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癌

2025051602 1

外泌體microRNA-22(miR-22)於婦女癌症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微小RNA(miRNA)是一類新定義的調控基因,它徹底改變了經典雙分子生物學的原理。這些外泌體透過抑制翻譯起始或標靶 mRNA 的降解,來調節基因的表達。外泌體可以參與多種生物的操作,包括增殖、分化和細胞死亡,且其表現在癌症等人類疾病中通常會出現異常。   近年來,miR-22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表現在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等女性惡性腫瘤中下調,顯示 miR-22 在這些癌症中發揮腫瘤的抑制作用。   接下來我們聚焦 miR-22 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潛在作用的研究結果,重點是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   MiR-22 值得進一步研究,並且在不同癌症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我們在本篇回顧中總結了 miR-22 在腫瘤進展(尤其是女性癌症進展)中的抑制特性的證據。作為一種腫瘤抑制因子,miR-22 的表達量在女性腫瘤樣本中持續下調。在非腫瘤疾病中,miR-22不僅具有抑癌作用,還可作為致癌基因促進疾病進展。例如在冠心病、肺氣腫、發炎性腸道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中,其表現量上調。多項研究報告稱,miR-22 是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進展的預後標記。  

外泌體microRNA-22(miR-22)於婦女癌症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32701 1

Puxitatug Samrotecan疾病控制率8成以上 帶來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上的新突破

細胞治療中心/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一款新穎的B7-H4標靶ADC(抗體化療複合體藥物)——Puxitatug samrotecan(AZD8205),根據 2025 年 SGO 女性癌症年會上發表的 1/2a 期 BLUESTAR 研究 (NCT05276548,屬於1/2a期的臨床試驗,共有 65 名晚期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參加了 BLUESTAR試驗) 的最新結果,Puxitatug samrotecan 在子宮內膜癌中表現出良好的療效,2.0 mg/kg 和 2.4 mg/kg 劑量的客觀反應率分別為 34.6% 和 38.5%, 12 週疾病控制率分別為 80.8%與84.6%,兩種劑量組的中位疾病控制時間均為 7 個月,顯示在疾病管理方面具有潛在益處。   也就是Puxitatug samrotecan:在晚期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該藥展現出良好的療效,並具有可以控制的安全性,為治療這類難治性的晚期/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方面,帶來新的突破。   關於加了 BLUESTAR試驗的患者組織學亞型,分布如下:子宮內膜樣(2.0 mg/kg劑量組有23.3%;2.4 mg/kg劑量組有22.9%)、漿液性( 2.0 mg/kg劑量組有23.3%;2.4 mg/kg劑量組有14.3%)、癌肉瘤(2.0 mg/kg劑量組有16.7%;2.4 mg/kg劑量組有11.4%)和透明細胞(2.0 mg/kg劑量組有 6.7%;2.4 mg/kg劑量組有0%)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各組患者中分別有 30.0% 和 40.0% 之患者的腫瘤被歸類為「其他」組織學亞型。  

Puxitatug Samrotecan疾病控制率8成以上 帶來晚期子宮內膜癌治療上的新突破 閱讀全文 »

20240222010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 (keytruda/吉舒達) 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3項適應症的整理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Pembrolizumab (keytruda®吉舒達,中國稱之為帕博利珠單抗)有望將成為首個核准可以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的第一線治療免疫治療藥物,且無論患者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狀態如何,也就是錯配修復功能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或是錯配修復功能完整(mismatch repair-proficient, pMMR),均可以因為接受Pembrolizumab而獲得具備有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的疾病控制時間的改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已經於2024年2月已接受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合併標準化療(卡鉑、太平洋紫杉醇),隨後改採行Pembrolizumab單藥維持,治療原發性晚期或復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補充生物製品許可申請(sBLA),並且FDA也授予優先審評資格。若獲得FDA的批准,帕博利珠單抗將成為首個用於晚期子宮內膜癌一線治療免疫治療藥物,且無論患者錯配修復狀態如何,均可以獲得具有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的的疾病控制時間的改善。     該項申請主要是根據了關鍵性的第三期臨床試驗 NRG-GY018 的研究結果,該研究於 2023 年婦科腫瘤學會 (SGO) 女性癌症年會上公佈研究結果,並且同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該結果顯示,與單純化療做比較,Pembrolizumab合併標準化療(卡鉑、太平洋紫杉醇)確實顯示出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在錯配修復功能良好(pMMR)的患者中,Pembrolizumab合併標準化療(卡鉑、太平洋紫杉醇)可以將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降低46%(HR=0.54,95% CI:0.41-0.71,p<0.00001);在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患者中,疾病進展或死亡的風險則可以降低70%(HR=0.30,95% CI:0.19-0.48,p<0.00001)。   目前,Pembrolizumab已經在子宮內膜癌領域上獲得FDA核准了2項適應症。其中之一項是根據 KEYNOTE-775/Study 309 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獲得FDA核准Pembrolizumab與標靶藥物Lenvatinib (Lenvima®,樂衛瑪)合併治療錯配修復功能良好(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 (keytruda/吉舒達) 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3項適應症的整理 閱讀全文 »

