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癌

20250060102 01

Belzutifan可否治療VHL相關的癌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Von Hippel-Lindau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簡稱VHL)症候群的相關癌症:腎細胞癌,以及腦部和脊髓的血管母細胞瘤(CNS hemangioblastomas)和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 [pNET])。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為第三號染色體短臂上3p25.3位置上的VHL基因發生變異。VHL基因為腫瘤抑制基因,若此基因突變失去功能,將無法抑制細胞不正常的增生而形成癌症。該症候群首先在1904年由德國眼科Eugen von Hippel醫師,發現了眼睛當中變異的血管瘤,而1926年瑞典病理學家Arvid Lindau則描述了腦部和脊椎的血管瘤。   此症發病時間並無特定年齡,臨床表現多樣,除造成血管異常增生外,亦伴隨全身多個器官產生腫瘤,腫瘤多半在青年期會出現,這些腫瘤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惡性。目前國內發生率不明,研究指出國外的發生率約1/36,000,至65歲時的外顯率超過90%。任何年齡均有可能罹患此症後群,而臨床多是在成年之後確認診斷。   臨床症狀: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常於視網膜發現病灶,嚴重程度有可能會導致失明;且因為血管瘤的不斷增生,各系統皆有機會侵犯,例如神經、腦部、視網膜、腎上腺、腎臟、胰臟等處,無法根治及預測其範圍。病程間隔時間不一,可同時或先後出現,甚至長達幾年或數十年。因器官及各系統的特殊性,逢希伯-林道症候群侵犯的情形會呈現不同病程及變化,並造成不同的症狀及影響: 腎腫瘤及腎細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1) VHL會合併器官病變的問題,包括:胰腺囊腫、腎囊腫或腎細胞癌,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主要死因為腎細胞癌(約佔35~75%),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人。且根據文獻指出,約40%的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會因腎臟癌而過世。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的男性患者更容易罹患腎癌,腫瘤發展速度更快,且易出現術後併發症。   視網膜血管母細胞瘤(Retinal Hemangioblastomas) 大約70%的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會出現視網膜血管瘤,平均確診年齡為25歲,初始無症狀,慢慢出現斑點及神經腫脹、麻木和青光眼,腫瘤擴大之後,逐漸蔓延至中央;雖非惡性腫瘤,卻會造成不可逆之視力損害。  

Belzutifan可否治療VHL相關的癌症? 閱讀全文 »

2025052304 1

Belzutifan(商品名Welireg):治療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新希望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Belzutifan是一種口服標靶藥物,是一種HIF-2α抑制劑,可以阻斷血管生成和腫瘤生長。用來治療von Hippel-Lindau (VHL)疾病相關的腎細胞癌治療、von Hippel-Lindau (VHL)疾病相關的腦部及脊髓腫瘤(hemangioblastomas)、 VHL疾病患者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NET)。   於2025年5月14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又核准belzutifan(商品名Welireg)可用於治療局部晚期、不可以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之成人和12歲及以上兒童患者。這是FDA首次核准用於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的口服藥物療法。   該藥物的療效在一項開放標籤、多對列的臨床試驗LITESPARK-015(NCT04924075)中得到評估。收錄了72位局部晚期、不可以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之成人和12歲及以上兒童患者,且合併高血壓、且血壓得到充分控制的患者,在研究開始前至少2周內其抗高血壓藥物不得有變動。患有癌性腦膜炎的患者則被排除在外。   主要療效終點指標是經過獨立評審委員會,採用RECIST  1.1版標準評估的總體腫瘤緩解率。其他療效終點指標包括腫瘤緩解的持續時間,以及至少一種抗高血壓藥物用量減少至少50%、並維持至少六個月的患者數量。研究發現belzutifan的總體腫瘤緩解率為26%。中位腫瘤緩解的持續時間為20.4個月在基線時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6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至少一種抗高血壓藥物用量減少了至少50%,並維持了至少六個月。  

Belzutifan(商品名Welireg):治療嗜鉻細胞瘤和副神經節瘤新希望 閱讀全文 »

