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種基因突變、免疫監察失靈所造成的疾病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首先讓我們定義,甚麼叫癌症(Cancer)。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癌症是一種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以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血液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首先讓我們定義,甚麼叫癌症(Cancer)。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癌症是一種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以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血液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如果你有機會問那些再做化療、放療、免疫、標靶藥物治療的癌症患者。他們許多人都會告訴你,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他們可以時光倒轉,可以知道如何預防癌症,他們絕對會選擇要預防,因為治療癌症問題多多。 談如何預防癌症之前? 讓我們先了解癌症形成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基因突變。當然人有失手 馬有失蹄,連”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基因在執行任務時候,難免會出錯,但是身體自己有一套調控機制可以盡量來修正這一類的失誤。 但是如果有有些外來的事件,也就是致癌物質不斷入侵體內,反覆造成體內的慢性發炎,不斷地挑戰細胞的保護調控機制,終有一天,會有可能讓基因的序列失去原本正常排列,產生致癌性的突變。 大家都聽過“病從口入”,與普痛疾病的預防一樣,所以預防癌症的第一步,預防致癌物質入侵體內,絕對是防癌最重要的起手勢。 在醫學上,我們會將致癌物質,根據性質分成生物性致癌物質、化學性致癌物質、物理性致癌物質這3大類。 而生物性致癌物質又可以歸類為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感染4個部分。 幽門桿菌或稱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細菌,一旦感染進駐人體後,就會「陪伴」宿主一生一世。它們經常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更可怕的是,他們更是胃癌的元凶,所以有慢性胃發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時候,如果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要積極治療,免得日後留下禍患造成胃癌。 而病毒性致癌物質,像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這樣會引起肝癌風險增加。 像是淡水魚生魚片上有時候會有中華肝吸蟲的寄生蟲,不慎吃下了,會造成膽囊慢性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膽囊癌風險增加。中華肝吸蟲介紹(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黃疸和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 生魚片向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重要一景。依照魚種,生魚片可簡單分為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電影都說”罹癌後,鐵定要死” 因為不論是2018年臺灣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是快20年前的韓劇”藍色生死戀“,這些一生必追劇的劇情中,故事的主角都罹患了血癌,而且最後鐵定會死、罹癌後無論愛情怎麼賺人熱淚,主角都是鐵定要死。 其實正解是目前血癌存活率高達7成以上。 打化療 會吐到要死? 許多韓劇、日劇、陸劇,一再上演的劇情都描述了主角罹癌後,打化療一定會嘔吐,而且吐到要死。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癌症成因一直是科學家多年來研究的問題,依研究所知,除了家族性的遺傳外,環境污染、不當飲食習慣及生活中過度壓力等,都和癌症發生有著密切關係,在了解癌症的可能成因後,我們應該適度調整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暴露污染環境,以遠離癌症對我們的威脅。 讓陳駿逸醫師告訴你 癌症形成的原因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高血壓與癌症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項研究指出,血壓高于正常值的男性將來罹患癌症風險顯著升高 10%-20%,且有高血壓的男性和女性死於癌症的風險均升高。 隨後的研究也陸續發現,高血壓與癌症的發病風險增加存在著關聯性。此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有高血壓的話,會降低癌症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高血壓在癌症患者中較爲常見的原因可能有: 首先,高血壓與癌症患者存在著有一些相似的危險因子,比如年齡、吸烟或二手烟、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低運動量及不健康飲食等。 其次,高血壓本身可能就是癌症患者發生的危險因素,並且參與癌症患者發生的過程。