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攜手抗癌

2025040708 1

個人化益生菌及中西醫整合療法 有望預防和減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高禾醫院中西整合醫學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陳駿逸醫師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複雜的荷爾蒙與內分泌和代謝系統相關的紊亂,是影響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之一,也稱為雄性素過高且無排卵 症候群或 Stein-Leventhal 症候群。PCOS的典型特徵是沒有排卵、不孕、肥胖、胰島素抗性和多囊性卵巢。   生活方式或飲食、環境污染物、遺傳、腸道菌叢的失調、神經內分泌改變和肥胖都是導致女性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危險因子。這是一種慢性、異質性疾病,以上這些因素更可能導致出現高胰島素血症、氧化壓力、血中雄激素過高、卵泡發生受損和月經週期的不規則、不孕、多毛、痤瘡,進而導致代謝症候群和肥胖的加劇。通常只有當出現併發症並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諸如脫髮、禿髮、痤瘡和不孕症相關問題時,才會被診斷出PCOS。   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診斷標準對女性進行系統性的篩檢,預計全球生育年齡婦女將有 4%–10% 罹患PCOS。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2 年全球有 1億以上的女性罹患PCOS ,佔女性人口的3.4%。2017 年育齡婦女 PCOS 年齡標化發生率為每 10 萬 82.44 人,較 2007 年上升 1.45%。而這種高發病率,以及它會造成排卵和月經異常、不孕、脫髮和代謝問題,凸顯了 PCOS 處理上的高需求性。   儘管 PCOS 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女性,從月經初潮開始,但大多數病例發生在 20 至 30 歲之間。至於PCOS 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與荷爾蒙失衡、慢性低度發炎、胰島素阻抗性和高雄性素血症有關聯,這些因素會損害卵泡發生並增加相關合併症,例如:發生子宮內膜癌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 此示意圖展示了 PCOS 的病理生理學和特徵。 環境毒素、遺傳、腸道菌叢的失調和飲食等風險因素是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的病理生理,以及隨後患者臨床、生殖和代謝特徵發展的因素。 LH:黃體生成激素; FSH:促卵泡激素; SHBG:性激素結合球蛋白。 而腸道菌叢的失調也在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展中發揮關鍵的致病作用。而環境危險因子所導致的腸道微生物群落失調,更可能是 PCOS 發展和進展的潛在致病因子。 PCOS 的不同致病因素是由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引起的,它們參與 PCOS 各種臨床表現的發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為此疾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所以透過中醫藥與

個人化益生菌及中西醫整合療法 有望預防和減輕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閱讀全文 »

20250311 2 1

中西整合癌症治療醫師看桑樹與桑葉在醫學上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桑樹是一種快速生長的灌木或中等大小的喬木,在醫學上的應用上,可以使用整株植物、葉、果實、枝和根。   桑樹全身都是寶。桑樹的果實,桑椹可以用作鎮痛藥、驅蟲藥、抗菌藥、抗風濕藥、利尿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瀉藥、恢復藥、鎮靜補藥和血液興奮劑。桑樹的樹枝部位可以用作鎮靜劑、利尿劑、滋補劑和收斂劑,常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桑樹這個植物含有單寧、類固醇、植物固醇、谷甾醇、糖苷、生物鹼、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胺基酸,以及皂苷、三萜、酚類、黃酮類、花青素、蒽醌、糖苷、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桑樹的應用如下:抗菌、抗發炎、免疫、鎮痛、解熱、抗氧化、抗癌、抗糖尿病、胃腸道、呼吸、心血管、降血脂、減肥、皮膚病的治療、神經病學的應用、肌肉保護作用。   酪胺酸酶是一種含銅的初級調節多功能酶,負責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並決定皮膚的顏色,過多的黑色素沉積會誘發多種皮膚病,如黃褐斑和老年斑。酪胺酸酶抑制劑具有美白皮膚的功效,而在化妝品行業中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桑樹的葉子、果實、根皮和樹枝可以作為化妝品的成分。在一項研究中,利用 桑樹果實的乙醇萃取物開發的一種乳液型乳霜,可以顯著降低皮膚的黑色素含量,並且不會引起任何類型的皮膚刺激。而從桑樹的莖和根皮的己烷萃取物中可以分離出白樺脂酸 (C30H48O3),由於其具有抑制酪胺酸酶活性,可用作皮膚美白劑。桑樹的的乙醇萃取物也有優異的酪胺酸酶抑制活性,可用於配製面膜和用於痤瘡治療。而桑椹可以幫助緩解皮膚問題,例如:減少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斑點和瑕疵,抑制與自由基相關的氧化活性,從而使皮膚和頭髮看起來更健康、更有光澤。

