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20231019 1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05集:補充維他命D在對的人 有望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率1.5倍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05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補充維他命D在對的人 有望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率1.5倍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GQSlq7SfDwU 2023年10月19日晚上12:00 開始 在具有抗癌免疫系統的患者中,補充維他命D能使消化道癌(包括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1.5倍以上,但這一作用在有抗癌基因p53突變患者才會看到。因此,在這群對的人身上,透過補充維他命D改善本身的維他命D狀態,可能是提高癌症尤其是消化道癌包括結直腸癌存活率的有效策略。     Urashima 等人於2019 年發表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性的臨床試驗的結果,該試驗探討了每天補充維他命D3 2000 IU 長達 8 年的時間,是否可以改善消化道癌症患者無復發存活率;但根據這項臨床試驗的結果,作者得出以下的結論,補充補充維他命D3並不會提高消化道癌症患者的 5 年無復發生存率。   而在2023年的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上,Kanno 等學者報告了該項臨床試驗的事後亞組分析。 他們評估具備有抗癌基因p53突變的亞組患者,該亞組定義為病患血清中抗p53 抗體呈陽性,並且透過免疫組織化學在超過99% 的癌細胞上有p53 的核積聚,這被認為是p53 錯義突變的生物標誌物。 與安慰劑組相比,具有可檢測到的血清抗 p53 抗體患者如果每天接受維他命D3 2000 IU 治療的患者,其癌症復發或死亡率可以顯著改善2.5 倍以上,並且可以因此降低 27% 的癌症復發或死亡率絕對風險。對於那些沒有 抗癌基因p53突變的的患者,每天服用維他命D3 2000 IU 對 5 年的無復發存活率上則沒有任何顯著的幫忙。     第一項研究,發表於1916 年,首度發現陽光照射(維他命D狀態改善的替代指標)與癌症風險降低之間存在著關聯性。之後大量的其他研究也發現,生活在高緯度地區(日照時間較短),反而與癌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在20 世紀90 年代,在美國也觀察到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與平均每日太陽照射量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隨後,一項為期 8 年的前瞻性的病例對照研究也觀察到,血清 25-羥基維他命D 或 25(OH)D 的水平高於 20 ng/mL 的人,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會降低 3 倍。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和其他臨床研究也觀察到,維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05集:補充維他命D在對的人 有望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率1.5倍 閱讀全文 »

2023090403 1

CIK細胞療法 有望成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選項

過繼性的免疫細胞療法是治療不同類型癌症的一種新方法。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CIK) 細胞,具備有不受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限制的抗腫瘤效應的CD3 + T 淋巴細胞,可以透過使用抗CD3 抗體、介白素2 (IL-2) 的刺激,於離體外擴增周邊血液單核細胞的生成。   CIK細胞的細胞毒殺性主要取決於NKG2D與其配體在腫瘤細胞上的結合。以及穿孔素介導途徑的進展。   CIK細胞比起淋巴激素激活的殺手細胞(LAK),或是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TIL),CIK具有更高的細胞增殖率和更強的抗腫瘤活性,在實體癌症的治療中具有更大的潛力。 CIK 細胞已在各種類型的實體癌症和血液惡性腫瘤中進行了測試。  

CIK細胞療法 有望成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選項 閱讀全文 »

