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