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益生菌

2025032001 1

認識益生菌之約氏乳桿菌(L. johnsonii)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關於益生菌的正確定義: 「當攝取足夠量益生菌之時,能夠為人體帶來健康益處的活微生物」。   益生菌可能透過多種的機制來影響宿主,包括增強腸道上皮的屏障作用、調節免疫功能;產生有機酸來發揮抗發炎作用;並且與其他腸道菌叢相互合作;並且藉由細胞表面的結構與宿主相互作用。並非所有機制均已在人體中得到證實,也並非所有益生菌菌株都存在這些機制。   約氏乳桿菌(L. johnsonii)是一種典型的腸道益生菌,廣泛分佈於人類、小鼠、狗、家禽、豬、蜜蜂等多種宿主的胃腸道,L. johnsonii在食品和發酵飼料工業中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在生物、農業、畜牧業、醫學等許多領域L. johnsonii上也有重要的應用。   約氏乳桿菌具有以下的生理作用:抗發炎、免疫調節、促進腸道菌叢平衡、腸道屏障保護。另外約氏乳桿菌可以藉由改變巨噬細胞、T 細胞和 Th2 細胞激素的水平以及調節樹突細胞功能,在調節宿主免疫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   約氏乳桿菌透過調節免疫功能、約氏乳桿菌與腸道菌叢相互作用以及改善屏障功能,約氏乳桿菌的免疫調節作用會出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腦、肺、肝、胃和小腸以及脂肪組織。

認識益生菌之約氏乳桿菌(L. johnsonii) 閱讀全文 »

20250311 2

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還是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是植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物,是非固醇類多酚類之植物代謝物,作為抵禦感染、水分壓力、寒冷壓力、紫外線輻射和高可見光等的防禦機制,可以調節生物反應,和人體產生之內源性雌激素的作用極為類似。   異黃酮中有6種成分具有生理上有意義的異黃酮,分別是Daidzin (大豆苷) 23%、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 64%、黃豆黃苷(glycitin) 13%和極少量的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異黃酮(isoflavones) 的生理活性,依化學結構不同分為: Daidzin (大豆苷) 、金雀異黃酮苷(genistin)、黃豆黃苷(glycitin) 等屬於醣基型的異黃酮素(glucoside form),分子量較大,腸胃道不易吸收,生物可利用率大約為20%,大豆內所含有的異黃酮有97-98%是配糖基的型式。而大豆異黃酮苷素(daidzein) 、金雀異黃酮苷素(genistein) 、黃豆黃苷素(glycitein) 則是屬於去配醣基型的異黃酮素(aglycones form) ,分子量較小、活性高,人體腸道的吸收率大約可達到90%;經腸道菌群 β-glucosidase 水解,才具有生物活性,會被小腸絨毛吸收後進入血液,直接運送到肝臟。   大豆(又稱黃豆,soybean, 學名Glycine max Merrial),是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豆科種子植物,含有蛋白質38%、碳水化合物30%、脂肪 18%、灰分14%、礦物質、維生素及其他小分子物質,另外含卵磷脂 (lecithin)、大豆纖維、異黃酮 (isoflavones)、皂素 (saponin)、植酸 (Phytic acid) 及胰蛋白酶抑制素 (trypsin inhibitors),人類之異黃酮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便是大豆製品,而且因為異黃酮素在大豆中含量最為豐富,因此異黃酮則常被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   如上所述,大豆異黃酮,就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phytoestrogen),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 是友?   異黃酮可以減少骨質的流失,並且明顯增加骨質生成作用: 西方醫學很早就注意到少喝牛奶,但常喝豆漿與吃豆製品的

對乳癌患者,大豆異黃酮是敵還是友? 閱讀全文 »

