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健康

2024122505 1

陳駿逸醫師慶祝2024年聖誕節 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卵巢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為其發病症狀不容易察覺、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所以大多診斷之時都已經是晚期階段,   盡可能於診斷之時給予適合且理想的腫瘤減積手術,搭配後續之輔助性含有鉑類為基礎的化療以及維持的抗血管新生或是PARP標靶治療,已經成為卵巢癌初始治療的標準模式。   雖然過去的治療模式可能會有將近70%的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之後病情反反覆覆發作,不需要癌症治療間期逐漸縮短,最終導致死亡。雖然新的治療方法有些改變卵巢癌之病死率高居婦科腫瘤之首的態勢,但至今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治對於腫瘤科醫師及癌友仍然是巨大的挑戰,且對於卵巢惡性腫瘤的診療觀念也需要與時俱進,所以陳駿逸醫師為慶祝2024年聖誕節,吃完聖誕大餐後,為感謝大眾一年以來的支持,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含有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處方是上皮性卵巢癌的基礎化療方案,臨床上之無鉑間期(簡稱PFI)指的是卵巢癌患者停止鉑類化療後,倒出現卵巢癌疾病惡化或復發的時間。   而鉑類化療抗藥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1991年學者首先根據患者的PFI,將復發性卵巢癌分為2類,鉑類化療抗藥(指的是PFI<6個月)和鉑類化療敏感復發(指的是PFI≥6個月)。這一個重要的觀念至今仍為廣泛使用於臨床實務上。   2011年Friedlander等誘導入了”鉑類化療困難治療”的概念,指的是以鉑類為基礎的第一線治療之療效是無效的,或是於治療4周內病情仍然持續惡化的卵巢癌,並且將鉑類化療敏感復發分為2個次族群,鉑類化療敏感復發(PFI≥12個月)和鉑類化療只是部分敏感性的復發(PFI為6~12個月)。   2024年美國國立全方位癌症網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發佈的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之診治共識,更新了 鉑類化療抗藥和鉑類化療敏感的定義,而鉑類化療敏感的定義與前面所述是相似,指的是鉑類化療結束後超過6個月以後才復發;而鉑類化療抗藥的定義則比過去之定義有所擴展,指的是初次治療、維持治療或復發治療期間病情有所惡化、或是治療期間病情穩定或持續存在(不包括維持治療期間穩定)或化療結束後腫瘤完全緩解後,不到6個月癌症就復發或是病情有所惡化。   無鉑間期(簡稱PFI)這個觀念已經使用了數十年,且廣泛用於預測卵巢癌患者對

陳駿逸醫師慶祝2024年聖誕節 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閱讀全文 »

2024122503 1

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針對同源重組缺陷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一項前瞻性、多中心、探索性、的第二期單臂的 NAN T臨床試驗,探討與研究關於PARP標靶藥物Niraparib(截永樂/Zejula/尼拉帕尼)作為同源重組缺陷晚期卵巢癌之術前輔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該項研究證實,對屬於同源重組缺陷(HRD)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的晚期不能切除之卵巢癌患者,於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確實顯示出一定的療效和可耐受的副作用。   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與初始的腫瘤減積手術相比,手術前使輔助化療後再執行間隔腫瘤減積手術,並未獲得生存益處。而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是迄今為止美國FDA唯一核准可以用於治療已經接受過3種以上化療後、屬於鉑類化療敏感及同源重組缺陷陽性之復發性的卵巢癌患者。   所以就有人提出,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在同源重組缺陷陽性陽、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手術不可切除之卵巢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該項多中心的二期單臂研究,收錄了53 名新診斷同源重組缺陷陽性陽、或是BRCA突變、手術不可切除、晚期(FIGO 3-4期 )之高惡性度的漿液性或子宮內膜樣的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年齡範圍18-75 歲。入組的患者接受了兩個療程(每個療程為期4 周)的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Niraparib 之起始劑量(每天 200 mg或 300 mg),之後給予間隔腫瘤減積手術和至少四個療程的含鉑類之輔助化療。其後成效不錯者,給予後續的維持治療,且在最後一次化療之12周內給藥(每天200 毫克或300毫克的Niraparib),直至三年的Niraparib療程結束、或疾病進展或患者退出試驗。  

