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癌症大小事 (简)

2024122509 1

骨头及软组织恶性肉瘤 可以用CIK免疫细胞治疗吗?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首先,谈什么是CIK细胞疗法? CIK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又称细胞激素激活的杀手细胞,严格地来说,CIK细胞不是单一种的细胞,而是一群免疫细胞的混合体,CIK是一种特殊免疫细胞群,为T细胞、NK-T细胞和NK细胞的不同细胞族群组合而成,包含最重要的CD3+ / CD56+ NKT细胞。   CIK细胞治疗是高度安全、对MHC(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分子并无限制性,且CIK细胞治疗有抗癌效果,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目前研究证实CIK细胞治疗尤其对于癌症手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更为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临床研究也证实越早情况,CIK细胞治疗与标准癌症治疗合并一起下,会让标准癌症治疗疗效更明显。   关于CIK细胞制程 透过人体分离出来的免疫细胞,在体外加入数种细胞激素使其分化成CIK细胞,进行14-21天体外的培养与放大其细胞数目,进而制造出CIKCIK细胞治疗的制剂。尔后将CIK回输至癌症病人体内,当CIK细胞与病患体内的肿瘤细胞接触后,便可以将肿瘤细胞杀死及破坏。   已经有30余年的关于CIK细胞治疗的大量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目前证实CIK细胞治疗应该是以互补的方式(而不是竞争角色)与其他癌症标准疗法互相结合,也就是高禾医院院长许庭源教授所提倡的“Add-on”的治疗模式,与现今最好的癌症标准中西医疗法互相搭配,可以因此让CIK细胞治疗更优化标准癌症治疗疗效,这也让CIK细胞治疗是目前对抗癌症的关键。

骨头及软组织恶性肉瘤 可以用CIK免疫细胞治疗吗? Read More »

2024122507 1

认识颈部脂肪肉瘤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恶性脂肪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腹膜后和下肢,脂肪肉瘤大约占所有软组织肿瘤的15%,颈部脂肪肉瘤的盛行率仅占所有恶性间叶质肿瘤的2-9%。   颈部脂肪肉瘤最常见的症状是颈部出现不会疼痛之增大的肿块。大多数病变在临床上被诊断为良性,但此类肿瘤临床上表现的会与周围组织呈现相对固定的坚硬肿块,且生长速度上相对是快速进行。一般来说,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并不会有周边淋巴结或远程的转移。   为了明确诊断为脂肪肉瘤,可以将肿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MDM2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 (CDK4)的染色会呈现阳性。   头颈部脂肪肉瘤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其组织学的类型与分化程度有密切相关。脂肪肉瘤的组织学类型分为非典型脂肪肉瘤、高度分化(或称为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肿瘤组织学的分类具有预后上的意义,且癌症临床行为往往与脂肪肉瘤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高度分化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最常见的实体,占了脂肪肉瘤的 30-40%。高度分化脂肪肉瘤具有局部的侵袭性,如果手术切除不完整,可能会复比较容易发,但其远程转移的倾向较低。现在已经明确,非典型脂肪瘤/高度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细胞学特征就是 MDM2 和 CDK4 扩增。因此,透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寻找脂肪肉瘤是否有MDM2 和 CDK4的表现,以及透过 免疫荧光染色(FISH)确认是否有两个基因扩增这,是脂肪肉瘤诊断的重要工具。  

认识颈部脂肪肉瘤 Read More »

2024122502 1

面对乳腺癌年轻化 瑞波西利帮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时间的延长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乳腺癌是全球及台湾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女性新发乳腺癌约有230万人,死亡人数为67万人,发病和死亡都是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2/3。     近年来,随着西化的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筛查诊断技术的进步,台湾年轻乳腺癌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特别是停经前之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乳腺癌之诊疗,更是临床上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荷尔蒙治疗搭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的靶向药物,目前已经成为停经前之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之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而其中之Ribociclib(kisquali/击癌利/瑞波西利)更是能够让停经前荷尔蒙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之晚期乳腺癌患者长期获益,以其重要的MONALEESA-7临床试验为代表性研究。   相较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年轻乳腺癌患者往往疾病复发转移风险比较高、总体存活率也较差。据统计,小于40岁的华裔乳腺癌患者对比起40~49岁患者,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85.5%和88.1%,10年总体存活率则分别为85.0%和88.7%。而对于停经前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年轻患者往往仍未停经,卵巢的功能仍然相当活跃,可能导致更高的雌激素水平,进而导致潜在更高的复发风险,因此,在该类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往往需要采用手术或药物等方式进行卵巢功能的抑制。  

