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健康

2025030303 1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在體外細胞毒性試驗和裸鼠異種移植模型的研究,先使用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而後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如此對肝細胞癌 (HCC) 的治療效果為何?   根據淋巴細胞亞群的特異性 mRNA 特徵進行了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抑制PD-1可以增強了DC-CIK細胞的抗癌作用,優於單用DC-CIK細胞,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 PD-1抑制劑還能夠誘導更有效的免疫細胞浸潤腫瘤。   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前,先行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 ,如此可以增強其在體外和體內對肝癌的抗腫瘤殺傷能力。   PD1/PD-L1傳遞免疫抑制的訊號路徑,可以對抗癌之免疫反應進行負面的調節。相當一部分的DC-CIK細胞會表達出PD-1,且肝癌細胞的PD-L1表達也讓肝癌可以逃脫免疫撲殺的機制。且當DC-CIK細胞表達出PD-1的蛋白,反而會讓DC-CIK細胞死亡並失去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所以當我們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或PD-L1,就有機會挽救垂死的DC-CIK 細胞、並且促進其增殖和存活,且不會因此產生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所衍生的副作用,如此可以具體地去增強 DC-CIK 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再者,先使用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去預先處理DC-CIK 細胞,會讓回書到體內的DC-CIK 細胞更能夠延長其存活的時間,且能夠擺脫DC-CIK細胞出現耗竭的狀態,並助其更有效地可以遷移到腫瘤部位,顯著減少癌細胞的遷移。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閱讀全文 »

2025030302 1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將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給予DC-CIK細胞治療合併或不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晚期肝癌患者患者分為 (A):對照組(口服標靶藥物sorafenib)和 (B):實驗組(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   每 4 至 8 週對患者進行一次追蹤。記錄每個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不良事件。   樹突細胞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血球細胞,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目的在逆轉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無知,來糾正免疫反應沉默。   為此,我們取出腫瘤的 “危險信號”,也就是腫瘤抗原,直接將抗原記憶在患者的DC上,再回輸體內。如此人體就不會再受到癌症的蒙蔽,可以順利辨識出癌細胞的抗原呈現,並活化T細胞來毒殺腫瘤細胞,進而消除攜帶抗原的癌細胞,而不傷害到自身細胞。這就是施打DC來誘導免疫記憶的治療理論。 樹突細胞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DC-CIK) 同樣地也會發揮抗腫瘤的活性,DC-CIK細胞治療其源自於 DC 和 CIK 的功能。 DC-CIK細胞可以辨識病原體後能夠活化免疫功能,CIK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殺死腫瘤細胞。 DC-CIK治療則是利用DC和CIK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22001 1

Cabozantinib可以作為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新的治療選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是一組具有異質性的惡性腫瘤,胃腸道、肺和胰臟為其最常出現的部位。在現有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下,多數患者最終會出現病情惡化。過去15年間,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格局確實是有所進展,然而疾病在這些藥物的作用下仍會最終進展,因此還需其他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療法。   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第三期、名為CABINET的臨床試驗,研究了標靶藥物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對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療效。評估Cabozantinib對於先前接受過Lu-177 DOTATATE和/或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仍然失控的胰臟外或胰臟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療效,其結果發現Cabozantinib可以顯著改善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治療效果的提升為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CABINET試驗收錄的患者按2:1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Cabozantinib或安慰劑的治療。研究之主要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次要終點包括腫瘤客觀緩解率、總生存期和安全性。CABINET臨床試驗的研究設計為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並設有獨立的資料安全監測委員會(DSMB)進行監督。由於中期分析顯示 組Cabozantinib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於安慰劑組,DSMB建議提前終止試驗,並允許安慰劑組患者交叉接受Cabozantinib。   在2018年10月至2023年8月期間,美國62個研究中心共招募了298名患者,其中203名被隨機分配到胰臟外之神經內分泌腫瘤組,95名被隨機分配到胰臟之神經內分泌腫瘤組。兩組患者在基線人口統計學和疾病特徵方面基本平衡。在到胰臟外之神經內分泌腫瘤組中,患者既往接受過中位數為2種之治療,包括Lu-177 dotatate和everolimus;在胰臟之神經內分泌腫瘤組中,患者既往接受過中位數為2~3種之治療,包括Lu-177 dotatate、everolimus和Temozolomide。截至資料截止日期,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研究的治療,最常見的停止治療原因是疾病出現惡化。   在胰臟外之神經內分泌腫瘤組中,接受Cabozantinib治療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8.4個月,而安慰劑組為3.9個月,疾病出現惡化或死亡風險降低62%,腫瘤緩解率為5%,

