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9集首播公告:如何用穴道按摩 來緩解化療所引起的噁心與嘔吐?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9集首播公告: “癌歸於好“醫學教育頻道 新單元 題目: 如何用穴道按摩 來緩解化療所引起的噁心與嘔吐?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hIEq1ghK7M
好好做化療YouTube第9集首播公告: “癌歸於好“醫學教育頻道 新單元 題目: 如何用穴道按摩 來緩解化療所引起的噁心與嘔吐?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hIEq1ghK7M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41集 陳駿逸醫師YouTube首播公告: 談Naldemedine 是如何緩解嗎啡類止痛藥物引起的便秘?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N6-F8mRHNF4 2023年05月06日晚上20:00 開始 鴉片類藥物(opioid),例如嗎啡。已經使用了超過一世紀,主要被應用在病人的止痛。在癌症(cancer)末期病患的使用上更是常見,鴉片類藥物可以緩解體表疼痛、內臟疼痛、甚至是神經痛等。 鴉片類藥物使用者 佔台灣整體癌症族群的 25% 左右。而根據臨床觀察,晚期或癌症末期病人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比例 超過 50%。 此外,嗎啡也可以治療癌症癌症末期病人的呼吸困難,可能是透過抑制呼吸中樞感受體內二氧化碳上升的呼吸驅動力(respiratory drive)、以及減低病人的焦慮,來達到治療呼吸困難。給予口服或皮下注射嗎啡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困難的症狀,甚至運動耐受性也大為增加;吸入型的嗎啡對於呼吸困難的治療則沒有顯著效果。 常見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 包含鎮靜、便秘、尿液滯留、噁心嘔吐、針狀瞳孔、搔癢、成癮、藥物耐受性、以及呼吸抑制等。其中以鎮靜、嗜睡和胃腸道副作用最為常見。 鴉片類藥物所致腸道功能異常(OIBD)的副作用,泛指由鴉片類藥物引起之胃腸道症狀的統稱。而OIBD 定義為:在接受鴉片類藥物治療期間新出現或惡化,且持續至少 2 週的胃腸道徵象與症狀。OIBD 的症狀可能有胃酸逆流、吞嚥困難、噁心、嘔吐、脹氣和便秘等。原因是當鴉片類藥物(或類鴉片藥物)與 μ 和 δ 型 的G 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合後,突觸前神經末梢的鈣離子通道會被關閉,抑制環腺苷酸單磷酸( cAMP)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釋出,另一方面,會開啟突觸後鉀離子通道,導致神經元過極化,進而抑制突觸後神經元。總結來說,鴉片類藥物會透過多種方式降低神經興奮性,進而影響胃腸的正常功能。 OIBD中以便秘最為常見,也被稱為鴉片類藥物引起的便秘,也稱為OIC (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泛指因服用鴉片類藥物而引起的便秘;或是開始使用鴉片類藥物治療而引起的排便習慣改變,特徵包含排便頻率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43集 首播公告:談Naldemedine 是如何緩解嗎啡類止痛藥物引起的便秘? 閱讀全文 »
文:癌症新觀點/話聊俱樂部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療程順利與否 營養和體力是關鍵。抗癌作戰中,有決心雖然很重要,不過本身也要有耐力、有體力,也才會越來越有信心,來完成一連串的比賽。 老祖宗的抗癌策略:”扶正才能祛邪”。 扶正,培養好自身的體力,持續地維持良好的營養,體力、免疫力、生活品質才會有最佳狀態。如此才能達到 祛除癌症 的最終目的。癌症病患出現營養不良的時候,會造成手術之後的併發症增加,增加感染等併發症,增加住院的天數,造成病患沒有辦法忍受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降低癌症治療的反應,降低生活品質,增加死亡率等等。
癌症患者要進行合理的營養治療,首先需要正確地評估每位癌症患者的個體營養狀况,篩選出需要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及時給予治療; 爲了客觀評價營養治療的療效,還需要在治療過程中不斷進行再評估,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評估癌症患者的營養狀况,需要有兩項基本觀念: 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肥 胖( 超重) ,營養不足主要以患者體重指數( BMI) < 5 kg /m2 ,且需要結合臨床情况作爲判定; 營養失衡的風險,是指因為疾病、手術和營養因素等對患者的臨床結果( 如感染相關併發症、費用和住院天數等) 發生不利影響的風險,並不適只有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 營養失衡的風險具有兩方面內涵: ( 1) 有營養風險的患者發生不良臨床結果的可能性大; ( 2) 有營養風險的患者有更多比例會從營養治療中受益。 