面对乳腺癌年轻化 瑞波西利帮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时间的延长 Read More »

2024122304 1

抗血管靶向药物Lenvatinib(仑伐替尼)合并免疫药物pembrolizumab (帕博丽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胸腺癌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罕见的纵膈腔上皮恶性肿瘤,包括各种组织学亚型,尤其是胸腺癌其侵袭性强之特征、特别难治疗。   铂类、小红莓类化疗是公认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第一线治疗方案,尽管尚未确定针对困难治疗之病例的明确二线选择,虽然everolimus和pemtrexed、TS-1等多种药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成功。   高恶性度之胸腺瘤和胸腺癌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的高度表达之癌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是中流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因此,抗血管靶向药物中具有对抗VEGF 活性的多种激酶抑制剂(例如sunitinib和Lenvatinib)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整体反应率分别为26% 和38%。而免疫药物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也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另一种治疗策略,例如:PD-1 抑制剂-pembrolizumab则显示出针对困难治疗之病例竟然还有22% 的缓解率。 VEGF 与 T 调节淋巴细胞的募集有关,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疗可以与免疫检查点阻断协同作用,以增加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浸润和肿瘤的抑制。抗血管靶向药合并免疫药物已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取得了成功,整体缓解率为 46%。然而对于胸腺癌使用抗血管靶向药物合并免疫药物的治疗上所知有限,抗血管靶向药物合并免疫药物应该会比单独使用这些药物更成功。   曾有一名 50 岁、之前有吸烟与贫血病史的男性,被发现前纵膈有富含淋巴球的肿块,且CD5、CD3、CD20、CD79A、TDT P63、Pankeratin 染色呈阳性,于2018 年5 月诊断为第四a 期的胸腺癌。无法手术切除之情况下,给予前导性化疗分案CAP (cyclophosphamide/ Adriamycin/cisplatin) 与类固醇,肿瘤呈现部分缓解,并2018 年9 月接受减瘤手术。   于2019 年 1 月的检查确认胸膜癌复发,使用 Foundation CDx(基因之次世代定序)对他的初始肿瘤进行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显示具备以下没有药物可介入的基因改变:ABL1 G807_P810del 和 CREBBP R1446L ,以及微卫星的状态和肿瘤突变负担是无法确定的。于是继续接受卡铂/紫杉醇的化学治疗,2019 年 12 月的检查显示前纵膈肿瘤又达到部分缓解,但淋巴结疾病则是没有缩小之稳

抗血管靶向药物Lenvatinib(仑伐替尼)合并免疫药物pembrolizumab (帕博丽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胸腺癌 Read More »

2024121906 1

局部外用imiquimod 治疗胸壁或皮肤转移之乳腺癌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imiquimod是一种 Toll 样受体 (TLR)-7 激动剂,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核准用于治疗菜花、生殖器疣、基底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局部外用单一的imiquimod疗法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但不会诱导肿瘤完全消退,且抗肿瘤反应依赖于 CD8 的T细胞所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但imiquimod搭配放射治疗则可能观察到肿瘤完全消退。   添加化疗药物会导致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 T 细胞产生更强烈的 IFN-r反应,并提供再攻击肿瘤的作用。于未治疗部位观察到治疗的反应,支持imiquimod在加强适应性免疫方面的作用。     然而imiquimod主要的作用机转是局部活化施治部位附近的 TLR7+ 细胞。imiquimod已被证明可能会让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皮肤转移的肿瘤消退,imiquimod在乳腺癌转移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imiquimod因此可以强烈触发了病灶部位之辅助性T细胞1 与细胞毒杀性免疫反应,其特征是Th-1 趋化因子协调上调、具备Th-1 和细胞毒杀性的T 细胞迁移到肿瘤中,以及活化免疫效应子功能,最终导致肿瘤破坏。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乳腺导管是外胚层的附属物,因此通常会导致高达 24% 的乳腺癌患者出现皮肤转移。乳腺癌一旦出现皮肤的转移,其预后多半不良,且会导致生活质量差,并且会增加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进而增加死亡率。目前,治疗的选择是全身化疗、手术切除和放疗。   通常,乳腺癌发生皮肤转移会在乳房次全切除手术后,表现为附近溃疡、弥漫性浸润性病灶或肿瘤、胸壁或残留乳房组织上皮肤的结节。即使在手术切除和切除后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后,皮复复发与转移也是很常见,这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局部外用imiquimod 治疗胸壁或皮肤转移之乳腺癌 Read More »

