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最近一項收錄了70項的研究,總共有6,743名患者的統合性分析,支持了過繼性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療法/樹突細胞結合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DC-CIK)療法與標準標靶化療方案相結合,可以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帶來顯著的臨床效益。目前仍缺乏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證實過繼性免疫細胞療法對腸癌的治療效果。所以就有了一項來自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3 期臨床試驗,試圖探討標靶化療方案XELOX與bevacizuamb搭配自體免疫細胞療法,治療先前未治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療效,是否比目前的標靶化療方案療效更好,該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24年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醫學期刊、。
為了突破腫瘤微環境的免疫屏障,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型PD-1阻斷活化型DC-CIK細胞(以下簡稱PD1-T細胞),透過以低劑量抗PD-1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阻斷樹突細胞結合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DC-CIK)療法之免疫細胞中的PD-1表位所製備的過繼性免疫細胞療法。先前的臨床試驗表明,這種PD1-T細胞在實體癌症治療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於這些結果,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3 期臨床試驗,評估在標靶化療方案XELOX與bevacizuamb治療下,添加PD1-T免疫細胞,與單獨標靶化療方案XELOX與bevacizuamb相比,是否能夠提高既往未接受過治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療效。
結果顯示:
共收錄了202 名受試者,以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為對照組:第一線接受標靶化療方案XELOX與bevacizuamb的治療(共 102位),或是免疫治療組:相同方案加上自體 PD1-T免疫細胞治療(共 100位),每 21 天治療一次為1個療程,最多給6 個療程,之後都改為接受capecitabine與bevacizuamb的維持治療。該試驗的主要終點是無惡化存活期 (PFS)。中位追蹤時間為 19.5 個月。免疫治療組的中位 PFS 為 14.8 個月,對照組為 9.9 個月,風險比為0.60。
免疫治療組未達到中位總存活期可以分析之階段,對照組的中位總存活期為 25.6 個月,風險比為0.57。免疫治療組 20.0% 的患者和對照組 23.5% 的患者發生了嚴重等級的不良反應,未報告毒性相關死亡病例。
在 XELOX 合併貝伐單抗第一線標靶化療XELOX與bevacizuamb的治療方案中添加 PD1-T 細胞療法,可以顯著改善先前未接受治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PFS) 和總存活期 (OS),且耐受性良好。
關於自體 PD1-T免疫細胞的製備:
將周邊血液的單核細胞進行密度梯度離心,然後在X-VIVO 15培養基中培養1小時。隨後,獲得懸浮的單核細胞,透過添加1000 µ/ml重組人類IFN-γ以及抗人CD3單株抗體 100 ng/ml、IL-1α 100 µ/ml和IL-2 1000 U/ml、IL-4 30 ng/ml 和GM-CS F 1000 µ/ml 的 X-VIVO 15 無血清培養基中孵育,以誘導分化為未成熟樹突狀細胞,隨後,在第6天,使用TNF-α 10 ng/ml誘導樹突細胞成熟。
然後將 CIK 細胞與成熟樹突狀細胞以 20:1 的比例混合,並在含有濃度為 1000 U/ml 的 IL-2 的新鮮培養基中再培養了7 天,以誘導 DC-CIK 細胞的形成。接下來,在第 14 天,評估自體 DC-CIK 細胞的數量、細胞活力、表型以及可能存在的細菌、真菌和內毒素。
細胞輸注前,先將自體DC-CIK細胞與人源化IgG4抗PD-1抗體(pembrolizumab,1 µg/106 細胞)在37°C的恆溫箱中體外孵育30-40分鐘,稱為PD1-T細胞,最後回輸至患者體內。
#自體免疫細胞療法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標靶治療
#化療方案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
#CIK
#樹突細胞結合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
#DC-CIK
#細胞治療
#PD1
#T細胞
#免疫治療
#抗藥性
#癌症治療
#癌症熱治療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
#陳駿逸醫師
#衛福部台中醫院
#高禾醫院
#癌症中西醫整合
#外泌體陳駿逸醫師
#cik細胞治療優點
#癌症個人化益生菌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NGS檢測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醫療門診服務時段
https://mycancerfree.com/contact/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https://www.youtube.com/@mycancer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