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科普

003 3 2

藉由飲食與腸道微生物調整 可以有效干預乳癌的發生與發展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肥胖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是相伴而生,如果能夠改變代謝機制,是可以進而影響乳癌的風險和治療結果。發表於Cancer Res (2021) 81 (14): 3890–3904的研究證明了飲食模式的改變可以調節乳腺微生物菌群的數量。   但一個重要且尚未解決的問題是腸道和乳腺的微生物菌群,是否會介導飲食對乳癌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在對照組或實驗組(採用高脂飲食)的小鼠之間都進行了糞便移植,並在化學致癌模型中觀察其對了乳癌的發生與發展的結果。   發現高脂飲食習慣會誘發乳癌的發生與發展,透過移植來自於實驗組(採用高脂飲食)衍生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在餵食對照飲食的動物中誘發乳癌的發生與發展。而糞菌移植可以改變腸道和乳腺腫瘤的微生物菌群,顯示了腸道和乳腺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關聯性。高脂飲食會增加了細菌脂多醣(LPS)的血清水平,而若使用來源於對照組老鼠的微生物菌群,進行對實驗組(採用高脂飲食)老鼠的糞菌移植,可以降低高脂飲食動物對LPS 的生物利用度,而LPS 會破壞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並損害上皮的通透性。  

藉由飲食與腸道微生物調整 可以有效干預乳癌的發生與發展 閱讀全文 »

2025051604 1

外泌體miR-22在其他非腫瘤疾病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不僅在癌症中發現有外泌體miR-22分泌紊亂的情形,而且在自體免疫、心血管、神經退化、代謝、發炎等非腫瘤疾病中也發現有外泌體miR-22分泌紊亂的情形。最近的研究數據發現外泌體miR-22具有調節多種免疫細胞活動的能力,因此 miR-22 可能也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發展,miR-22透過多種途徑發揮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調節劑的作用。最近,有人發現miR-22透過影響IL-6R導致其過度表現,調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發炎細胞的活性,並減少 NF-κB 所媒介的發炎反應。   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 1,25-(OH)2D3(活性維生素D)會透過下調 miR-22 ,進而抑制成纖維細胞樣滑膜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反應。   此外,miR-22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損傷和亨丁頓舞蹈症中表現出幫助神經細胞抗凋亡的特性。而亨丁頓舞蹈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導致腦細胞死亡。早期症狀往往是情緒或智力方面的輕微問題,接著是不協調和不穩定的步態。隨著疾病的進展,身體運動的不協調變得更加明顯,這方面的能力逐漸惡化直到運動變得困難,無法說話。  

外泌體miR-22在其他非腫瘤疾病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51603 1

外泌體miR-22-3p 有助黑色素瘤病情的控制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人類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可以透過調控LGALS1,抑制黑色素瘤細胞的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MT)。 EMT是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EMT可透過TGFb,EGFR訊息途徑,Wnt訊息途徑,或是腫瘤細胞缺氧所誘發。在此過程中,上皮細胞獲得間充質細胞的特徵,讓癌細胞的運動性和遷移能力增強。   而LGALS1、CPXM1 和 APLNR 在黑色素瘤中的表現量,明顯高於正常組織,且與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較低相關。LGALS1 是正常人類皮膚黑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之間差異表達最顯著的基因之一,也被期待為 miR-22-3p 作用的標靶。   藉由雙螢光素酶的實驗結果證實miR-22-3p可以與LGALS1結合。當人類黑色素瘤細胞中過度表現miR-22-3p,黑色素瘤細胞細胞活力下降,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細胞的 EMT,從而阻止黑色素瘤的發展。此外,來自人類骨髓間質幹細胞 (MSCs) 的外泌體會包裹了miR-22-3p,進而調節黑色素瘤細胞的EMT過程。

外泌體miR-22-3p 有助黑色素瘤病情的控制嗎? 閱讀全文 »

