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治療

2025030303 1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在體外細胞毒性試驗和裸鼠異種移植模型的研究,先使用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而後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如此對肝細胞癌 (HCC) 的治療效果為何?   根據淋巴細胞亞群的特異性 mRNA 特徵進行了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抑制PD-1可以增強了DC-CIK細胞的抗癌作用,優於單用DC-CIK細胞,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 PD-1抑制劑還能夠誘導更有效的免疫細胞浸潤腫瘤。   回輸樹突狀細胞刺激的 CIK(DC-CIK)細胞前,先行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 ,如此可以增強其在體外和體內對肝癌的抗腫瘤殺傷能力。   PD1/PD-L1傳遞免疫抑制的訊號路徑,可以對抗癌之免疫反應進行負面的調節。相當一部分的DC-CIK細胞會表達出PD-1,且肝癌細胞的PD-L1表達也讓肝癌可以逃脫免疫撲殺的機制。且當DC-CIK細胞表達出PD-1的蛋白,反而會讓DC-CIK細胞死亡並失去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所以當我們阻斷 DC-CIK 細胞上的 PD-1或PD-L1,就有機會挽救垂死的DC-CIK 細胞、並且促進其增殖和存活,且不會因此產生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所衍生的副作用,如此可以具體地去增強 DC-CIK 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再者,先使用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去預先處理DC-CIK 細胞,會讓回書到體內的DC-CIK 細胞更能夠延長其存活的時間,且能夠擺脫DC-CIK細胞出現耗竭的狀態,並助其更有效地可以遷移到腫瘤部位,顯著減少癌細胞的遷移。

PD-1或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如何強化DC-CIK細胞療法織成效? 閱讀全文 »

2025030302 1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將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給予DC-CIK細胞治療合併或不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晚期肝癌患者患者分為 (A):對照組(口服標靶藥物sorafenib)和 (B):實驗組(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治療)。   每 4 至 8 週對患者進行一次追蹤。記錄每個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不良事件。   樹突細胞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抗原處理後展示給免疫系統的其他白血球細胞,是一種抗原呈現細胞;『樹突狀細胞』目的在逆轉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無知,來糾正免疫反應沉默。   為此,我們取出腫瘤的 “危險信號”,也就是腫瘤抗原,直接將抗原記憶在患者的DC上,再回輸體內。如此人體就不會再受到癌症的蒙蔽,可以順利辨識出癌細胞的抗原呈現,並活化T細胞來毒殺腫瘤細胞,進而消除攜帶抗原的癌細胞,而不傷害到自身細胞。這就是施打DC來誘導免疫記憶的治療理論。 樹突細胞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 (DC-CIK) 同樣地也會發揮抗腫瘤的活性,DC-CIK細胞治療其源自於 DC 和 CIK 的功能。 DC-CIK細胞可以辨識病原體後能夠活化免疫功能,CIK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殺死腫瘤細胞。 DC-CIK治療則是利用DC和CIK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DC-CIK細胞治療合併標靶藥物sorafenib於肝癌之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227 1

細胞治療醫師看外泌體臨床應用的發展性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外泌體是各種細胞類型所分泌的小型之膜結合囊泡,因其臨床應用的潛力而受到廣泛關注。外泌體的直徑為 30 至 100 奈米,外泌體透過在細胞間轉移蛋白質、脂質和 RNA ,讓其在細胞間通訊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外泌體臨床應用及關注的領域包括再生醫學、癌症治療、基因治療和疾病診斷生物標誌物。外泌體廣泛臨床應用在再生醫學中,由於外泌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在癌症治療中,外泌體可以將治療劑直接遞送至腫瘤細胞。在基因治療中,外泌體作為基因傳遞的載體。亦可作為診斷生物標誌物,它們可用於診斷各種疾病。   雖然在外泌體生物學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臨床試驗證明了基於外泌體的治療的潛力,但目前如何將外泌體監管,包括外泌體的分離、純化和表徵的標準化之確定和驗證等,都是臨床應用的重大挑戰障礙。所以解決分離、純化和監管標準化方面的挑戰對於它們在臨床實踐中的成功應用至關重要。   外泌體是來自各種細胞類型(包括幹細胞、免疫細胞和癌細胞)所分泌的一種小的膜結合囊泡,這些微小顆粒的直徑在 30 到 100 奈米之間(圖)。

