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新知

—Pngtree—girl disgusting emoji pack 5909691 1

陳駿逸醫師告訴癌友們 認如何減少化療引起的急性嘔吐

為預防急性嘔吐,止吐治療最好在抗癌藥物給藥前就開始,然後應該是藥效要涵蓋最初的 24 小時。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針對接受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中度致吐、低致吐和最低致吐的靜脈注射之抗癌藥物,都陳述了患者所應該有的特定的預防性止吐方案。 指南中也陳述了口服化療藥物的預防性止吐方案。 對於使用不同致吐潛力(即高、中、低、輕微)致吐性化療方案的癌症患者,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規定了不同的預防性止吐方案。預防性止吐藥應在抗癌藥物之前使用。而且要有適當的預防性止吐藥物劑量。 如果患者接受預防性止吐方案,嘔吐會減少、但不一定能完全預防。超過 90% 接受 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且未使用止吐劑預防的患者會出現嘔吐。然而,當患者在接受 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治療前接受了預防性止吐方案,那麼這些患者可能只有大約 30% 會嘔吐。 研究數據顯示,在5-HT3止吐藥和dexamethasone的預防性止吐二藥方案中,再加上NK1 止吐藥,則對預防中、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引起的嘔吐是有效的; 不應該在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療程的第 2 至 4 天,才開始使用 5-HT3 止吐藥來預防 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引起的嘔吐。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針對接受靜脈給予之高度致吐性化療方案,給予建議的預防性止吐方案如下:

陳駿逸醫師告訴癌友們 認如何減少化療引起的急性嘔吐 閱讀全文 »

陳駿逸醫師告訴癌友們 認如何減少化療引起的急性嘔吐

面對化療引起的突破性噁心嘔吐 問問專家們該怎麼辦?

所謂新冠病毒的突破性感染,指「經過2劑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且在最後一次接種日兩週後,仍被感染了新冠病毒」。簡而言之,就是疫苗提供的保護網被病毒突破了,所以才稱為突破性感染。而在止吐藥治療下,也是有所謂的突破性的噁心和/或嘔吐 (醫學上簡稱Breakthrough CINV)。突破性的CINV指的是儘管進行了預防性止吐治療,仍然還是出現噁心和/或嘔吐,而且一定需要使用止吐劑來進行拯救性的處理。 突破性噁心或嘔吐是一種極為困難處置的情況,因為難治性的持續噁心和/或嘔吐通常難以逆轉。一般來說,預防噁心和/或嘔吐,要比治療噁心和/或嘔吐要容易得多,這就是為何要積極使用預防性止吐方案的原因。建議全天候常規使用止吐藥來預防嘔吐,而不是按需要才給藥。 關於如何治療突破性噁心或嘔吐,一般的原則就是根據需要添加不同藥物機制類別的額外止吐藥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幾種藥物,每種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由於持續性的嘔吐,口服藥物之途徑可能是不可行的;因此,通常需要經直腸、局部、皮下或靜脈注射的治療。可能需要多重管道使用,可能以交替的時間表或通過交替的路線。 另一種治療突破性噁心或嘔吐的選擇,是考慮在下一輪的抗癌療程,從當前的含 NK1 類的止吐藥物方案,改為含有olanzapine的方案,反之亦然。因為olanzapine在預防噁心方面比起NK1類的止吐藥物更诶有效。另外,改用具有不同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特徵的不同 5-HT3或 NK1 類的止吐藥物,也是另一種治療突破性噁心或嘔吐的選擇。

面對化療引起的突破性噁心嘔吐 問問專家們該怎麼辦? 閱讀全文 »