首先進行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况的初步篩檢,然後進行綜合評估。二者是持續的過程,不能混爲一談。 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已經發生的營養不良或存在營養失衡的風險的患者,尤其是發現存在營養失衡的風險,但尚未出現營養不足的患者,結合臨床情况,制定營養治療支持計劃,這一步驟在癌症患者就診時後就應該完成; 且在任何需要時對營養狀態進行多種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積極發現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 估計營養的需要量,微調所制定的營養治療計劃,並且再次評估營養治療療效等。 #癌症#營養支持#營養治療#陳駿逸醫師的話聊俱樂部#標靶藥物的副作用 #免疫治療副作用 #陳駿逸醫師 #中西醫癌症治療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 #腫瘤治療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陳駿逸醫師的話聊俱樂部 #癌症新觀點醫學教育頻道 #抗癌營養禦守 #擊退癌疲憊 #中西醫結合 #癌症治療 #精准癌症營養 #中國醫藥大學 #臺北榮民總醫院 #血液腫瘤科 #國家衛生研究院 #個體化治療 #精准醫療 #基因檢測 #化療 #免疫治療 #細胞治療 #標靶治療 #癌症溫熱療法 #第二意見諮詢 #癌症營養治療 #遺傳性癌症基因 #癌症副作用處理 #防癌 #中西整合治療 #安寧療護 #癌症中醫治療 #腫瘤傷口照護 癌症營養支持的觀念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 https://mycancerfree.com/videos/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 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
癌友要怎麼吃 才可以強化抗癌戰力?陳駿逸醫師告訴你科學上最新的發現 閱讀全文 »
癌症患者要進行合理的營養治療,首先需要正確地評估每位癌症患者的個體營養狀况,篩選出需要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及時給予治療; 爲了客觀評價營養治療的療效,還需要在治療過程中不斷進行再評估,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評估癌症患者的營養狀况,需要有兩項基本觀念: 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肥 胖( 超重) ,營養不足主要以患者體重指數( BMI) < 5 kg /m2 ,且需要結合臨床情况作爲判定; 營養失衡的風險,是指因為疾病、手術和營養因素等對患者的臨床結果( 如感染相關併發症、費用和住院天數等) 發生不利影響的風險,並不適只有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預計未來幾十年癌症新病例的數量將顯著的增加。 營養不良是癌症患者的共同特徵,是因為癌症存在於體內或是抗癌藥物和手術、抗癌治療所造成的結果。 營養不良會對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治療的毒性產生負面的影響,據估計,高達 10-20% 的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的後果,而不是癌症本身。 因此,營養在多科整合的癌症照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已經有強有力的證據証明,從癌症診斷開始和治療的中途徑就應該同時考慮癌症營養問題,營養支持照護並且應該與抗癌症治療同時進行。然而,在真實世界內,與癌症相關的營養不良在癌症臨床實踐中仍然有很大程度上未被確切地受到醫病雙方的認識、甚至低估和營養支持照護的給力不足。 以下是陳駿逸醫師精心整理給癌症患者,你應該知道關於癌症營養支持的概念: 1.關於營養狀態的篩查和評估 為了及早發現癌症患者是否有出現營養不良或攝取的障礙,我們建議應該癌症患者定期評估營養攝入量、體重變化和體重指數(BMI),並且從癌症一診斷開始就做起,並且根據病情的狀況,反覆地性重複地篩查和評估營養的狀態。。 對於篩查結果屬於營養狀態異常的患者,我們建議對於營養的攝取、營養影響的症狀、肌肉質量、體能表現和全身炎症程度進行客觀且定量的評估。 營養熱量的需求 我們建議,如果不特別去測量癌症患者的總體能量消耗 (TEE),則應該假定癌症患者與健康受試者相似,一般熱量的需求是 25 – 30 kcal/kg/天。 眾所周知,飲食量不足是會導致慢性的營養不良。 為了保持穩定的營養狀態,飲食必須滿足患者的能量需求,也就是總和了靜息時之能量的消耗 (REE)、體能活動所需的熱量以及一小部分是由飲食誘導的產熱。 