中西整合癌症治療醫師看桑樹與桑葉在醫學上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5031001 1

防治大腸癌 從飲食生活做起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多攝取膳食纖維是防治大腸癌的第一步: 膳食纖維是腸胃道的“清道夫”,每日攝取25-30克的膳食纖維,大約需要500公克蔬菜加上200公克的水果與50克全穀雜糧,會有效地促進腸道的蠕動。   防治大腸癌的蔬菜建議,可以優先選擇深色蔬菜,例如綠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其中所含豐富的抗癌植化素-硫苷,需要充分咀嚼或是將其切碎後靜置15分鐘,以便酶解始能生成抗癌物質蘿蔔硫素。因為冷藏後的熟馬鈴薯、香蕉富含抗性澱粉,每日食用20克可以餵養益生菌產丁酸,增強腸道屏障功能   防治大腸癌的全穀類食物,燕麥因為其所含的β-葡聚糖,可以與膽汁酸結合進而降低致癌風險。   防治大腸癌的紅肉攝取: 每週攝取不超過500克的紅肉(約4個手掌大小的熟肉),加工的肉製品例如香腸、火腿應該嚴格控制,因為每日攝取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讓大腸直腸癌風險增加18%。高度建議用豆類、深海魚肉來替代部分紅肉,且深海魚類富含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抑制腸道的發言。而烹飪紅肉時要避免高溫煎炸,紅肉如果用檸檬汁或大蒜醃制30分鐘後再行煎炸,可減少高溫產生的雜環胺類致癌物。   防治大腸癌的生活建議

防治大腸癌 從飲食生活做起 閱讀全文 »

2025011908 01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當前的癌症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以上療法在努力延展患者生存期的同時,往往伴隨有多種副作用。而腸道微生物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參與了宿主近乎所有的生理生化的過程。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具有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可以專一性地、量身裁製式地去強化自身抗癌能力,且能夠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實現精準醫療的目的。 癌症是目前全世界一個主要的死因,對癌症患者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當前癌症治療主要有四種方式: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往往伴隨多種副作用(例如白血球減少、腹瀉、感染、嘔吐、黏膜炎等),會為患者帶來痛苦,因此,尋找更合適的防治措施,儘量減少免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人體的腸道至少含有500種細菌,居住在腸道的這些微生物可以透過參與多種生物化學反應,對於宿主產生一系列有益的效應,主要包括: 為宿主提供能量、合成多種營養素,並產生多種水解酶; 透過自身抗原的呈遞,調節宿主的免疫力; 通過生態競爭作用,減少有害菌的定植和繁殖; 影響宿主細胞的增殖與血管新生; 調節腸道內分泌功能、神經傳導物質及神經信號的傳導; 影響骨質密度; 參與膽鹽、藥物以及毒素的代謝。腸道菌群與神經系統的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炎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過敏與情緒睡眠有密切關係。 如同其他生態系統一樣,腸道微生態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超出限度時,會引發腸道菌群的微生態失調,這可能會造成腸道內環境、乃至整個機體內之穩定狀態出現紊亂,繼而誘導出疾病(包括癌症)的發生發展。而腸道菌群的失調會誘發致癌微生物的感染(例如幽門螺桿菌)、影響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干擾細胞死亡和增殖信號的傳導,以促進正常細胞向永生細胞轉化,誘發癌變。     益生菌對癌症治療副作用的改善效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 “益生菌是一種或一系列組成明確的且有益於宿主的活性微生物,當攝入一定量後,能夠為宿主帶來有益作用”。但每個人需要攝取甚麼益生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除了可以透過調節宿主自己局部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還可以因此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以達到促進營養物質吸收、抑制致病菌的定植、改善腸道的微生態和穩定腸道環境的平衡。 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能夠改善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閱讀全文 »