让陈骏逸医师话说人类一甲子是如何对抗化疗引起的呕吐

讓陳駿逸醫師話說人類1甲子是如何對抗化療引起的嘔吐

化療癌症治療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當時高度致吐性的氮芥 用於治療淋巴瘤患者。這種烷化劑藥物(chlorambucil /cyclophosphamide) 的顯著療效以及glucocorticoids, methotrexate與thiopurines 的發現奠定了抗血液腫瘤的基礎。 1957 年,第一個對實體瘤表現出顯著活性的化合物 5-Fu被確定。 在 1960 年代,引入了治癒的概念,這導致了更具侵略性和毒性的化療劑量和時間表方法,以及藥物組合的使用。結果,有效的止吐藥成為了一個高需的領域,但未得到滿足。 化療引起的噁心和嘔吐(化療引起的嘔吐)是一種常見的治療相關副作用,對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有不利的影響,並可能導致化療劑量減少或停止。新型止吐藥劑的開發,極大地改變了化療引起的嘔吐的情況。 在 1970 年代,化療後因噁心而延長病患住院哦時間,是常見的做法。 1979 年,一項涉及癌症患者的隨機試驗表明,化療引起的嘔吐的總發生率約為 83%。 直到 1970 年代後期,多巴胺受體的拮抗劑,如metoclopramide, prochlorperazine, haloperidol,夠成了當時化療止吐藥物的基礎方案。 美國FDA 於 1978 年核准了具備高度致吐性的化療藥物順鉑 ,從此顯著增加了化療引起的嘔吐的發生率,尤其是急性嘔吐,順鉑使用的增加也導致研究集中在預防與基於大劑量順鉑的治療相關的嘔吐上。而在順鉑治療的患者中,低劑量primperan的療效並不優於安慰劑。 美國FDA 於1991 年核准了第一個 5-HT3 受體拮抗劑Ondansetron可以用於治療化療引起的嘔吐,並立即納入常規腫瘤學的治療。針對預防接受高度致吐化療的患者因化療引起的嘔吐,Ondansetron與dexamethasone的止吐方案被發現優於大劑量的metoclopramide與dexamethasone的止吐方案,並且具有更能接受的副作用特徵。

讓陳駿逸醫師話說人類1甲子是如何對抗化療引起的嘔吐 閱讀全文 »

面对化疗引起的突破性恶心呕吐 问问专家们该怎么办?

接受化療時 容易發生嘔吐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年齡: 年輕人較易嘔吐。 性別: 女性較易嘔吐。 酒精攝取: 酒喝得少的人較易嘔吐。 曾經有化療嘔吐的經驗: 預測延遲性嘔吐最重要的是對化療引起的急性嘔吐控制不良, 有急性嘔吐經驗的病人較容易發生延遲性嘔吐, 因此所有預測急性嘔吐的危險因子都適用於延遲性嘔吐。 焦慮(Anxiety)。 嚴重副作用的預期(Expectation of severe side effects)。 住院的室友經驗噁心和嘔吐。 積極程度(Motivation level)。 活動狀態(Performance status)。 化療前進食。 化療前睡眠不足。 懷孕期間嚴重嘔吐。 容易暈車或 暈船(Susceptibility to motion sickness)。 別忘了, 化療是否容易發生嘔吐,不是只有病人體質的因素,你給的化療是甚麼才是最重的因素。

接受化療時 容易發生嘔吐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閱讀全文 »

—Pngtree—medical needle 4637252 1

有哪些中醫的方法有助於緩和化療期間的噁心嘔吐?