2023082901 1

MSS/pMMR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迄今重要的進展整理

中文所稱的微衛星穩定者(MSS)與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過去認為是癌症免疫治療的禁區。   人類錯配修復基因(MMR基因)經過轉錄翻譯後,可以製造出相應的錯配修復蛋白,如果任一MMR蛋白表達缺失,會進而造成細胞的錯配修復功能缺陷,則對DNA複製過程中的鹼基錯配喪失修復功能,而造成堆積,終究導致微衛星狀態不穩定(MSI)的發生,約15% 的大腸直腸癌是經由MSI途徑引發的。   MSI分為高度不穩定(MSI-H)、低度不穩定(MSI-L)和穩定(MS-S);而MMR分為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和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dMMR等同于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pMMR則等同于微衛星低度不穩定(MSI-L)或微衛星穩定(MSS)。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逐漸成為治療許多轉移性癌症患者的重要選擇,並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尤其是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特殊癌症患者,可以作為治療MSI-H/dMMR的實體癌症的第二線或第二線以後的治療。而美國FDA已經核准癌症免疫治療中的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的 pembrolizumab可以作為治療MSI-H/dMMR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一線以及第二線或第二線以後的治療。   然而,MSI-H/dMMR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的占比,大約只有5%;而大多數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都屬於微衛星穩定型(MSS)或是pMMR,其對於單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之治療反應很不好。這主要是歸因於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先天上就有原發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抗藥機制,包括有其體內CD8+ T細胞對免疫原性的識別性較低、抗原呈遞機制有缺陷、固有免疫抑制致癌的通路本來就是過度表達,以及腫瘤微環境中有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等。   MSS或是pMMR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通常被歸類為對免疫治療反應冷淡的“冷腫瘤”,目前針對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主要會採用“聯合治療的策略”,來提高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在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患者中的療效。希望能夠藉由“聯合治療的策略”將“冷腫瘤”轉化為對免疫治療反應熱烈的“熱腫瘤”,或是透過過鑑別出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的”天選之人”,具備有對於免疫療法獲益的潛在分子生物標記物,而能夠藉此提高免疫治療的效果。

MSS/pMMR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迄今重要的進展整理 閱讀全文 »

20231203 1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13集首播公告:MSS/pMMR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迄今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整理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13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MSS/pMMR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迄今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整理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pwEvaPoIcPc     2023年12月03日晚上12:00 開始 中文所稱的微衛星穩定者(MSS)與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過去認為是癌症免疫治療的禁區。   人類錯配修復基因(MMR基因)經過轉錄翻譯後,可以製造出相應的錯配修復蛋白,如果任一MMR蛋白表達缺失,會進而造成細胞的錯配修復功能缺陷,則對DNA複製過程中的鹼基錯配喪失修復功能,而造成堆積,終究導致微衛星狀態不穩定(MSI)的發生,約15% 的大腸直腸癌是經由MSI途徑引發的。   MSI分為高度不穩定(MSI-H)、低度不穩定(MSI-L)和穩定(MS-S);而MMR分為錯配修復功能缺陷(dMMR)和錯配修復功能完整(pMMR)。dMMR等同于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pMMR則等同于微衛星低度不穩定(MSI-L)或微衛星穩定(MSS)。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逐漸成為治療許多轉移性癌症患者的重要選擇,並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尤其是在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特殊癌症患者,可以作為治療MSI-H/dMMR的實體癌症的第二線或第二線以後的治療。而美國FDA已經核准癌症免疫治療中的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的 pembrolizumab可以作為治療MSI-H/dMMR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一線以及第二線或第二線以後的治療。   然而,MSI-H/dMMR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的占比,大約只有5%;而大多數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都屬於微衛星穩定型(MSS)或是pMMR,其對於單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之治療反應很不好。這主要是歸因於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先天上就有原發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抗藥機制,包括有其體內CD8+ T細胞對免疫原性的識別性較低、抗原呈遞機制有缺陷、固有免疫抑制致癌的通路本來就是過度表達,以及腫瘤微環境中有明顯的免疫抑制作用等。   MSS或是pMMR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通常被歸類為對免疫治療反應冷淡的冷腫瘤,目前針對這一類型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主要會採用聯合治療的策略,來提高現有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在這一類型的轉移

癌症治療新知戰情室 第13集首播公告:MSS/pMMR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迄今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整理 閱讀全文 »

20231202 1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73集 BRAF基因突變之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未來