20241210 1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IPN)是化療常見副作用,化療後第一個月的發生率為 68%。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主要造成之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藥物、長春花生物鹼、thalidomide和Bortezomib。 通常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出現在四肢的遠端,症狀通常是對稱的和雙側的,包括感覺異常、麻木、灼痛、溫度覺喪失和腱反射喪失,感覺神經元尤其受到影響,而運動神經元、自主神經元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則很少見。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可能與背根神經節層級的血神經屏障的滲透性有關。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心理困擾、跌倒風險和睡眠品質不佳等合併症而損害患者的日常活動,導致生活品質的顯著下降。 發病機制是神經毒性化療藥物造成粒線體 DNA 損傷、穩定或破壞微管所造成。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確切病理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使用抗憂鬱藥或止痛藥處理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成效有限。在嚴重的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情況下,需要延遲和/或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如此會影響治療成績,目前並沒有廣泛可接受且高度實證的措施來預防或盡量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 68%患者接受化療。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基於藥物之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但治療效果很有限。主要處置藥物包括神經性止痛藥(例如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抗驚厥藥、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影響離子通道的物質(pregabalin和carbamazepine)和營養補充品。偏向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包括抗氧化劑(例如,α-硫辛酸、穀胱甘肽和維生素E)和神經保護劑(銀杏葉、麩醯胺酸)、補充鈣/鎂。但還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治療劑量或停止化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化療療效是否會打折,接踵而至的癌症失控。 光生物調節療法 (PBM), 或稱為低強度雷射療法,是由 Endre Mester 於 1967 年發現。 PBM主要是應用雷射二極體或發光二極體產生的可見光和/或(近)紅外光來刺激組織修復並減少發炎和神經性疼痛。光生物調節療法(PBM)是癌症患者副作用症狀進行處置與支持治療的新興治療工具。,對於癌症治療副作用之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膚炎,有一定的成效。 PBM 在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處置是有有幫助的,且回溯性研究分析發現,PBM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簡稱PBM)治療化療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2024112502 1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青春雙歧桿菌是一種來自副擬桿菌屬的革蘭氏陰性,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1、治療腹瀉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慢性腹瀉。許多醫生已將雙歧桿菌製劑作為治療慢性腹瀉的首選藥物。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實際上是抗生素的使用,使一些如腸桿菌成為優勢種群,它們大量增殖或分泌相關毒素與腸粘膜上皮細胞受體結合後使CAMP酶活性升高,而造成腹瀉症狀,大量水分電解質流失。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因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的偽膜性腸炎   2、治療便秘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而言,根據病因其大致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兩大類。雙歧桿菌主要用於功能性便秘。引起功能性便秘一般來說與腸道菌失調密切相關,多半互為因果。尤其是腸道腐敗菌增加,其產生相應有毒代謝產物如胺、酚、吲哚類等物質。通過調整腸道菌群,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腐敗菌數量大大減少,而其有毒代謝產物吸收會減少,從而使得便秘症狀得以緩解。尤其補充雙歧桿菌等 ,其產生乙酸會讓腸道呈酸性,其結果能減少有害菌引起的異常發酵,並且刺激腸子蠕動,從而減少水分的過度吸收,而緩解便秘症狀,還可以恢復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調整內分泌功能。   3、抗衰老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閱讀全文 »