2025020901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最近有一個全新的減重策略被稱為「模擬斷食」,也被稱為「FMD(Fasting Mimicking Diet)」。在斷食期間,我們可以透過補充流質食物和營養棒等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過多的肝醣和脂肪的生成。且這些補充物質需要咀嚼,以欺騙身體和大腦,降低飢餓感的產生。這種方法利用飲食技巧欺騙身體和大腦,讓人感覺好像是在進食,減少了飢餓感,同時又不會產生肥胖和老化的效應。   FMD的飲食策略跟吃代餐有什麼不同呢? 代餐則是透過控制每餐的熱量攝取來實現的,傳統的熱量限制方法主要依賴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添加大量纖維以填充肚子。然而,一旦恢復到原本的飲食模式,很容易失去效果。而FMD飲食法則是不補充肝醣(一種儲存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形式),並在斷食過程中刺激肝醣的燃燒和耗盡。透過細胞自噬的原理,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轉為脂肪和酮體。所以FMD和吃代餐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   發表於2025年的國際胃腸病學頂級期刊Gut之研究發現,FMD在小鼠腸癌模型中,可以增強anti-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之療效,主要是因為FMD會經由調控腸道菌群發揮顯著的抗瘤效應,由微生物代謝調控免疫細胞功能的新機制。特別是首次發現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可作為FMD的模擬物,通過L-精氨酸介導的SLC7A1受體誘導CD8+ TRM細胞分化,顯著延緩腸癌進展。這一創新性發現為FMD在腸癌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開發基於益生菌的新型幹預策略提供了潛在靶點。有望在改善腸癌患者預後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意義和應用價值。   通過週期性低熱量攝入類比禁食狀態,可以導致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菌群變得更豐富,誘導腸胃道的記憶性CD8+ T細胞生成,從而抑制大腸直腸癌。有助於改善代謝、延緩衰老,並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主要是假長雙歧桿菌可以生成L-精氨酸,透過溶質載體家族7成員1受體(SLC7A1),促進組織駐留的記憶CD8+ T細胞(CD8+ TRM)增多與分化,從而啟動抗腫瘤的免疫反應。這一成果為提供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手術期前後之飲食營養介入,提供方向。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閱讀全文 »

2025012005 1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乳癌的防治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發現了不同的乳癌亞型和臨床階段中特定病原體的豐度變化,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中耐放射甲基桿菌的增加或 Blautia spp. 的減少。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透過細菌干擾雌激素代謝,因為它們存在​​β–葡萄醣醛酸酶,可以將雌激素去結合為遊離雌激素(壞荷爾蒙),然後透過腸肝循環輸送到身體的遠處,例如乳房造成乳癌。   益生菌是一種能夠維持健康微生物群和恢復有益微生物組成的活細菌。   益生菌最顯著的特徵是產生對抗細菌物質、致癌物或製造出其他對人體健康具有藥物特性的有益物質(如圖所示)。 益生菌和益生元對腸道菌叢與乳癌的影響。 益生菌是活的有益細菌,是可以協助恢復腸道失調的微生物群。 一些乳酸桿菌種群被認為是乳酸菌中具有抗癌作用。另一方面,益生元通常是不可以消化的纖維,因此有助於腸道中有益細菌的增生。一些屬於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細菌,會將不可消化的纖維轉化為植物性雌激素和短鏈脂肪酸 (SCFA)。這些細菌衍生的代謝物以及其他衍生物,具有對抗腫瘤特性和抗雌激素和抗增殖作用,可以降低罹患乳癌風險及控制乳癌的發展。     多項體外和體內研究證實益生菌對乳癌的影響。   瑞士乳桿菌R389發酵乳對有局部乳癌存在時,可以協助乳房的免疫調節能力。給長乳癌的小鼠餵食L. helveticus R389 發酵乳,並注射以後,小鼠血清和乳腺細胞中的IL-10 之細胞激素水平會升高,而IL-6 細胞激素水平會降低,這也導致乳癌細胞受到抑制。   研究發現口服嗜酸乳桿菌對移植乳癌的 BALB/c 小鼠之免疫反應會有所影響。作者認為,每日食用嗜酸乳桿菌可以增加脾臟細胞中免疫調節細胞激素 IL-12 的產生,同時降低小鼠的腫瘤生長率。   研究也發現口服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a) 益生菌,可抑制兩種小鼠模型中的早期乳癌發生,其中一組小鼠具有乳癌的遺傳易感性,另一組小鼠則是因為西式飲食餵養,從而發展出乳癌。此外,也有人觀察發現,長期服用植物乳桿菌 LS/07 可以透過免疫調節機制有效對抗乳癌。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乳癌的防治 閱讀全文 »

