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癌症的骨轉移治療 與為何能夠因此強化免疫治療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為何癌細胞會轉移至骨頭? 癌細胞的骨頭轉移,其理論是“種子與土壤”學說。這一理論由德國Paget教授在1889年首次提出。癌細胞可以比喻為蒲公英的種子,需要離開母體,隨風飄逸到其他地方,當找到一塊合適的、肥沃的“土壤後”,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就好像癌細胞會轉移至骨頭的過程中,癌細胞(種子)與遠端器官微環境(土壤,即骨頭)之間的戀戀之親密關係。 儘管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科學家們還發現了許多與癌細胞轉移相關的複雜機制,但“種子與土壤”學說至今仍是癌細胞轉移相關過程的重要學說。 當將攝護腺癌的癌細胞注射到實驗小鼠體內,三分鐘後透過精密影像學之檢查,可以看到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全身,但15分鐘後大部分細胞便會被免疫系統攻擊而消失。經過20天的觀察,最終只有一到兩個部位(例如:骨盆)會形成穩定的癌細胞轉移灶。這表明,骨頭,尤其是像骨盆這樣的部位,對於某些癌細胞而言是一片特別適合生長的“土壤”。 更多癌症病友需知 請連 然而,癌細胞的“轉移”旅程卻是歷經千辛萬苦地。以肺癌為例,癌細胞首先要脫離原發的腫瘤病灶,進入血液循環,接下來當能夠成功逃脫免疫細胞的監視和攻擊而倖存下來的癌細胞抵達骨骼這片肥沃的“土壤”後,便可以著手進行癌細胞的增殖,擴張地盤,開設堂口。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癌細胞會與骨頭的微環境發生了複雜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啟動了破骨細胞的助紂為虐的機制,並影響了成骨細胞的活動,從而開啟癌細胞對於骨頭破壞的濫觴。 要理解癌細胞如何破壞骨骼,首先需要瞭解骨骼本身。 骨骼的功能,於宏觀結構之下,在微觀層面是持續動態平衡,其核心是兩種關鍵細胞: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成骨細胞負責了骨骼的形成與修復,而破骨細胞則負責骨質的吸收與破壞、分解。正常情況下,這兩種細胞的功能會處於一個精密調控的高度平衡狀態,因而可以維持骨骼的健康和穩定。例如,人體的鬆質骨大約每三到四年會完全更新一次,而皮質骨的更新週期則更長,大約為十年。 且骨骼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這得益於其微觀層面的修復機制。當骨骼受到損傷時,破骨細胞會首先被召喚到骨頭損傷部位,當清除掉受損的骨組織後,成骨細胞隨後就會感到,分泌骨樣基質並最終礦化形成新的骨組織,且這個過程會周而復始地進行,保障了骨骼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