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itinib(如Zykadia)健保给付规定自2022年8月1日生效
Ceritinib(如Zykadia): 1.適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108/7/1、111/8/1)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1)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每三個月需再次申請。
Ceritinib(如Zykadia): 1.適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108/7/1、111/8/1)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1)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每三個月需再次申請。
Alectinib(如Alecensa) 1.適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1)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每三個月需再次申請。 (2)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以及符合本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5B規定之ALK突變檢測報告。
Brigatinib(如Alunbrig): 1.適用於ALK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1)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Ⅰ. 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3個月為限,每3個月需再次申請。 Ⅱ. 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以及符合本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5B規定之ALK突變檢測報告。
Dacomitinib (如Vizimpro): 限單獨使用具有EGFR-TK Exon 19 Del或Exon 21 L858R點突變,且無腦轉移(non-CNS)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即第ⅢB、ⅢC或第Ⅳ期)之肺腺癌病患之第一線治療,需檢附依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1B或30102B規定之認證實驗室以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檢測(IVD)或實驗室自行研發檢測(LDT)檢驗之EGFR基因檢測結果報告。 2.使用注意事項 (1)病歷應留存確實患有肺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及 EGFR-TK 基因突變檢測報告。 (2)每次處方以 4 週為限,再次處方時需於病歷記錄治療後相關臨床資料,如每 4 週需追蹤胸部 X 光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每 8 至 12 週需進行完整療效評估(如胸部 X 光或電腦斷層)。
由於食道癌在診斷的時候大多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雖然外科手術以及手術後的照顧的進步,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仍不到百分之二十。根據國外學者的統計,食道癌腫瘤長度在五公分以內且沒有遠處轉移者,五年存活率有七成左右;食道癌腫瘤長度超過五公分且沒有遠處轉移者,五年存活率只有不到三成左右。 外科手術的治療仍然是食道癌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第一期的手術治癒率高達八成,而第二及第三期只有30%與15%。目前手術治療的方式有:Lewis食道切除手術、根除性全食道切除手術、胸廓部全食道切除手術、經橫隔裂孔全食道切除手術。而食道的重建部分的使用胃來取代,有時候以大腸作為代用品。 由於外科手術的治癒率偏低,所以整合性的治療就應運而生,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已經漸漸轉為同步性的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根據研究明顯比單獨的放射線治療來得好。雖然如此,發生遠端轉移的機會仍然有三成左右。所以如何研發更好的治療模式是值得被期望。
