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2025032505 1

關於晚期肝癌之全身性治療的排序與決策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晚期肝癌之全身性治療的選擇上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療效、毒性、禁忌症和預測因子。通常,晚期肝癌之全身性治療的適用者應該是具有 Child–Pugh A 肝功能和體能狀態好者,與臨床試驗患者所收錄的人口統計數據一致。   晚期肝癌之全身性治療首選的第一線治療通常是合併療法,包括 PD-1 或​​ PD-L1的免疫藥物。由於患者群體的差異,所以不要將各研究之間的數據直接比較。因此,有nivolumab-ipilimumab、Atezolizumab-Bevacizumab、durvalumab-tremelimumab 和 camrelizumab-rivoceranib四種合併療法均可以做可行的第一線選擇,但使用時候需要考慮副作用;例如,由於Bevacizumab會增加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的風險,因此建議使用Bevacizumab之前必需要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來診斷和治療任何食道靜脈曲張。但值得注意的是,HIMALAYA 和 CheckMate-9DW 臨床試驗的設計需要排除了 Vp4 級晚期門靜脈血栓患者,但 IMbrave150 和 CARES-310 臨床試驗的設計則沒有排除(儘管 CARES-310 可以允許部分晚期門靜脈閉塞)。最後,在關鍵試驗中觀察到 nivolumab-ipilimumab 和 camrelizumab-rivoceranib 的副作用發生機會和因此治療的中斷率較高。   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可以針對且經過科學驗證的肝癌免疫治療的預測之生物標記。初步數據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非病毒性肝病可能會潛在的對免疫治療較為有效。  

關於晚期肝癌之全身性治療的排序與決策 閱讀全文 »

2025032504 1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晚期肝癌的第二線治療之臨床實務建議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對於不適合接受局部治療、或儘管接受局部治療,但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疾病患者 (屬於BCLC- B分期) 以及肝功能良好的晚期肝癌患者 (屬於BCLC- C分期),則應該建議要進行全身性治療。   下圖顯示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或晚期患者的系統治療。   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疾病患者以及肝功能良好的晚期肝癌患者之二線治療 三期臨床試驗 RESORCE比較了regorafenib與安慰劑用於晚期肝癌患者之二線治療,試驗對象為使用sorafenib的治療後病情進展,但在sorafenib治療停藥前 28 天內可以耐受sorafenib的治療劑量≥400 mg/天,且持續≥20 天的患者。根據 mRECIST標準,regorafenib治療組的腫瘤緩解率為 11%,疾病控制時間為 3.1 個月。 25% 的患者因不良反應而停用regorafenib,最常見的 3-4 級不良反應包括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疲勞和腹瀉。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晚期肝癌的第二線治療之臨床實務建議 閱讀全文 »

2025032503 1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之臨床實務建議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對於不適合接受局部治療、或儘管接受局部治療,但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疾病患者 (屬於BCLC- B分期) 以及肝功能良好的晚期肝癌患者 (屬於BCLC- C分期),則應該建議要進行全身性治療。   下圖顯示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或晚期患者的系統治療。 肝癌病情仍然惡化的中期疾病患者以及肝功能良好的晚期肝癌患者之一線治療 Atezolizumab–bevacizumab IMbrave150 評估了Atezolizumab–bevacizumab在手術不可切除的肝癌 中的應用,這是第一個證明Atezolizumab–bevacizumab優於sorafenib,具有生存的優勢的第三期研究。Atezolizumab–bevacizumab組的中位存活時間為 19.2 個月,sorafenib,為 13.4 個月(風險比為 0.66)。與sorafenib組相比,Atezolizumab–bevacizumab組的生活質量指標惡化之情況,也會被明顯延遲。由於bevacizumab相關的出血風險增加,因此要求在入組前 6 個月內進行內視鏡檢查已排除腸胃道出血。ORIENT-32 則是評估bevacizumab之生物仿製藥與抗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 1 (PD-1) 抑制劑sintilimab的合併使用藥物之效果。   Durvalumab–tremelimumab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之臨床實務建議 閱讀全文 »

