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逸 醫師

202411270401

外泌體於治療眼科疾病的新進展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直徑 30 至 150 nm 的奈米級囊泡,由脂質雙層、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所組成。外泌體幾乎由人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都會分泌。它們負責細胞間通訊、免疫調節、發炎反應和血管新生的形成當中,都具有關鍵的功能。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外泌體在多種疾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腦部疾病。   近年來,各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多種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外泌體在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葡萄膜黑色素瘤、視神經擠壓、青光眼、視網膜缺血、視網膜損傷、自體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療上之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外泌體參與各種病理過程及其在幾種主要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包括:眼睛自體免疫疾病、大面積角膜損傷、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的作用,   而包括失明在內的視力障礙一直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組織報告稱,中度或重度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未矯正的屈光不正、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等眼科疾患,而使用外泌體去治療這些眼科疾患,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限制。   目前的證據發現,外泌體含有多種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有助於其廣泛的生物學功能,包括訊息傳遞、免疫調節、修復和再生。而許多研究提供了外泌體在眼部疾病之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證據,包括發炎、神經元變性、氧化壓力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外泌體具有跨越生物物種的屏障能力。使用外泌體作為生物標記物或是治療載體,都可能會為有眼部疾病患者帶來更好、且更個人化的治療。   然而,有鑑於外泌體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外泌體在眼部疾病的功能和機制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外泌體在眼部疾病的診斷和臨床治療的作用,以及作為生物標記物或擔任藥物治療載體的部分,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而且,目前還沒有既定的分離純化外泌體的標準,開發大規模生產外泌體的方法,亟待更多的努力。   由於外泌體含有蛋白質、miRNA、lncRNA和脂質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來自不同細胞的外泌體會發揮不同的生物學功能。目前所知,外泌體將會作為載體來參與神經損傷與修復、血管的再生、免疫的反應、纖維化形成等多種病理過程。外泌體在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角膜炎等眼科疾病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外

外泌體於治療眼科疾病的新進展 閱讀全文 »

202411270301

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 治療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症

根據疑項統合分析,研究了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功效。根據所有六項骨質密度相關的指標。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病因複雜的代謝性骨病變,主要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兩類。前者常見於 50 歲以上的男性和停經後女性,而後者通常是由長期藥物使用引起的,例如:糖皮質激素。   而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其他疾病(例如維生素 D 缺乏和長時間不動)也是促成因素。這些致病因子的出現會讓骨穩態出現失衡的,破壞細胞的通訊及相關訊號因子和訊息通路,導致發炎反應增強、間質幹細胞衰老、免疫調節紊亂、骨細胞凋亡、成骨細胞分化受抑制以及骨吸收與形成失衡。其負面影響則可能包括脂肪生成增加、骨密度和強度降低,以及骨組織微結構破壞。   外泌體療法對治療小鼠模型中的骨質疏鬆症有幫助。然而,外泌體治療人類骨質疏鬆症的潛在用途仍有待在更大、更為生物學相關性的動物模型中探索,並且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可能的作用機制。  

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 治療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症 閱讀全文 »