根據2018年醫學期刊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的研究指出,接受化療期間有助於緩和噁心嘔吐的中醫方劑有: 半夏瀉心湯 香砂六君子湯 旋覆代赭石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參苓白術散 枳實消痞丸 附子理中湯 加味半夏厚朴湯 小半夏湯 人參及其加工藥材紅參,經典的健脾益氣中草藥,具有補元氣的功效。最近,Kim 等人進行了一項比較性研究去測試人參的止吐作用。在這項研究中,以建立順鉑治療雪貂之噁心和嘔吐模型;用紅參提取物預處理,發現紅參以劑量依賴性方式可以顯著減少雪貂的嘔吐和噁心,表明人參可用止吐劑的可能潛力。其他研究證實了人參在順鉑誘導的大鼠異食癖模型中的止吐作用,幷確定人參皂甙和人參的非皂甙部分均具有顯著的止吐功效。 西洋參,是北美和亞洲地區的傳統草藥。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發表的多項研究證實西洋參對於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有止吐作用。Mehendale 等人證明西洋參漿果提取物和人參皂甙,即西洋參的抗氧化成分,可能是西洋參潛在的止吐有效部位。體外實驗進一步闡明了人參皂苷的止吐作用,包括總皂苷、人參二醇皂苷部分、人參三醇皂苷部分、人參皂苷Rb1和人參皂苷。西洋參的止吐作用已在大鼠異食癖模型和雪貂嘔吐模型中得到證實。但還需要在更多的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中進行進一步研究。 黃芩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常用於清熱利濕。最近,一些研究證明了黃芩對化療期間有助於緩和噁心嘔吐的作用。雖然黃芩的止吐作用已在大鼠異食癖模型中得到證實,但其潛在的止吐機制仍不清楚。 靈芝是一種常見的滋補中草藥,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抗腫瘤功效。 最近在順鉑誘導的大鼠異食癖模型中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靈芝對於化療誘發之噁心嘔吐具有良好的止吐作用。 此外,靈芝多醣對順鉑誘導的小鼠異食癖行為有顯著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優於西醫的止吐藥。 儘管進行了動物研究,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止吐機制和臨床止吐功效。 葡萄籽 曾經是葡萄加工業的廢物,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對預防化療誘發之噁心嘔吐具有潛在的止吐作用。在順鉑誘導的大鼠異食癖模型中,證實了葡萄籽提取物(一種廣泛使用的抗氧化膳食補充劑)的止吐作用。在這項研究中,測試了三種葡萄籽提取物,其五種主要抗氧化成分的百分比組成不同,即沒食子酸、兒茶素、表兒茶素、原花青素 B2 和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與順鉑處理相比,所有三種葡萄籽提取物的給藥均在不同程度可以減輕順鉑誘導的

有哪些中醫的方法有助於緩和化療期間的噁心嘔吐? 閱讀全文 »

—Pngtree—peanut vector hd photo 1775555

中藥花生衣 為何可以緩解抗癌治療導致的血小板減少?

很多人知道化療會引起白血球、血小板低下;其實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大範圍放射治療或是癌細胞進入骨髓,同樣也可能造成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下。 其實不少中藥可以幫助提升白血球、血小板;例如補氣血的中藥,像北黃芪、黨參、人參、當歸、雞血藤、熟地等,病患可以商請專業的中西醫癌症都精通的專家,按照病情配合抗癌症治療的使用。另一方面,良好飲食也非常重要,不可輕視。 花生衣(Arachis hypogaea Linn.),又稱花生皮,指花生種子外表面的那層紅色(或黑色)種皮。花生是落花生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落花生的果實爲莢果,果殼的顏色多爲黃白色,也有黃褐色。花生果殼內的種子通稱爲花生米或花生仁,由種皮、子葉和胚三部分組成。種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生衣的顏色爲淡褐色或淺紅色。 花生衣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並有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臨床上有廣泛的套用。食用方法以煮為佳。 中醫理論認為,“脾統血”,氣虛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紅衣正是因為能夠補脾胃之氣,所以能達到養血止血的作用,這在中醫上講叫“補氣止血”。 花生紅衣能夠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增加血小板的含量,改善血小板的質量,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機能,促進骨髓造血機能。 花生衣煲水可以提升血小板,是癌症病人之間口耳相傳的食療。但煲花生衣也有一點學問,花生衣不少有效成分都是水溶性和揮發性,若在煲之前浸洗太多,或煲的時間太久,有效成分會流失。所以,一般建議煲30分鐘已是上限。 而花生衣真能增加骨髓的血小板造血能力嗎? 真的能夠達到補脾胃之氣,養血止血的作用嗎?真的可以減少化療導致的血小板減少嗎? 一項發表於2017年的Th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之研究,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篇研究是由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研究生院細胞生理化學系所發表的。 研究者報告了花生皮的萃取物對血小板生成的新生化活性。 花生皮來源於 Arachis hypogaea L.,是一種用於治療慢性出血的中藥。過去研究已經證明口服花生皮的萃取物會增加小鼠的周邊血小板的水平。最近,研究團隊用一種液體培養系統,可用於研究人類 CD34+ 細胞的巨核細胞生成和血小板生成。在該液體培養系統中,花生皮的萃取物可以增強 CD41+/DAPI- 細胞(血小板)的形成,但對 CD41+/DAPI+ 細胞(巨核細胞)的形成或 DNA 含量沒有影響。

