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帶有EGFR 基因外顯子20突變患者 該如何治療?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醫學簡稱EGFR)是台灣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突變的位置通常發生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外顯子(exon 20)18至21。其中以外顯子19的缺失性突變(醫學簡稱EGFR 19del)以及外顯子20的點突變(醫學簡稱EGFR L858R)最為常見。 又有2%-3%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是帶有EGFR 基因外顯子20出現插入性的突變,是EGFR 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第3常見的突變點 而EGFR 19del與L858R的突變,堪稱是經典的EGFR突變,患者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時,臨床上都會有顯著改善。也就是說,這兩個類型的患者以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疾病緩解和治療預後。但對於這兩者之外的非經典突變患者,EGFR 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則是出現高度的異質性。目前,非經典EGFR突變中,已經獲得美國FDA核准的是EGFR出現 S768I、L861Q和G719X突變可以使用afatinib;EGFR外顯子20插入性突變可以使用EGFR/MET雙特異性抗體amivantamab以及小分子藥物mobocertinib來治療。對於其他的EGFR非經典突變的患者,目前FDA還沒有核准任何確定有效標靶治療藥物,部分這類患者目前是需要直接使用化療。 而具有EGFR外顯子21插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對於化療、免疫、化療加上免疫、對EGFR標靶、化療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療的治療效果都是非常有限,患者的治療需求遠遠無法被滿足,預後較差,EGFR外顯子21插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已經成爲肺癌診療領域上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