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科普

2025091624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二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菌叢對癌症診斷與預後 有其指導的意義 現有數據證實,腸道菌群可以透過調節宿主代謝和免疫反應,在腫瘤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作為癌症生物標記的潛力。 核梭桿菌(F. nucleatum)是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生物標記 由於腸道菌群的失調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早期事件,大量研究探討腸道菌群作為輔助大腸直腸癌診斷和預後的潛在診斷標記。值得注意的是,核梭桿菌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密切相關,其作為腸癌患者診斷和預後標記物的作用已被反覆的證實。 腸道中高水平的核梭狀桿菌與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預後不良有關。 Liang等人提出,糞便微生物DNA標記物的定量檢測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大腸直腸癌檢測方法,用於篩檢無症狀的大腸直腸癌,可以單獨使用或是與糞便免疫化學檢測聯合使用。後續研究發現,將糞便免疫化學檢測與核梭桿菌的豐度相結合可以顯著提高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效能。具體而言,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對大腸直腸癌的 AUC 值為 0.86,當模型中包含核梭桿菌的豐度時,AUC 值可以進一步提高到 0.95。 Poza 等人也提出了一個由梭桿菌屬、細小單胞菌屬、擬桿菌屬和糞桿菌屬組成的新的診斷生物學模型,可作為一種優秀的非侵入性糞便檢測用於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 Yamaoka 等人收集了100例的大腸直腸癌組織,和72例匹配的正常黏膜組織,來測定核梭桿菌的水平,這有助於預測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臨床預後,並且核梭桿菌之水平在第四期腸癌患者中是最高。有人認為核梭桿菌+糞便潛血+性別+年齡的生物模型,可能是大腸直腸癌診斷的最佳組合。   此外,核梭桿菌所分泌的澱粉樣黏附蛋白FadA複合物(縮寫FADAC),它是導致細菌黏附,誘發發炎和核梭桿菌細胞增殖的主要毒性因子。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早期和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循環中抗FADAC IgA水平升高,但IgG水平沒有升高,尤其是近端大腸直腸癌患者,Han等。顯示抗 FADAC的IgA 可以開發為早期檢測大腸直腸癌的血清學生物標記。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二集 閱讀全文 »

2025091622 1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一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菌群失衡與癌症有重要的關係,腸道菌群的調整在抗癌治療中有一定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總之,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   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物庫,裡面居住著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在內的龐大微生物群落。這些腸道微生物會透過與腸道內的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複雜的相互作用,調節局部黏膜的發炎和在全身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腸道內的菌群是最大、最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也稱為「第二基因組」。人體腸道菌叢系統的建​​立開始於出生時,大約在3歲時完成定植。已形成的腸道菌叢系統至少包含1000種細菌,它們會與宿主共生共存,構成重要的微生態環境,對人體細胞的代謝、消化吸收、免疫的調節等有著重要影響。   腸道菌群的紊亂與多種疾病有相關,包括: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脂肪肝和癌症。

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一集 閱讀全文 »

2025091606 1

談談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的治療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Aplastic anemia 的中文是再生不良性貧血或再生障礙性貧血。 這是一種骨髓造血功能異常的疾病,導致骨髓無法產生足夠的新血球,患者會同時出現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都偏低的情況。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可能包括單純支持性治療、免疫抑制治療或造血細胞移植。對於嚴重和極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分別稱為 SAA 和 VSAA),如果單純只給予支持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超過 70%,因此屬於血液科急症。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感染期間以及接受抗胸腺球蛋白 (ATG) 或造血細胞移植等特定治療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長期輸血且血清鐵蛋白濃度升高至 1000 µg/L 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要鐵螯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移植後可以進行靜脈放血以降低鐵超負荷。   約三分之一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對免疫抑制療法無反應。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eltrombopag (Revolade/返利凝)可以用於治療免疫抑制療法療效不佳的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無論療效如何,該藥物的風險包括復發和遲發性克隆性疾病,例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PNH)、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MDS) 或白血病。   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孕婦復,其發風險高達 33%。應為這些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療,盡可能將血小板計數維持在 20000 以上,並考慮使用環孢素(cyclosporine)。   請注意,不建議對新近診斷的患者使用造血生長因子(例如:重組人類促紅血球生成素 [rHuEPO]、白血球生成素 [G-CSF])的單一藥療法。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需要定期門診追蹤,以監測血球計數和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門診患者可輸注濃縮紅血球和血小板。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建議,在進行免疫抑制治療之前,應先行治療感染或無法控制的出血,包括已安排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然而,如果存在嚴重感染,可能需要直接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以便為患者提供早期中性白血球恢復的最佳機會。   輸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需要輸血支持療法,直到確定診斷並可開始特異性治療。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建議,血小板計數低於10000(出血或發燒時血小板計數低於20000)的患者,應該進行預防性輸血。然而,輸血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況、而非單純依賴輸血數量。避免接受家庭成員輸血非常重要,因為潛在捐贈者可能對非HLA(人類