由於食道癌在診斷的時候大多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雖然外科手術以及手術後的照顧的進步,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仍不到百分之二十。根據國外學者的統計,食道癌腫瘤長度在五公分以內且沒有遠處轉移者,五年存活率有七成左右;食道癌腫瘤長度超過五公分且沒有遠處轉移者,五年存活率只有不到三成左右。 外科手術的治療仍然是食道癌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第一期的手術治癒率高達八成,而第二及第三期只有30%與15%。目前手術治療的方式有:Lewis食道切除手術、根除性全食道切除手術、胸廓部全食道切除手術、經橫隔裂孔全食道切除手術。而食道的重建部分的使用胃來取代,有時候以大腸作為代用品。 由於外科手術的治癒率偏低,所以整合性的治療就應運而生,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已經漸漸轉為同步性的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根據研究明顯比單獨的放射線治療來得好。雖然如此,發生遠端轉移的機會仍然有三成左右。所以如何研發更好的治療模式是值得被期望。 #食道癌初期症状 #食道癌症状 #食道癌自我檢查 #食道癌壽命 #食道癌存活率 #食道癌成功案例 #食道癌原因 #食道癌末期症狀
Bevacizumab合併標準的化學治療用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有關台灣地區的開放試驗之結果。 Bevacizumab是到目前為止惟一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可以改善病患存活時間的生物製劑,相較於另外一個生物製劑cetuximab則必須受到K-ras基因型式為野生型的限制,Bevacizumab則沒有使用上的限制,而且不管K-ras基因型式為何,都具有延長病患存活時間的的意義。所 Bevacizumab合併標準的化學治療用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台灣地區的開放試驗之結果,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評估Bevacizumab使用上的安全性,主要觀察的副作用包括蛋白尿、腸胃道穿孔、高血壓、傷口癒合的併發症、血栓與出血的情形。接下來要觀察的是藥物的有效性,包括疾病惡化的時間、整體存活的時間、腫瘤的反應率。 在研究的觀察當中,並沒有動脈栓塞的病例出現,有出血情況的大概只有15%,大多數的病人是一早上起床後有流鼻血的現象來表現。而腸胃道穿孔的問題則沒有發現。高血壓的問題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且程度非常輕微。出生蛋白尿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五,程度也非常輕。其中一個人曾經出現靜脈栓塞的個案則於研究當中出現血較為嚴重的下肢靜脈栓塞的情況,另外有百分之五的個案出現了程度輕微的傷口癒合的併發症。 至於腫瘤的反應率,達到完全消失的有2.6%,高達五成的病人出現腫瘤縮小的情形。藥物的有效性方面,無論是oxaliplatin還是irinotecan為基礎的化學治療處方,Bevacizumab的加入都會讓腫瘤的反應率提高,而且沒有太大的差異。台灣地區的開放試驗之結果也發現沒有疾病惡化的時間可以高達十五個月,這點卻比國外研究當中的十一個月來說,多上4個月左右。然而整體存活時間也高達22.9個月,這點與國外結果差異不大。 #Bevacizumab #bevacizumab價格 #bevacizumab副作用 #癌思停副作用 #bevacizumab標靶 #癌思停可以打多久 #bevacizumab機轉 #bevacizumab健保 相關大腸直腸癌資訊請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大腸直腸癌資訊 請至: https://mycancerfree.com/e-school-3/
台灣使用Bevacizumab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的經驗 閱讀全文 »
一名64歲女性因為HER2陽性、第三A期的右側乳癌接受乳房與腋窩淋巴結廓清手術。 之後,不幸乳癌在胸壁的地方復發,隨後進行了全乳放射治療,以及接受化療小紅莓以及標靶藥物T-DM1 (Trastuzumab Emtansine,商品名:賀癌寧、Kadcyla)。 於12個療程的T-DM1後,影像掃描和理學檢查均未發現轉移跡象,因此暫停了治療並且門診追蹤。 而於7 個月後,又發現胸壁復發伴肋膜的癌細胞播散,於是改成 9 個療程的 Pertuzumab (商品名: Perjeta, 賀疾妥)與Trastuzumab (商品名:賀癌平;Herceptin )搭配化療eribulin治療,直至疾病惡化之時,再次給予T-DM1,但2個療程後病情持續惡化。 且因為有8cm縱隔淋巴結的轉移,導致腫瘤壓迫上腔靜脈,讓病患出現上腔靜脈症候群,而且病患呼吸會喘、且臉部水腫。 上腔靜脈症候群為上腔靜脈血流受阻的一種臨床現象,其主要原因包括腫瘤直接侵犯上腔靜脈、轉移之病灶及淋巴結從外部壓迫,大多是由於縱隔腔有腫瘤病變處壓迫到上腔靜脈的回流,造成頭部以及上肢靜脈回流不良,同時有呼吸急促的現象,是一種腫瘤病患的危急症候群。於是趕緊給予HER2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商品名:優赫得),給完一個療程後,病患呼吸會喘的呼吸道症狀全然消失,3個療程後,影像顯示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情況,受到良好的治療,明顯縮小。 上腔靜脈症候群是腫瘤危急症之一,一般只能選擇姑息性放療來緩解病患的症狀,緊急情況下會使用血管內支架。令人驚訝的是,這一例HER-2乳癌轉移所引起的上腔靜脈上腔靜脈症候群,Trastuzumab deruxtecan給了病患在幾乎無藥可醫的情況,還能有效的治療、快速緩解上腔靜脈症候群的腫瘤危急症。 案例來自:Gan To Kagaku Ryoho. 2022 Jan;49(1):88-90 #Trastuzumab deruxtecan #DS8201 #優赫得 #HER2 #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 #TDM1 #Trastuzumab Emtansine #Kadcyla #Pertuzumab #Perjeta #賀疾妥 #Trastuzumab #賀癌平 #Herceptin #上腔靜脈症候群 #腫瘤
