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08 1

個人化益生菌及中西醫整合療法 有望預防和減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高禾醫院中西整合醫學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陳駿逸醫師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複雜的荷爾蒙與內分泌和代謝系統相關的紊亂,是影響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之一,也稱為雄性素過高且無排卵 症候群或 Stein-Leventhal 症候群。PCOS的典型特徵是沒有排卵、不孕、肥胖、胰島素抗性和多囊性卵巢。

 

生活方式或飲食、環境污染物、遺傳、腸道菌叢的失調、神經內分泌改變和肥胖都是導致女性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危險因子。這是一種慢性、異質性疾病,以上這些因素更可能導致出現高胰島素血症、氧化壓力、血中雄激素過高、卵泡發生受損和月經週期的不規則、不孕、多毛、痤瘡,進而導致代謝症候群和肥胖的加劇。通常只有當出現併發症並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諸如脫髮、禿髮、痤瘡和不孕症相關問題時,才會被診斷出PCOS。

 

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診斷標準對女性進行系統性的篩檢,預計全球生育年齡婦女將有 4%–10% 罹患PCOS。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2 年全球有 1億以上的女性罹患PCOS ,佔女性人口的3.4%。2017 年育齡婦女 PCOS 年齡標化發生率為每 10 萬 82.44 人,較 2007 年上升 1.45%。而這種高發病率,以及它會造成排卵和月經異常、不孕、脫髮和代謝問題,凸顯了 PCOS 處理上的高需求性。

 

儘管 PCOS 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女性,從月經初潮開始,但大多數病例發生在 20 至 30 歲之間。至於PCOS 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與荷爾蒙失衡、慢性低度發炎、胰島素阻抗性和高雄性素血症有關聯,這些因素會損害卵泡發生並增加相關合併症,例如:發生子宮內膜癌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

001

此示意圖展示了 PCOS 的病理生理學和特徵。

環境毒素、遺傳、腸道菌叢的失調和飲食等風險因素是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的病理生理,以及隨後患者臨床、生殖和代謝特徵發展的因素。

LH:黃體生成激素; FSH:促卵泡激素; SHBG:性激素結合球蛋白。

而腸道菌叢的失調也在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展中發揮關鍵的致病作用。而環境危險因子所導致的腸道微生物群落失調,更可能是 PCOS 發展和進展的潛在致病因子。 PCOS 的不同致病因素是由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引起的,它們參與 PCOS 各種臨床表現的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為此疾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所以透過中醫藥與個人化益生菌、益生元或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進而恢復腸道的微生物群的多樣性,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的代謝、發炎和荷爾蒙特徵。可能是一種預防和減輕 PCOS 影響的全新、有效且為非侵入性的方法。

 

腸道微生物群由大約 10至 100兆0微生物組成,這些微生物總共擁有的基因數量幾乎是人類基因組的 200 倍,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器官」。而

腸道菌叢失調似乎是身體慢性發炎和腸道通透性改變的根本原因,進而影響人體的健康。在生理條件下,腸道菌叢與宿主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進而多元化地影響人體的生理、代謝、營養和免疫功能,並在預防各種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健康成年人之間的微生物組成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個體之間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會有所不同。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會透過飲食進入腸道作用後產生代謝物,這些代謝物可以直接作用於腸道或是進入全身循環,進而影響各種身體組織,如卵巢、肝臟、骨骼肌和脂肪組織,

 

研究發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其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結構,可能會受到胰島素阻抗性、性荷爾蒙水平和肥胖的病態變化所影響。造成其表現為微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特別是是有益菌(包括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會減少,致病菌(大腸桿菌和志賀氏菌)會增加,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會造成無排卵/月經不規則、高雄性素血症(發生痤瘡、多毛症)和大量卵巢小囊腫的出現;如果憂鬱上不良飲食,則腸道菌叢失調會加劇,進而導致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進而增加革蘭氏陰性大腸細菌中的毒素進入血液,因此產生的免疫反應而破壞胰島素受體的功能,讓血清胰島素水平異常地升高,增加卵巢中雄性素的產生,並干擾正常的卵泡形成。

002

此圖示:益生菌、益生元和 FMT 在恢復腸道菌叢和緩解 PCOS 的可能作用機制。 LPS:脂多醣; SCFA:短鏈脂肪酸;和 BCAA:支鏈氨基酸和 FMT:糞便微生物群移植。

 