2024121804 1

偏头痛元凶之CGRP 其与头颈癌之恋恋关系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偏头痛主要是由抑钙基因相关胜肽(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对于周边及中枢刺激,造成血管的扩张与发炎,讯号经三叉神经传递到脑部感受到疼痛所导致的结果,因此以抑钙基因相关胜肽为标靶的疗法便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根据。然而神经已经被证明在肿瘤相关的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口腔具有特色性的神经支配,口腔鳞状细胞癌也经常伴随有癌症相关疼痛的明显特征。而三叉神经节中最丰富的神经肽,当属降钙素基因相关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目前发现CGRP对各种癌症的癌症发展,以及癌症相关的疼痛方面,有着极重要的双重作用。   不只是CGRP与治疗偏头痛的发作有相关,其他的神经肽,例如:PACAP-38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 38) 和 nitric oxide (NO),都被视为潜在的血管扩张剂,也都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关。临床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接触到这些神经肽物质会引发偏头痛的发作。   在三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约半数的神经元在神经末梢,会释放出含有CGRP的囊泡。一旦释放,CGRP会结合到相邻脑膜血管上的平滑肌细胞,启动蛋白激酶 A(protein kinase A),进而导致血管的舒张。   研究也发现,CGRP 会作用于脑动脉血管,其浓度与细胞内的cAMP 呈正相关。因此,如何在 CGRP 途径的各个作用点上进行阻断,成为近年来偏头痛治疗与预防药物研发的关键。这些新型药物与过去常用的非专一性药物(乙型阻断剂、抗忧郁药物、抗癫痫药等)本质上大有所不同,是专门针对偏头痛病理机转设计的,因此作用效果较快,且副作用较少,   而目前上有NURTEC (纽舒泰,Rimegepant Sulfate)⼝溶锭。或是传统的偏头痛治疗药物—Triptans(翠普登),作用于5-HT1B 或 5-HT1D 受体,或是新型的 Ditans类药物作用于 5-HT1F受体,都能够调节 CGRP 的释放。目前用来预防头痛发作的肉毒杆菌素,以及NURTEC治疗在 CGRP 的调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以CGRP作为目标的治疗模式正如火如荼般地蓬勃发展。

偏头痛元凶之CGRP 其与头颈癌之恋恋关系 Read More »

2024121802 1

治疗菜花外用药imiquimod 可否与免疫治疗药物合并 帮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皮肤的表皮细胞受到人类乳突状病毒感染,在型态上除了产生扁平疣,也可能发生「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在少数幸运的案例中,这类的病毒疣虽然有可能在人体免疫力的运作下,将病毒消灭而自行消退,但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病毒利用某些方式逃避免疫力的监控 (这点和癌细胞会逃脱免疫力的监控是很像的),而让疣状组织得以长期存在,甚至逐渐扩散蔓延,或是传染给周围其它的人。   而治疗扁平疣与寻常疣有一种不错的选择,就是涂抹外用药imiquimod(咪喹莫特/Aldara Cream/乐得美乳膏),这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刺激第七型类Toll受体(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属于类Toll受体致效剂(TLR agonist),进而可以调节刺激皮肤的免疫反应,由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细胞。   名人陈文茜最近告知其罹患黑色素瘤,大体上这是一种免疫治疗敏感的癌症,但陈女士罹患之黑色素瘤,应该不是常见的皮肤来源之黑色素瘤,应该是属于较为罕见的黏膜黑色素瘤,相对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embrolizumab,反应较为不佳。而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更是少见的黏膜黑色素瘤。但使用局部imiquimod来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我们可否将之合并使用pembrolizumab来治疗口腔复发性黏膜黑色素瘤,真的有机会可以让肿瘤组织出现病理学上的肿瘤完全缓解吗?   Imiquimod于1997年二月获得美国FDA核准正式上市,原始核可的适应症为生殖器与肛门部位的尖圭湿疣(也就是俗称的菜花),但在许多文献中,imiquimod亦对一般的病毒疣可发挥治疗功效,也可与其它治疗方式合并进行。台湾市面贩卖之「乐得美」乳膏,就是含有imiquimod这一种疗效的成份,可以改造人体免疫的反应,.让人体制造更多的干扰素(interferon)。 干扰素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抗病毒物质,所以可以用来治疗 18 岁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门周围的疣和湿性尖疣。   但其于癌症治疗上确实有其潜力。如上所述,imiquimod是一种Toll受体致效剂,已经被证明具有透过启动细胞凋亡和活化,来辅助 T 细胞所介导的抗肿瘤作用。当其与 Toll受体致效剂结合后,imiquimod会活化核因子-κB,从而刺激促发炎的细胞激素(介白素-6/8)和先天

治疗菜花外用药imiquimod 可否与免疫治疗药物合并 帮助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癌友呢? Read More »

