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血液淋巴癌

2025091514 1

Inotuzumab ozogamicin (Besponsa/沛斯博) 健保給付自112年12月1日生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Inotuzumab ozogamicin 是一種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由辨識 CD22 之重組人類免疫球蛋白 G4 kappa 單株抗體   適用於治療患有復發型或頑固型且CD22為陽性之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之成人病患。   上述成人病患如具費城染色體陽性(Ph+),應至少使用過兩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藥物治療無效。   每位病人限給付2療程,需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申請時需檢附完整之造血幹細胞移植計畫,並詳細記載確認移植之執行醫院及移植前調適治療等資料。   不得與blinatumomab(如Blincyto)或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如imatinib、dasatinib、ponatinib)等併用。   病人若已依達完全緩解但仍有殘餘疾病(MRD)之條件取得 blinatumomab 給付同意並接受治療後,MRD若未消失但疾病仍在完全緩解時,不得申請給付inotuzumab ozogamicin。    

Inotuzumab ozogamicin (Besponsa/沛斯博) 健保給付自112年12月1日生效 閱讀全文 »

2025091512 1

百利妥(Blinatumomab, Blincyto) 健保給付自112年12月1日生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適用於治療先前接受至少兩種化療療程(如TPOG之療程表)治療無效或已復發第二次或以上費城染色體陰性復發型或頑固型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之(Ph(-) Relapse/Refractory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 B-cell precursor R/R ALL)成人病人,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每位病人限給付2療程。   用於復發型或頑固型B細胞前驅細胞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之未滿18歲兒童病人,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每位病人限給付2療程,不得與clofarabine併用。   用於治療微量殘留病灶(MRD)陽性B細胞前驅細胞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 (1)符合以下任一條件: I.初次治療B細胞前驅細胞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成人病人,接受過至少三次高強度化學治療療程後,達第一次完全緩解,但仍有大於或等於0.1%微量殘留病灶,且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需附上至少三次微量殘留病灶檢驗報告。 II.第一線治療無效,經第二線治療達到第一次完全緩解之成人病人,但仍有大於或等於0.1%微量殘留病灶,且計劃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需附上一次治療無效(骨髓或周邊血芽細胞大於5%)之檢驗報告,及一次經化學治療後微量殘留病灶檢驗報告。 (2)需為計畫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3)偵測微量殘留病灶之檢測,其敏感度需達10-3(0.1%),可用q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或八色流式細胞儀(8-color 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檢查。

百利妥(Blinatumomab, Blincyto) 健保給付自112年12月1日生效 閱讀全文 »

2025051608 1

如何使用imiquimod「樂得美」乳膏?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樂得美」乳膏含有一種療效的成份,稱為imiquimod,這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刺激第七型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屬於類鐸受體致效劑(TLR agonist),進而調節刺激皮膚的免疫反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目前建議用來治療 18 歲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門周圍的疣和濕性尖疣。   使用說明及建議用量: 一般的使用次數為每週三天,每天於臨睡前使用一次,每逢星期一、三、五或二、四、六或遵照醫生的指示使用。   應持續使用乳膏,直至疣患完全消失為止,但不應連續使用超過十六週。   疣患一般在用後八至十星期消失,也可早至四星期便痊癒。   使用說明及抗癌的作用機制如下:

如何使用imiquimod「樂得美」乳膏? 閱讀全文 »

2025051605 1

imiquimod治療子宮頸原位癌和陰道原位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樂得美」乳膏含有一種療效的成份,稱為imiquimod,這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刺激第七型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屬於類鐸受體致效劑(TLR agonist),進而調節刺激皮膚的免疫反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目前建議用來治療 18 歲以上成人生殖器外部的疣,肛門周圍的疣和濕性尖疣。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又稱為子宮頸上皮贅生瘤,或子宮頸上皮細胞嚴重性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子宮頸原位癌,以下簡稱為CIN)。發表在Obstet Gynecol . 2023 Aug 1;142(2):307-318一篇綜合性研究,探討「樂得美」乳膏對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IN)及陰道上皮內贅瘤變(VAIN)的治療效果及副作用風險,並與安慰劑或無干預之作法進行比較。   「樂得美」乳膏使用後常見副作用為:發燒,關節痛或肌肉痛,腹痛,陰道陰道異常或生殖器出血,陰道外陰部疼痛,陰道潰瘍  

imiquimod治療子宮頸原位癌和陰道原位癌 閱讀全文 »