2024101602

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論點 實證醫學證實中藥可以有抑制癌症的轉移

高禾醫院整合治療科 陳駿逸醫師   癌症是全球死亡率第⼆⾼的疾病,僅次於⼼臟和腦⾎管疾病,90%的癌症死亡是由於轉移所導致。癌症轉移是指惡性腫瘤細胞離開原發灶,穿透⾎管進⼊患者的⾎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或是直接在體腔內擴散,癌細胞並繼續到達遠處增殖、⽣⻑,最終發⽣全身擴散的過程。   癌症轉移是⼀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多個基因及其產物。腫瘤轉移的過程:⾸先癌細胞會先透過減少⾃噬和凋亡,使細胞獲得更多的分裂和增殖能⼒。⾃噬作⽤指的是細胞質蛋⽩或細胞器被包裹到細胞囊泡中,然後與溶酶體形成⾃噬溶酶體,並分解其內容物的過程。適度的⾃噬作⽤是可以有效促進細胞的⽣⻑,⽽過度的⾃噬作⽤反而會殺死細胞。而細胞凋亡是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如果細胞出現⽼化或異常,細胞就會開始⾃我毀滅的過程,導致⾃然死亡。所以當癌細胞中的調節機制發⽣突變,就會導致癌細胞凋亡無法發⽣。   然後癌瘤細胞透過腫瘤⾎管⽣成來增加癌症從外部吸收營養的能⼒,這兩個步驟都可以增加癌症的遷移和侵襲,從⽽刺激癌細胞的擴散能⼒,最終達到癌症轉移的⽬的。透過腫瘤⾎管的⽣成會穰癌細胞得到更多的營養,腫瘤⾎管新⽣為腫瘤細胞提供充⾜的營養,加速腫瘤細胞的⽣⻑。通常腫瘤周圍的⾎管⽐普通⾎管壁脆弱且有許多的孔洞,這會使得癌細胞可以穿過⾎管壁進⼊⾎液並轉移。   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簡稱EMT)指的是癌細胞從上⽪細胞轉化為間質細胞的過程,是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這使得癌細胞因此失去了⼀些上⽪細胞的特性,例如細胞間黏附、細胞極性等,從⽽獲得了⼀些間質細胞的特性,例如細胞移動、侵襲、抗凋亡等。 而EMT會改變了腫瘤細胞的類型,提⾼了降解組織基質的能⼒,減弱細胞間的結合⼒。因此,轉化後的癌細胞會因此更具有更強的轉移和侵襲能⼒,更容易在⾎液循環中存活,且EMT會導致癌症治療抗藥性的產生。   另外,EMT完成後會使癌細胞脫離原發病灶或已經落腳的轉移病灶,形成新的繼發性轉移病灶。因此,EMT被認為是癌細胞擴散進⼊⾎液循環、變成循環腫瘤細胞的重要過程]。而粒線體在腫瘤轉移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粒線體可以為癌細胞的增殖提供能量,調節癌細胞代謝,控制自由基的的產⽣,並透過粒線體凋亡來影響癌細胞的凋亡。     因此,為了抑制腫瘤轉移,需要增加癌細胞的⾃噬作用,促進癌細胞的凋亡,進⽽抑制癌

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論點 實證醫學證實中藥可以有抑制癌症的轉移 閱讀全文 »

2024052002 1

中西醫結合腫瘤專科醫師告訴你 耳針是如何協助癌症病友的康復?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陳駿逸醫師將透過醫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專區第0001集,陳駿逸醫師會以中西醫結合腫瘤專科醫師身分 告訴你 耳針是如何協助癌症病友的康復?    

中西醫結合腫瘤專科醫師告訴你 耳針是如何協助癌症病友的康復? 閱讀全文 »

20240128 1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 “癌歸於好“醫學教育頻道 新單元 題目: 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0DxfQqdpvj4   2024年01月28日晚上20:00  開始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由化療藥物沉積周邊神經後,直接損傷周邊神經系統所導致的一種神經毒性副作用。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而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卻帶給患者許多生活上與工作上、醫療上的不利影響。    一位罹患乳癌的中年婦女,摘除腫瘤後,預計進行為期半年的化學治療,但到了第四個月,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雙手、雙腳一起出現痲痺感、針刺感,好像不時手腳總有戴手套與穿襪子的感覺,大大影響其生活與職場工作,個人使用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中西合併療法,症狀即改善了七、八成,患者若不積極處理與治療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會延宕既有的化療療程,勉強忍耐又恐結束後變成殘廢。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24集首播公告:來自中東熱區以色列的研究證實 針灸整合其他癌症輔助療法有助緩解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20240224 1 1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首播公告: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 陳駿逸醫師YouTube首播公告: 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XFP1y3nBPUA 2024年02月24日晚上20:00  開始 中藥金復康(Jinfukang)口服液,其組成為黃芪、北沙參、麥冬、女貞子(酒制)、山茱萸、絞股藍、葫蘆巴(鹽炒)、石上柏、石見穿、重樓、天冬,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於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且氣陰兩虛證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或者可以與化療並用,有助於提高化療效果,改善免疫功能,減輕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5集首播公告:中藥金復康口服液 透過抑制循環腫瘤細胞的簇集來達到防治肺癌轉移的目的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