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談中醫藥治療癌症的過去與現在
早在35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癌”這個詞。中醫藥治療癌症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如《黃帝內經》和《難經》)就有關於癌症的記載。 中醫學的整體觀認為人體是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這一理念已在中醫對癌症的病因認知及辨證論治診療原則上體現出來。 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對癌症的診療有著豐富的記載,除了對症狀、預後、鑒別診斷的描述外,還有對癌症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的總結,揭示了古代醫家已認識到腫瘤的病因與外因性病原體、環境、情緒失調和飲食不當相關。 古代醫家強調了癌症起源於內因,並認為癌症是全身性疾病的部分結果。 因此中醫藥治療癌症採用了局部和全身治療相結合、增強患者身體抵抗力和消除病原體、調節情緒等治療策略,並選用增強正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治療方法。 《醫宗必讀》首次提出不同階段的癌症治療:“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淩,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中醫防治癌症運用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形成了其獨特的概念與優勢。古代醫家治療癌症的經典方劑也傳承應用至今,如小金丹,西黃丸,大黃蟄蟲丸、六神丸、片仔癀等。 中醫藥治療癌症的療效已經在現今臨床實務與現代醫學研究所證明。中醫千年來的資訊為中醫治療癌症的發展提供了大數據的基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的關注與合作。中醫結合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務實作法,有機會可以控制癌症,改善患者的癌症相關症狀,提高生活品質,預防復發和轉移,延長存活期。 現代醫學的癌症治療會一定程度地損害患者的氣血津液及五臟六腑的功能,經造成的副作用包括疲憊、厭食、噁心、嘔吐和白血球減少等;而局部副作用包括手足紅斑,脫髮,粘膜糜爛,潰瘍,水腫和出血。 在現代醫學的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中醫治療可以協助減少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腎內臟的損傷、皮膚和粘膜的損傷等。而中醫主要以益氣生血、健脾胃、養肝腎、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可以提高現代醫學的癌症治療的臨床療效,減輕副作用。 有一項研究的結論支持上述的觀點。該研究分析了包含有2815例癌症患者的34項的隨機研究,其中12項研究報告支持使用中醫輔佐性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