據一項大型研究指出,癌症患者在與體能活動、身體成分、年齡和體重減輕方面相似的適當的對照組相比,大約有50%的體重減輕患者屬於新陳代謝亢進的。同樣,在新診斷的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7% 的患者屬於新陳代謝亢進的 雖然許多癌症患者的靜息時之能量的消耗 (REE)是有所增加的,但當考慮 TEE 時,與健康個體的預測值相比,晚期癌症患者的總體能量消耗似乎比較低,主要原因是癌症患者的日常體能活動因生病而有所減少。假設癌症患者的總體能量消耗應該要與健康對照組是相似的,所以及早開始營養支持照護絕對是明智的做法。建議癌症患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高於 1 g/kg/天,如
嘔吐是由大腦控制的多步驟反射通路的刺激所引起的。 感知嘔吐的衝動會先傳入至位於髓質的嘔吐中心,然後傳送到大腦皮層;而這衝動是來自化學感受器觸發區(醫學簡稱CTZ區)、咽喉和胃腸道(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所觸發 當起動嘔吐的衝動傳出從大腦皮層至嘔吐中樞,之後傳送到唾液中樞、腹肌、呼吸中樞和顱神經時,就會產生嘔吐的反應。 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嘔吐中心和胃腸道都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當化療藥物或其代謝物刺激了這些受體,目前認為這可能是抗癌藥物誘導的嘔吐的主要原因。而參與急性嘔吐的催吐反應之主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有:血清素受體(醫學上簡稱5-HT3受體)和多巴胺受體。 5-HT3 受體藉由周邊的途徑。而與嘔吐有關的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包括乙酰膽鹼、皮質類固醇、組織胺、大麻素、鴉片樣物質和神經激肽-1的受體(醫學簡稱NK1受體,主要位於腦部的嘔吐和前庭中心)。其中以NK1 受體之中樞途徑與延遲性嘔吐最有關聯。 甚麼是延遲性嘔吐?甚麼又是急性嘔吐? 由抗癌劑引起的噁心和/或嘔吐傳統上被稱為化療引起的噁心和/或嘔吐(醫學上簡稱CINV)。CINV通常分為急性、延遲、預期、突破性或難治性的CINV。
抗癌劑引起的嘔吐頻率主要取決於癌友所使用的特定抗癌藥物其導致嘔吐的潛力。目前已經有幾種分類來定義抗癌劑的致吐性。然而,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 Hesketh 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抗癌化療藥物的急性致吐性分類,並開發了一種算法來定義聯合化療方案的致吐性。 Grunberg 及其同事更新了分類;它根據未接受預防性止吐治療時出現急性嘔吐患者的百分比,將化療藥物分為四個等級。 該分類在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 NCCN)的止吐建議中使用,並且每年由 NCCN 專家組更新最近引入的藥物,按抗癌藥物的導致嘔吐的特性予以歸類。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目前概述了使用之靜脈注射癌症治療藥物,按照導致嘔吐的潛力分成四大類: •高度嘔吐風險——超過 90% 的患者出現急性嘔吐; •中度嘔吐風險——超過 30% 到 90% 的患者出現急性嘔吐; •低度嘔吐風險——10% 到 30% 的患者會出現急性嘔吐; •最少嘔吐風險——只有不到 10% 的患者出現急性嘔吐。 此外,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試圖界定針對不同致吐性之抗癌藥物的止吐預防方案,讓此超前部署的方案可以涵蓋患者可能發生噁心和/或嘔吐風險的整段時間。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建議臨床醫生應該避免過度使用止吐藥,尤其是在抗癌藥具有極小或低嘔吐風險的情況下,以避免患者暴露於止吐藥的不良反應,進而降低藥物-藥物可能的相互作用,並減少不必要的費用。 對於一些低度嘔吐風險的靜脈給予之抗癌藥物,或一些中度至高度嘔吐風險的口服連續給藥的抗癌藥物,可能不太需要常規的止吐預防用藥;但在部分情況下,個體化調整的作法是合適的。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出,如果臨床醫生能夠依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規範之抗癌藥物的致吐分類,來進行相對應的預防性止吐方案,這將減少不必要的止吐藥處方,也能夠讓更多的癌友享受最有效的預防性止吐方案,因而免於嘔吐噁心的困擾。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 https://mycancerfree.com/videos/ 更多腫瘤治療相關資訊請連接陳駿逸醫師 與你癌歸於好 https://mycancerfree.com 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 https://www.cancerinfotw.org/index.php
