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

2025021901 1

標靶治療藥物Lucitanib會是胸腺癌治療的新明星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胸腺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生在前縱膈腔。儘管胸腺癌在胸腺腫瘤中屬於較為常見的癌症,但胸腺癌的發病率還是相對較低,大約只占胸腺腫瘤的15%。比起胸腺瘤,胸腺癌其實更具侵襲性、惡性程度更高。由於胸腺癌病例數量較為罕見,目前對這種疾病醫界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都相對不足,造成目前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對於無法手術之胸腺癌的第一線治療通常為化療。而如果化療無效或是病情惡化的患者,後續的治療選擇上較為有限,所以在臨床治療上,無法手術之胸腺癌一旦第一線治療失敗,後續治療將面臨較大困難。因此,對於胸腺癌患者來說,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一個迫切的需求。   目前,晚期胸腺癌的二線或後線治療的探討性研究,大多都是小樣本的單臂研究,到目前為止沒有較大樣本數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可以提供這類患者比較好的實證醫學上的建議。   Lucitanib(德立替尼,代號AL3810),是一種針對FGFR1–3、VEGFR1–3和PDGFRα/β作用的口服、高選擇性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就是標靶治療,該藥物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進行相關的研究,由中國的海和藥物負責臨床開發、生產和商業化。臨床前研究發現Lucitanib在體外及多種動物腫瘤模型中均顯示出很強的抗腫瘤活性。   而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AL3810-202),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Lucitanib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胸腺癌患者中,作為第二線或後線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一個完全針對晚期胸腺癌的隨機性、對照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同時其研究樣本量也是目前最大的臨床試驗。

標靶治療藥物Lucitanib會是胸腺癌治療的新明星嗎? 閱讀全文 »

2024123001 1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之鎦癌平(LUTATHERA)治療胸腺瘤案例分享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含有lutetium Lu-177 dotatate 成分的藥品,也稱為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目前台灣上市的商品名稱Lutathera,目前核准可以用於治療成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之胃腸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並建議用於腫瘤分化成度良好(G1 及 G2)、經體抑素類似物(例如:Sandostatin LAR)治療後疾病仍持續惡化、但需要確認其體抑素受體(somatostatin receptor)為陽性。   也就LUTATHERA在台灣是核准用於治療罹患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持續惡化、分化明確 (G1 和 G2) 且帶有體抑素受體的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 (GEP-NET) (包括前腸、中腸、後腸神經內分泌腫瘤) 成人患者。   近年由於放射化學及藥學的進步,以及各項臨床試驗的進行,新式的治 療方式 「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PRRT)」已經開始被廣泛運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與攝護腺癌的治療。在 2017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Jonathan Strosberg 等人發表鎦-177DOTATATE 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在治療後第 20 個月時,接受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者之無惡化存活期比率有 65.2%,但未接受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患者僅有 10.8%,呈現極為明顯的差異 。同樣地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2021 年 Oliver Sartor 等人,發表另一種的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鎦-177 PSMA,其治療晚期攝護腺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接受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者呈現約5.3 個月的無惡化存活期,並且可以因為接受鎦-177 標靶核種治療而延長 4 個月的整體存活期。 一名 47 歲男性在化療失敗後出現前胸壁復發性之胸腺瘤,並且同時伴隨肋膜轉移。 核子醫學檢查體抑素受體呈陽性,他被轉診接受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 之LUTATHERA。他接受了 4 次誘導性的LUTATHERA治療和 2 次LUTATHERA的維持性治療(總劑量,1000 mCi),並報告症狀顯著改善。而LUTATHERA用於在胸腺瘤治療的應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之鎦癌平(LUTATHERA)治療胸腺瘤案例分享 閱讀全文 »

202412230301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罕見的縱膈腔上皮惡性腫瘤,包括各種組織學亞型,尤其是胸腺癌其侵襲性強之特徵、特別難治療。   鉑類、小紅莓類化療是公認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案,儘管尚未確定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的明確二線選擇,雖然everolimus和pemtrexed、TS-1等多種藥物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成功。   高惡性度之胸腺瘤和胸腺癌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的高度表達之癌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是中流新生血管生成的關鍵信號通路。因此,抗血管標靶藥物中具有對抗VEGF 活性的多種激酶抑制劑(例如sunitinib和Lenvatinib)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潛力,整體反應率分別為26% 和38%。而免疫藥物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 也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另一種治療策略,例如:PD-1 抑制劑-pembrolizumab則顯示出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竟然還有22% 的緩解率。 VEGF 與 T 調節淋巴細胞的募集有關,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療可以與免疫檢查點阻斷協同作用,以增加淋巴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和腫瘤的抑制。抗血管標靶藥合併免疫藥物已在肝細胞癌治療中取得了成功,整體緩解率為 46%。然而對於胸腺癌使用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的治療上所知有限,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應該會比單獨使用這些藥物更成功。   曾有一名 50 歲、之前有吸菸與貧血病史的男性,被發現前縱膈有富含淋巴球的腫塊,且CD5、CD3、CD20、CD79A、TDT P63、Pankeratin 染色呈陽性,於2018 年5 月診斷為第四a 期的胸腺癌。無法手術切除之情況下,給予前導性化療分案CAP (cyclophosphamide/ Adriamycin/cisplatin) 與類固醇,腫瘤呈現部分緩解,並2018 年9 月接受減瘤手術。   於2019 年 1 月的檢查確認胸膜癌復發,使用 Foundation CDx(基因之次世代定序)對他的初始腫瘤進行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顯示具備以下沒有藥物可介入的基因改變:ABL1 G807_P810del 和 CREBBP R1446L ,以及微衛星的狀態和腫瘤突變負擔是無法確定的。於是繼續接受卡鉑/紫杉醇的化學治療,2019 年 12 月的檢查顯示前縱膈腫瘤又達到部分緩解,但淋巴結疾病則是沒有縮小之穩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