2025051602 1

外泌體microRNA-22(miR-22)於婦女癌症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微小RNA(miRNA)是一類新定義的調控基因,它徹底改變了經典雙分子生物學的原理。這些外泌體透過抑制翻譯起始或標靶 mRNA 的降解,來調節基因的表達。外泌體可以參與多種生物的操作,包括增殖、分化和細胞死亡,且其表現在癌症等人類疾病中通常會出現異常。   近年來,miR-22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表現在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等女性惡性腫瘤中下調,顯示 miR-22 在這些癌症中發揮腫瘤的抑制作用。   接下來我們聚焦 miR-22 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潛在作用的研究結果,重點是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   MiR-22 值得進一步研究,並且在不同癌症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我們在本篇回顧中總結了 miR-22 在腫瘤進展(尤其是女性癌症進展)中的抑制特性的證據。作為一種腫瘤抑制因子,miR-22 的表達量在女性腫瘤樣本中持續下調。在非腫瘤疾病中,miR-22不僅具有抑癌作用,還可作為致癌基因促進疾病進展。例如在冠心病、肺氣腫、發炎性腸道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中,其表現量上調。多項研究報告稱,miR-22 是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進展的預後標記。  

外泌體microRNA-22(miR-22)於婦女癌症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51601 1

外泌體miR-22-3p 在大腸直腸癌發展的角色

人類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 miR-22-3p,可以透過調控RAP2B和PI3K/AKT的訊號傳遞路徑,進而達到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   外泌體含有蛋白質、微小RNA(miRNA)和其他生物活性的物質,可以參與細胞間訊號傳導和物質運輸。而人類骨髓的間質幹細胞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產生外泌體的能力。發表在J Oncol. 2021 Jun 21:2021:3874478的研究發現了人類骨髓的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發現其對大腸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能力會有影響,且其作用機轉為:miR-22-3p明顯透過介導RAP2B/PI3K/AKT的訊號傳遞路徑,進而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   大腸直腸癌組織和細胞中,科學家發現 miR-22-3p 的分泌有減少之情況, RAP2B和PI3K/AKT的訊號傳遞路徑則出現上調之情況。雙螢光素酶活性分析顯示RAP2B是miR-22-3p的標靶基因。此外,來自人類骨髓的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可以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   總的來說,來自人類骨髓的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 ,可以阻礙 大腸直腸癌的進展,這強調了來自人類骨髓的間質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miR-22-3p可能是未來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潛力股。

外泌體miR-22-3p 在大腸直腸癌發展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42906 1

基因轉位腎細胞癌的未來展望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轉錄因子 E3 (TFE3) 位於 X 染色體的 Xp11 處,其特徵是涉及 XP11 基因座 1出現染色體的重排。此亞型以前稱為 Xp11.2 轉位的腎細胞癌,是 MiT 家族中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亞型。儘管轉錄因子 E3 (TFE3) 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兒童和年輕人中最為常見,據估計,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約佔了兒童腎細胞癌病例的三分之一,佔 45 歲或以下腎細胞癌患者病例的 15%,估計大約佔了成人腎細胞癌病例的 4%,但其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正在增加。   而MiTF的基因家族中另一個成員,TFEB 轉位之腎細胞癌就不如 TFE3轉位之腎細胞癌常見,且涉及到 6p21 染色體。組織學上,TFEB 基因融合性之腎細胞癌,通常呈現雙相微觀結構,其特徵是大的、上皮樣細胞,具有透明和嗜酸性細胞質(類似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和小的、嗜酸性細胞,其細胞核深染,形成玫瑰花結狀結構。   而 MITF 腎細胞癌是由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的,由於這些變化而發展的腎細胞癌則被稱為 MITF 基因家族易位的腎細胞癌。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治療遺傳相關之MITF基因改變的腎細胞癌,但我們目前不主張對該族群進行主動監測。MITF之腎細胞癌與 MITF (p.E318K) 的遺傳性的錯義基因突變有關。受影響的患者會罹患腎細胞癌以及 共同出現有腎細胞癌與黑色素瘤的情況。 p.E318K基因突變的 MITF 蛋白會受到受損的 SUMO化影響,差異性地調節 DNA 結合,並驅動與細胞生長、增殖和發炎有關的基因知轉錄活性增強。這可能解釋了 MITF p.E318K 突變的致癌作用。   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疾病罕見性為其的處置上帶來了自身的挑戰,這使得轉移性基因轉位的