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針對同源重組缺陷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閱讀全文 »

2024122501 1

面對乳癌年輕化,Ribociclib幫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時間的延長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乳癌是全球及台灣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最新全球癌症統計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女性新發乳癌約有230萬人,死亡人數為67萬人,發病和死亡都是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是乳癌中最常見的分子亞型,大約占所有乳癌的2/3。     近年來,隨著西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篩查診斷技術的進步,台灣年輕乳癌患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特別是停經前之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的乳癌之診療,更是臨床上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隨著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目前已經成為停經前之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之晚期乳癌的標準治療模式,而其中之Ribociclib(kisquali/擊癌利/瑞波西利)更是能夠讓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之晚期乳癌患者長期獲益,以其重要的MONALEESA-7臨床試驗為代表性研究。   相較於年紀較大的患者,年輕乳癌患者往往疾病復發轉移風險比較高、總體存活率也較差。據統計,小於40歲的華裔乳癌患者對比起40~49歲患者,5年無病存活率分別為85.5%和88.1%,10年總體存活率則分別為85.0%和88.7%。而對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年輕患者往往仍未停經,卵巢的功能仍然相當活躍,可能導致更高的雌激素水準,進而導致潛在更高的復發風險,因此,在該類患者的輔助治療中往往需要採用手術或藥物等方式進行卵巢功能的抑制。  

面對乳癌年輕化,Ribociclib幫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時間的延長 閱讀全文 »

202412230301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罕見的縱膈腔上皮惡性腫瘤,包括各種組織學亞型,尤其是胸腺癌其侵襲性強之特徵、特別難治療。   鉑類、小紅莓類化療是公認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案,儘管尚未確定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的明確二線選擇,雖然everolimus和pemtrexed、TS-1等多種藥物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成功。   高惡性度之胸腺瘤和胸腺癌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的高度表達之癌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是中流新生血管生成的關鍵信號通路。因此,抗血管標靶藥物中具有對抗VEGF 活性的多種激酶抑制劑(例如sunitinib和Lenvatinib)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潛力,整體反應率分別為26% 和38%。而免疫藥物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 也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另一種治療策略,例如:PD-1 抑制劑-pembrolizumab則顯示出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竟然還有22% 的緩解率。 VEGF 與 T 調節淋巴細胞的募集有關,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療可以與免疫檢查點阻斷協同作用,以增加淋巴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和腫瘤的抑制。抗血管標靶藥合併免疫藥物已在肝細胞癌治療中取得了成功,整體緩解率為 46%。然而對於胸腺癌使用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的治療上所知有限,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應該會比單獨使用這些藥物更成功。   曾有一名 50 歲、之前有吸菸與貧血病史的男性,被發現前縱膈有富含淋巴球的腫塊,且CD5、CD3、CD20、CD79A、TDT P63、Pankeratin 染色呈陽性,於2018 年5 月診斷為第四a 期的胸腺癌。無法手術切除之情況下,給予前導性化療分案CAP (cyclophosphamide/ Adriamycin/cisplatin) 與類固醇,腫瘤呈現部分緩解,並2018 年9 月接受減瘤手術。   於2019 年 1 月的檢查確認胸膜癌復發,使用 Foundation CDx(基因之次世代定序)對他的初始腫瘤進行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顯示具備以下沒有藥物可介入的基因改變:ABL1 G807_P810del 和 CREBBP R1446L ,以及微衛星的狀態和腫瘤突變負擔是無法確定的。於是繼續接受卡鉑/紫杉醇的化學治療,2019 年 12 月的檢查顯示前縱膈腫瘤又達到部分緩解,但淋巴結疾病則是沒有縮小之穩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閱讀全文 »

