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025 1

師法犬隻乳癌 有望帶動難治性乳癌的治療提升

文:癌症新觀點https://www.youtube.com/user/omegapeng 癌歸於好 陳駿逸醫師 基於犬隻和人類乳癌之間的臨床病理有相似性,而且醫學界已經提出將狗作為人類自發性乳癌的動物模型。所以更詳細地了解犬隻罹患侵襲性乳癌的自然病史和預後因素,將有利於設計以狗為人類乳癌模型的臨床前試驗,對於人類乳癌的發展與研究會有更多的協助。 法國的南特大西洋獸醫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的比較腫瘤學研究動物癌症模型(AMaROC)曾經研究了350頭自發性浸潤性乳癌的雌性犬隻的2年結局。 犬隻罹患類乳癌後進行乳房切除術後的總體生存期為11個月。乳房切除術後1年內,有41.5%的犬隻最後死於乳癌。通過多重因素分析,總體生存的重要預後因素包括腫瘤病理性直徑大於20 mm的 [HR 1.47],淋巴結擴散[HR 1.89],癌細胞高度惡性 [HR 1.32],雌激素受體(ERα)陰性[HR 1.39],高增殖指數(Ki-67) [HR 1.32]和EGFR缺失[HR 1.33]。 儘管該犬隻罹患乳癌族群的流行病學特徵與先前的一些研究報導大多一致,但該犬隻罹患乳癌族群特徵是診斷乳癌時年齡較大,對雌激素與黃體素受體的陽性率偏低,且Ki-67指數高於先前的研究報導所描述的。這些差異性可以歸因於排除了原位性乳癌,因為這類乳癌通常診斷出來的年紀較年幼,而且與浸潤性乳癌相比,原位性乳癌的雌激素與黃體素受體的陽性率更常見,這點很像人類乳癌。而且該研究的犬隻罹患乳癌族群的另一個特殊性,是該乳癌族群不存在任何HER2陽性。但是,先前研究犬隻罹患乳癌中,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描述了HER2陽性(使用多克隆A0485抗體或CB11克隆),而且此研究還透過外部陽性對照方式確保HER2表達不會被低估或高估,這是獸醫腫瘤學中很少採取的預防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在犬隻罹患乳癌中尚未發現HER2基因擴增,因此犬隻是否有HER2陽性乳癌的存在,目前仍不確定。 與人類乳腺相比,狗罹患侵襲性乳癌的自然病史要明顯短得多(本研究診斷後2年之乳癌相關死亡率高達54%),這可能與狗的預期壽命較短以及缺乏有效癌症治療有關,這種情況有利於在犬隻乳癌中開展臨床前試驗。預期給予特定藥物對犬隻乳癌會有重大意義的生存影響(包括第一線治療),而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延緩犬隻乳癌病情的進展。 到目前為止,法國的研究是犬隻罹患乳癌中最大的回顧性

師法犬隻乳癌 有望帶動難治性乳癌的治療提升 閱讀全文 »

019 1

第二意見癌症治療諮詢陳駿逸醫師 需要注意的事項

文:癌歸於好 陳駿逸醫師 更多衛教資訊 請至癌症新觀點https://www.youtube.com/user/omegapeng 個人在某疾病已獲得初次診療醫生的診斷後,可以向另外的醫學專家發起諮詢,獲得二次醫療診斷意見。歐美先進國家,第二意見諮詢已經行之有年,乃一種常見的醫療行為。癌症第二意見諮詢可以得到更多專業的看法,確保正確診斷治療。若您是癌症病人,已在其他醫院獲得診斷但尚未開始治療,或已在其他醫院就醫治療,希望安排至本院,或是想至本院諮詢第二意見時,您可以利用預約專線,由專業人員為您服務,及說明第一次門診相關所需文件及手續,以協助您安排本院門診事宜。 第二意見諮詢之前,先準備好您的:

第二意見癌症治療諮詢陳駿逸醫師 需要注意的事項 閱讀全文 »

