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治療

2025080802 1

將三陰性乳癌分成四種分子亞型之治療概況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三陰性乳癌在驅動分子基因和免疫學特徵方面上表現出高度異質性。   目前有學者將三陰性乳癌分為四種分子亞型: 腔內雄性激素受體 (luminal androgen receptor/LAR)、 免疫調節型(immunomodulatory/IM)、 基底樣免疫抑制型 (basal-like immune-suppressed/BLIS) 和 間質樣型 (mesenchymal-like/MES)。   發表在2024年The Lancet. Oncology(柳葉刀-腫瘤學)期刊上的研究”Optimising first-line subtyping-based therap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FUTURE-SUPER): a multi-cohort, 異別為randomised, phase 2 trial”,該研究目的在於評估以四種分子亞型為基礎的療法,在三陰性乳癌第一線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該項研究之名稱為FUTURE-SUPER,是一項正在進行的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第二期臨床試驗。   該研究收錄了符合條件的參與者為年齡 18-70 歲的女性,體能狀態為良好或好,且經組織學證實為罹患有未經治療的轉移性或復發性三陰性乳癌。   根據分子亞型和基因組的生物標記,將參與者分為五組,然後按照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參與者,區組為4組,分別接受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100 mg/m²,靜脈注射,第1、8和15天)的單藥治療(為對照組);或是基於分子亞型所給予的方案,按分子亞型分層,以 28 天為一個療程。 腔內雄性激素受體型有HER2突變之分子亞型患者接受每日口服pyrotinib 400 mg 腔內雄性激素受體型有PI3K/AKT突變亞型、和間質樣型有PI3K/AKT基因突變亞型患者,接受每日口服everolimus10 mg,搭配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nab-paclitaxel (100 mg/m2),於第 1、8 和 15 天靜脈注射。單獨治療,或基於亞型的口服方案400 mg , 免疫調節亞型使用camrelizumab (療程的第 1 和 15 天靜脈注射 200 mg) 和每日口服famitinib 20 mg 基底樣免疫抑制型和間質樣型有PI3K/AKT的基因野生亞

將三陰性乳癌分成四種分子亞型之治療概況 閱讀全文 »

202507290402 1

高禾醫院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 讓癌症患者翻轉人生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有一位罹患唾液腺惡性腫瘤且合併肺部多處轉移的張姓患者,需要使用全身性化療治療來控制腫瘤,搭配特管辦法核准準的CIK細胞治療。療程初期,肺部的腫瘤還再繼續地長大,高禾醫院的細胞治療團隊,決定在第三次化療之後加上全身性溫熱治療,結果腫瘤首度受到了積極的控制,且在之後的評估療效之檢查中,不但肺部的腫瘤明顯地縮小,且唾液腺原發處的惡性腫瘤至少縮小了一半以上。   癌症的轉移仍然是我們想要積極提高患者整體存活率的努力上,最主要障礙之一。在抗癌的治療中,許多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在治療療程的某個時程,產生了對化療或放療抗藥的癌症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 ,甚至像這位張先生於一開始治療就出現了對化療有抗藥性的狀況。而癌症幹細胞是腫瘤的發生、復發和轉移的驅動力,更是導致癌症治療失敗的部分原因。   而全身性溫熱治療不但是一種有效的癌症輔助治療方法,更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療法,尤其是熱療與放療、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細胞療法相結合時,更有助於可以殺死癌細胞,並顯著提高其他治療的有效性。全身性的熱治療,可謂是癌症免疫治療時代的復興者,特別是CIK細胞療法的好幫手。   全身性溫熱治療其特殊的輔助抗癌機制如下: 1.免疫系統 – 活化自然殺手細胞、細胞毒殺性 T 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

高禾醫院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 讓癌症患者翻轉人生 閱讀全文 »