2024112702

乳癌新型藥物-拓達維在晚期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真實治療效果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拓達維(Sacituzumab govitecan/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簡稱SG)的出現,晚期/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簡稱mTNBC)的治療迎來了新突破。基於ASCENT研究的積極成果,SG已在台灣獲得健保給付,用於mTNBC的二線治療。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 RWE)是經過嚴謹的真實世界使用的資料驗證、研究設計與分析所得出有關用關藥物的治療方式、藥物潛在好處或風險的臨床證據。所以學術界啟動了多項關於SG在mTNBC中的真實世界的數據。2024年10月1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旗下的醫學期刊JCO  Oncology Practice,公佈了SG在美國真實臨床治療的世界,治療mTNBC的二線治療成績,   該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收錄了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5 月期間在美國四個醫學中心接受 SG 治療的 mTNBC 患者。研究者依據RECIST v1.1標準,由主治醫生決定腫瘤療效追蹤評估的間隔(大多為每隔8-12周)。此外,還收集了SG治療失敗後接受優赫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治療的臨床後果,包括客觀緩解率(ORR)、PFS(定義為從開始使用SG到影像學或臨床證實病情惡化的時間)和臨床獲益率(CBR)。   該研究共收錄了128例接受SG治療的mTNBC患者,其中115例符合入組標準,均為女性。患者診斷為mTNBC時的中位年齡為58歲,開始SG治療時的中位年齡為60歲。在這115例患者中,73例(占比63.5%)為白人,31例(27.0%)為黑人,1例(0.9%)為亞裔,10例(8.7%)來自其他非特定種族背景。中位查爾森合併症指數(CCI)評分為8分,中位ECOG體能狀態評分為1分(範圍:0-2)。33.9%患者的年齡大於65歲。56.0%的患者為原發性難治性(定義為TNBC術前輔助或術後輔助治療完成後12個月內復發)。HER2 IHC表達程度的評分:0分的為47例(41.6%),1+為43例(38.1%),2+ 且FISH為陰性者有23例(20.4%)。轉移病灶最常侵犯的器官為骨(55.7%)、肺(53.9%)、肝(50.4%)和腦(21.7%)。4例患者(16%)在開始SG治療時接受了腦部的局部治療,其他腦轉移患者為穩定性

乳癌新型藥物-拓達維在晚期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真實治療效果 閱讀全文 »

2024112701 1

轉移性乳癌當CDK4/6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 是否該接著用優赫得?從最新研究數據來看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在2024年世界著名的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SABCS)上,Aditya Bardia教授團隊公佈了DESTINY-Breast06研究的進一步分析結果。Aditya Bardia教授報告題目為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vs physicians choice of chemotherapy (TPC) by pac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on prior endocrine-based therapy: additional analysis from DESTINY-Breast06。中文譯為根據乳癌荷爾蒙治療後疾病惡化的速度,來評估優赫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與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簡稱TPC)療效和安全性的附加分析:來自DESTINY-Breast06研究的資料。   該研究聚焦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低表達或是HER2超低表達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在接受至少一種乳癌荷爾蒙治療失敗後,優赫得(T-DXd)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表現,是優於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的。     DESTINY-Breast06是一項隨機性、第三期臨床試驗,收錄了先前已經接受至少一種乳癌荷爾蒙治療失敗且疾病惡化的轉移性乳癌患者。這些轉移性乳癌患者並未接受過針對轉移性疾病的化療。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優赫得與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的療效,其中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包括capecitabine(占比59.8%)、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占比24.4%)和太平洋紫杉醇(占比15.8%)。在研究的意向治療人群中,優赫得的中位疾病控制的時間顯著地長於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組,分別為13.2個月與8.1個月,(風險比為0.63,P<0.0001)。   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先前乳癌荷爾蒙治療療效對患者後續治療反應的影響,分析重點包括第一線使用乳癌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後,出現疾病惡化時間(TTP),以及根據ESO-ESMO ABC標準的初級與次級的荷爾蒙治療抗藥性。   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配接受優赫得方案(5.4 mg/kg,每3周靜脈注射),或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

轉移性乳癌當CDK4/6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 是否該接著用優赫得?從最新研究數據來看 閱讀全文 »

