陪伴」宿主一生一世。它們經常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更可怕的是,他們更是胃癌的元凶,所以有慢性胃發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時候,如果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要積極治療,免得日後留下禍患造成胃癌。 而病毒性致癌物質,像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這樣會引起肝癌風險增加。 像是淡水魚生魚片上有時候會有中華肝吸蟲的寄生蟲,不慎吃下了,會造成膽囊慢性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膽囊癌風險增加。中華肝吸蟲介紹(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黃疸和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 生魚片向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重要一景。依照魚種,生魚片可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