20250601902 1

罕見腫瘤之臍尿管癌(Urachal carcinoma)的治療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臍尿管癌是一種罕見癌症,大約佔膀胱癌的 1%。目前該病的盛行率尚不清楚 ,而發病的中位數年齡為 52-59 歲(範圍:46-71 歲);整體而言,此疾病的發生族群比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更為年輕。由於是一種罕見疾病,文獻中缺乏大型系列和/或前瞻性試驗,大多數證據來自病例報告、小型病例係列和回顧性分析。   臍尿管是胚胎殘留物,在胎兒期連接了膀胱和尿囊,成年期形成纖維索(稱為臍韌帶),連接膀胱穹窿和臍部。   臍尿管閉合不全可能導致胰島細胞增生,進而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73% 的臍尿管癌病例常表現為肉眼或鏡下血尿,有時伴隨腹痛、排尿困難和黏液尿(占比10%-14%)。在少數情況下,臍尿管癌可能出現其他非特異性泌尿症狀(例如,頻尿、膿尿或反覆泌尿道感染)或臍帶分泌物,摸到腹部腫塊。臍尿管癌也可能出現全身性的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體重下降和噁心,尤其是在晚期患者。   臍尿管癌診斷標準包括: 腫瘤位於膀胱穹窿或前壁。 腫瘤在膀胱壁內生長。 未發現膀胱穹窿/前壁以外的非典型腸上皮化生和膀胱炎/腺樣體。 未發現膀胱尿路上皮腫瘤。 排除其他來源的原發性腺癌。   電腦斷層掃描仍然是初步診斷臍尿管癌和分期最可靠的工具[9]。最近,18F-氟脫氧葡萄糖 (18F-FDG) 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 (PET)/CT 已被證明可用於識別臍尿管癌之其他影像學檢查無法檢測到的遠處轉移部位,尤其是在臍尿管癌的追蹤期間。  

罕見腫瘤之臍尿管癌(Urachal carcinoma)的治療 閱讀全文 »

0607 2

關於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療效 來自觀察性研究的報告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一項關於TFE3基因重排/TFEB變異之腎細胞癌的臨床特徵,及全身性治療(包括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的觀察性研究,發表於2024年泌尿腫瘤醫學期刊上。   小眼畸形轉錄因子家族 (MiTF)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於 2004 年首次被 WHO 分類描述為 Xp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   Xp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特徵是染色體基因轉位的,涉及位於染色體 Xp11.2 位點的 TFE3 轉錄因子基因。融合包括 PRCC、ASPL 和 SFPQ/PSF 作為伴侶基因。同時,t(6;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特徵是 6p21.2 染色體上的 TFEB 與 11q13 染色體上的 Alpha/MALAT1 基因融合。由於 t(6;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較為罕見,且人們認為 TFE3 或 TFEB 重排的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具有共同的臨床和組織病理學特徵,因此這些腫瘤先前被歸類為 MiTF/TFE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   然而,如上所述,在2022年WHO分類中,分為兩種不同的分子定義亞型TFE3重排腎細胞癌和TFEB改變腎細胞癌。 MiTF/TFE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佔所有兒童和青少年腎細胞癌的40%,佔成人腎細胞癌的1%至4%。由於形態學上與更常見的亞型重疊,在缺乏特異性分子研究的情況下,成人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發生率可能被低估。   儘管MiTF/TFE基因轉位的RCC被發現已有十多年,但針對此類腫瘤的有效治療方法仍未被滿足。對於局限性腫瘤,可考慮進行根治術或保留腎單位的腎切除術,但關於晚期腫瘤全身治療的研究卻很少。現有的治療方案均基於幾乎只針對較常見類型RCC的研究數據推斷。由於對分子致癌作用缺乏充分的了解,以及該疾病的罕見性,TFE3重組/TFEB變異的腎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的腎細胞癌亞型。由於其罕見性,對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有效治療之需求性,尚未被滿足。目前僅有針對 VEGFR 標靶藥物、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 (mTOR) 抑制劑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回顧性研究。

關於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療效 來自觀察性研究的報告 閱讀全文 »

2025060512 2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免疫治療與化療 CheckMate 816最終成績出爐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CheckMate 816是一項隨機性、開放標籤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共收錄了358位手術可以切除(第1B-3A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術前聯合治療組(合併Nivolumab與化療)和對照組(術前單純化療),兩組隨後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該研究之主要研究終點為:病理學上腫瘤完全緩解率(pCR)和無事件存活時間(EF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主要的病理學緩解(MPR)率、總體生存期(OS)、安全性等。   2022年,CheckMate 816研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期中的分析資料。結果顯示,術前聯合Nivolumab與化療治療為手術可以切除(第1B-3A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相較於術前單純化療,更能改善EFS(風險比為 0.63)和pCR(分別是24%與 2.2%)。術前聯合Nivolumab與化療治療確實有顯著的獲益,研究達到主要終點。   中位追蹤 68.4 個月,術前聯合Nivolumab與化療治療組5年的存活率達65%,顯著高於單純化療組的55.0%(風險比為0.72;P=0.0479)。第1B -2期與3A期患者均具有存活率提升的幫助,且不論PD-L1蛋白水平之表達情況。術前聯合Nivolumab與化療治療組與單純化療組5年EFS率分別為49%和34%(風險比為0.68)。   風險比為組若能達pCR患者之5年存活率率高達95%,未達pCR者存活率僅56%;pCR患者5年EFS率為88%,未達pCR者35%;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前免疫治療與化療 CheckMate 816最終成績出爐 閱讀全文 »