2024111403 1

树突细胞-细胞激素诱导的杀手细胞 (DC-CIK) 免疫细胞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

台湾高禾医院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尽管过去许多研究指出使用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和细胞激素诱导的杀手细胞(CIK。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治疗胰腺癌呈现出有希望的结果,但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且缺乏足够的实证医学上的证据。一项系统性回顾与分析研究,进对了 21 项临床试验果关于(DC-CIK) 免疫细胞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荟萃分析,希望藉此以实证医学上的角度,更好地去严谨地评估DC-CIK免疫细胞在临床实务上去治疗胰腺癌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   该系统性回顾与分析研究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和WANFANG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筛选出关于DC-CIK 免疫细胞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然后使用 RevMan 5.3 和 Stata 12.0 对研究数据进行荟萃分析。   该系统性回顾与分析的研究结果如下: 共收录了21项篇临床试验研究,共有1549名患者。与传统胰腺癌的治疗相比,DC-CIK 免疫细胞治疗改善胰腺癌的疗效,并且提高了肿瘤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总体存活率等临床指标。此外,DC-CIK 免疫细胞治疗也降低了疾病失控率以及死亡率、CD8+、CD4+CD25+CD127T淋巴细胞和介白素-4。此外,DC-CIK 免疫细胞治疗之副作用发生率也较传统胰腺癌的治疗为低(22%)。  

树突细胞-细胞激素诱导的杀手细胞 (DC-CIK) 免疫细胞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 Read More »

20241114C 1

从展望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未来 看CIK细胞治疗何去何从

高禾医院血液肿瘤科 陈骏逸医师   癌症免疫治疗是藉由活化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消除癌细胞。   但癌细胞会产生抑制蛋白来减轻免疫反应并逃避免疫监视。免疫疗法药物具有阻断这些蛋白质的能力,从而促进免疫系统有效识别和消除癌细胞。肿瘤免疫疗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利用免疫系统的巨大潜力来摧毁癌细胞。与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不加区别地伤害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传统癌症治疗不同,免疫疗法选择性地针对癌细胞,并使正常细胞免受伤害。因此,这癌症免疫治疗有望成为癌症患者更有效、毒性更小的治疗方式。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重点都在强调了适应性和先天免疫系统在胰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虽然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彻底改变了部分癌症的治疗,但它们在胰腺癌中的疗效仍然受到胰腺癌本身特殊的免疫抑制和难以突破的胰腺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限制。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效益很大程度上仅能够受惠于具有 dMMR、MSI-H 和 TMB 升高的一小部分胰腺癌患者。   而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对免疫治疗缺乏反应的根本原因仍然难以捉摸。目前的看法,单一机制的免疫疗法不足以对抗胰腺癌,但透过合理的免疫疗法的组合,可以优化现有针对胰腺癌的治疗策略,相信可以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最近的生物技术进步导致了直接或间接针对胰腺癌致癌基因 KRAS 有前途的新导向疗法出现,包括KRAS小分子抑制剂、针对 KRAS 突变的工程化 TCR之T 细胞和个人化 mRNA 疫苗,已有部分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

从展望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未来 看CIK细胞治疗何去何从 Read More »

2024070103 1

陈骏逸医师带你认识 食管癌中少见的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之一;华人食管癌中最常见的细胞型态是鳞状细胞 癌(简称鳞癌),占比近9成;其次是腺癌,占比约5%;而小细胞癌是食管癌的一种独特形式,大约占所有食管癌的0.4%~2.8%。   细胞型态为小细胞癌的食管癌,又称为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于1952年McKeown首先报告了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案例,肿瘤经常发生于食管中下段。由于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本身具有高侵袭性且易发生转移,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都已出现了远程器官的转移,所以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预后普遍不佳,5 年的总体存活率大约为 6.7–18%。   再者由于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发生率甚低,且尚未进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所以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到目前为止还存有争议。考虑到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是属于全身性的疾病,肿瘤生物行为高度类似原发性小细胞肺癌,所以一般会采用多学科的整合性治疗。     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临床特征 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临床症状 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症状极为相似。最常见的症状是进行性的吞咽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吞咽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根据统计,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平均男女比例大约为3:1,尽管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的差异性很大。在中国,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最常见于食管的中段,而在西方国家,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最常见于食管的下段。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危险因子与食管鳞癌是相似,饮酒和吸烟史是有一定关联性。   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诊断 大多数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患者其在胃镜检查中的表现为溃疡型或弥漫型的肿瘤;然而,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在影像学检查上的鳔线并没有特异性的差异。  

陈骏逸医师带你认识 食管癌中少见的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