202503250201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早或中期肝癌治療與追蹤之臨床實務建議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早期 (BCLC 0-A) 或中期 (BCLC-B) 之肝癌的治療 強烈建議對早期和中期之肝癌患者進行多學科團隊管理。   多學科整合醫療決策(考慮到解剖複雜性、共病、潛在的肝功能障礙和異質性腫瘤生物學),可以改善肝癌治療得成果相關。肝腫瘤切除術、動脈栓塞及局部熱療和放射消融療法都是潛在的肝癌治癒性治療方式。肝細胞癌的動脈栓塞療法包括動脈內給藥化療、栓塞物質或放射性粒子以縮小腫瘤;這些療法被認為是緩解息療法,但可能導致腫瘤的完全破壞。   肝腫瘤切除術 對於肝臟保存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切除單一腫瘤(無論腫瘤大小),前提是可以達到邊緣無腫瘤肢手術切除(R0)。肝功能Childe-Pugh 屬於C級的患者並不適合是用手術切除。最近的統合分析表明,門脈高壓症並不是肝腫瘤切除的絕對禁忌症。與開放性手術相比,透過機器人或腹腔鏡切除進行的微創手術可減以少肝腫瘤切除中的失血量、加速肝腫瘤切除後的恢復,並達到相類似的腫瘤學結果。患有單葉、多灶性疾病或週邊大血管侵犯(Vp1-Vp2)且經過審慎選擇的患者可能受惠於肝腫瘤切除;然而,目前並沒有高品質的證據推薦這樣做。   肝腫瘤切除後,50%-70% 的患者會在5年內腫瘤復發。肝腫瘤的復發風險取決於臨床和病理特徵的綜合效應,包括:多灶性、腫瘤大小、組織學分化、血管侵犯的存在以及手術前後血清 AFP 的升高。   所以對於單一腫瘤 >2 cm 且無門脈高壓證據 (BCLC  0 至 A) 的肝癌患者,建議進行肝腫瘤切除手術。對於肝功能達到 Child–Pugh 的A 等級且無明顯門脈高壓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建議進行肝腫瘤切除手術。對於肝功能 Child–Pugh 屬於B 級穩定的患者和/或門脈高壓程度較輕的肝癌患者,可以考慮進行肝腫瘤切除手術,但需仔細考慮肝臟失去代償的風險。對於不適合接受動脈內治療的中期肝細胞癌 (BCLC- B) 患者,建議進行肝腫瘤切除手術。而對於肝硬化患者,微創之肝腫瘤切除手術是建議的方法。   腫瘤的熱消融 對於小於 2 cm 的肝腫瘤,射頻消融 (RFA) 已顯示出與手術切除有相似的結果,且侵入性較小。肝腫瘤如果有不錯的散熱情況,這會降低RFA的局部控制率,以及造成鄰近膽囊、腸道、肝門或膽管的腫瘤的毒性風險,這些風險可以透過腹腔鏡方法切除肝腫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早或中期肝癌治療與追蹤之臨床實務建議 閱讀全文 »

202503250101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肝癌診斷的臨床實務之建議

高禾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肝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男性較女性佔比明顯,其發生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   由於肝癌與慢性肝病有關,建議在出生時應該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並且慢性B型或C型肝炎肝病患者,應該要儘早進行B型或C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   建議所有已經被診斷為 HCC 的活動性B型肝炎患者,應該要接受抗病毒治療。   對於所有已經被診斷為 HCC 的活動性C型肝炎患者,一般建議進行直接抗病毒治療,但治療時機應個別化考量。       肝癌的篩檢 肝癌的篩檢牽涉到對有肝癌風險的患者重複使用肝癌篩檢工具,目的在降低肝癌死亡率。監測的成功與否受到目標族群中肝癌的發生率、有效診斷肝癌檢測的可用性和接受度,以及有效肝癌治療的可用性的影響。   當肝硬化患者每年罹患肝癌的風險是 > 1% ,而非肝硬化患者每年罹患肝癌 的風險 > 0.2% 時,就應該考慮進行肝癌的篩檢。在亞洲患者中,血清 HBV DNA >10 000 拷貝/毫升與病毒量較低的患者相比,其篩檢出每年罹患肝癌的風險更高。 而PAGE-B 的評分是根據年齡、性別和血小板計數,評估接受entecavir或  tenofovir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的風險。   肝臟超音波檢查是肝癌篩檢的標準工具,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其限制,尤其是對於脂肪變性嚴重的肝臟。在西方國家和經驗較少的中心,超音波識別早期肝細胞癌的敏感性明顯低於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若在超音波檢查中加入血清檢驗甲型胎兒蛋白 (AFP) 測量,則可以提高早期肝癌篩檢的檢測率,但仍會產生假陽性結果。  

腫瘤專科醫師對於肝癌診斷的臨床實務之建議 閱讀全文 »

2025031004 1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 為何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首選?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durvalumab(商品名:Imfinzi/抑癌寧)與tremelimumab (商品名:Imjudo/抑佳妥)於2025年02月01日起健保給付可以用於晚期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第一線用藥的治療。健保給付規定如下:   Ⅰ.限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或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適用於治療未曾接受全身性療法之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療或局部治療失敗之Child-Pugh A class 晚期肝細胞癌成人患者,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i.肝外轉移(遠端轉移或肝外淋巴結侵犯)。 ii.大血管侵犯(腫瘤侵犯主門靜脈或侵犯左/右靜脈第一或第二分支)。 iii.經導管動脈化學藥物栓塞治療(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 embolization,T.A.C.E.)失敗者,需提供患者於12個月內>=3次局部治療之紀錄。   II.須排除有以下任一情形: i.曾接受器官移植。   ii.正在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 iii.有上消化道出血之疑慮且未接受完全治療(須有半年內之內視鏡評估報告)。 III.sorafenib、lenvatinib、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僅得擇一給付,不得互換。 IV.atezolizumab 與bevacizumab 併用或durvalumab 與tremelimumab 併用治療失敗後,不得申請使用regorafenib 或ramucirumab。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之所以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用藥選擇,其實是根據發表於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一篇重要的論文” Tremelimumab plus Durval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單一次的高起始劑量(這種被稱為 STRIDE的輸注方案)之CTLA-4(抗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相關抗原 4)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抑佳妥,與PD-L1(抗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抑癌寧,過去已經在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