Cabozantinib可以作為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新的治療選擇 閱讀全文 »

2025021802 1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台灣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高且嚴重威脅著台灣人的健康。儘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後的復發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   對於肝癌術後進行輔助治療,希望藉此降低肝癌復發的風險,提高治癒率。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的上市,更讓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改善患者之預後帶來了新的希望。接下來會整理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術後進行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希望能於手術後進行輔助治療用來防止肝癌術後的復發。透過降低肝癌術後疾病復發的風險來提高治癒率,並降低患者的無肝癌復發率和提高總體的生存期。在理想情況下,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夠從輔助治療中受惠,但臨床實務上卻經常看到,即使接受了輔助術後治療,許多患者仍會面臨癌症復發的風險。這意味著僅僅只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可以從術後輔助治療中獲得更多的幫忙。   然而,術後輔助的治療經常是獲益與風險並存。在制定術後輔助治療方案時,有必要仔細權衡患者可以耐受的副作用,以及探討給病患實質上的助益又是為何。   近年來,肝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就是STORM,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這是首個評估肝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的大型3期臨床試驗, sorafenib作為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研究結果在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的治療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為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在該試驗中,研究者將高復發風險之肝癌患者定義為腫瘤為多發、微血管侵犯、分化差等患者,並發現該類患者在接受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後,雖然癌症復發率會有所改善,但並未顯著提高總體的生存期。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閱讀全文 »

2025021801 1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 (CIK) 細胞是一類異質性免疫效應細胞群,其終末分化 CD3+CD56+ 亞群具有混合 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樣表型的NK-T細報。 CIK 細胞較容易獲取、增殖率高且不會受到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去限制其抗腫瘤的活性,使其具有特別有利的特性,使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過繼性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在體外和動物研究中,CIK 細胞對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均表現出相當大的細胞毒性。   過繼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治療是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利用受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統去識別並最終消滅腫瘤細胞。其中,特別是CIK細胞強調了人體免疫系統破壞癌細胞的天然能力,從而代表了過繼免疫治療領域之一種獨特的免疫療法,豐富了對抗癌症的治療方法。   而CIK細胞治療在臨床前實驗和動物腫瘤模型中表現出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其技術簡單、培養成本低廉、且不受MHC限制的細胞毒殺性,有力地促進了其從臨床前實驗往臨床應用的轉變。因此,CIK 細胞很快就被用於針對各種不同腫瘤實體的臨床試驗。許多試驗也呈現出有價值的結果,因為 CIK 細胞療法改善了生活品質並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5021001

對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進行基因改造 可以餓死乳癌細胞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2025年2月《自然生物技術》醫學期刊上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透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ER)將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細胞(white adipocyte) 褐化,改造為產生熱量的類褐色脂肪細胞(beige adipocyte),即使在沒有寒冷的情況下,也能不斷地搶奪癌細胞的葡萄糖,持續抑制乳癌等惡性腫瘤生長 。   人類體內脂肪分為三類: 白色脂肪細胞最多,主要來自纖維細胞,分佈于內臟和皮下,可以儲存能量、保溫、緩衝撞擊,過多時會引起肥胖;類褐色脂肪細胞較少,在運動或寒冷時由白色脂肪細胞轉化而來,分佈廣泛,可以產生熱量;而褐色脂肪細胞(brown adipocyte)在人類出生時和動物冬眠時最多,與骨骼肌來源相同,主要分佈於頸部、肩膀、鎖骨、脊椎,可以產生熱量。   2022年,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寒冷來改變全身代謝、啟動褐色脂肪細胞產生熱量,可以顯著降低血糖,並阻礙癌細胞的糖酵解代謝,進而抑制乳癌等惡性腫瘤生長。不過, 讓癌症患者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顯然是不太人道,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褐色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少,尤其老年患者。   2025年2月《自然生物技術》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首先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提高 UCP1等,提高褐色脂肪細胞產生熱量關鍵蛋白質編碼基因表達的水準,將白色脂肪細胞轉化為類褐色脂肪細胞,這些細胞的葡萄糖攝取能力和脂肪酸氧化能力都因此大大提高。隨後將這些類褐色脂肪細胞與人類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癌細胞一起培養,結果發現癌細胞會顯著減少,還能提高全身能量消耗和胰島素敏感性。如果飲食中增加脂肪或葡萄糖的水平,上述類褐色脂肪細胞抑制腫瘤的效果會因而顯著減弱。

