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二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菌叢對癌症診斷與預後 有其指導的意義 現有數據證實,腸道菌群可以透過調節宿主代謝和免疫反應,在腫瘤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作為癌症生物標記的潛力。 核梭桿菌(F. nucleatum)是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生物標記 由於腸道菌群的失調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早期事件,大量研究探討腸道菌群作為輔助大腸直腸癌診斷和預後的潛在診斷標記。值得注意的是,核梭桿菌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相關,其作為腸癌患者診斷和預後標記物的作用已被反覆的證實。 腸道中高水平的核梭狀桿菌與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預後不良有關。 Liang等人提出,糞便微生物DNA標記物的定量檢測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大腸直腸癌檢測方法,用於篩檢無症狀的大腸直腸癌,可以單獨使用或是與糞便免疫化學檢測聯合使用。後續研究發現,將糞便免疫化學檢測與核梭桿菌的豐度相結合可以顯著提高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效能。具體而言,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對大腸直腸癌的 AUC 值為 0.86,當模型中包含核梭桿菌的豐度時,AUC 值可以進一步提高到 0.95。 Poza 等人也提出了一個由梭桿菌屬、細小單胞菌屬、擬桿菌屬和糞桿菌屬組成的新的診斷生物學模型,可作為一種優秀的非侵入性糞便檢測用於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 Yamaoka 等人收集了100例的大腸直腸癌組織,和72例匹配的正常黏膜組織,來測定核梭桿菌的水平,這有助於預測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臨床預後,並且核梭桿菌之水平在第四期腸癌患者中是最高。有人認為核梭桿菌+糞便潛血+性別+年齡的生物模型,可能是大腸直腸癌診斷的最佳組合。 此外,核梭桿菌所分泌的澱粉樣黏附蛋白FadA複合物(縮寫FADAC),它是導致細菌黏附,誘發發炎和核梭桿菌細胞增殖的主要毒性因子。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早期和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循環中抗FADAC IgA水平升高,但IgG水平沒有升高,尤其是近端大腸直腸癌患者,Han等。顯示抗 FADAC的IgA 可以開發為早期檢測大腸直腸癌的血清學生物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