2023092607 1

認識溶瘤病毒及其用於惡性腦膠質瘤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病毒不是只會讓我們生病,你應該沒有想到,我們也可以利用病毒的特性來治病。而病毒療法指的是一種利用生物技術將病毒重新改造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目前的病毒療法有溶瘤病毒、病毒載體、病毒免疫療法等三個主要發展方向,可以藉由讓基因過度表達,或是基因的敲除、和自殺基因的傳遞等技術達到改變病毒特性的目的。而讓基因過度表達可以藉此去增加目標基因的表現量,基因的敲除則是利用RNA方法使致病基因靜默或是減少表達。至於自殺基因的傳遞引入了遺傳序列,該序列可以誘導細胞的凋亡反應,所以通常此舉會用於殺死癌細胞。   而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則是透過基因改良的病毒、或是減毒後無害的病毒。選擇性地在癌症細胞內複製,誘導癌症細胞死亡,且又能保存正常細胞。溶瘤病毒是一種利用病毒選擇性地破壞癌細胞的技術。   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有醫師發現某些癌症患者,在感染另一種病毒後,原本的癌症竟奇蹟地出現改善的跡象,這類的機轉大多是因為病毒感染會產生干擾素及腫瘤壞死因子。有些研究者因此萌發了使用這種病毒來治療腫瘤的想法。而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了研究,以評估病毒在腫瘤治療中的使用。在1940到1950年代,開始了一些最早的溶瘤病毒人類臨床試驗。   溶瘤病毒的抗腫瘤作用機制主要透過兩個機制: 溶瘤病毒對於癌細胞所異常表達的細胞表面蛋白是具有天然的趨向性(tropism),所以能夠具有選擇性地在癌細胞內才發生病毒的複製,導致癌細胞受感染而造成癌細胞的破裂和溶解;爾後透過誘導癌細胞的壞死,改變腫瘤微環境,從而激發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原本所負責的全身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認識溶瘤病毒及其用於惡性腦膠質瘤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 閱讀全文 »

20231124 1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4集首播公告: 認識溶瘤病毒及其用於惡性腦膠質瘤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4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認識溶瘤病毒及其用於惡性腦膠質瘤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ZMBx0Bd-8Ws 2023年11月24日晚上20:00  開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病毒不是只會讓我們生病,你應該沒有想到,我們也可以利用病毒的特性來治病。而病毒療法指的是一種利用生物技術將病毒重新改造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目前的病毒療法有溶瘤病毒、病毒載體、病毒免疫療法等三個主要發展方向,可以藉由讓基因過度表達,或是基因的敲除、和自殺基因的傳遞等技術達到改變病毒特性的目的。而讓基因過度表達可以藉此去增加目標基因的表現量,基因的敲除則是利用RNA方法使致病基因靜默或是減少表達。至於自殺基因的傳遞引入了遺傳序列,該序列可以誘導細胞的凋亡反應,所以通常此舉會用於殺死癌細胞。   而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則是透過基因改良的病毒、或是減毒後無害的病毒。選擇性地在癌症細胞內複製,誘導癌症細胞死亡,且又能保存正常細胞。溶瘤病毒是一種利用病毒選擇性地破壞癌細胞的技術。   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有醫師發現某些癌症患者,在感染另一種病毒後,原本的癌症竟奇蹟地出現改善的跡象,這類的機轉大多是因為病毒感染會產生干擾素及腫瘤壞死因子。有些研究者因此萌發了使用這種病毒來治療腫瘤的想法。而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了研究,以評估病毒在腫瘤治療中的使用。在1940到1950年代,開始了一些最早的溶瘤病毒人類臨床試驗。   溶瘤病毒的抗腫瘤作用機制主要透過兩個機制: 溶瘤病毒對於癌細胞所異常表達的細胞表面蛋白是具有天然的趨向性(tropism),所以能夠具有選擇性地在癌細胞內才發生病毒的複製,導致癌細胞受感染而造成癌細胞的破裂和溶解;爾後透過誘導癌細胞的壞死,改變腫瘤微環境,從而激發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原本所負責的全身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溶瘤病毒的類型 臨床上通常使用經過人為基因改造的溶瘤病毒,可以藉此減弱病毒的致病性,增強免疫原性。目前常用的病毒株主要以腺病毒、牛痘病毒、皰疹病毒和細小病毒H1為代表。例如腺病毒(adenovirus)本身並不是溶瘤病毒,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具有溶瘤病毒的特性,從而能夠用於溶瘤療法。   目前溶瘤病毒療法的給藥途徑有多種方式,選擇上主要依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4集首播公告: 認識溶瘤病毒及其用於惡性腦膠質瘤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 閱讀全文 »

—Pngtree—medical health medical box medicine 4621942 1

Temozolomide(如Temodal) 臺灣全民健保給付規定:(自2022年9月1日生效)

限用於 1.經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之下列病人: (1)退行性星狀細胞瘤(AA-anaplastic astrocytoma) (2)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GBM-Glioblastoma multiforme) (3)退行性寡樹突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2.新診斷的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與放射線治療同步進行,然後作為輔助性治療。 3.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每日最大劑量200mg/m2。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學)證實無惡化,才可繼續使用。 #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  #TMZ  #帝盟多 #Temodal #退行性星狀細胞瘤 #AA #anaplastic astrocytoma #退行性寡樹突膠質細胞瘤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 #GBM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健保給付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 https://mycancerfree.com/videos/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請連接”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歡迎參與臉書社團:陳駿逸醫師的用心話聊俱樂部 www.facebook.com/groups/456281992960876/

Temozolomide(如Temodal) 臺灣全民健保給付規定:(自2022年9月1日生效)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