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治療要做得好 先從調整腸道菌群開始吧!-第6集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菌群在癌症化療的雙重作用 化療是目前癌症患者常用的非手術及術後治療方法,大約50%的患者對此療法並無反應,且基因型並不能完全解釋化療反應患者和非化療患者之間的差異,而新興證據凸顯了腸道菌群在決定化療是否有反應中有關鍵的作用(如下圖)。 放化療是除手術外最重要的癌症治療方法。有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對放化療的療效和副作用有著深刻的影響。此圖比較了幾種典型的腸道菌叢對放化療的影響,其中腸道菌叢對化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提高療效,而對放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減少併發症。 腸道菌群對化療藥物療效的促進作用及化學治療併發症的控制 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1和GPX-2)是廣泛存在於腸上皮細胞中的重要過氧化物分解酶,能夠促進H2O2的分解,降低氧化壓力,保護細胞免受過氧化物的傷害。實驗發現,Gpx1和Gpx2基因高度下調的癌症患者,會對化療有高度敏感。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會顯著抑制了GPX-1和GPX-2的功能,而進一步輔助化療的療效。 Cyclophosphamide廣泛應用於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化學治療,同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腸黏膜損傷。口服植物乳酸桿菌NCU116可以增加小鼠腸道內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數量,提高短鏈脂肪酸的水平,降低氨的濃度,進一步改善黏蛋白的表達和杯狀細胞的數量,對改善Cyclophosphamide造成的腸黏膜損傷、調節腸道屏障功能和代謝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此外,Cyclophosphamide聯合乳桿菌可以將幼稚T細胞轉化為TH17細胞,產生CD8+的T效應細胞,進而提高B16F10黑色素瘤和MCA205肉瘤小鼠的化療效果。 順鉑可與DNA鏈交聯,發生細胞毒殺性作用,其與乳酸桿菌等益生菌聯合使用,可改善癌症小鼠的抗癌治療的反應,其機制涉及激活腫瘤組織中的促凋亡基因BAX和CDKN1B,增強宿主的免疫反應,並提高血清IL-6和IFN-γ水平。然而,在順鉑合併萬vancomycin與 ampicillin抗生素治療的肺癌小鼠模型中,腫瘤體積的成長率會明顯高於單用順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