202411260501

雙免疫藥物(nivolumab合併ipilimumab)組合的治療方案 第一線用於晚期食道癌的成績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晚期食道癌的第一線只使用化療的效果不佳。而對於先前已經接受過治療的晚期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來說,此時改用免疫藥物nivolumab其整體存活綠,會明顯優於化療。   在一項開放標籤的3 期試驗中,將罹患有晚期、復發性或轉移性食道鱗狀細胞癌的成人,且先前未經任何癌症治療、且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以1:1:1 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nivolumab搭配化療、雙免疫藥物(nivolumab合併ipilimumab)組合的治療組,或是只用化學治療。Nivolumab是PD-1免疫藥物,又稱為 Opdivo(保疾伏);ipilimumab是CTLA-4免疫藥物,又稱為益伏 (Yervoy)。   該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總體存活期和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由獨立盲法的中央審查委員會確定。首先在腫瘤細胞其免疫指標PD-L1之表達為 1% 或更高的患者中進行分層的測試,然後在總體人群(所有隨機分配的患者)中進行分層的測試。   共有 970 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在最短的13 個月追蹤中,接受nivolumab搭配化療組的總體存活期明顯地優於只用化學治療組,在腫瘤細胞PD-L1 表達為1% 或更高的患者,其中位數存活時間分別為15.4 個月與9.1 個月 (風險比為0.54);而在總體人群(所有隨機分配的患者),其中位數存活時間分別為13.2 個月與10.7 個月(風險比,0.74)。   對於腫瘤細胞PD-L1 表達為1% 或更高的患者,雙免疫藥物治療組的總體存活期也顯著長於單獨化療組,其中位數存活時間分別為13.7 個月與9.1 個月(風險比為0.64);而在總體人群(所有隨機分配的患者),其中位數存活時間分別為12.7 個月與10.7 個月(風險比,0.78)。  

雙免疫藥物(nivolumab合併ipilimumab)組合的治療方案 第一線用於晚期食道癌的成績 閱讀全文 »

202411260401

靜脈雷射治療(ILIB) 實證醫學支持可以用來治療癌症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發炎副作用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靜脈雷射治療(Intravenous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 ILIB) ,又叫做低能量生化雷射血管內照射治療,或是叫做低強度氦氖雷射血管內照射治療。高雄高禾醫院就有 ILIB的治療。ILIB 已經在 1999 年正式通過衛生福利部認證核可。   而ILIB 主要適應症為促進傷口癒合及減輕疼痛,另外也有促進血液循環和生理機能,提高新陳代謝和免疫能力,以及抗發炎和抗感染等功效,目前已有多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著名期刊。   其原理如下:ILIB 乃是將光波波長 632.8nm 的低能量雷射紅光,導入人體靜脈血管,類似讓血液做日光浴,進行細胞能量的轉換。選擇光波波長 632.8nm,主要是這個波長的光線,剛好落在紅血球的最佳吸收光譜,它能夠讓含氧血和非含氧血都能吸收,並能達到以最小能量,讓紅血球吸收最多,又不會不小心誤傷害到其它細胞或組織的目的。當低能量雷射光照射血液時,它可以啟動我們血液中的白血球、巨噬細胞等,讓細胞的粒腺體產生腺嘌呤 核苷三磷酸(ATP),使身體免受自由基和中分子物質的破壞,調控人體細胞分泌發炎物質、血管擴張素、血管收縮素、新陳代謝素等, 進而改善患者的疼痛反應;同時也 會使紅血球變形,順利通過細小微血管,增加血紅素攜帶氧氣的能力,可以使肌肉、腦部、心臟、神經等需要氧氣的生理組織,獲得足夠的營養供應,進而達到改善血液性質,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預防心肌梗塞及中風,維持 血糖、血壓、血脂穩定,調整身體免疫力,強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協調功能,改善睡眠品質等。   ILIB可否治療癌症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發炎?   發表於2019年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醫學期刊上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的研究,會找到答案。   接受放射治療的頭頸癌患者約有 65% 的黏膜炎發生率,接受骨髓移植、或是接受同步的化療和放射治療的患者其黏膜炎發生率更高,將近 85%。

靜脈雷射治療(ILIB) 實證醫學支持可以用來治療癌症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發炎副作用 閱讀全文 »