202412230101

降糖減重藥物tirzepatide 也可以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變費力,更嚴重者會造成氣道完全堵塞而造成吸不到空氣及窒息。大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的狹窄。   到底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甚麼對人體的危險性呢? 會造成白天嗜睡,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因而工作效率低弱,並且可能會在開車時打瞌睡而造成車禍意外,甚至死亡 會於睡眠時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甚至可能發生睡覺中猝死的風險增加。 造成其年紀輕輕就發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造成其突然或加速的記憶力減退,也可能與提早發生的失智症有關。 造成其人格特質的改變(如焦慮、失眠、脾氣暴躁、躁動不安等)。甚至罹患憂鬱症或失眠症。 造成其性慾降低,因而產生性功能障礙。 造成其夜間頻尿。造成其夜間有不正常之肢體活動,如夢遊、夢囈及夢魘。 造成其罹癌風險增加。澳洲最新研究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死於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40%,而且他們罹患癌症的可能性也比常人高2.5 倍。 研究人員相信,這是因為人在睡眠時若呼吸暫時停止,會導致其身體某些組織缺氧,從而激勵其體內的腫瘤增長   透過SURMOUNT-OSA 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tirzepatide (替西帕肽)可以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並且對肥胖症患者有心血管保護的好處。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於2024年12月核准原本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之藥物tirzepatide,是一種新型GIP/GLP-1 受體共激動劑,目前以商品名Mounjaro用於減重的治療;也可以以商品名 Zepbound同時作為在中度至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藥物。2種藥物使用方式皆為皮下注射。   目前醫界大多採用「持續性陽壓(正壓」呼吸器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美國約有12%成人飽受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困,且其中8成未被診斷出來。   臨床試驗SURMOUNT-OSA 的目的在提供有關tirzepatide對缺氧負擔的影響的觀點, 探討tirzepatide是否可以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並提供降低tirzepatide肥胖後心血管風險的間接證據。它還討論了tirzepatide 治療後所導致的體重減輕,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在3 期的SURM

降糖減重藥物tirzepatide 也可以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 閱讀全文 »

2024121903 1

糖尿病藥物與癌症風險的關係 是敵是友?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糖尿病藥物對癌症的風險和結果的影響,是需要仔細考慮的複雜及全面的層次。例如:二甲雙胍(metformin)在降低癌症風險和提高各種癌症的生存率方面,雖然有許多正面的結果,但陸續還是有些不支持的臨床數據。一項針對 3649 名接受治療五年的女性進行的大型 3 期隨機性臨床試驗發現,二甲雙胍作為乳癌的輔助治療在無疾病存活率或總存活率方面沒有顯著獲益。   糖尿病藥物對癌症的風險和結果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不一致的研究結果,這可能受到劑量、治療持續時間和個別患者特徵等因素所影響,所以對這些結果的解釋需要深思熟慮的分析,因為觀察性研究和薈萃分析通常表現出很高的變異性,並且容易受到偏差所影響,這可能會扭曲結果。   雖然有證據顯示高胰島素血症是癌症的發生與發展的潛在危險因素,但研究結果至今仍然是互相矛盾。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源自於外源性胰島素的治療,與胰島素阻抗中觀察到的內源性過度產生之間,是存在有差異的。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的目的是維持血糖正常,從而減輕高血糖的有害影響,例如發炎、免疫功能障礙和腫瘤促進。此外,口服胰島素的促分泌劑(例如硫醯基尿素類藥物)等治療方法對某些癌症的治療上,卻顯示出有益的影響,凸顯出胰島素在癌症動力學中複雜且高度依賴環境的作用。   此外,Pioglitazone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目前仍然有所爭議,其中膀胱癌是關注最多的議題。最近的研究對這種關聯提出了澄清,但仍然建議要謹慎使用Pioglitazone,特別是對於有血尿或膀胱癌病史的患者。

糖尿病藥物與癌症風險的關係 是敵是友? 閱讀全文 »