對體內白色脂肪細胞進行基因改造 可以餓死乳癌細胞 閱讀全文 »

2025020902

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成效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根據CheckMate-8HW研究結果所披露: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第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之大腸直腸癌患者之成效。   對於d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由於該種腫瘤的高突變性,傳統的化療及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因此,新的治療方法的出現顯得尤為迫切。免疫療法的崛起與應用,為dMMR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徹底改變了他們的治療現狀。   於2025年參加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GI 2025) ,研討會於2025年1月23-25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舉行。   ASCO胃腸道(GI)癌症研討會是一個腫瘤學專題活動,旨在為胃腸道癌症護理和研究組織的成員提供科學和教育內容;為期三天的會議包含了食道、胃、胰腺、小腸和肝膽道、大腸、直腸和肛門等部位癌症的最新研究結果的發布。   2025年ASCO-GI大會上公佈的CheckMate-8HW研究結果被公佈,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這是一項隨機、開放標籤的三期臨床研究,評估了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對比單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以及對比化療(mFOLFOX-6 或 FOLFIRI 方案,±bevacizumab或cetuxiamab),用於第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之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療效。  

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成效 閱讀全文 »

2025020901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最近有一個全新的減重策略被稱為「模擬斷食」,也被稱為「FMD(Fasting Mimicking Diet)」。在斷食期間,我們可以透過補充流質食物和營養棒等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過多的肝醣和脂肪的生成。且這些補充物質需要咀嚼,以欺騙身體和大腦,降低飢餓感的產生。這種方法利用飲食技巧欺騙身體和大腦,讓人感覺好像是在進食,減少了飢餓感,同時又不會產生肥胖和老化的效應。   FMD的飲食策略跟吃代餐有什麼不同呢? 代餐則是透過控制每餐的熱量攝取來實現的,傳統的熱量限制方法主要依賴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添加大量纖維以填充肚子。然而,一旦恢復到原本的飲食模式,很容易失去效果。而FMD飲食法則是不補充肝醣(一種儲存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形式),並在斷食過程中刺激肝醣的燃燒和耗盡。透過細胞自噬的原理,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轉為脂肪和酮體。所以FMD和吃代餐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   發表於2025年的國際胃腸病學頂級期刊Gut之研究發現,FMD在小鼠腸癌模型中,可以增強anti-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之療效,主要是因為FMD會經由調控腸道菌群發揮顯著的抗瘤效應,由微生物代謝調控免疫細胞功能的新機制。特別是首次發現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可作為FMD的模擬物,通過L-精氨酸介導的SLC7A1受體誘導CD8+ TRM細胞分化,顯著延緩腸癌進展。這一創新性發現為FMD在腸癌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開發基於益生菌的新型幹預策略提供了潛在靶點。有望在改善腸癌患者預後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意義和應用價值。   通過週期性低熱量攝入類比禁食狀態,可以導致益生菌假長雙歧桿菌(B. pseudolongum)菌群變得更豐富,誘導腸胃道的記憶性CD8+ T細胞生成,從而抑制大腸直腸癌。有助於改善代謝、延緩衰老,並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主要是假長雙歧桿菌可以生成L-精氨酸,透過溶質載體家族7成員1受體(SLC7A1),促進組織駐留的記憶CD8+ T細胞(CD8+ TRM)增多與分化,從而啟動抗腫瘤的免疫反應。這一成果為提供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手術期前後之飲食營養介入,提供方向。  

模擬斷食(也稱為FMD) 藉由增加益生菌提升抗癌免疫力 閱讀全文 »