202411260301

外泌體 在癌症治療與診斷上有其揮灑的空間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由各種類型細胞所分泌的,是細胞間通訊、均質性的細胞外載體。最早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被發現,代表一類直徑為 30~150 nm 的細胞外的載體,所有類型的細胞都會分泌。外泌體作為細胞間的「快遞員」,不僅負責保護和傳遞關鍵訊息,還在疾病治療與健康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細胞外囊泡最初於1983年在綿羊網織紅血球中被發現,最初被認為是使網狀紅血球成熟的一種手段,用途是去除多餘的蛋白質並丟棄垃圾,隨後於1987年由學者Johnstone將其命名為「外泌體」。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除了從親代細胞中消除不需要的分子之外,外泌體還具有其他的作用,例如:細胞間的通訊、細胞內容物的交換、免疫系統的調節、抗原的呈現和病原體傳播。   外泌體的結構是脂質雙層包被的囊泡,大小範圍為 30 至 150 nm,外泌體在電子顯微鏡下表現為囊狀。外泌體存在於多種真核細胞類型,可以釋放於體外,所以也可以存在於尿液、血液、膽汁、滑膜液、母乳和精液等體液中。   外泌體有其嚴格的生物調控流程: 先形成之早期內體(Early endosomes)是由於細胞質膜往內凹陷而產生的,而後進展展成晚期內體(late endosomes,又簡稱為 MVB)),則是攜帶腔內囊泡的多泡體,是由早期內體繼續內陷所產生的。晚期內體最終被溶小體(lysosomes)所降解,或是直接釋放囊泡於管腔內,則稱為外泌體。   外泌體除了作用於細胞間的通訊、免疫反應、抗原呈現等正常生理過程外,還參與癌細胞的侵襲、轉移移等病理過程。 。   外泌體在組成、載貨分子和分類蛋白方面的複雜性,更說明了外泌體生物發生是多步驟的生物過程,該過程由許多的訊號通道控制。儘管確切的外泌體生物發生的機制目前還有不清楚之處,但已經確定了不同的分類機制。   外泌體起源於細胞的內吞作用,由早期內體所發育而來,隨後形成晚期內體(MVB),最終釋放形成外泌體。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兩種機制:運輸依賴(運輸所需的內體分選複合物)或是不需要運輸的過程,其中不需要運輸的過程參與了細胞複合物的內部分選。   外泌體最終有兩個結果: 其一是 MVB 與細胞質膜融合,並將其中的腔內囊泡釋放到細胞外環境(,這就是現在稱之為外泌體的結果),   其二是MVB與溶小體融合,並且被降解。   外泌體主要是由蛋白質、核酸(DNA、miRNA、m

外泌體 在癌症治療與診斷上有其揮灑的空間嗎? 閱讀全文 »

202411260201

癌症邁入免疫治療時代 全身性熱治療會鹹魚翻身嗎? 還是癌症治療中的”工具人”?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根據臨床治療目標和現有技術,溫熱治療可分為三大類:局部熱治療、局部與全身性熱治療或全身性熱治療(簡稱全身熱療/WBH)。臨床上使用的局部加熱技術包括間質熱療和消融、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FU)、掃描聚焦超音波(SFUS)、電穿孔、奈米粒子加熱、管腔內加熱和表面加熱。相比較之下,全身熱療(WBH)其目的在提高整個有機體的溫度。因此,這種作用方式可以改善局部和全身性的癌症治療   目前全身性熱療(WBH)過去在癌症治療的應用,主要關注於加熱至身體會出現發燒範圍溫度的FRWBH(Fever Range WBH),這種治療對腫瘤微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如果是要增加腫瘤微環境的血流量和含氧量之作用需要在相對較低的熱治療溫度(約 39°C)下變得較活躍,當熱治療至 41–42°C 左右達到峰值,所以FRWBH可以減少腫瘤微環境(TME)的缺氧情形;腫瘤微環境和免疫系統之間是緊密交織的關係,而FRWBH可以增強腫瘤微環境的定向免疫反應力。免疫功能影響也會影響心理,目前已經證明FRWBH同時可以幫助癌症患者減少心理壓力、抗憂鬱、幫助睡眠和潛在的鎮痛作用,且患者有較好的耐受性和較高的可接受性。   根據溫熱治療之目標身體核心溫度,可以將全身熱療分為三個等級: 低於5 °C 的輕度 WBH、 5 至 40.5 °C 之間的中度 WBH(也稱為加溫到發燒範圍的 WBH),簡稱為FRWBH 極度的 WBH,溫度需要高於5 °C。   化療藥物中的鉑類,尤其是順鉑,是在溫熱治療增強藥效方面研究最全面的化療藥物。當溫熱治療的溫度輕微升高至 39 °C 時,就可以觀察到溫熱治療增強藥效,但當溫度高於 41 °C 時,可以觀察到更強的熱增強藥效的比值(簡稱TER),如此可以增強針化療藥物對遠端轉移癌細胞的細胞毒殺作用。  