2024121901 1

降糖保心的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在我們體內,小腸會分泌一些激素協助我們控制血糖,我們通常稱之為腸泌素(incretins),其中和血糖最有相關的兩個為GLP-1 (glucagon-like-peptide-1,類生糖素胜肽-1)及GIP (glucose-dependent-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刺激多肽)。正常情況下,進餐後腸泌素會促進胰島素(insulin)大量分泌,同時又可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升糖素(glucagon)分泌。然而DPP-4(dipeptidyl peptidase 4,二肽基肽酶4)會水解這兩種腸泌素,使GLP-1 及 GIP 迅速被水解成無活性產物。糖尿病用藥之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則會幫助病人控制血糖還可以降低體重,第二型糖尿病病人身上GLP-1的量比較少,因此可利用增加GLP-1來治療糖尿病。GLP-1受體促進劑(GLP-1RA),除了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也有降低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發生率及減輕體重的效果。   目前台灣核准上市GLP-1注射劑共有四種主要成分,分別為: Exenatide(Byetta 降爾糖和Bydureon 穩爾糖) Liraglutide(胰妥善) Lixisenatide(俐速美) Dulaglutide(易週糖) Semaglutide(Ozempic/ Rybelsus/胰妥讚/善纖達)   過去幾年,人們開始擔心 GLP-1RA 與甲狀腺癌(尤其是髓性甲狀腺癌)發展之間的潛在關聯。儘管有這些憂慮,但一些隨機性的對照試驗病未能證實,接受 GLP-1RA 治療的患者降其鈣素水平會顯著升高,或是髓性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   然而,回顧性的觀察研究和藥物警戒的報告則顯示 GLP-1RA 的使用與甲狀腺惡性腫瘤之間可能存在關聯,這使得GLP-1RA之臨床安全性數據的解釋變得複雜。如前所述,臨床前研究證實,GLP-1受體在甲狀腺的C細胞中有表達,並且GLP-1RA的使用,是會促進囓齒動物模型中C細胞的增生和惡性腫瘤發生,但這些影響在人類中似乎不太明顯。  

降糖保心的GLP-1受體促效劑(GLP-1RA)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7 1

降糖保心的SGLT-2 抑制劑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正常人體的腎臟每日可藉由腎小管回收大約160-180公克的葡萄糖。糖尿病病友代謝葡萄糖失衡,使體內血糖超過腎臟回收葡萄糖的能力,因此多餘的葡萄糖就會出現在尿液中。而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 簡稱SGLT2抑制劑)」這一大類的糖尿病藥品,則是藉由抑制腎小管回收葡萄糖的作用,幫助糖尿病病友把更多的糖排出體外,達到「排糖」效果。除此之外,該類藥品不僅沒有增加潛在的心血管風險,反而提供心血管與腎臟不同程度的好處;目前部分的SGLT2抑制劑也逐步納入治療心衰竭的準則中   屬於SGLT2抑制劑藥物,有:Dapagliflozin(其中文名稱:安達唐(大陸地區)、福適佳(台灣地區), 英文品牌名: Forxiga )、 Empagliflozin、Canagliflozin。   SGLT-2 抑制劑雖有充分證據可以參考的保護心臟和腎臟作用相反,但逐漸有人開始擔心GLT-2 抑制劑潛在的癌症風險,特別是乳癌和膀胱癌。   導因於Dapagliflozin早期的臨床前研究,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觀察到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男性膀胱癌的發病率有增加,儘管統計學上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且這些考慮因素推遲達了dapagliflozin在 2012 年獲得美國 FDA 的批准,強調需要進一步調查這些風險是否會轉化為臨床結果。   一項追蹤平均 2.2 年,收錄了2154 例乳癌病例的大規模研究發現,無論患者年齡或用藥時間長短,SGLT-2 抑制劑與乳癌風險之間並沒有顯著的關聯。研究包括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在乳癌方面有類似的中性發現。   此外,對60,112 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分析, Dapagliflozin的使用,反而讓乳癌風險會顯著降低,這只是早期追蹤的發現,可能是由於檢測的偏差,而不是實際發病率增加所致。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Dapagliflozin對於癌症,是具有中性、甚至有保護的作用,但長期研究數據則充分確認Dapagliflozin不存在有致癌的風險。