2025012004 1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雌激素水平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已知女性荷爾蒙失調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在乳癌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其實荷爾蒙失調在不同的乳癌亞型中會有分子學層面的影響。   已經證明胃腸道內的微生物會影響體內雌激素代謝的平衡。這些管控的腸道菌群被統稱為雌激素組(estrobolome),能夠產生β-葡萄醣醛酸酶,將雌激素轉化為活性形式,並增加腸道雌激素在血液中的吸收率。   而雌激素的代謝發生在肝臟中,雌激素在肝臟中結合並透過膽汁排泄到胃腸道。然後,腸道菌群的β-葡萄醣醛酸酶會將它們結合,最後,透過腸肝循環被重新吸收為遊離型態之雌激素。透過這種途徑,遊離型的雌激素會被分佈到不同的遠處器官,例如乳房。梭菌屬 (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和球形梭菌Clostridium coccoides)、瘤胃球菌科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屬細菌群,都含有多種 β-葡萄醣醛酸酶。   最近有研究顯示停經後雌激素的代謝與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有關。事實上,梭菌屬 (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和球形梭菌Clostridium coccoides)的相對豐度,與雌激素代謝物轉化的比例呈正相關,而擬桿菌屬(Bacteroides)的相對豐度則呈負相關。   乳癌女性的腸道菌群失調,會造成β-葡萄醣醛酸酶與雌激素結合。其中鏈球菌的豐度,會與β-葡萄醣醛酸酶和/或β-葡萄糖苷酶的存在呈現正相關,這些酶可以裂解雌激素葡萄醣醛酸的結合物,並且促進雌激素再循環,透過腸肝循環被重新吸收為遊離型態之雌激素。。此外,腸道中的氧化和還原反應以及雌激素誘導生長因子的誘導合成,還會產生其他雌激素樣代謝物,這些代謝物會導致乳癌的發生。此外,腸道菌群的β-葡萄醣醛酸酶,會讓外來環境荷爾蒙和/或外來雌激素的分解,導致雌激素樣分解物透過腸肝途徑而重新吸收,從而增加它們的半衰期和利用度。種種情況會導致女性荷爾蒙失調,進而促進乳癌的發生與發展。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雌激素水平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閱讀全文 »

2025012003 1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免疫系統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乳癌最初被認為是一種非免疫原性腫瘤,且大多數乳癌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著墨不多的癌症。   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有表達時,和原發性腫瘤中具備有浸潤的免疫細胞之存在,會有更好的臨床結果。這項觀察出現在HER2陽性和 三陰性乳癌,這些都最具侵襲性的乳癌亞型。並且細胞毒殺性T細胞的CD8 + T細胞(可以直接殺死癌細胞)的存在,會與更好的預後相關。相較之下,FOXP3+ CD4+ 的調節性 T 細胞主要是發揮免疫抑制的作用,調節性 T 細胞的存在與不良預後有關 。在乳癌中,調節性 T 細胞的百分比隨著疾病的分期而增加。對於侵襲性癌症的患者來說,FOXP3+調節性 T 細胞的數量高預示著無復發生存期和總存活期較短,也就是存在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調節性 T 細胞,會促進癌細胞的免疫逃脫和癌症進展。   生長中的腫瘤如何刺激調節性 T 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的機制尚不清楚,但癌細胞產生的前列腺素E2 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產生的細胞激素CCL22 ,可以作為這些細胞的趨化劑和分化劑。而腸道菌叢中某些特定細菌豐度的增加或減少,可能會增加調節性 T 細胞的產生,或是減少致病性 T 細胞的分化,從而可能預防發炎性疾病。例如,表達 FOXP3 轉錄因子的調節性 T 細胞,在調節共生微生物群的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細菌產生的代謝物可以調控調節性 T 細胞的周轉。   此外,一些腸道菌群的代謝物,如:丁酸和丙酸,已被證明透過調節大腸之調節性 T 細胞,來發揮強大的抗發炎作用。在另一項研究發現在乳癌患者中,屬於 IgA+ 和 IgA- 腸道菌群之間有顯著的非雌激素依賴性的關聯。當比較乳癌患者具有 IgA+ 和 IgA- 微生物群時,發現那些呈現 IgA+ 的乳癌患者其糞便微生物群豐富度和 α 多樣性,明顯低於具有 IgA- 微生物群的乳癌患者。對照組和停經後乳癌女性中,IgA+ 和IgA- 腸道菌叢中雌激素獨立的關聯性有顯著差異,這表明腸道菌群可以透過改變代謝、雌激素的循環和免疫途徑來影響乳癌發生的風險[。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免疫系統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閱讀全文 »