癌症邁入免疫治療時代 全身性熱治療會鹹魚翻身嗎? 還是癌症治療中的”工具人”? 閱讀全文 »

202411260101

腫瘤科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癌症的熱治療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熱治療(hyperthermia)是癌症治療中的一種治療方式。而在臨床上經常應用的溫熱治療,指的是將人體加熱至39-45°C,用以增加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敏感性。   熱治療中的熱消融指的是將腫瘤處加熱超過50°C的溫度,然後直接破壞腫瘤細胞。熱治療的有效實現,需要仰賴高品質的加熱設備、精確的溫度劑量測定和充分的品質控制。近幾十年來,已經提出並開發了多種類型的設備,它們在技術、加熱深度、聚焦能力以及加熱焦點的大小方面差異很大。臨床上使用的加熱技術包括電磁波或是超音波加熱、熱灌注和傳導加熱。   根據臨床治療目標和現有技術,溫熱治療可分為三大類:局部熱治療、局部與全身性熱治療或全身性熱治療。臨床上使用的局部加熱技術包括間質熱療和消融、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FU)、掃描聚焦超音波(SFUS)、電穿孔、奈米粒子加熱、管腔內加熱和表面加熱。   局部性熱治療技術包括相控陣系統、電容系統和隔離灌注。而全身性熱治療的重點則在防止熱量的流失,並且關注於熱量在體內包存。   熱治療是借助操縱身體或組織的溫度來治療疾病。熱治療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希臘人就已經使用過熱治療癌症。有文獻指出,19世紀末有患者因為細菌感染而發高燒,導致惡性腫瘤自然的消退。

腫瘤科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癌症的熱治療 閱讀全文 »

2024112502 1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青春雙歧桿菌是一種來自副擬桿菌屬的革蘭氏陰性,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1、治療腹瀉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慢性腹瀉。許多醫生已將雙歧桿菌製劑作為治療慢性腹瀉的首選藥物。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實際上是抗生素的使用,使一些如腸桿菌成為優勢種群,它們大量增殖或分泌相關毒素與腸粘膜上皮細胞受體結合後使CAMP酶活性升高,而造成腹瀉症狀,大量水分電解質流失。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因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的偽膜性腸炎   2、治療便秘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而言,根據病因其大致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兩大類。雙歧桿菌主要用於功能性便秘。引起功能性便秘一般來說與腸道菌失調密切相關,多半互為因果。尤其是腸道腐敗菌增加,其產生相應有毒代謝產物如胺、酚、吲哚類等物質。通過調整腸道菌群,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腐敗菌數量大大減少,而其有毒代謝產物吸收會減少,從而使得便秘症狀得以緩解。尤其補充雙歧桿菌等 ,其產生乙酸會讓腸道呈酸性,其結果能減少有害菌引起的異常發酵,並且刺激腸子蠕動,從而減少水分的過度吸收,而緩解便秘症狀,還可以恢復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調整內分泌功能。   3、抗衰老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