降糖保心的SGLT-2 抑制劑 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5 1

胰島素、Pioglitazone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胰島素、口服腸泌素的促分泌劑和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焦點。高胰島素血症可能會促進癌症的發生,目前有大量臨床研究在探討了提高胰島素水平的療法,反而會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癌症發生增加。   研究發現,與非糖尿病個體相比,糖尿病個體之癌症發生率明顯增加了 20%,特別是在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以肝癌、胰臟癌和膀胱癌的發生率增加尤其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也表現出了較高的膀胱癌風險,這表明胰島素治療的致癌潛力可能超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族群。   進一步的研究檢視了不同胰島素促分泌劑所誘發之相關的癌症風險。台灣國家健康保險資料庫中分析了 8000 多例的的二型糖尿病的癌症患者,而胰島素的使用與總體癌症風險的降低是有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第一代和第二代胰島素的使用與癌症風險會適度增加,但第三代胰島素藥物並未發現其與癌症的顯著相關性。   Pioglitazone(Actos/順醣錠)屬於thiazolidinedione類(TZDs)之第二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其作用機轉是活化細胞核上的PPAR-γ,來增加肌肉、脂肪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可減少體內胰島素阻抗性,增強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身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胰島素,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而除了降血糖的功能外,Pioglitazone 也有助於增加HDL-C並且減少油質脂肪酸,對於心血管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Pioglitazone會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風險,而這種風險似乎與Pioglitazone的劑量和使用時間有關係。而PROactive 試驗引起了期關注,這是一項關於Pioglitazone的關鍵研究,該試驗報告稱,與安慰劑組相比,Pioglitazone組的膀胱癌發病率較高,儘管惡性腫瘤的總體發病率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然而,新興研究對這種關聯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一些研究報告稱,即使在不同種族的人群中,Pioglitazone的使用與膀胱癌發生之間也沒有顯著聯繫。例如,最近一項涉及 6,440 名亞裔印度之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Pioglitazone使用者的膀胱癌發生率並未增加。儘管有這些發現,研究的作者建議謹慎還是要行事,尤其是有血尿史的患者,並確定 58 歲以上是膀胱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鑑於這些爭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繼續建議有血尿或膀

胰島素、Pioglitazone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嗎? 閱讀全文 »

202412180301

偏頭痛元凶之CGRP 其與口腔癌之戀戀關係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偏頭痛主要是由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對於周邊及中樞刺激,造成血管的擴張與發炎,訊號經三叉神經傳遞到腦部感受到疼痛所導致的結果,因此以抑鈣基因相關胜肽為標靶的療法便成為治療偏頭痛的根據。然而神經已經被證明在腫瘤相關的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口腔具有特色性的神經支配,口腔鱗狀細胞癌也經常伴隨有癌症相關疼痛的明顯特徵。而三叉神經節中最豐富的神經肽,當屬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目前發現CGRP對各種癌症的癌症發展,以及癌症相關的疼痛方面,有著極重要的雙重作用。   不只是CGRP與治療偏頭痛的發作有相關,其他的神經肽,例如:PACAP-38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 38) 和 nitric oxide (NO),都被視為潛在的血管擴張劑,也都與偏頭痛的發作有關。臨床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接觸到這些神經肽物質會引發偏頭痛的發作。   在三叉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約半數的神經元在神經末梢,會釋放出含有CGRP的囊泡。一旦釋放,CGRP會結合到相鄰腦膜血管上的平滑肌細胞,啟動蛋白激酶 A(protein kinase A),進而導致血管的舒張。   研究也發現,CGRP 會作用於腦動脈血管,其濃度與細胞內的cAMP 呈正相關。因此,如何在 CGRP 途徑的各個作用點上進行阻斷,成為近年來偏頭痛治療與預防藥物研發的關鍵。這些新型藥物與過去常用的非專一性藥物(乙型阻斷劑、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等)本質上大有所不同,是專門針對偏頭痛病理機轉設計的,因此作用效果較快,且副作用較少,   而目前上有NURTEC (紐舒泰,Rimegepant Sulfate)⼝溶錠。或是傳統的偏頭痛治療藥物—Triptans(翠普登),作用於5-HT1B 或 5-HT1D 受體,或是新型的 Ditans類藥物作用於 5-HT1F受體,都能夠調節 CGRP 的釋放。目前用來預防頭痛發作的肉毒桿菌素,以及NURTEC治療在 CGRP 的調控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以CGRP作為標的的治療模式正如火如荼般地蓬勃發展。

偏頭痛元凶之CGRP 其與口腔癌之戀戀關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