基因轉位腎細胞癌的未來展望 閱讀全文 »

2025042905 1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可以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   此外,多房囊性形態與 MED15::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之間的關聯,代表了迄今為止所描述的這些腫瘤中融合基因之夥伴與形態的最強關聯。 MED15 編碼多蛋白複合物 PC2 和 ARC/CRIP 的亞基,並轉錄共活化因子而發揮作用。MED15::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比起其他 TFE3 FE3 基因重排腎細胞癌,會具有更高的 PD-L1(程序性死亡配體 1)蛋白的表達和 T 細胞的浸潤頻率。鑑於數據顯示 TFE3 FE3 基因重排腎細胞癌可能更容易受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影響,這一點尤其重要。     我們了解到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的腫瘤微環境,會比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的微環境具有更高的免疫允許性,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目前確實是高度免疫治療可行的癌症。根據研究的數據,30% ~90% 的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的腫瘤細胞和腫瘤浸潤單核細胞中會表達 PD-L1蛋白。   雖然目前單獨使用抗PD-1治療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的療效臨床數據有限。儘管如此,我們可以預見,這些免疫藥物之臨床試驗所收錄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患者的數量非常有限,這將導致結果難以解讀。需要更深入的分子表徵,包括轉錄組途徑特異性特徵(如血管生成、免疫或代謝特徵),以彌合疾病理解與有效全身性免疫治療之間的差距。   CheckMate 920 是一項多隊列、3b/4 期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 nivolumab 合併 ipilimumab 治療先前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轉移性腎細胞癌。研究中的非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包括有 52 名患者,其中兩名患有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該隊列所有非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患者的腫瘤客觀緩解率為 19.6%;然而,在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患者中並未觀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可以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嗎? 閱讀全文 »

2025042904 1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該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   關於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 VEGF標靶藥物治療活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數據有限。   2010 年,Choueiri 等人報告了 15 名具有免疫核染色有強 TFE-3表達之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的成年患者,接受 VEGF 標靶治療(10 名接受sunitinib、3 名sorafenib、1 名bevacizumab和 1 名ramucirumab)的生存結果,其中 80% 的患者為女性,平均年齡為 41 歲。三分之一的患者過去曾接受全身治療,三分之二的患者處於第一線治療狀態。中位追蹤時間為 19 個月,中位無惡化存活期 (PFS) 和總存活期 (OS) 分別為 7.1 個月和 14.3 個月。根據 RECIST標準分析,三名患者獲得腫瘤的部分緩解(緩解持續時間分別為 7、13 和 27 個月),七名患者病情穩定,五名患者病情惡化。儘管這項回顧性和小樣本研究存在潛在的偏見,但它卻證明了 VEGF 標靶治療可以使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 成年患者受益。   同年,Malouf 等人報告了一項法國回顧性研究的結果,該研究重點關注 21 名在第一線接受治療的轉移性和可評估疾病的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成年和年輕患者。在一項針對 23 名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患者的研究中,他們接受了多種全身性藥物的多種療法治療,包括sunitinib、sorafenib、細胞激素和 mTOR 抑制劑;其中以接受 VEGF標靶治療的患者預後較好。在第一線治療中,11 名患者接受sunitinib治療,9 名患者接受細胞激素治療(IFN-alpha 和 IL-2 或高劑量 IL-2)。使用sunitinib治療後,有 4 例(36%)獲得了腫瘤的客觀緩解(1 例完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該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嗎? 閱讀全文 »