談談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的治療 閱讀全文 »

2025091604 1

免疫抑制療法合併Eltrombopag 治療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早期研究表明,Eltrombopag可提高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標準免疫抑制療法(即馬抗胸腺細胞球蛋白 (ATG) +環孢素)的療效。   發表在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者主導、開放標籤、多中心、隨機、3期臨床試驗中,比較了馬抗胸腺細胞球蛋白 (ATG) 搭配環孢素,聯合或不聯合Eltrombopag,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在初治療之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3個月時的血液學完全緩解率。     大部份患者都無法找到HLA相合之骨髓捐贈者,因此免疫抑制治療成了治療這些患者之第一選擇。這類病患應該接受ATG與環孢靈素之合併使用。一般所建議之劑量是ATG 40mg/Kg/天x 4天,再以口服環孢靈素12mg/Kg/天六個月。類固醇可使用於ATG治療後之前兩週以減輕血清反應性疾病(serum sickness)。     馬來源的抗胸腺細胞球蛋白(Hor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給藥 患者連續4天(第1-4天)接受馬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靜脈輸注,劑量為40毫克/公斤/天,持續12-18小時。   為預防ATG相關副作用,包括血清病(serum sickness),患者以1毫克/公斤/天的劑量(靜脈注射或口服)給予皮質類固醇,至少持續7天,並在治療後2-3週內皮質類固醇逐漸減量並停藥。患者也可以預先服用對乙醯氨基酚(例如1000毫克)和/或抗組織胺(例如10毫克氯苯那敏)。   對於肥胖患者,ATG的劑量是根據理想體重(IBW)的1.3倍和實際體重之間的平均值來決定。   環孢素(Cyclosporine)的劑量及調整 患者從治療第一天開始口服Cyclosporine A (CsA),劑量為5 mg/kg,接著根據血中濃度進行調整(單株抗體檢測結果為150-250 ng/mL,多株抗體檢測結果為200-400 ng/mL)。治療持續至少12個月。  

免疫抑制療法合併Eltrombopag 治療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閱讀全文 »

2025091602 1

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患者之生活起居注意事項與治療摘要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生活起居注意事項 對於患有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應謹慎制定飲食計劃,避免食用生肉、乳製品或可能被細菌、真菌或黴菌汙染的水果蔬菜。此外,在使用類固醇或環孢素治療期間,建議要限鹽的飲食。   患者在血小板減少症期間,應該避免任何可能增加創傷風險的活動。建議月經期女性進行荷爾蒙的治療,以避免因血小板減少症而導致月經量增加。   告知患者在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淋巴球減少症期間,社區獲得性感染的風險會增加。患者應保持個人衛生,以降低感染風險。  

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患者之生活起居注意事項與治療摘要 閱讀全文 »