017 1

借鏡參考 陳駿逸醫師談第二意見諮詢對於癌症病人的重要性

文:癌歸於好 陳駿逸醫師 更多衛教資訊 請至癌症新觀點https://www.youtube.com/user/omegapeng 一位從小即隨父親前往印尼打拼的林先生,歷經數次排華暴動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好不容易終於在雅加達有一番不錯的事業,也正陸續安排送到台灣念書且即將大學畢業的大女兒回來接班事宜,並且準備在今年滿65歲之際好好地享受退休生活。 心中如意算盤打的正響之餘,從去年初一直有血便的情形,剛開始以為是30年前的痔瘡宿疾又犯了,然而血便狀況一直沒有改善,甚至還出現了解便困難、疼痛,甚至大便形狀也變得如薯條一般的纖細。驚覺事態好像大為不對,於是在大女兒的堅持之下,遂遠渡重洋到台灣的大型醫院求治。 2016年9月初,該醫院檢查發現距離肛門口有一個至少3公分的腫瘤,經切片化驗證實為直腸腺癌,而且已經有直腸周圍淋巴結的擴散,該專科醫院的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建議當下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並且因為腫瘤過於靠近肛門,手術絕對無法保留肛門,而改採直腸照口排便,也就是終身都需要與人工肛門為伍。 “天啊!往後下半輩子都要沒有自己的肛門了。” “原本有點小兒麻痺的我,生活起居已經有點不方便,以後還要定時處理腸造口的便便,之後的日子該怎麼辦?” “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儼然榮登人生勝利組,沒想到最後落得沒屁眼的殘廢人生,心中很不服氣。” “台灣最好的直腸癌專家的做法,根本不是我想要的、能接受的;難道真的一定要拿掉肛門嗎?是否還是有其他的方法、其他國家的醫師,能夠讓我保留住肛門呢??” 林先生當下聽到台灣醫師給他的醫療建議,是要立馬奔向手術台,任由醫師取走他的肛門。頓時間他覺得宛若被判了死刑,心情從憤怒、否認很快地轉為失望、無助,但是家人和他最後還是不能接受台灣醫師的處置建議。此時印尼僑界友人剛好也有罹癌親友前往中國醫療的先例,從旁熱心協助。於是乎經由視訊軟體輾轉連絡上了中國腫瘤醫院的直腸癌專家,中國醫師認為此時給予介入性化療注射,應該有機會保留得住他的肛門。 “這個方法是我還能接受的”,林先生嘀咕著。 其實中國醫師的處置建議,壓根了完全符合林先生的期待,保留肛門是他當下最想要的目標。雖然自己是福州人,然而中國醫院的所在地,他可是完完全全的生疏。 家人正在猶豫照護上的方便性,再加上全家5口都要一起前往中國。 此時林先生骨子裡過去那飄洋過海、冒險犯難且不服輸的精神湧然出現,立

借鏡參考 陳駿逸醫師談第二意見諮詢對於癌症病人的重要性 閱讀全文 »

015 1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建議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中位存活期是比較短,平均為12至15個月。 對於大多數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都屬於不可切除的復發性/轉移性疾病,目前建議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卡鉑和太平洋紫杉醇)。對於荷爾蒙治療敏感性之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會考慮荷爾蒙治療治療,通常以黃體素為基礎的治療。 2019最新建議的治療方向如下: 荷爾蒙治療 低惡性度、ER陽性患者最有可能從荷爾蒙治療中獲益。雖然一些較老的隨機研究表明術後輔助荷爾蒙治療治療中使用黃體素沒有顯著獲益,但在治療轉移性疾病的第一線治療中荷爾蒙治療是有效的。常用治療方案包括單用黃體素和交替使用tamoxifen和黃體素。在沒有化療且未經生物標記物選擇的患者中,tamoxifen和黃體素交替使用可達27%到33%腫瘤控制率。GOG 119,Megestrol Acetate與tamoxifen交替使用的2期臨床試驗發現,ERα表達與否是荷爾蒙治療反應的最強決定因素,而PRα和β與治療應答無關。 化療