難治性乳癌1例 又碰上上腔靜脈症候群危急症 Trastuzumab deruxtecan給翻轉 閱讀全文 »
植物中,槲皮素得到大量體外實驗和動物模型科學文獻的支持,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上身,正如 Aucoin 最近的一篇研究證明槲皮素有調節多種生物途徑的能力,有助於強化呼吸和免疫健康的 4 種主要特性,分別是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和抗病毒。所以槲皮素可以有用地協助身體對抗新冠病毒的感染。 由於其抗氧化和抗菌作用,槲皮素可以抑制參與新冠病毒感染週期中的關鍵棘蛋白。槲皮素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所釋放出的促發炎的細胞激素的活性。和類固醇都可抑制 COVID-19 患者的細胞激素風暴的嚴重後遺症 根據2022年醫學期刊Life所刊登的一項研究,”Promising Effects of 3-Month Period of Quercetin Phytosome® Supplement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ymptomatic COVID-19 Disease in Healthcare Workers: A Pilot Study”。該研究評估補充 3 個月槲皮素 Phytosome®(250 毫克,每天兩次)預防症狀性 新冠病毒COVID-19 的潛在效果。總共招募了 120 名受試者(男性 63 名;女性 57 名;年齡 49 ± 12 歲),其中補充槲皮素組 60 名,安慰劑組 60 名。研究中在性別、吸煙和慢性病方面,各組之間沒有發現顯著差異。 受試者每 3 週接受一次新冠病毒快篩診斷測試。在我研究中,5 名受試者感染上了新冠病毒,槲皮素組 60 名受試者中只有 1 名,對照組 60 名受試者中有 4 名。槲皮素組和安慰劑組分別在新冠病毒感染後第 7 天和第 15 天記錄到完全臨床緩解。 該研究分析發現,在 5 個月時,補充槲皮素的受試者的無新冠病毒感染風險為 99.8%,而對照組為 96.5%。服用槲皮素補充劑的人在不感染到 COVID-19 方面的保護係數比服用安慰劑的人高出 14%。 該研究的結果讓我們知道,天然食物中常見的槲皮素,竟然能夠夠對抗新冠病毒,而槲皮素在多種食物中都有發現,包括蘋果、紅洋蔥、番茄、綠茶、葡萄皮、柑橘類水果、西洋芹、洛神花等。 另外,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需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民眾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可以給予「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專案藥品,而 「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處方組成為黃芩、魚腥草、北
新冠疫情嚴峻 研究證明多吃含槲皮素食物可以預防病毒上身 閱讀全文 »
維他命 C(抗壞血酸)是否可以作為癌症治療方法,目前受到許多癌友的關注。 各種實驗研究表明,單獨使用藥理學劑量的維他命 C或與臨床使用的抗癌藥物聯合使用,好像可以在各種人類癌症模型中發揮抗癌作用。 高劑量維他命 C對癌細胞的細胞毒殺性,似乎與過量的活性氧產生,以及維他命 C通過糖酵解抑制能量產生,以及免疫調節有關。癌細胞有一個標徵就是有氧的糖酵解會出現強烈上調的現象,有氧糖酵解會通過葡萄糖攝取的增加來維持,這現象是通過轉運蛋白(如 GLUT-1、GLUT-3 和 GLUT-4)的上調其表達而實現的。這些蛋白質還可以運輸氧化形式的維他命 C,脫氫抗壞血酸,使維他命 C與其代謝物優先被癌細胞吸收,隨後由於抗壞血酸的形成會消耗掉癌細胞內關鍵的細胞還原物質。維他命 C也有可能影響癌細胞代謝的其他方面,因為它能夠促進許多細胞中金屬酶的3價鐵還原為2價鐵。維他命 C在癌症中會針對缺氧誘導因子 HIF-1/HIF-2 的脯氨酰羥化酶以及組蛋白和 DNA 去甲基化酶發生抑制作用。 維他命 C必須藉由食物補充。缺乏維他命 C 會導致多種疾病,包括中性白血球功能部分的喪失、發育過程中的氧化刺激反應增加 、神經保護功能失效和神經傳遞障礙,最終會導致死亡。 健康受試者血漿中維他命 C的濃度大約為 50-100 M。 人體血液細胞含有維他命 C,它會通過不同轉運蛋白的活性傳遞還原或氧化形式的維他命 C。 維他命 C的膳食補充後的血漿維他命 C水平顯著低於靜脈注射的濃度,但血液中過量的維他命 C是短暫的,因為它會在尿液中的有效排泄。 體內維他命 C濃度在組織之間表現出顯著差異。 維他命 C在基因組轉錄中有作用,可以上調一系列關於有助於能量代謝、免疫反應和細胞骨架形成的基因的表達。 而維他命 C用於癌症治療的歷史,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