2025090818 1

關於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於腸道菌群與食物之間相互營養關係的理解,含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正逐漸為大眾廣泛接受。益生菌食品是新型功能性食品開發、蓬勃發展的領域。   各種動植物來源的食品基質,正被用作益生菌的潛在載體。下圖簡要展示了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的分類。   長期以來,乳製品一直被認為是益生菌最有效的載體。然而,近年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轉向以植物和肉類為基礎的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這種轉變促使人們除了乳製品之外,還開發了許多其他類型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   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的類型 動物來源性食品 動物性食品包括源自動物的食品,例如:肉類、蛋類、牛奶、優格等。 1.1 肉類製品 肉製品的益生菌食品補充劑是肉品產業中一個相對較新、且未被充分重視的領域。毫無疑問,肉類基質,尤其是香腸、薩拉米香腸等發酵產品,由於很少加熱,非常適合微生物菌叢的生長和存活。這些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產品的技術,挑戰在於因為醃製鹽、香料和其他微生物群的濃度較高、酸性環境以及水活性降低,微生物菌叢可能會失去活性或被殺死。此外,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所添加的微生物必須能夠耐受發酵的過程,並且能夠在胃中的酸性環境中存活下來。發酵的香腸被認為是益生菌的良好轉運體,因為脂肪分子對低 pH 值和膽汁具有保護作用。   1.2乳製品 優格、冰淇淋、起司、牛奶是世界各地常用來益生菌的乳製品食品補充劑。除了提供基本營養外,乳製品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還具有多種生理益處。

關於益生菌的食品補充劑 閱讀全文 »

2025090816 1

生產益生菌產品面臨的挑戰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近年來,益生菌相關實驗的宣傳和認知日益理性,並在市場上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對人體微生物組的深入了解,新的益生菌類群得以鑑定,即為下一代益生菌,這促使人們研究更廣泛的人體微生物組,並鑑定其潛在的健康益處。   從鑑定新的微生物組到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和經濟可行性的益生菌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需要深入研究其生長培養基和環境條件的要求,並規範發酵和生產過程。首先,在開發新型益生菌的產品時,應注意新菌種的安全性,並對其進行完整的表徵分析。隨著技術的進步,應該開發更少偏差、更可重複的實驗方案,良好的統計設計和分析,對於任何微生物組研究都至關重要。   近年來,「組學」研究技術已徹底改變了益生菌從鑑定到工業生產的整個鏈。如上所述,益生菌的工業化生產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從選擇合適的菌株、優化 pH 值、包封和微膠囊化培養物以獲得更好的存活率、評估益生菌細胞對食品感官特性的影響開始,每一步都需要標準化,而標準化會因菌株而異,並且取決於其商業需求。   菌株選擇是一項重要的標準,因此應檢查其體外生物學功能,即敏感性、穩定性、對消化系統酶的抵抗力。食品基質的選擇以及對成分或添加劑的影響,也會對益生菌的生長產生重大影響。包裝前加熱至 45°C 以上會破壞部分益生菌群,可透過在巴氏殺菌後添加培養物,實現無菌包裝來解決此問題。   近年來,有報告指出果汁是益生菌的潛在培養基,但由於有機酸的存在,在低 pH 值下維持益生菌的活力和活性是一個主要缺點。然而建議添加乳酸菌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儲存溫度會對益生菌微生物的活力產生負面影響,可透過微膠囊化方法解決此問題。建議微膠囊化可透過創造有利的厭氧條件,使益生菌免受外部環境波動的影響。

生產益生菌產品面臨的挑戰 閱讀全文 »

2025090814 1

益生菌代謝產物之免疫調節化合物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益生菌能夠增強人類的免疫系統,因為這些菌株參與了產生免疫調節化合物的製造,例如:抗體、細胞激素、介白素和淋巴細胞。   當病原體入侵宿主時,益生菌微生物會與腸道上皮細胞相互作用,觸發腸道中趨化激素和細胞激素的製造。   宿主的腸道細胞黏膜內壁會產生IgA抗體,這是宿主對抗病原體的一種防禦機制。此外,目前發現過敏性疾病的中期之IgE抗體水平會下降,從而表明了益生菌在調節免疫系統和相關疾病方面的重要地位。   口服補充益生菌與恢復正常發炎反應、緩解抗氧化的活性、控制大腦對感覺和情緒的敏感性以及降低焦慮程度有關。這些效應源自於人體腸道內益生菌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腸腦軸),這種相互作用會影響促發炎和抗炎細胞激素的釋放。   此外,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菌株具有調控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γ-氨基丁酸 (GABA) 和乙醯膽鹼)的潛力 。因此,益生菌被認為是治療各種神經發育障礙的可能之新型治療劑。   腸道菌群會透過製造代謝產物(例如:細菌素、代謝酶、胺基酸和胜肽、短鏈脂肪酸、維生素、抗氧化劑、抗發炎和免疫調節劑以及胞外多醣)等來增強腸道的生理功能,從而帶來對健康的益處。  