2025050512 1

外用治療扁平疣藥物imiquimod 治療最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Sezary 症候群(Sezary syndrome)是一罕見的T-細胞淋巴癌,但卻是最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其早期斑期病灶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常很難和一些類似的發炎性皮膚病症作區分,即使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早期仍不易診斷,需長期追蹤病程,必要時必須重覆切片驗証,以避免誤診。   蕈樣肉芽腫好發於55~60 歲的男性。病人常表現為無症狀或搔癢性的微紅或紅褐色,大片的平或微凸起或白色的斑塊,出現於軀幹或四肢近端、陽光曝曬不到臀部、大腿之部位為主。這些病灶在常被診斷為慢性濕疹、乾癬、過敏反應或白斑,但在反覆治療(包括類固醇在內的各種外用藥)之後仍長年不癒。蕈狀肉芽腫之病情進展相當緩慢,過程中可觀察到病灶變大、新發的病灶、擴散或增厚成腫塊或腫瘤型態。   晚期的蕈樣肉芽腫則可能侵犯淋巴結、血液、及內臟器官。若患者表現紅皮症、伴隨大量異常淋巴細胞在血液中,則稱 Sézary 症候群。   皮膚的表皮細胞受到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在型態上除了產生扁平疣,也可能發生「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在少數幸運的案例中,這類的病毒疣雖然有可能在人體免疫力的運作下,將病毒消滅而自行消退,但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病毒利用某些方式逃避免疫力的監控 (這點和癌細胞會逃脫免疫力的監控是很像的),而讓疣狀組織得以長期存在,甚至逐漸擴散蔓延,或是傳染給周圍其它的人。而治療扁平疣與尋常疣有一種不錯的選擇,就是塗抹外用藥imiquimod(咪喹莫特/Aldara Cream/樂得美乳膏),這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刺激第七型類Toll受體(toll-like receptor 7, TLR7),屬於類Toll受體致效劑(TLR agonist),進而可以調節刺激皮膚的免疫反應,由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受到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   在早期階段的蕈樣肉芽腫,病變皮膚中的大多數免疫細胞是良性的,惡性T細胞僅佔了一小部分。相當一部分良性免疫細胞是反應性T輔助細胞1(Th1)細胞和表達干擾素γ(IFNγ)和細胞毒殺性CD8的T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在體外殺死自體惡性 T 細胞的能力,並且病變中有大量CD8 T 細胞者預後相對良好關,這表明早期疾病中的細胞

外用治療扁平疣藥物imiquimod 治療最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 閱讀全文 »