2025012005 1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乳癌的防治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發現了不同的乳癌亞型和臨床階段中特定病原體的豐度變化,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中耐放射甲基桿菌的增加或 Blautia spp. 的減少。腸道微生物群可以透過細菌干擾雌激素代謝,因為它們存在​​β–葡萄醣醛酸酶,可以將雌激素去結合為遊離雌激素(壞荷爾蒙),然後透過腸肝循環輸送到身體的遠處,例如乳房造成乳癌。   益生菌是一種能夠維持健康微生物群和恢復有益微生物組成的活細菌。   益生菌最顯著的特徵是產生對抗細菌物質、致癌物或製造出其他對人體健康具有藥物特性的有益物質(如圖所示)。 益生菌和益生元對腸道菌叢與乳癌的影響。 益生菌是活的有益細菌,是可以協助恢復腸道失調的微生物群。 一些乳酸桿菌種群被認為是乳酸菌中具有抗癌作用。另一方面,益生元通常是不可以消化的纖維,因此有助於腸道中有益細菌的增生。一些屬於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細菌,會將不可消化的纖維轉化為植物性雌激素和短鏈脂肪酸 (SCFA)。這些細菌衍生的代謝物以及其他衍生物,具有對抗腫瘤特性和抗雌激素和抗增殖作用,可以降低罹患乳癌風險及控制乳癌的發展。     多項體外和體內研究證實益生菌對乳癌的影響。   瑞士乳桿菌R389發酵乳對有局部乳癌存在時,可以協助乳房的免疫調節能力。給長乳癌的小鼠餵食L. helveticus R389 發酵乳,並注射以後,小鼠血清和乳腺細胞中的IL-10 之細胞激素水平會升高,而IL-6 細胞激素水平會降低,這也導致乳癌細胞受到抑制。   研究發現口服嗜酸乳桿菌對移植乳癌的 BALB/c 小鼠之免疫反應會有所影響。作者認為,每日食用嗜酸乳桿菌可以增加脾臟細胞中免疫調節細胞激素 IL-12 的產生,同時降低小鼠的腫瘤生長率。   研究也發現口服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a) 益生菌,可抑制兩種小鼠模型中的早期乳癌發生,其中一組小鼠具有乳癌的遺傳易感性,另一組小鼠則是因為西式飲食餵養,從而發展出乳癌。此外,也有人觀察發現,長期服用植物乳桿菌 LS/07 可以透過免疫調節機制有效對抗乳癌。

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有助乳癌的防治 閱讀全文 »

2025012004 1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雌激素水平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已知女性荷爾蒙失調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在乳癌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其實荷爾蒙失調在不同的乳癌亞型中會有分子學層面的影響。   已經證明胃腸道內的微生物會影響體內雌激素代謝的平衡。這些管控的腸道菌群被統稱為雌激素組(estrobolome),能夠產生β-葡萄醣醛酸酶,將雌激素轉化為活性形式,並增加腸道雌激素在血液中的吸收率。   而雌激素的代謝發生在肝臟中,雌激素在肝臟中結合並透過膽汁排泄到胃腸道。然後,腸道菌群的β-葡萄醣醛酸酶會將它們結合,最後,透過腸肝循環被重新吸收為遊離型態之雌激素。透過這種途徑,遊離型的雌激素會被分佈到不同的遠處器官,例如乳房。梭菌屬 (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和球形梭菌Clostridium coccoides)、瘤胃球菌科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屬細菌群,都含有多種 β-葡萄醣醛酸酶。   最近有研究顯示停經後雌激素的代謝與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有關。事實上,梭菌屬 (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和球形梭菌Clostridium coccoides)的相對豐度,與雌激素代謝物轉化的比例呈正相關,而擬桿菌屬(Bacteroides)的相對豐度則呈負相關。   乳癌女性的腸道菌群失調,會造成β-葡萄醣醛酸酶與雌激素結合。其中鏈球菌的豐度,會與β-葡萄醣醛酸酶和/或β-葡萄糖苷酶的存在呈現正相關,這些酶可以裂解雌激素葡萄醣醛酸的結合物,並且促進雌激素再循環,透過腸肝循環被重新吸收為遊離型態之雌激素。。此外,腸道中的氧化和還原反應以及雌激素誘導生長因子的誘導合成,還會產生其他雌激素樣代謝物,這些代謝物會導致乳癌的發生。此外,腸道菌群的β-葡萄醣醛酸酶,會讓外來環境荷爾蒙和/或外來雌激素的分解,導致雌激素樣分解物透過腸肝途徑而重新吸收,從而增加它們的半衰期和利用度。種種情況會導致女性荷爾蒙失調,進而促進乳癌的發生與發展。

腸道菌群在乳癌發生發展之雌激素水平的調節上有何影響?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