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於治療眼科疾病的新進展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直徑 30 至 150 nm 的奈米級囊泡,由脂質雙層、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所組成。外泌體幾乎由人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都會分泌。它們負責細胞間通訊、免疫調節、發炎反應和血管新生的形成當中,都具有關鍵的功能。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在多種疾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腦部疾病。 近年來,各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多種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外泌體在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葡萄膜黑色素瘤、視神經擠壓、青光眼、視網膜缺血、視網膜損傷、自體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療上之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外泌體參與各種病理過程及其在幾種主要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包括:眼睛自體免疫疾病、大面積角膜損傷、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的作用, 而包括失明在內的視力障礙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組織報告稱,中度或重度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未矯正的屈光不正、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等眼科疾患,而使用外泌體去治療這些眼科疾患,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限制。 目前的證據發現,外泌體含有多種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有助於其廣泛的生物學功能,包括訊息傳遞、免疫調節、修復和再生。而許多研究提供了外泌體在眼部疾病之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證據,包括發炎、神經元變性、氧化壓力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外泌體具有跨越生物物種的屏障能力。使用外泌體作為生物標記物或是治療載體,都可能會為有眼部疾病患者帶來更好、且更個人化的治療。 然而,有鑑於外泌體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外泌體在眼部疾病的功能和機制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外泌體在眼部疾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的作用,以及作為生物標記物或擔任藥物治療載體的部分,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而且,目前還沒有既定的分離純化外泌體的標準,開發大規模生產外泌體的方法,亟待更多的努力。 由於外泌體含有蛋白質、miRNA、lncRNA和脂質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來自不同細胞的外泌體會發揮不同的生物學功能。目前所知,外泌體將會作為載體來參與神經損傷與修復、血管的再生、免疫的反應、纖維化形成等多種病理過程。外泌體在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角膜炎等眼科疾病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