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12 1

大腸直腸癌出現肝轉移 免疫治療真的是不給力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狀態(簡稱MSI-H)或錯配修復蛋白缺陷(簡稱dMMR)的大腸直腸癌治療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出現肝轉移,免疫治療被證實真的是不給力,出現肝轉移會顯著削弱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療效,這讓臨床醫師面臨了難題。

 

醫學上的免疫療法利用人體免疫系統,透過針對腫瘤新抗原,這是一種癌細胞上所表達的獨特標記,可以使細胞毒殺性 T 淋巴細胞,能夠藉由識別與區分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精準地攻擊癌細胞。

 

當腫瘤新抗原有高水平的表達,則會呈現出腫瘤突變負荷(簡稱TMB)的增加,從而促使腫瘤微環境形成更具免疫原性的狀態。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狀態(簡稱MSI-H)或錯配修復蛋白缺陷(簡稱dMMR)的大腸直腸癌中,由於腫瘤突變負荷會較微衛星高度穩定狀態(簡稱MSS)或錯配修復蛋白充足(簡稱pMMR)為更高,導致其免疫治的療反應會好了許多。然而,許多臨床研究的數據顯示,大腸直腸癌出現肝轉移患者,即使MSI-H或dMMR的大腸直腸癌, 免疫治療也還真的是反應不理想。

 

有一項法國的回顧性研究發現MSI-H或 d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接受免疫做為第一線的治療,有無肝臟的轉移,會導致其療效有顯著的差異。具備有肝轉移者治療後的腫瘤完全消失率僅30%,而無肝轉移者治療後的腫瘤完全消失率則高達70%,而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則分別為2個月和超過60個月,療效確實有顯著的差異。

 

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其他研究結果中。REGONIVO 研究是一項Ⅰb 期的臨床試驗,評估了Regorafenib(如:Stivarga/癌瑞格)合併nivolumab(保疾伏/OPDIVO,一種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微衛星高度穩定狀態(簡稱MSS)或錯配修復蛋白充足(簡稱p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之效果。結果發現,有肝轉移患者的治療客觀緩解率只有8.3%,明顯低於沒有肝臟轉移的患者的63.6%。

 

同樣,一項評估durvaluamb(一種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合併tremelimumab(一種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MSI-H或 dMMR以及微衛星高度穩定狀態(簡稱MSS)或錯配修復蛋白充足(簡稱p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療效的隨機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其二次分析結果也發現有肝轉移患者的預後,確實比未出現肝臟轉移的患者更差。

 

此外,另外一項評估botensilimab(一種改良的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合併 balstilimab(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微衛星高度穩定狀態(簡稱MSS)或錯配修復蛋白充足(簡稱p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療效的早期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具備有肝轉移患者經然未出現療效,而未出現肝轉移的患者的治療客觀緩解率為 22%。

 

這些發現共同凸顯了臨床醫師經常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無論MSI或 dMMR的狀態如何,有肝轉移患者的免疫治療效果就是不好,要如何克服肝轉移患者免疫治療療效極為不佳的狀況,確實有其迫切性。

 

首先,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確實出現了獨特的免疫抑制特性。肝臟在生理上是一個免疫耐受性的器官,其特殊的免疫微環境是用來避免對食物蛋白抗原或腸源性微生物、腸道菌叢。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然而,這種“免疫包容性”卻也導致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不佳。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腫瘤的免疫微環境呈現免疫抑制的作用,主要是透過以下機制實現:

  1. 髓源性抑免抑制細胞(簡稱MDSC)會分泌一氧化氮、活性氧(ROS)及VEGF,並召喚調節性的T細胞(Treg,一種抑制免疫的免疫細胞),抑制細胞毒殺性T細胞活性。
  2. 藉由M2型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簡稱TAM)分泌PD-L1、PD-L2、B7-H4及VEGF,導致細胞毒殺性T細胞活性受到抑制、功能障礙和耗竭。
  3. 有Fas陽性的細胞毒殺性T細胞活性通常會誘導癌細胞死亡,但在與肝臟中的Fas配體陽性的巨噬細胞相互作用後,可能會發生有Fas陽性的細胞毒殺性T細胞的凋亡。
  4. 免疫檢查點分子,例如LAG-3高表達,阻礙細胞毒殺性T細胞的功能。
  5. 腫瘤細胞和肝細胞分泌FGL-1,進而減少細胞毒殺性T細胞的浸潤。
  6. 脂多糖可啟動Toll樣受體4,從而發出促進免疫的抑制和增強腫瘤生長的信號。

 

上述這些的機制會共同營造出一個“冰冷”且敵對的免疫微環境,導制了免疫治療療效的挫敗。

 

面對肝轉移帶來的免疫治療療效的挫敗,有哪些相應的策略:

  1. 合併新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

CheckMate-142研究:nivolumab合併新靶點LAG-3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relatlimab,在重度治療的MSI-H或 d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中,有肝轉移患者的治療客觀緩解率達到39%。

 

而在CAMILLA研究中, durvaluamb(一種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合併Cabozantinib/(Cabometyx/癌必定) 去治療微衛星高度穩定狀態(簡稱MSS)或錯配修復蛋白充足(簡稱p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中,取得治療客觀緩解率達到27.6%的療效,包括在肝轉移患者中也觀察到療效的展現。

 

另外,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BiTE)、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治療及溶瘤病毒,也正在積極探索肝轉移患者的療效,希望藉此增強免疫啟動和特異性,來提高肝轉移患者的治療反應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微衛星高度不穩定狀態

#MSI-H

#錯配修復蛋白缺陷

#dMMR

#大腸直腸癌

#Nivolumab

#保疾伏

#OPDIVO

#癌症治療

#癌症熱治療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

#陳駿逸醫師

#衛福部台中醫院

#高禾醫院

#癌症中西醫整合

#外泌體陳駿逸醫師

#cik細胞治療優點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NGS檢測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

 

 

 

 

 

 

 

 

 

 

 

訂閱電子報

 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