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簡稱:AKK菌)與神經系統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腸道疾病與腸道菌群有著最直接的關係。中藥可以透過作用於腸道菌群,在各種腸道疾病的治療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大腸激躁症 (簡稱IBS) 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其特徵是排便時或排便習慣改變時,且會反覆腹痛。影響大腸激躁症 發生的因素包括腸道菌叢改變、腸道通透性、腸道免疫功能、內臟高敏感性、腦腸軸作用、心理狀態。 一項統合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桿菌、乳酸桿菌和擬桿菌的數量會增加,而糞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則是顯著減少。痛瀉要方在中醫中被認為是治療肝脾失調腹瀉的主要藥物。研究發現中藥方劑之痛瀉要方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來降低腹瀉型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大腸激躁症患者的的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會升高,而使用痛瀉要方治療後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會因此降低。最近的研究表明,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與大腸激躁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痛瀉要方治療還能降低梭菌(Clostridium)的豐度。在腸道中,膽酸經由梭菌的7α脫羥基酶活性轉化為脫氧膽酸,而脫氧膽酸可以增加結腸血清素的合成。此外,痛瀉要方治療能夠顯著增加AKK菌的相對豐度,但AKK菌大腸激躁症中的作用機轉尚不清楚。 另一項研究表明,烏雞丸(一種中藥方劑)透過促進腸粘膜杯狀細胞增殖,改善腸粘膜屏障,緩解大腸激躁症之腹瀉和結腸蠕動紊亂症狀。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激躁症的大鼠體內AKK菌的豐度,會比正常大鼠低20倍,而接受烏雞丸治療後,AKK菌的豐度則會高出234倍。腸粘膜層作為腸道內容物與黏膜表面之間的潤滑劑和生理屏障,大量的AKK菌在維持黏膜層的完整性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烏雞丸促進其生長的機制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藥、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簡稱:AKK菌)與神經系統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