2025060312 2

面對高復發風險皮膚癌 術後宜輔助免疫治療cemiplimab

癌細胞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而這正是目前造成癌症標準治療出現內在或後天性抗藥性的原因,導致大多數癌症患者治療後最後是以失敗收場,或是出現抗藥性或症症復發。與其他癌症免疫療法一樣,CIK細胞療法的完全成功地克復上述的困難。因為針對異質性的癌細胞群而言,CIK 細胞具有靶向和殺死異質性癌細胞的能力。

最後,總結CIK細胞療法的結論:
CIK細胞療法在快速發展的癌症領域確實具有巨大治療的潛力。因此,如何優化CIK治療與其他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結合,才能讓CIK細胞治療的優點發會的更為淋漓盡致。而CIK細胞療法在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主要以Add-on的方式加入,與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互相搭配與互補,而不是完全去取代癌症標準的中西醫治療,如此將讓CIK細胞療法成為臨床實務中對於減少副作用和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提供更重要的關鍵神隊友的角色。

面對高復發風險皮膚癌 術後宜輔助免疫治療cemiplimab 閱讀全文 »

2025060308 2

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趨勢 拓達維、吉舒達雙箭齊發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對於先前未治療的 PD-L1 陽性晚期三陰性乳癌,目前的第一線之標準治療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 (keytruda/吉舒達/帕博利珠單抗)搭配化療,而當此方案失敗後,Sacituzumab govitecan (拓達維/Trodelvy,簡稱SG) 就是理想的第二線治療方案。   那麼對於先前未治療的 PD-L1 陽性晚期三陰性乳癌,如果第一線治療改用 pembrolizumab搭配Sacituzumab govitecan的雙箭齊發之方案,用ADC藥物Sacituzumab goviteca取代傳統之化療藥物,如此是否會比目前的第一線之標準治療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搭配化療,帶給病人更多的幫助呢?   一項隨機性的第 3 期臨床試驗 ASCENT-04/KEYNOTE-D19,就是想要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是2025年ASCO年會公布之研究的主要結果。以中位疾病控制時間而言,pembrolizumab搭配Sacituzumab govitecan的雙箭齊發之方案,與pembrolizumab搭配化療相比,表現出更優異的成績,分別為11.2個月與 7.8個月(風險比為0.65);而整體存活時間之資料尚未達成熟階段,但雙箭齊發之方案組顯示出更好的成績。而治療的客觀緩解率分別為59.7% 與53.2%。Pembrolizumab搭配Sacituzumab govitecan的雙箭齊發之方案的副作用,是腹瀉和中性白血球數目減少的發生率更高。這些成績,意味著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新趨勢,Pembrolizumab搭配Sacituzumab govitecan的雙箭齊發之方案或許可以成為新的標準治療。   儘管 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化療,已經改變了先前未治療的 PD-L1 陽性晚期三陰性乳癌第一線治療的治療選擇,但仍存在著療效改善的關鍵未滿足需求。Sacituzumab govitecan先前已經證明其對先前接受過治療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具有顯著的臨床效益。第 3 期臨床試驗ASCENT-04/KEYNOTE-D19,該研究納入了既往未接受過治療的 PD-L1 陽性(CPS ≥ 10;22C3 檢測)局部晚期不可手術切除或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   研究方法:

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治療新趨勢 拓達維、吉舒達雙箭齊發 閱讀全文 »