2025050506 1

認識配製個人化抗癌益生菌 為何可以幫助皮膚 T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皮膚 T 細胞淋巴瘤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包括一組淋巴增生性疾病,其特徵是惡性 T 細胞在慢性發炎的皮膚病變中積聚。在早期階段,該疾病表現為在有限皮膚區域的有皮膚斑塊,並且通常病程緩慢。然而,在一部分患者中,皮膚病變會發展成腫瘤,惡性 T 細胞可能會擴散至淋巴系統、血液和內臟器官,造成致命的後果。   儘管進行了深入研究,皮膚 T 細胞淋巴瘤之驅動疾病進展的機制仍未完全了解。雖然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癌細胞內在的致癌作用上,例如驅動惡性轉化和疾病進展的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皮膚 T 細胞淋巴瘤,惡性 T 細胞和非惡性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Sezary 症候群(Sezary syndrome)是一罕見的T-細胞淋巴癌,但卻是最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其早期斑期病灶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常很難和一些類似的發炎性皮膚病症作區分,即使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早期仍不易診斷,需長期追蹤病程,必要時必須重覆切片驗証,以避免誤診。   蕈樣肉芽腫好發於55~60 歲的男性。病人常表現為無症狀或搔癢性的微紅或紅褐色,大片的平或微凸起或白色的斑塊,出現於軀幹或四肢近端、陽光曝曬不到臀部、大腿之部位為主。這些病灶在常被診斷為慢性濕疹、乾癬、過敏反應或白斑,但在反覆治療(包括類固醇在內的各種外用藥)之後仍長年不癒。蕈狀肉芽腫之病情進展相當緩慢,過程中可觀察到病灶變大、新發的病灶、擴散或增厚成腫塊或腫瘤型態。   晚期的蕈樣肉芽腫則可能侵犯淋巴結、血液、及內臟器官。若患者表現紅皮症、伴隨大量異常淋巴細胞在血液中,則稱 Sézary 症候群。   蕈狀肉芽腫的分期主要是依據皮膚病灶的型態與淋巴結、內臟器官與血液之侵犯程度。第一期表現為病灶侷限於體表皮膚的斑或斑塊。若有異常淋巴結腫大時,則屬於第二A 期。第二B 期則意味著長出皮膚長出腫瘤的病灶。當患者表現紅皮症時,則歸類為第三期。若發生癌細胞浸潤於血液,或病理下的淋巴結與內臟器官侵犯時,則分期進展至第四期。  

認識配製個人化抗癌益生菌 為何可以幫助皮膚 T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 閱讀全文 »

2025050503 1

個人化益生菌可以用來治療皮膚淋巴瘤之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Sezary 症候群(Sezary syndrome)是一罕見的T-細胞淋巴癌,但卻是最常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癌(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其早期斑期病灶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常很難和一些類似的發炎性皮膚病症作區分,即使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早期仍不易診斷,需長期追蹤病程,必要時必須重覆切片驗証,以避免誤診。   蕈樣肉芽腫好發於55~60 歲的男性。病人常表現為無症狀或搔癢性的微紅或紅褐色,大片的平或微凸起或白色的斑塊,出現於軀幹或四肢近端、陽光曝曬不到臀部、大腿之部位為主。這些病灶在常被診斷為慢性濕疹、乾癬、過敏反應或白斑,但在反覆治療(包括類固醇在內的各種外用藥)之後仍長年不癒。蕈狀肉芽腫之病情進展相當緩慢,過程中可觀察到病灶變大、新發的病灶、擴散或增厚成腫塊或腫瘤型態。   晚期的蕈樣肉芽腫則可能侵犯淋巴結、血液、及內臟器官。若患者表現紅皮症、伴隨大量異常淋巴細胞在血液中,則稱 Sézary 症候群。   蕈狀肉芽腫的分期主要是依據皮膚病灶的型態與淋巴結、內臟器官與血液之侵犯程度。第一期表現為病灶侷限於體表皮膚的斑或斑塊。若有異常淋巴結腫大時,則屬於第二A 期。第二B 期則意味著長出皮膚長出腫瘤的病灶。當患者表現紅皮症時,則歸類為第三期。若發生癌細胞浸潤於血液,或病理下的淋巴結與內臟器官侵犯時,則分期進展至第四期。   屬於第一至第二期侷限在皮膚的蕈狀肉芽腫,早期的斑或斑塊之治療會以全身性紫外線 B 的光照射 為主。若是較厚的腫塊或腫瘤狀病灶,則可以考慮局部或之口服感光劑配合紫外線 A 光或電子束放射線治療。一般照光治療以一週二至三次的頻率開始為期 2~4 月的誘導期治療與鞏固期治療,再根據疾病對治療的反應逐步調低頻率至維持期治療,整個療程可能會持續數年之久。第三至第四期之疾病因血液、淋巴與內臟器官侵犯,可能需要加上全身性的用藥,如干擾素、 化療藥物等。     早期蕈狀肉芽腫的斑或斑塊病灶,於接受照光治療之下,多數患者能夠在數個月內達到完全緩解之後,可以使用維持性治療來減少復發。倘若停止了治療,則可能在半年至一兩年復發,以至於有需要反覆接受照光的療程。屬於第一期的蕈狀肉芽腫,若侵犯體表面積小於 10%,其平均壽命與健康民眾並無差別。即便是第