復發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建議 閱讀全文 »

011 1

癌症是一種基因突變、免疫監察失靈所造成的疾病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首先讓我們定義,甚麼叫癌症(Cancer)。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癌症是一種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以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血液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癌症是一種基因突變、免疫監察失靈所造成的疾病 閱讀全文 »

009 1 1

深黯癌性 知癌而後防癌 事半功倍

如果你有機會問那些再做化療、放療、免疫、標靶藥物治療的癌症患者。他們許多人都會告訴你,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他們可以時光倒轉,可以知道如何預防癌症,他們絕對會選擇要預防,因為治療癌症問題多多。   談如何預防癌症之前? 讓我們先了解癌症形成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基因突變。當然人有失手 馬有失蹄,連”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人無”,基因在執行任務時候,難免會出錯,但是身體自己有一套調控機制可以盡量來修正這一類的失誤。   但是如果有有些外來的事件,也就是致癌物質不斷入侵體內,反覆造成體內的慢性發炎,不斷地挑戰細胞的保護調控機制,終有一天,會有可能讓基因的序列失去原本正常排列,產生致癌性的突變。   大家都聽過“病從口入”,與普痛疾病的預防一樣,所以預防癌症的第一步,預防致癌物質入侵體內,絕對是防癌最重要的起手勢。   在醫學上,我們會將致癌物質,根據性質分成生物性致癌物質、化學性致癌物質、物理性致癌物質這3大類。   而生物性致癌物質又可以歸類為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感染4個部分。   幽門桿菌或稱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細菌,一旦感染進駐人體後,就會「陪伴」宿主一生一世。它們經常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更可怕的是,他們更是胃癌的元凶,所以有慢性胃發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時候,如果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要積極治療,免得日後留下禍患造成胃癌。   而病毒性致癌物質,像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這樣會引起肝癌風險增加。   像是淡水魚生魚片上有時候會有中華肝吸蟲的寄生蟲,不慎吃下了,會造成膽囊慢性發炎,就有可能造成膽囊癌風險增加。中華肝吸蟲介紹(學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是一種可寄生在人類膽管和膽囊的吸蟲,以膽汁為食,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計有3000多萬人受到感染,且多為東亞和東南亞的河川地區居民,患者可能有黃疸、腹瀉、或其他肝膽病變。   慢性感染會增加得到膽管上皮細胞癌的機率。因而使病患體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現腫塊、黃疸和腹水。目前,沒有人知道慢性病患為何會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香港的一個臨床研究顯示,那些患上膽管上皮細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時患上中華肝吸蟲的病。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計為6.5個月。   生魚片向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重要一景。依照魚種,生魚片可簡單分為

深黯癌性 知癌而後防癌 事半功倍 閱讀全文 »

007 1 1

聞癌色變 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文: 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電影都說”罹癌後,鐵定要死” 因為不論是2018年臺灣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是快20年前的韓劇”藍色生死戀“,這些一生必追劇的劇情中,故事的主角都罹患了血癌,而且最後鐵定會死、罹癌後無論愛情怎麼賺人熱淚,主角都是鐵定要死。 其實正解是目前血癌存活率高達7成以上。 打化療 會吐到要死? 許多韓劇、日劇、陸劇,一再上演的劇情都描述了主角罹癌後,打化療一定會嘔吐,而且吐到要死。

聞癌色變 我們該怎麼面對呢? 閱讀全文 »