益生菌代謝產物之免疫調節化合物 閱讀全文 »

2025090812 1

益生菌代謝後所釋放之維生素代謝產物的作用機制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人們對大腸桿菌和枯草桿菌等菌株所產生的核黃素(Riboflavin),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核黃素是消化系統更有效率地吸收鐵和吡哆醇所必需的。   Riboflavin作為輔酶黃素單核苷酸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前體,在多種生物氧化和還原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   益生菌代謝後釋放的維生素代謝物的作用機制   核黃素的濃度會因為乳製品加工製程的不同而改變。研究發現在發酵乳製品生產過程中,加入不同的菌株會導致核黃素濃度的增加或是降低。此外,雙歧乳酸桿菌被認為是維生素B群的來源,尤其是吡哆醇(pyridoxine)和硫胺素( thiamine),它們對維持宿主的腸道健康至關重要。   葉酸屬於B群維生素,僅可由植物乳酸桿菌大量製造產出。葉酸是細菌代謝所必需的維生素之一。葉酸參與多種代謝的功能,例如:核苷酸的合成、DNA的複製和修復。參與細菌代謝和葉酸生物合成的基因已被鑑定為乳酸乳球菌MG1363中的葉酸基因組。目前尚無這些代謝物的直接合成途徑。然而,這會導致不同代謝物的釋放,例如:莽草酸和分支酸,它們則是葉酸合成的前驅物。  

益生菌代謝後所釋放之維生素代謝產物的作用機制 閱讀全文 »

2025090809 1

胞外多醣(Exopolysaccharides/ EPS)

各種益生菌菌株都能夠大量合成胞外多醣,其中僅由乳酸桿菌產生的胞外多醣近年來已獲得GRAS(一般認為是安全的)認證。胞外多醣是由醣核苷酸前體在酵素的作用下所產生的。這些高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可以被蛋白質、磷脂質以及一些非碳水化合物成分取代。   益生菌胞外多醣的合成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例如:胞外的生物合成途徑和胞內生物合成途徑。Homopolysaccharides經由胞外的生物合成途徑合成,而heteropolysaccharides則經由胞內和胞外的途徑所合成。   在胞外生物合成途徑中,糖分子單體被釋放到細菌的細胞外,然後在糖基轉移酶的作用下,在細胞外聚合,從而合成胞外多醣的聚合物。例如,蔗糖在細菌細胞內還原為葡萄糖和果糖,然後釋放到細胞外進行進一步的酶解。這些殘基隨後在葡聚醣蔗糖酶和果聚醣蔗糖酶的作用下發生聚合,分別轉化為葡聚醣和果聚醣。   在胞內的生物合成途徑中,聚合物在細胞內會進行必要的修飾。糖殘基被轉運到細胞內,轉化為各種單體單元,這些單體單元部分聚合,然後附著在脂質載體膜上,即類異戊二烯。修飾後,單體被釋放到細胞外,並組裝成多醣體。合成的雜多醣相對複雜,其活性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酵素、載體和由染色體或質粒來源的基因編碼的轉運蛋白。   寡糖被認為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從而支持其生長、並調節各種生物活性代謝物的產生。這些寡糖以不可消化的交聯聚合物形式存在於植物中,其差異體現在所連接的單體單元數量和糖基部分的類型上。   一些可用的寡糖包括菊糖、葡萄糖寡糖、寡糖和木寡糖。葡萄糖寡糖對腫瘤的發展具有保護作用。此外,半乳寡糖具有通便的作用,可減輕便秘和腸躁症(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引起的嚴重症狀。   寡糖被認為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從而支持其生長並調節各種生物活性代謝物的產生。這些寡糖以不可消化的交聯聚合物形式存在於植物中,其差異體現在所連接的單體單元數量和糖基部分的類型上。  

胞外多醣(Exopolysaccharides/ EPS)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