20240201 1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31集首播公告: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療效如何? 來自真實世界的證據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31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療效如何? 來自真實世界的證據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oQKMCWsJcz8 2024年02月01日晚上12:00 開始     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上相當棘手的癌症,具有疾病快速進展和轉移的特徵,小細胞肺癌的分期則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   局限期是指腫瘤的範圍局限在一側的肺臟內,大約是1 至3 期;擴散期則是指腫瘤已遠處轉移、有惡性肋膜積水或心包膜積水,屬於第4 期。將近三分之二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診斷時就已經是擴散期疾病,該類患者預後相當不好。過去化療是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   然而化療方案僅能夠為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中位總體生存期約10個月,遠遠無法滿足臨床需求。近來,隨著免疫治療的快速發展,第一線標準治療已經改弦易轍為化療搭配免疫檢查點治療的方案,該方案可以較先前的化療顯著提高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目前為止,免疫治療真正在小細胞肺癌領域掀起浪潮的兩個研究,而免疫藥物包含了兩個PD-L1抑制劑:durvalumab和atezolizumab。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31集首播公告: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療效如何? 來自真實世界的證據 閱讀全文 »

20240105 1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8集首播公告:晚期子宮內膜癌的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的處置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8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晚期子宮內膜癌的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的處置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iQIxk0SXSw 2024年01月05日晚上12:00 開始     免疫療法徹底改變了許多不同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ICIs) 現在已成為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過阻斷檢查點的蛋白(例如 CTLA-4、PD-1)或是其配體-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破壞癌細胞的免疫抑制訊號傳導,使 T 細胞重新活化而能夠識別和攻擊腫瘤。 目前的治療共識在晚期子宮內膜癌的各種情況下將 PD-1/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為單一療法、或是與化療聯用、或與 VEGF 標靶藥物聯用。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誘導的整體免疫活化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 irAE),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本質上是自體免疫反應,可以影響體內任何組織,且嚴重程度各異。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最常影響到皮膚、胃腸系統、肝臟和內分泌系統。 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在臨床表現和治療方面與細胞毒殺性化療引起的毒性有很大不同。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28集首播公告:晚期子宮內膜癌的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的處置 閱讀全文 »

2023101501 1

晚期婦科癌症的治療 為何經常是多藥物的組合?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婦科癌症是女性癌症的重要組成部分。 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結果有所改善; 然而,患者確實會經歷與治療相關的顯著副作用。 除了使用多年的經典細胞毒殺性藥物和荷爾蒙藥物外,新型分子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的開發目前是照護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中最令人興奮的領域。  

晚期婦科癌症的治療 為何經常是多藥物的組合? 閱讀全文 »

015 1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建議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中位存活期是比較短,平均為12至15個月。 對於大多數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都屬於不可切除的復發性/轉移性疾病,目前建議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卡鉑和太平洋紫杉醇)。對於荷爾蒙治療敏感性之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會考慮荷爾蒙治療治療,通常以黃體素為基礎的治療。 2019最新建議的治療方向如下: 荷爾蒙治療 低惡性度、ER陽性患者最有可能從荷爾蒙治療中獲益。雖然一些較老的隨機研究表明術後輔助荷爾蒙治療治療中使用黃體素沒有顯著獲益,但在治療轉移性疾病的第一線治療中荷爾蒙治療是有效的。常用治療方案包括單用黃體素和交替使用tamoxifen和黃體素。在沒有化療且未經生物標記物選擇的患者中,tamoxifen和黃體素交替使用可達27%到33%腫瘤控制率。GOG 119,Megestrol Acetate與tamoxifen交替使用的2期臨床試驗發現,ERα表達與否是荷爾蒙治療反應的最強決定因素,而PRα和β與治療應答無關。 化療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建議 閱讀全文 »

2022113009

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為子宮內膜癌特殊族群打開了一扇窗

子宮內膜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常見婦科惡性腫瘤。 子宮是一個呈梨狀的器官,位在女性的骨盆腔內。子宮下段比較窄的地方叫子宮頸,而子宮的上段有輸卵管與卵巢。子宮璧是由三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的稱子宮內膜,在中間的是平滑肌肉層,最外層則叫漿膜層。 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她的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以備讓胚胎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就會形成月經。 子宮內膜癌就是從子宮最內層的子宮內膜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當子宮內膜癌不斷的蔓延,它會先侵犯週邊的器官,最後會沿著血流或淋巴管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肺臟、肝臟、及骨骼。子宮內膜癌一旦轉移到遠端,就稱為轉移性子宮內膜癌。這類患者的第一線治療是使用藥物型全身性的治療,一般是以含鉑類為基礎的化療為主要治療模式,但當第一線治療失敗,目前可以提供的後續治療其實選擇是非常有限的,導致這類晚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有約17%左右。 微衛星(microsatellite,MS)指的是存於整個基因組中的短重複序列。微衛星的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因為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在修復錯誤的DNA序列方面存在有功能缺陷,導致微衛星體重複序列的特徵性變化。 也就是說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在 DNA 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所引起的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常因為錯配修復功能的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MMR-d)所引起。許多臨床研究證實,MSI 與大腸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肝膽管癌、泌尿道癌、腦癌和皮膚癌等癌症進展有關。MSI 表現高的惡性腫瘤有較佳的 PD-1 免疫療法反應,優於 MSI 表現低的腫瘤。 子宮內膜癌中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 或是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發生率較高,大約有25%~31%,目前已經明確,腫瘤有MSI-H或是dMMR就是免疫治療高度受惠族群。

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為子宮內膜癌特殊族群打開了一扇窗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