005 1 1

重量訓練由運動防治癌症大戲的跑龍套 漸漸成為男主角

文:癌歸於好 陳駿逸醫師 定期進行重訓可以改善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並且可以直接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根據證據,定期進行重訓對於慢性疾病風險的獲益與耗氧性運動相當,甚至更好。但是,目前國際運動指南都強調要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或是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可以降低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但是重訓在總體健康方面的作用,目前還未被重視。   鑑於肌肉質量越少、肌肉力量越差的癌症患者,存活率越差;所以強化肌肉質量,不只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減少癌症的復發。也就是肌肉質量和強度與癌症死亡率成反比。   雖然定期進行體能鍛煉,也就是規律性且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減少死於癌症的風險以及改善癌症預後。Stamatakis等人使用來自英格蘭和蘇格蘭健康調查的數據,研究包括80,000名30歲以上的成年人,發現每周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果再加上每周至少兩次重量訓練,更可以降低癌症死亡風險高達34%;而只做有氧運動方面則沒有任何明確的好處,重訓確實對癌症特異性死亡率,癌症復發率和全因死亡率,都具有保護作用。

重量訓練由運動防治癌症大戲的跑龍套 漸漸成為男主角 閱讀全文 »

008 1

抗癌有精準營養御守 生命向前走

文:癌症新觀點/話聊俱樂部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療程順利與否 營養和體力是關鍵。抗癌作戰中,有決心雖然很重要,不過本身也要有耐力、有體力,也才會越來越有信心,來完成一連串的比賽。 老祖宗的抗癌策略:”扶正才能祛邪”。 扶正,培養好自身的體力,持續地維持良好的營養,體力、免疫力、生活品質才會有最佳狀態。如此才能達到   祛除癌症 的最終目的。癌症病患出現營養不良的時候,會造成手術之後的併發症增加,增加感染等併發症,增加住院的天數,造成病患沒有辦法忍受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降低癌症治療的反應,降低生活品質,增加死亡率等等。

抗癌有精準營養御守 生命向前走 閱讀全文 »

—Pngtree—office development calendar planning 5304244

抗癌養生的《10周健康》計劃(Healthy 10 Challenge)

文:癌症新觀點/話聊俱樂部 陳駿逸醫師 《10周健康》計劃-Healthy 10 Challenge是一個協助你抗癌養生的飲食運動訓練計畫。世界權威癌症防治機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爲了降低患癌風險,同時為了延長癌症患者生存時間,並且提高抗癌生活品質,曾經就飲食、營養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提出了十大建議,堪稱是迄今爲止最全面的防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 不過,大家都知道”知易行難!”要想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絕對無法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能否長期堅持貫策執行這種被建議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健康生活方式可否達到防癌、抗癌目的的一個主要關卡。爲了幫助民眾通過這種關卡,協助有需要的癌友可以很順利地建構起健康的生活習慣,癌症研究所於是發起了一項名爲《10周健康》的計劃(Healthy 10 Challenge), 希望透過這項爲期10周的飲食和運動計劃,經由每周設定克服不同挑戰的步驟,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力量地去對抗癌症。如果您正在爲了如何培養抗癌的飲食運動的健康生活習慣而苦惱,不妨從這份10周健康生活的訓練計劃開始。 以下是抗癌養生的《10周健康》計劃(Healthy 10 Challenge)的內容: 第1周~打造更健康的餐飲內容 在第1周,至少這周要有5頓餐飲上遵守”2/3-1/3餐飲”的原則。也就是那頓餐飲中至少要有1/3的食材是抗癌、健康、能保持健康體重的植物性食物。 第一周健康計劃的原則是:用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等五顔六色的植物性食物,來填滿1/3或更多的餐盤。因為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其他被稱爲植物化學物質的天然物質,有助于人們保持健康,增加抗癌免疫力。而動物性食物,如家禽肉品、海鮮、瘦肉、雞蛋和乳製品,則只佔了每餐餐飲份量的1/3份量,或是更少。 這個“2/3-1/3餐盤”的原則,不是偏好某一種飲食,而是一種可以每天控制肉類的食物份量,並且確保更多的植物性食物進入你的飲食清單,用來預防癌症的方法。 第2周~開啟多走動的生活模式 第2周起,開始增加5-10分鐘的運動時間或多走500-1000步。

抗癌養生的《10周健康》計劃(Healthy 10 Challenge)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