202504290301

認識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文: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概論: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轉錄因子 E3 (TFE3) 位於 X 染色體的 Xp11 處,其特徵是涉及 XP11 基因座 1出現染色體的重排。此亞型以前稱為 Xp11.2 轉位的腎細胞癌,是 MiT 家族中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亞型。儘管轉錄因子 E3 (TFE3) 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兒童和年輕人中最為常見,據估計,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約佔了兒童腎細胞癌病例的三分之一,佔 45 歲或以下腎細胞癌患者病例的 15%,估計大約佔了成人腎細胞癌病例的 4%,但其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正在增加。   這種腫瘤可表現出多種的形態。從組織學上看,腫瘤通常呈現由透明細胞和顆粒狀嗜酸性的細胞質所形成的乳頭狀結構。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腫瘤很小(約2 公分)時就會擴散,也被發現會有晚發性的轉移,因此需要長期的臨床追蹤。   而MiTF的基因家族中另一個成員,TFEB 轉位之腎細胞癌就不如 TFE3轉位之腎細胞癌常見,且涉及到 6p21 染色體。組織學上,TFEB 基因融合性之腎細胞癌,通常呈現雙相微觀結構,其特徵是大的、上皮樣細胞,具有透明和嗜酸性細胞質(類似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和小的、嗜酸性細胞,其細胞核深染,形成玫瑰花結狀結構。   由於 TFE3 和 TFEB 的基因變異不具有遺傳性,因此相關的腎細胞癌通常是直到手術切除腫瘤時才被發現。雖然對於此類腫瘤該進行何種腎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尚不清楚,但對於此類患者來說,部分腎切除術是可以接受的。   在許多情況下,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確診時大多已經是晚期,並且通常伴隨著不良後果。然而,其病理生理學仍不太清楚。不幸的是,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對於目前標準腎癌之治療反應並不理想,並且目

認識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閱讀全文 »

2025042901 1

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 一種會致死的心律不整疾病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西元1981年,美國發現來自寮國、柬埔寨及越南的難民,有出現年輕健壯的青年人突然猝死,尤其是發生在晚上,稱為突發性不明原因夜間猝死症 (Sudden Unexpected Nocturnal Death, SUND)。   事實上, 早在西元1915年,於菲律賓、馬尼拉、關島及夏威夷等地,發現有年輕人突然不明原因猝死,而類似的情況,在西元1959年日本也有報導過,但原因仍不明白。 直到西元1992年,西班牙Brugada兄弟發現在這些突然不明原因猝死的病例中,有些人有特殊的心電圖變化 (亦即:右側枝傳導障礙,及在前胸導極V1、V2及V3會出現ST節段上升,但QT間距正常),但他們並沒有任何心臟解剖結構的異常,因而後人稱之為Brugada症候群。自此之後,世界各地開始注視這個問題,在美洲、歐洲、澳洲各國都有病例被報告。   布魯格達症候群是一種會導致心臟心室心律不整的疾病。這種不規則的心律,即心室顫動,會阻止心臟向大腦打血。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就會暈倒。其實心室顫動可導致心臟性猝死。這通常發生在您休息或睡覺時。在所有發生的心臟猝死病例中,研究人員認為 4% 是由布魯格達症候群引起的。   布魯格達症候群其實是很罕見的,大約每 10,000 人中約有 3 至 5 人患有這種疾病。在台灣盛行率推測約1/1000,男性較為常見(約80-90%),發病的平均年齡為30-50歲,也曾診斷於突發性猝死的嬰兒及老人。而布魯格達症候群的症狀有哪些?   布魯格達症候群的症狀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通常在 40 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可能包括: 室性心律不整(心律異常)。 昏厥(暈厥)。 頭暈。 呼吸困難。 心悸(胸部顫動或顫動)。 心臟停搏。這可能是布魯格達症候群患者的第一個症狀,也是一些患者在睡夢中死亡的原因。 但超過 70% 的布魯格達症候群患者沒有任何症狀。   什麼會引發布魯格達氏症候群? 心臟的電傳導系統需要通過專門的電傳導組織和心肌本身(稱為心肌)發送電傳導信號,藉由離子通道的特殊分子,讓這些帶電組織和心肌能夠導電,離子通道允許帶正電和帶負電的粒子穿過細胞壁。   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其中一個離子通道存在有缺陷,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其缺陷出現在稱為“SCN1A”的特定離子通道中。 這種缺陷會導致危險的心律不整,稱為心室顫動,這是一種更快

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 一種會致死的心律不整疾病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