雙免疫藥物-抑癌寧與抑佳妥 為何會是肝癌一線治療的首選? 閱讀全文 »

2025030503 1

世界級權威告訴你 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性免疫細胞治療有幫助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於2025年於美國ASCO肝膽腸胃系統癌症研討會上,肝癌世界級權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Geffen醫學院Richard S. Finn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癌症中心Lipika Goyal教授,講述了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治療是否有用的議題,茲將演講內容整理如下:   手術切除是目前肝癌唯一的根治性治療方法,但肝癌患者於手術後3年內的復發率高達30%~50%,這麼高的復發率促使許多研究者們積極探索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治療的價值,希望能降低復發率並改善患者總體存活率。   肝癌患者於手術後的癌症復發模式可分為早期復發和晚期復發。   早期復發主要由微小轉移灶所驅動,這些早期復發患者其肝癌通常是腫瘤分化差、腫瘤負荷大,。這些特徵為篩選適合接受輔助治療的高風險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據。而晚期復發則主要受到肝癌患者所合併之潛在肝臟疾病的影響,例如:肝硬化,在此背景下新發的腫瘤病灶。   肝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目標,主要是延遲癌症的復發,藉以改善存活率,使更多患者獲得治癒機會。然而,肝癌術後輔助治療所面臨的挑戰是需要平衡治療帶來的獲益與其帶來的副作用之間的關係。與晚期肝癌相比,早期階段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耐受閾值更低,這點也讓肝癌術後輔助治療必須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世界級權威告訴你 肝癌手術後給予輔助性免疫細胞治療有幫助嗎? 閱讀全文 »

2025030302 1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將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給予DC-CIK細胞治療合併或不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晚期肝癌患者患者分為 (A):對照組(口服標靶藥物sorafenib)和 (B):實驗組(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   每 4 至 8 週對患者進行一次追蹤。記錄每個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不良事件。   樹突細胞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血球細胞,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目的在逆轉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無知,來糾正免疫反應沉默。   為此,我們取出腫瘤的 “危險信號”,也就是腫瘤抗原,直接將抗原記憶在患者的DC上,再回輸體內。如此人體就不會再受到癌症的蒙蔽,可以順利辨識出癌細胞的抗原呈現,並活化T細胞來毒殺腫瘤細胞,進而消除攜帶抗原的癌細胞,而不傷害到自身細胞。這就是施打DC來誘導免疫記憶的治療理論。 樹突細胞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DC-CIK) 同樣地也會發揮抗腫瘤的活性,DC-CIK細胞治療其源自於 DC 和 CIK 的功能。 DC-CIK細胞可以辨識病原體後能夠活化免疫功能,CIK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殺死腫瘤細胞。 DC-CIK治療則是利用DC和CIK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21802 1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台灣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高且嚴重威脅著台灣人的健康。儘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後的復發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   對於肝癌術後進行輔助治療,希望藉此降低肝癌復發的風險,提高治癒率。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的上市,更讓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改善患者之預後帶來了新的希望。接下來會整理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術後進行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希望能於手術後進行輔助治療用來防止肝癌術後的復發。透過降低肝癌術後疾病復發的風險來提高治癒率,並降低患者的無肝癌復發率和提高總體的生存期。在理想情況下,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夠從輔助治療中受惠,但臨床實務上卻經常看到,即使接受了輔助術後治療,許多患者仍會面臨癌症復發的風險。這意味著僅僅只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可以從術後輔助治療中獲得更多的幫忙。   然而,術後輔助的治療經常是獲益與風險並存。在制定術後輔助治療方案時,有必要仔細權衡患者可以耐受的副作用,以及探討給病患實質上的助益又是為何。   近年來,肝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就是STORM,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這是首個評估肝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的大型3期臨床試驗, sorafenib作為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研究結果在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的治療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為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在該試驗中,研究者將高復發風險之肝癌患者定義為腫瘤為多發、微血管侵犯、分化差等患者,並發現該類患者在接受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後,雖然癌症復發率會有所改善,但並未顯著提高總體的生存期。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閱讀全文 »

2025021101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腫瘤指數PIVKA-II 在肝癌診斷與治療上的角色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