另外,根據 Barre 等人的研究,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高胰島素血症、高雄性素血症和持續的低程度發炎,都是導致 PCOS 病態進展的四個關鍵因素。所以,高熱量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加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會改變腸道菌叢、誘發出慢性發炎、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和增加雄性素的產生,從而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進展。肥胖和體重增加會使此症候群的特徵更加嚴重。所以改變生活方式與飲食型態,是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主要方法,搭配定期的運動(有助優化葡萄糖的運輸和代謝,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的效果)、保持健康的體重(因為肥胖會透過惡化胰島素阻抗性、增加雄性素的產生來加重 PCOS 症狀)、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低升糖指數飲食可以降低者的空腹胰島素,限制總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轉而攝取植物性脂肪,多攝取富含 α-亞麻油酸的亞麻仁油有助抗低度持續的發炎)以及戒菸,對於預防和治療PCOS 引發上述的代謝疾病事很重要的。

 

此外,透過飲食順序的調整搭配連續性血糖監測儀,先從膳食纖維類食物吃起,接著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升高雌二醇、黃體素和SHBG濃度,而LH/FSH比率、LH總量以及遊離睪固酮和DHEAS血液水平會下降,有效降低高胰島素血症的發生,對於患有嚴重肥胖和/或肥胖伴隨有完全代謝症候群的 PCOS 患者,透過飲食順序的調整可能會比 低升糖指數飲食產生更好的益處。如果透過改變飲食的順序,可以減輕多餘體重,月經就會變得規律,生殖結果也會得到改善。此外,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應進行規律且有強度的有氧運動和負重訓練,有助提高她們的胰島素敏感性和降低雄性素水平。

 

連續性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由一個50元硬幣大小的儀器大,透過皮下注入一個極細的軟針,軟針前端有一個葡萄糖感應器,每隔1分鐘測量皮下組織液裡的葡萄糖再轉換成血糖值,將許多的點(血糖值)串連成線圖,而形成24小時的線圖;依據機型不同,可以連續測量7-14天。透過藍芽將數據傳輸至手機或是平板上的應用程式(APP)。透過線圖可以觀察到血糖波動,例如夜間的血糖變化及飲食、運動、藥物對血糖的影響,並且可以利用即時的血糖數值做進一步的調整並快速處理高低血糖,並觀察處理後的血糖狀態。數據可以上傳至雲端平台提供醫療單位檢視或是下載報告回診時與醫師討論。

 

維生素 D的濃度過低可能會加重PCOS的症狀,例如胰島素阻抗、無排卵和月經不規則、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和肥胖,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且維生素 D 缺乏患者,補充維生素 D 可以降低異常升高的血清 AMH 荷爾蒙(主要掌管卵巢卵泡發育和黃體化)的水平,進而可能改善卵泡發生與排卵,同時增加血清中抗發炎物質。具體而言,在二甲雙胍(metformin)藥物治療PCOS的基礎上,是當補充維生素 D 和鈣有助改善患者的月經規律、排卵、雄性素過多症和卵泡發育;且可以顯著降低血清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和減輕胰島素阻抗性,並顯著提高定量胰島素敏感性檢查指數(QUICKI)。此外,還降低了 PCOS 患者的多毛症和睪固酮水平、血清 TG 和 VLDL-C 水平、膽固醇以及 LDL 的水平。

 

中醫學認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肝、脾、腎之臟腑功能失調,屬於「腎虧」,而血行不暢,多和壓力作息相關,稱為「肝鬱」,所以會從「補腎疏肝」的方向著手,常用方劑有濟生腎氣丸、加味逍遙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患超音波影像上常會發現許多未成熟卵泡的聚集,中醫稱此為「痰瘀體質」,所以針對體重過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中醫師會在補腎疏肝之餘,加上「化痰祛瘀」,治療上常用桂枝茯苓丸。

 

而外泌體(exosome)是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含有細胞特異性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等各種生物活性分子。它們是體內重要的訊號調節器,廣泛參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理生理過程。透過外泌體miRNA的介入,可以對卵泡發育、荷爾蒙分泌、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及胰島素阻抗性等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使用來源於卵泡液的外泌體可能可以作為調節卵泡發育的新分子,並參與PCOS發展的影響。外泌體miRNA對PCOS胰島素抗性的影響主要是透過PI-3K/Akt訊息傳遞路徑。

003

此圖示:外泌體在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分析外泌體miRNA對卵巢卵泡發育、荷爾蒙分泌、氧化壓力、發炎反應、胰島素阻抗性的影響,闡明外泌體在PCOS發生和療過程中的生理功能和治療潛力。

 

#個人化益生菌

#中西醫整合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COS

#Stein-Leventhal

#連續性血糖監測儀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

#高胰島素血症

#雄性素過多

#慢性發炎

#外泌體

#exosome

#高禾醫院陳駿逸醫師

#中西醫整合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陳駿逸醫師

#cik細胞治療優點

#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

#個人化益生菌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訂閱電子報

 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