血管生成因子是高血壓參與癌症患者發生的可能機制之一;緩激肽會增加組織滲透性和刺激血管生成從而促進癌症患者的生長;同時高血壓也可能通過誘發和加重動脉壁的氧化反應刺激這一途徑參與癌症的發生。 癌症患者患者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基本上與其他族群一樣,癌症患者患者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爲: 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况下,收縮壓 / 舒張壓≥140/90mmHg。 24小時動態血壓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爲:平均24h的收縮壓/舒張壓≥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間≥120/70mmHg。 家庭自測血壓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爲:≥135/85mmHg。 自測血壓的溫馨提示 1、家庭血壓監測時,應每日早上、晚上都測量血壓,每次測量應在坐著休息 5分鐘後測量。 2、通常早上血壓的測量應在起床後1 小時內進行,再服用降壓藥物之前,早餐前,且在劇烈活動前。建議晚間血壓測量在晚飯後、上床睡覺前進行。不論早上還是晚上,測量血壓前需要先排空膀胱。 癌症相關性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一般起病緩慢,患者早期常無症狀,或僅有頭暈、頭痛、心悸、耳鳴等症狀,是引發心、腦血管和腎病變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如果血壓控制不當就會病變成爲較嚴重的腦中風、心肌梗塞和腎功能衰竭等常見的高血壓病發症。 腫瘤患者身體虛弱,如果同時併發高血壓,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和癌症治療的難度,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很可能會增加化療引起的心肌病變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影響癌症患者的治療療程,增加劇了患者的死亡風險。 癌症患者應該如何防治高血壓? 爲了更好地控制自身血壓,癌症且有高血壓患者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的方式。採取低鈉低脂的飲食,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不應該超過6克,高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什麼是壺腹癌? 壺腹癌是一種罕見的癌症。這個癌症發生於稱為壺腹(Vater)的身體部位時。 壺腹是一個小開口,位於膽管和胰管會合之處,像是三叉路口,同時也是血液循環和淋巴組織相當綿密豐富的位置。壺腹匯集了胰管和來自肝臟的膽管後,連接到小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十二指腸,會將胰管和膽管的分泌物釋放到腸道中。由於壺腹的解剖位置就像是「牆壁上的圖飾」一樣,掛在十二指腸的「牆壁」上,所以即便進行內視鏡檢查,如果沒有經驗,經常很難看清楚壺腹。因此初期的壺腹的病變如果做內視鏡檢查不用心看,很可能會miss掉。近年來由於健康檢查品質提升,部分專家醫師在內視鏡檢查時,會把內視鏡伸入到十二指腸內,檢視壺腹部為是否有異狀。所以過去並不常見的壺腹腫瘤,近十幾年來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而且健檢的年齡層日益年輕,所以早期發現壺腹腫瘤的情況有年輕化趨勢,這都要拜健康檢查普及化之賜。 壺腹癌也有人稱為法特氏壺腹癌。 為什麼會導致了壺腹癌? 目前專家不確定是什麼導致了壺腹癌。當壺腹部位的細胞發生變化並失去控制時,這些異常細胞可能會持續生長形成腫瘤。當發現這個部位罹病的時候,多已經轉為癌症。如果壺腹腫瘤在體內的時間夠長,也就是未能早期發現,它們可以侵入附近的區域,並擴散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壺腹癌有哪些症狀? 這種癌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黃疸,經常表現皮膚和眼睛變黃。這是由於壺腹中的腫瘤阻塞了膽管,當膽汁引流被阻止而無法順利進入腸道,便會進入血液並導致皮膚與眼睛變黃。 而其他症狀有:
每年 11 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胰臟癌日,胰臟癌這一可怕的疾已經奪去了全世界許多人的生命。儘管死亡率驚人且許多人目前也深受胰臟癌之苦,但不幸的是,沒有可靠的方法可以在早期發現胰臟癌。 胰臟癌的存活率很低,因為大多數人在已經轉移並已有致命風險時才被診斷為胰臟癌晚期。因此,提高對預防措施的認識,是可以幫助預防胰臟癌。 關於胰臟癌,有一些事情是必需知道的: 胰臟癌發現較晚,此時胰臟癌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症狀會變得明顯 只有一小部分胰臟癌患者,大約僅15% 是可能治癒的胰臟癌 早期發現胰臟癌是困難的,因為胰臟位於腹部深處,胰臟癌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症狀模糊,容易被誤診 大多數早期胰臟癌是因其他情況使用腹部檢查時,偶然發現的 乳癌、卵巢癌和胰臟癌之間存在有一定關聯。BRCA 遺傳基因突變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大約 6% 的胰臟癌患者被發現有 BRCA 的基因突變 胰臟癌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外分泌癌,二是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蘋果教父 賈伯斯就是死於該病)。大約百分之九十的胰臟癌病例是外分泌癌 誰是胰臟癌(指的是外分泌癌)的高風險族群? 雖然尚不清楚為什麼會罹患胰臟癌,但如果一名或多名家庭中的成員罹患過胰臟癌或其他特定相關癌症,則胰臟癌罹患的風險會增加。