依照抗癌藥物的導致嘔吐的特性予以歸類 而後按照分類給予止吐方案 閱讀全文 »
5-HT3類的止吐藥Palonosetron hydrochloride (商品名Aloxi、Stothu),主要阻斷5-HT3 受體達到止吐的作用。 嘔吐是由大腦控制的多步驟反射通路的刺激所引起的。 感知嘔吐的衝動會先傳入至位於髓質的嘔吐中心,然後傳送到大腦皮層;而這衝動是來自化學感受器觸發區(醫學簡稱CTZ區)、咽喉和胃腸道(通過迷走神經傳入纖維)所觸發 當起動嘔吐的衝動傳出從大腦皮層至嘔吐中樞,之後傳送到唾液中樞、腹肌、呼吸中樞和顱神經時,就會產生嘔吐的反應。 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嘔吐中心和胃腸道都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當化療藥物或其代謝物刺激了這些受體,目前認為這可能是抗癌藥物誘導的嘔吐的主要原因。而參與急性嘔吐的催吐反應之主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有:血清素受體(醫學上簡稱5-HT3受體)和多巴胺受體。 5-HT3 受體藉由周邊的途徑。而與嘔吐有關的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包括乙酰膽鹼、皮質類固醇、組織胺、大麻素、鴉片樣物質和神經激肽-1的受體(醫學簡稱NK1受體,主要位於腦部的嘔吐和前庭中心)。其中以NK1 受體之中樞途徑與延遲性嘔吐最有關聯。 Palonosetron是一種 5-HT3 的拮抗劑,與ondansetron, granisetron,和dolasetron相比,其對 5-HT3 受體的結合親和力高出約 100 倍。 Palonosetron的半衰期約為 40 小時,明顯長於其他市售的 5-HT3 拮抗劑。數據表明Palonosetron可以對 5-HT3 受體的長期抑制,因此不同於其他市售的ondansetron, granisetron和dolasetron。 Palonosetron尚可以藉由透過抑制 5-HT3 和 NK1 信號通路之間的cross talk,因而可以間接抑制 “物質P”。所以於延遲性嘔吐的預防控制方面,Palonosetron也是不可或缺的止吐藥物。 幾項隨機性的 3 期試驗評估Palonosetron與其他 5-HT3 拮抗劑,互相比較在預防與高度致吐性化療和中度致吐性化療方案引發之相關的嘔吐方面的功效,特別是對於延遲性的嘔吐方面。在這些研究中,主要研究的療效終點是完全無嘔吐之情況,定義為沒有嘔吐及不需要拯救性的治療。 在一項對接受中度致吐性化療方案的563位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單一劑量Palonosetron(0.
認識化療止吐藥物Palonosetron及其止吐方案的介紹 閱讀全文 »
一般而言,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抗癌藥物所引起的嘔吐,應在使用抗癌藥物治療之前開始止吐的治療。而止吐治療的持續時間應與所用抗癌藥會持續引發噁心嘔吐的時間相同。但是,對於某些需要長期定期服用的抗癌藥物,例如具有中度/高度嘔吐風險的口服抗癌藥物,可能不建議每天使用某些止吐藥,例如dexamethasone。 預防性止吐劑可以通過口服、舌下、直腸、靜脈注射、肌內、皮下或經皮途徑給藥。 在適當劑量下使用口服和非腸道方式給予的 5-HT3 拮抗劑,口服與靜脈注射的療效是相當的。但是,granisetron的皮膚貼片、緩釋常笑劑型和靜脈注射granisetron彼此間是不可互換;granisetron皮下製劑也不應改為靜脈注射給藥,反之亦然。 注射用的Aprepitant乳劑和靜脈注射的fosaprepitant也不能互換。 儘管研究證明止吐藥可能在不同人群基礎上應該是同樣寮效,但是個別患者的反應可能還是有所不同。因此,部分患者的止吐藥物的選擇可能還是要根據患者的個人經驗。 如果患者同時接受抗癌藥物和預防性止吐方案,他們可能會面臨藥物與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臨床醫生應該平衡每位患者的利益和風險。 對於有化療嘔吐風險、或是因為噁心、嘔吐而無法吞嚥或消化藥錠的患者,建議使用非口服方式給予止吐藥。 臨床上處置化療嘔吐的原則如下: 嘔吐控制的目標是防止噁心和/或嘔吐。所以預防性止吐方案應該考量抗癌藥物方案中嘔吐風險最高的藥物、既往使用止吐藥的經驗以及患者特定的危險因子來選擇。 患者需要在整個風險期內得到保護,針對高度致吐性化療和中度致吐性化療方案的預防性止吐方案,應該於最後一劑的抗癌藥後至少在持續分別 3 天與 2 天的控制。除了使用止吐方案外,患者還可以調整他們的飲食習慣,並且採取其他可以緩解噁心和/或嘔吐的生活方式措施。包括以下的建議: 少量多餐、 採行容易入口的食物、 全流質食物和常溫食物; 避免讓他們感到噁心的食物。 在規劃預防性止吐方案時,必須考慮患者的健康教育程度以及社會文化差異。有效的醫患溝通可以提高患者對化療嘔吐預防方案的滿意度、依從性、安全性和結果。 臨床醫生需要考輛患者的識別語言和讀寫的障礙,患者也應該儘可能找尋適當的化療嘔吐衛教資料以提供自身的預防。 面對多日致吐性抗癌藥方案相關的噁心嘔吐 問問專家們該怎麼辦? 更多陳駿逸醫師的癌症衛教影片請連接 https://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