中藥花生衣 為何可以緩解抗癌治療導致的血小板減少? 閱讀全文 »

狗的1种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概述狗的1種乳癌: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IMPC) 是一種罕見的乳癌類型,具有淋巴血管擴散的偏向性,導致許多這類患者出現臨床腋下淋巴結陽性擴散的疾病。 微乳頭狀癌的腫瘤常常比較大、細胞惡性度的組織學分級較高和明顯較高百分比的腋下淋巴結陽性擴散存在。 與其他類型的乳癌相比,IMPC常見為荷爾蒙的受體和 HER-2 受體會呈現陽性。IMPC 可以純粹微乳頭狀癌的形式出現,或者更經常微乳頭狀癌混合非特異性類型 (NST) 癌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 最新數據表明,微乳頭狀癌與其他組織學亞型乳癌具有一致的生存率,但有效的手術治療通常需要擴大手術的切緣和術前腋窩淋巴結的精確分期,因為微乳頭狀癌之淋巴結侵襲和局部復發率比較高。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是一種罕見的、獨特的乳癌組織學亞型。 Fisher 等人在 1980 年首次描述了這類的乳癌,直到 1993 年 Siriaunkgul 等人才降其歸類為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雖然乳微乳頭組織學結構在所有乳癌的發生率為 2-8%,但多是純粹的微乳頭癌不常見,約佔乳癌的 0.9-2%。該病的平均診斷年齡為 50-60 歲,主要見於女性,僅少數男性被報告。它具有明顯的病理形態,由具有顆粒狀或嗜酸性細胞質的中空細胞簇組成,呈現假乳頭狀的排列,沒有纖維血管核心,呈現“由內向外”的排列,管腔細胞表面為最外層。 由於構成這種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具有組織學模式的眾多特徵,臨床上既難以捉摸又具有侵略性。與目前診斷最多的乳癌類型-浸潤性導管癌 (IDC) 相比,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是傾向於呈現為可觸摸的到的腫塊,通常腫瘤更大和惡性度更高;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另一個特別麻煩的方面是具有淋巴血管侵犯的發生率相對增加,常出現癌性栓子和臨床陽性的腋窩淋巴結轉移,這些特徵自然讓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會改變手術和術前或術後的輔助治療方案。 Lewis 等人進行的一項有 865位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病例的研究,報告稱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有75.3% 的病例中表現為 Luminal A,14.8% 為 Luminal B,4.7% 為HER2豐富型,5.2% 的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為三陰性。然而,大多數研究發現,當使用基因組測序,而不是單獨病理染色時,微乳頭狀癌往往屬於 Luminal B 類。雖然乳腺

概述狗的1種乳癌: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Breast Carcinoma) 閱讀全文 »

—Pngtree—human body vital organs lungs 4426868 1

非小細胞肺癌帶有EGFR 基因外顯子20突變患者 該如何治療?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醫學簡稱EGFR)是台灣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突變的位置通常發生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外顯子(exon 20)18至21。其中以外顯子19的缺失性突變(醫學簡稱EGFR 19del)以及外顯子20的點突變(醫學簡稱EGFR L858R)最為常見。 又有2%-3%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是帶有EGFR 基因外顯子20出現插入性的突變,是EGFR 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第3常見的突變點 而EGFR 19del與L858R的突變,堪稱是經典的EGFR突變,患者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時,臨床上都會有顯著改善。也就是說,這兩個類型的患者以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疾病緩解和治療預後。但對於這兩者之外的非經典突變患者,EGFR 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則是出現高度的異質性。目前,非經典EGFR突變中,已經獲得美國FDA核准的是EGFR出現 S768I、L861Q和G719X突變可以使用afatinib;EGFR外顯子20插入性突變可以使用EGFR/MET雙特異性抗體amivantamab以及小分子藥物mobocertinib來治療。對於其他的EGFR非經典突變的患者,目前FDA還沒有核准任何確定有效標靶治療藥物,部分這類患者目前是需要直接使用化療。 而具有EGFR外顯子21插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對於化療、免疫、化療加上免疫、對EGFR標靶、化療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療的治療效果都是非常有限,患者的治療需求遠遠無法被滿足,預後較差,EGFR外顯子21插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已經成爲肺癌診療領域上的一大挑戰。