陳駿逸醫師的”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73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BRAF基因突變之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未來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cS-9lwf8GM 2023年12月02日晚上20:00  開始 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佔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 8%-12%,是臨床和生物學上最具侵襲性的大腸直腸癌亞組,預後不好。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73集 BRAF基因突變之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未來 閱讀全文 »

20231125 1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72集 首播公告:由案例解析 來了解BRAF V600E突變大腸癌治療

陳駿逸醫師的”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72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由案例解析 來了解BRAF V600E突變大腸癌治療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cS-9lwf8GM 2023年11月25日晚上20:00  開始 BRAF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佔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 8%-12%,是臨床和生物學上最具侵襲性的大腸直腸癌亞組,預後不好。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72集 首播公告:由案例解析 來了解BRAF V600E突變大腸癌治療 閱讀全文 »

2023080901 1

美國FDA核准Lonsurf(朗斯弗)搭配bevacizumab可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美國FDA於2023年核准Trifluridine/tipiracil(朗斯弗,Lonsurf) 搭配bevacizumab (貝伐珠單抗, Avastin/癌思停、生物相似藥: Zirabev/力癌停、Alymsys/艾麥思、Onbevzi/安備咨),可以用於治療成人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這些患者過去曾經接受含有5-Fu(氟嘧啶類)、oxaliplatin(奧沙利鉑)和Irinotecan(伊立替康)的化療,抗VEGF的標靶治療,以及抗EGFR的標靶治療(若患者的RAS為野生型)。     2020年,預估全球有超過190萬人診斷患有大腸直腸癌,並有93.5萬人死於大腸直腸癌。所有癌症患者中,預估約每十位癌症患者就有一位因為大腸直腸癌而死亡。晚期大腸直腸癌的預後不良,五年生存率只有15%。    

美國FDA核准Lonsurf(朗斯弗)搭配bevacizumab可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閱讀全文 »

20230622 1

陳駿逸醫師談抗癌藥物截瘤達引起之手足症候群的處置方法及最新作法

手足症候群(Hand-foot syndrome,HFS). 又稱肢端紅腫症(Palmar-plantar erythrodysesthesia, PPE)為化療藥物常見之副作用,又稱為手足皮膚反應或掌足紅腫疼痛或化療引起之肢端紅斑。   手足症候群的徵兆: 輕度到中度的手足症候群症狀包括: 類似曬傷的發紅 腫脹感 刺痛或灼燒的感覺 觸痛或碰到時會很敏感 皮膚緊繃 出現厚厚的老繭和水泡出現在手掌和腳掌   重度的手足症候群症狀包括: 在皮膚上出現乾裂與脫皮屑 皮膚上出現水皰、潰瘍與瘡 非常疼痛 走路困難或很難用手來做事     可能引起手足症候群的化療藥物如: Fluorouracil (5-FU)、Capecitabine(Xeloda®,截瘤達)、Doxorubicin(Adriamycin®,)、Doxil(力得微脂體,lipodox)、 Cytarabine(Ara-C)、Sunitinib(Sutent®,紓癌特)及Sorafenib(Nexavar ®,蕾莎瓦)等。手足症候群之副作用經常會導致抗癌藥物劑量需要減少,有時甚至停藥,  

陳駿逸醫師談抗癌藥物截瘤達引起之手足症候群的處置方法及最新作法 閱讀全文 »

20231014 1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66集 首播公告:認識轉移性pMMR/MSS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66集 陳駿逸醫師YouTube首播公告: 認識轉移性pMMR/MSS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5w14x-lMhK4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66集 首播公告:認識轉移性pMMR/MSS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閱讀全文 »

20231007 1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65集 首播公告:認識dMMR/MSI-H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65集 陳駿逸醫師YouTube首播公告: 認識dMMR/MSI-H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1vTLHkjzQNM  

知癌防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第65集 首播公告:認識dMMR/MSI-H大腸直腸癌的免疫治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