20250060302 1

術後輔助同步放化療再加上免疫藥物Nivolumab 大幅減少頭頸癌之術後復發高風險族群的疾病復發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第三期隨機化臨床試驗NIVOPOSTOP(GORTEC 2018-01),目的在研究針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於手術切除術後,屬於復發高風險的族群,術後輔助給予Nivolumab(Opdivo/保疾伏/納武利尤單抗)合併同步放化療(CCRT)之治療,是否會帶給病患幫助。   過去二十年中,針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於手術切除術後,屬於復發高風險的族群,標準的治療術後輔助同步放化療(CCRT,以含順鉑之化療)。儘管是採用根治性治療為目的,但最終仍有許多患者出現復發,充分顯示出亟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將於2025年5月30日-6月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舉行。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年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最具權威的臨床癌症治療的會議。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報告了一項NIVOPOSTOP研究評估了在術後輔助同步放化療的標準治療基礎上,加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ivolumab,對比於僅僅只使用術後輔助同步放化療治療的療效。   關於NIVOPOSTOP的研究方法,它是一項國際性、隨機性、開放標籤的第三期臨床試驗(NCT03576417)。主要收錄的標準為:年齡<75歲、體能狀態良好、經手術切除的口腔/口咽/下嚥/喉部的局部晚期之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且存在以下任一高復發的風險因素:淋巴結包膜外侵犯、手術切緣陽性、≥4個淋巴結受累或多灶性神經周圍的侵犯。

術後輔助同步放化療再加上免疫藥物Nivolumab 大幅減少頭頸癌之術後復發高風險族群的疾病復發 閱讀全文 »

20250060301 2 1

合併Lurbinectedin與Atezolizumab作為一線維持治療 改寫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Lurbinectedin (商品名:Zepzelca/贊必佳/蘆比替定),目前於台灣核准適應症為:適用於使用含鉑化學治療期間或之後病程惡化之轉移性小細胞肺癌(SCLC)成人病人的治療。   小細胞肺癌(SCLC)大約占整體肺癌人數的10-15%,台灣每年大約有1000例小細胞肺癌新診斷的病例,大多數小細胞肺癌患者初次診斷為廣泛期。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具有侵襲性,治療困難度大,且預後不佳,目前第一線治療主要以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tezolizumab療法搭配含鉑類化療藥物,之後再使用 Atezolizumab 做為維持治療。若病人狀況持續惡化,則可以使用lurbinectedin做為二線治療。   臨床三期試驗IMforte (NCT05091567)中,則對已接受鉑類化療及 Atezolizumab 誘導治療後的成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對於病況控制良好或穩定者,顯現出atezolizumab (Tecentriq®/癌自禦/阿替利珠單抗)合併Lurbinectedin作為後續之維持療法使用後,可以讓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和疾病無進展生存期 (PFS),有相較於現有之單純以Atezolizumab 做為維持治療的療法,有統計學上顯著的改善療效之姿。   亦即IMforte 試驗的結果非常令人鼓舞,顯示在Atezolizumab維持治療中加入Lurbinectedin後,能夠顯著延緩疾病進展並延長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的存活時間。合併Lurbinectedin與Atezolizumab的維持之療法有機會成為小細胞肺癌病人經過一線治療後,首選的維持治療組合。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將於2025年5月30日-6月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舉行。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年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最具權威的臨床癌症治療的會議。  

合併Lurbinectedin與Atezolizumab作為一線維持治療 改寫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 閱讀全文 »

20250060103 01 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 癌症大航海時代於焉開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近年來,免疫治療成為腫瘤治療領域中的一大突破,而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療法被認為是當前胃癌治療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   該療法的出現為傳統的胃癌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尤其是在某些免疫逃逸機制較強的胃癌亞型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患者帶來了新的生存希望。   免疫檢查點是甚麼?作用機制? 何謂免疫逃逸? 免疫系統是人體防禦外界病原體入侵及體內癌症發生的第一道防線。   通常,T細胞是體內免疫反應的核心,可以藉由識別、爾後攻擊癌細胞,進而可以來發揮免疫的監視作用。然而,當癌細胞透過多種機制去躲開了免疫系統的監視,最重要的機制之一就是癌細胞透過表達免疫檢查點的分子,進而來抑制T細胞的免疫撲殺之功能,之後促進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免疫檢查點指的是一類藉由與T細胞表面受相體結合,抑制免疫反應的分子。最為臨床使用的是免疫檢查點是程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體PD-L1。當癌細胞透過表達PD-L1的蛋白,進而與T細胞表面的PD-1受體結合,造成T細胞的功能會受到抑制,進而導致免疫的逃逸。免疫檢查點的作用會讓癌細胞縱使在免疫的監視下還得以生長,並且常常會促進癌細胞的侵襲性和轉移性。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 癌症大航海時代於焉開始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