非小細胞肺癌帶有EGFR 基因外顯子20突變患者 該如何治療? 閱讀全文 »

非小细胞肺癌第四代EGFR靶向药物 BLU-945与BLU-701

非小細胞肺癌第四代EGFR標靶藥物 BLU-945與BLU-701初秀肌肉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醫學簡稱EGFR)是台灣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突變的位置通常發生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外顯子(exon 20)18至21。其中以外顯子19的缺失性突變(醫學簡稱EGFR 19del)以及外顯子20的點突變(醫學簡稱EGFR L858R)最為常見。 而EGFR 19del與L858R的突變,堪稱是經典的EGFR突變,患者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時,臨床上都會有顯著改善。也就是說,這兩個類型的患者以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疾病緩解和治療預後。 有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EGFR 標靶藥物治療,現在有無第三代EGFR 肺癌標靶藥物呢?效果如何? 肺癌EGFR標靶藥物的出現,使得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進入了精準標靶治療時代。自2002年第一代EGFR 標靶藥物gefinitib上市以來,短短二十年時間,EGFR 標靶藥物已經到了第三代,發展速度雖然遠不如iphone,但患者的生存時間因而得到了延長,EGFR 標靶藥物治療的範圍也從晚期肺癌前移至早期肺癌術後的輔助和術前新輔助治療,但晚期肺癌使用EGFR 標靶藥物治療會有抗藥性的問題一直是個無可避免的臨床年提。目前,EGFR 標靶藥物治療有抗藥性後,特別是第三代標靶藥物osimertinib,此時患者接受的後續治療大多只能使用含鉑雙藥地化療,但控制有效的時間是有限的,僅有4~5個月。如何進一步延長這部分患者的控制有效的時間和總生存期,是臨床醫師和科學家們高度關注的焦點。 近幾年來,包括BLU-945在內的多款第四代EGFR 標靶藥物陸續開發,爲EGFR 標靶藥物治療抗藥性問題的解决帶來了新希望。鑒于臨床前的研究數據顯示四代EGFR 標靶藥物BLU-945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開發藥廠Blueprint公司相繼地進行了一系列BLU-945的臨床研究,於AACR2022年年大會上公布了BLU-945最早開起的臨床研究,SYMPHONY臨床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出這個新的四代EGFR 標靶藥物對於解決EGFR 標靶藥物治療抗藥性問有著令人振奮的療效。 臨床試驗SYMPHONY是一項針對過去已經接受過EGFR 標靶藥物治療的轉移性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早期研究,該研究目的在評估BLU-945單藥以及BLU-945合併第三代標靶藥物osimertin

非小細胞肺癌第四代EGFR標靶藥物 BLU-945與BLU-701初秀肌肉 閱讀全文 »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2022年會報告讓BRAF V600E突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更明確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2022年會報告 讓BRAF V600E突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更明確

癌症治療領域極負盛名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2022年年會中,Scott Kopetz教授,口頭報告了其研究團隊,根據名為BEACON臨床試驗結果, 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晚期大腸直腸癌因為藥物治療產生的獲得性抗藥基因組機制的研究探索成果,該項研究之結果有望可以協助這部分患者,更好地指導其後續的治療。 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晚期大腸直腸癌在晚期腸癌中的發生率大約是8%,是預後不良的代表,與高年齡患者、女性、腫瘤原發於右半大腸、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等因素有相關性。且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晚期大腸直腸癌疾病進展快、對化療反應不佳,所以一直是臨床治療上的難點和研究的熱點之一。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2022年會報告 讓BRAF V600E突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更明確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