2025011908 01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當前的癌症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以上療法在努力延展患者生存期的同時,往往伴隨有多種副作用。而腸道微生物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參與了宿主近乎所有的生理生化的過程。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具有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等作用,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可以專一性地、量身裁製式地去強化自身抗癌能力,且能夠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實現精準醫療的目的。 癌症是目前全世界一個主要的死因,對癌症患者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當前癌症治療主要有四種方式: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往往伴隨多種副作用(例如白血球減少、腹瀉、感染、嘔吐、黏膜炎等),會為患者帶來痛苦,因此,尋找更合適的防治措施,儘量減少免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人體的腸道至少含有500種細菌,居住在腸道的這些微生物可以透過參與多種生物化學反應,對於宿主產生一系列有益的效應,主要包括: 為宿主提供能量、合成多種營養素,並產生多種水解酶; 透過自身抗原的呈遞,調節宿主的免疫力; 通過生態競爭作用,減少有害菌的定植和繁殖; 影響宿主細胞的增殖與血管新生; 調節腸道內分泌功能、神經傳導物質及神經信號的傳導; 影響骨質密度; 參與膽鹽、藥物以及毒素的代謝。腸道菌群與神經系統的疾病、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炎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過敏與情緒睡眠有密切關係。 如同其他生態系統一樣,腸道微生態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超出限度時,會引發腸道菌群的微生態失調,這可能會造成腸道內環境、乃至整個機體內之穩定狀態出現紊亂,繼而誘導出疾病(包括癌症)的發生發展。而腸道菌群的失調會誘發致癌微生物的感染(例如幽門螺桿菌)、影響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干擾細胞死亡和增殖信號的傳導,以促進正常細胞向永生細胞轉化,誘發癌變。     益生菌對癌症治療副作用的改善效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 “益生菌是一種或一系列組成明確的且有益於宿主的活性微生物,當攝入一定量後,能夠為宿主帶來有益作用”。但每個人需要攝取甚麼益生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除了可以透過調節宿主自己局部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還可以因此調節腸道菌群的平衡,以達到促進營養物質吸收、抑制致病菌的定植、改善腸道的微生態和穩定腸道環境的平衡。 所以個人化腸道益生菌能夠改善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減緩癌症治療副作用 閱讀全文 »