個人化益生菌可以用來治療皮膚淋巴瘤之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嗎? 閱讀全文 »

2025042902 1

認識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第一章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濾泡性淋巴瘤是惰性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最常見的亞型,約佔所有新診斷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 22%。   大約 90% 的濾泡性淋巴瘤具備有 t(14;18) 染色體的轉位,這使得 BCL2 與免疫球蛋白重鏈 IGH 基因座並列,導致 BCL2 表達的失調。   在 2022 年 WHO 血液淋巴腫瘤分類 (WHO5) 中,絕大多數濾泡性淋巴瘤具有 t(14;18) 染色體轉位的被稱為經典型濾泡性淋巴瘤 (cFL),並且添加了另一個類別,稱為具有不常見特徵的濾泡性淋巴瘤(uFL),以包括一些 t(14;18) 染色體轉位陰性的濾泡性淋巴瘤的亞型。   根據每個高倍視野 (HPF) 顯微鏡下的中心母細胞(centroblasts)數量所進行的病理分級,被認為是濾泡性淋巴瘤的預後結果的臨床預測指標。   在 2017 年 WHO 分類中,濾泡性淋巴瘤的根據中心母細胞的數量,可以分為三個等級:FL1-2、FL3A 和 FL3B。由於 FL1 和 FL2 的臨床結果沒有差異,因此 FL1 和 FL2 被歸類為同一個等級(FL1-2),而 FL3 被分為 3A(中心母細胞仍然存在)或 3B(中心母細胞片,sheets of centroblasts)。   國際共識分類 (ICC) 保留了 2017 年 WHO 分類中所描述的濾泡性淋巴瘤之分級。然而,在2022 年 WHO 血液淋巴腫瘤分類中,不再需要病理分級,FL3B 已更名為濾泡性大 B 細胞淋巴瘤 (簡稱FLBL)。在 FL3 中,如果有 BCL2 重排 (BCL2-R) 和 CD10 陽性,則歸類為 FL3A ,而非 FL3B。   因此,在一項研究中,BCL2 重排的 FL3B 具有與 FL1-3A 相類似的臨床病程,而具有BCL6 重排的 FL3B 則具有更侵襲性的病程,類似於瀰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認識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第一章 閱讀全文 »

2025021801 1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 (CIK) 細胞是一類異質性免疫效應細胞群,其終末分化 CD3+CD56+ 亞群具有混合 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樣表型的NK-T細報。 CIK 細胞較容易獲取、增殖率高且不會受到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去限制其抗腫瘤的活性,使其具有特別有利的特性,使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過繼性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在體外和動物研究中,CIK 細胞對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均表現出相當大的細胞毒性。   過繼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治療是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利用受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統去識別並最終消滅腫瘤細胞。其中,特別是CIK細胞強調了人體免疫系統破壞癌細胞的天然能力,從而代表了過繼免疫治療領域之一種獨特的免疫療法,豐富了對抗癌症的治療方法。   而CIK細胞治療在臨床前實驗和動物腫瘤模型中表現出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其技術簡單、培養成本低廉、且不受MHC限制的細胞毒殺性,有力地促進了其從臨床前實驗往臨床應用的轉變。因此,CIK 細胞很快就被用於針對各種不同腫瘤實體的臨床試驗。許多試驗也呈現出有價值的結果,因為 CIK 細胞療法改善了生活品質並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5020411 1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β2-microglobulin (β2-M/β2-微球蛋白)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科醫師另類觀點看 血液腫瘤標記(或稱為腫瘤指數)之β2-microglobulin (β2-M/β2-微球蛋白)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