阿茲特克人的觀念認為奇亞籽是超級食物,有多種的健康益處,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alpha-亞麻酸(ALA) 、omega-6 脂肪酸、亞油酸 (LA)、維生素B、核黃素、葉酸、硫胺和煙鹼酸,此外也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鈣、鎂、鐵、鋅、錳等,可以一次補充許多人體需要的養分,提供正常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也難怪阿茲特克人吃了之後,會覺得力量大增。 奇亞籽是一個直徑約1mm的橢圓形種子,顏色為棕黑色,外觀看起來有點像淡色的罌粟籽。奇亞籽種子的特色就是很會吸水,可以吸收重量12倍的液體,也因此吃完奇亞籽特別有飽足感。奇亞因此能控制食慾,從而減少食物攝取量。當奇亞籽與水或其他液體混合,便會膨脹及變成凝膠狀。 而這種纖維狀的凝膠除了有助減緩消化和吸收過程外,更可以延長食物停留在腹部的時間,降低食慾。 奇亞籽本身就是超級食物,有多種的健康益處,包括降低患心臟病與糖尿病的風險。 奇亞籽的五大功效:
雖然肺癌的治療這些年年來一直在進步,但仍有大量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目前研究指出,大約有27%的肺癌患者確診時為肺癌1期,但第四期肺癌患者也高達37%比例。 有個概念,大家一定要知道。肺癌的存活率會隨著腫瘤的分期的升高而降低,肺癌1期的5年存活率將近8成,但第四期肺癌則只有6%。 要如何在未來5年翻轉肺癌存活率,來個翻倍呢? 自1990年代起,隨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導入,肺癌篩查的研究因而進入LDCT時代。2011年,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臨床試驗(NLST)的隨機對照性研究結果公布,與胸部X光相比,對肺癌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查,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使肺癌的死亡率降低20%。 歐洲大型的肺癌篩查( NELSON)臨床試驗之研究結果證實,肺癌高危人高危險族群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檢,可以顯著降低肺癌的病死率,男女均可以從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查中獲益。而多中心的義大利肺部檢測(MILD) 臨床試驗也證實之研究結果證實,使用胸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檢篩,可降低10年的肺癌死亡率。 所以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檢篩,是發現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如此可能將原本肺癌從晚期不可治癒的疾病階段,因提早發現轉變為早期可治癒的疾病階段。 在由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檢篩的確診病例中,大部分患者為1A-1B期肺癌。這些絕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可以透過手術等局部治療手段根治疾病。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協會(AJCC)第八版的肺癌分期,肺癌1期的整體預後絕對遠遠優於晚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到68%-92%。在國際 ELCAP 研究中,73% 在診斷後 1 個月內即接受手術切除的肺癌1期患者,其 10 年存活率有 92%。再次證實早期肺癌檢篩,能夠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 最後建議肺癌檢篩應該從即刻做起,因為肺癌檢篩可以早期發現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且需要與專業醫師討論如何量身裁制你的肺癌檢篩方案,以涵蓋被忽略的高風險族群;國家也應該將肺癌檢篩全面納入醫療保健系統。如此,才能讓未來五年內的肺癌存活率翻倍,讓台灣新國病-肺癌,遠離台灣。 相關肺癌資訊請至: https://www.cancerinfotw.org/ 更多肺癌資訊 請至: https://mycancerfree.com/cancer-5/
讓台灣新國病肺癌遠離台灣以及翻轉肺癌5年存活率吧! 閱讀全文 »
危險因子 (1)年齡:35歲以後,乳癌的發病率開始上升,60歲達最高峰。 (2)月經:初次月經年齡小於12歲或停經年齡超過55歲者,乳癌發病的危險性較大。 (3)生育:未生育、或是第1胎的生育年齡超過35歲或産後未哺乳。 (4)家族史:有家族成員存在乳癌相關的基因突變;家族成員中有2個以上原發乳癌患者的、1個以上卵巢癌患者;一、二等的親屬罹患乳癌年齡小於45歲;1個以上的親屬罹患乳癌且又有1種以上的其他癌,例如:同時伴有甲狀腺癌、彌漫性胃癌、子宮內膜癌、男性乳癌。 (5)乳腺本身有疾患:乳腺囊性增生症者其日後罹患乳癌的發生率高;一側乳房罹患過乳癌,另一側乳房患癌的風險性會增加;有緻密的乳腺及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的病史;既往有過乳腺活組織切片檢查史。 (6)既往用藥情况: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發病率會增高。 (7)肥胖、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飲酒均可導致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 (8)既往胸部接受過放射治療史。 關於遺傳基因的危險因子 (9)BRCA、p53、STK11、PTEN、CDH1等遺傳性癌症易感基因發生突變。.更多遺傳基因的相關資訊 前往 更多乳癌相關訊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