2025011901 1 1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腸道益生菌能夠轉化人體無法直接利用的植物纖維素和多醣,進而影響消化、吸收、代謝和免疫等生理功能,且腸道益生菌與代謝疾病(例如肥胖、第2型糖尿病、脂肪肝)、消化系統疾病、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與憂鬱症等息息相關。於是,使用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可以正確且積極地調整腸道微生物相的多樣性,以及調整各菌種間的比例,來促進抗癌免疫力。   CIK(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是透過擴增週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產生,進而讓其具有天然的T 細胞受體(TCR)和自然殺手細胞的受體 (NKR),可以進行癌症識別功能的 T 細胞混合物。 CIK細胞療法已用於實體瘤和血液癌症。然而搭配個人化益生菌的使用,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例如: 腸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許多人可能都搞不清楚這是甚麼;但如果改稱其為”妙利散”,相信有許多人都知道。這是一支早在 1933 年由日本研發出的益生菌,其菌株命名為 CBM588。這支益生菌除了平時可用作維護腸道菌相健康以外,由於其對於抗生素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預防或緩解因為抗生素治療所引發的腹瀉問題。   另外,近來腦腸軸的觀念大行其道,臨床研究也發現丁酸梭菌與抗憂鬱藥物一同服用時,能夠有效緩解憂鬱症狀。更令人驚奇的是,同時使用丁酸梭菌可以大幅增加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率。在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臨床一期報告顯示,在腎臟癌4期的病人中,如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的反應率大約為 20%,符合一般的預期。但如果同時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加上口服腸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能夠大幅地增加治療反應率至大約 6成以上。   發表在2024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醫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致力於探討腸道益生菌搭配CIK細胞治療,能否強化CIK細胞之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發生腹膜癌轉移和肝轉移的抗癌能力。該研究使用裸鼠之腸癌轉移腹膜癌變和腸癌肝轉移的平台,證明益生菌搭配CIK細胞治療,可以相較於單純只用一種CIK細胞或腸道益生菌療法,更為減少大腸直腸癌細胞發生腹膜轉移和肝轉移的出現。   也就是倘若CIK細胞療法,可以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經過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之嚴謹平台分析後,所客製化出的益生菌),可否更顯著地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生長、增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閱讀全文 »

2024112502 1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青春雙歧桿菌是一種來自副擬桿菌屬的革蘭氏陰性,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1、治療腹瀉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慢性腹瀉。許多醫生已將雙歧桿菌製劑作為治療慢性腹瀉的首選藥物。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實際上是抗生素的使用,使一些如腸桿菌成為優勢種群,它們大量增殖或分泌相關毒素與腸粘膜上皮細胞受體結合後使CAMP酶活性升高,而造成腹瀉症狀,大量水分電解質流失。雙歧桿菌可以治療因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的偽膜性腸炎   2、治療便秘 青春雙歧桿菌可以治療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而言,根據病因其大致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兩大類。雙歧桿菌主要用於功能性便秘。引起功能性便秘一般來說與腸道菌失調密切相關,多半互為因果。尤其是腸道腐敗菌增加,其產生相應有毒代謝產物如胺、酚、吲哚類等物質。通過調整腸道菌群,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腐敗菌數量大大減少,而其有毒代謝產物吸收會減少,從而使得便秘症狀得以緩解。尤其補充雙歧桿菌等 ,其產生乙酸會讓腸道呈酸性,其結果能減少有害菌引起的異常發酵,並且刺激腸子蠕動,從而減少水分的過度吸收,而緩解便秘症狀,還可以恢復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調整內分泌功能。   3、抗衰老

中藥與腸道益生菌 會是標準癌症防治中的好幫手嗎? 閱讀全文 »

2024112102 1

合理的pemetrexed合併搭配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與免疫藥物治療的 給藥順序 將有效提升CIK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療法的抗腫瘤活性 CIK群體的抗腫瘤活性是透過其內部三種不同細胞的活性獲得的。 CIK 群體的所有亞群(CD3+CD56-、CD3+CD56+ 和 CD3-CD56+)透過各種機製表現出抗腫瘤活性。   CIK群體的抗腫瘤活性是由其內部三種不同細胞(CD3+CD56-、CD3+CD56+和CD3-CD56+)的活性所獲得的。 ( A ) CD3 + CD56 + 細胞群透過表面標記物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後,釋放革蘭酶 B/穿孔素,從而殺死腫瘤細胞。 ( B ) CD3 – CD56 + 細胞群表現出與 NK 細胞相似的抗腫瘤活性,而 (C) CD3 + CD56 – 細胞群表現出與 T 細胞毒性細胞相似的抗腫瘤活性。    

合理的pemetrexed合併搭配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與免疫藥物治療的 給藥順序 將有效提升CIK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