細胞治療醫師看外泌體臨床應用的發展性 閱讀全文 »

2025021802 1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台灣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高且嚴重威脅著台灣人的健康。儘管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後的復發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   對於肝癌術後進行輔助治療,希望藉此降低肝癌復發的風險,提高治癒率。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新型抗癌藥物的上市,更讓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為改善患者之預後帶來了新的希望。接下來會整理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術後進行輔助治療是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希望能於手術後進行輔助治療用來防止肝癌術後的復發。透過降低肝癌術後疾病復發的風險來提高治癒率,並降低患者的無肝癌復發率和提高總體的生存期。在理想情況下,所有癌症患者都能夠從輔助治療中受惠,但臨床實務上卻經常看到,即使接受了輔助術後治療,許多患者仍會面臨癌症復發的風險。這意味著僅僅只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可能可以從術後輔助治療中獲得更多的幫忙。   然而,術後輔助的治療經常是獲益與風險並存。在制定術後輔助治療方案時,有必要仔細權衡患者可以耐受的副作用,以及探討給病患實質上的助益又是為何。   近年來,肝癌術後輔助治療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就是STORM,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這是首個評估肝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的大型3期臨床試驗, sorafenib作為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研究結果在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的治療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為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在該試驗中,研究者將高復發風險之肝癌患者定義為腫瘤為多發、微血管侵犯、分化差等患者,並發現該類患者在接受肝癌手術切除或消融後輔助性給予sorafenib的治療後,雖然癌症復發率會有所改善,但並未顯著提高總體的生存期。  

關於肝癌術後輔助免疫治療之發展現況 CIK細胞療法有亮點 閱讀全文 »

2025021801 1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 (CIK) 細胞是一類異質性免疫效應細胞群,其終末分化 CD3+CD56+ 亞群具有混合 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樣表型的NK-T細報。 CIK 細胞較容易獲取、增殖率高且不會受到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去限制其抗腫瘤的活性,使其具有特別有利的特性,使其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過繼性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在體外和動物研究中,CIK 細胞對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均表現出相當大的細胞毒性。   過繼免疫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該治療是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利用受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統去識別並最終消滅腫瘤細胞。其中,特別是CIK細胞強調了人體免疫系統破壞癌細胞的天然能力,從而代表了過繼免疫治療領域之一種獨特的免疫療法,豐富了對抗癌症的治療方法。   而CIK細胞治療在臨床前實驗和動物腫瘤模型中表現出明顯的抗腫瘤活性。其技術簡單、培養成本低廉、且不受MHC限制的細胞毒殺性,有力地促進了其從臨床前實驗往臨床應用的轉變。因此,CIK 細胞很快就被用於針對各種不同腫瘤實體的臨床試驗。許多試驗也呈現出有價值的結果,因為 CIK 細胞療法改善了生活品質並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療法(CIK) 於血液癌症的應用 閱讀全文 »

2025021705 1

外泌體在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中的角色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潛在有效、且無與倫比的平台,其中以間質幹細胞(MSCs)最有前景,因為它們可以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並產生神經營養物質,至於幹細胞修復神經元損傷的確切過程尚不太清楚,而 MSC 所衍生的外泌體被認為在帕金森氏症治療中的應用,最具有爆發力。   來自內體複合物胞外囊泡,根據胞外囊泡的大小、貨物和來源,可以分為三類:外泌體、微泡和凋亡小體。在胞外囊泡中,外泌體是最小的群體;它們的大小為 30 至 150 奈米,可以透過離心從所有體液(如母乳、血液、尿液、羊水和滑液、腹水和胸腔積液)中提取出來。   外泌體可以由大多數細胞系分泌,包括神經元、免疫細胞、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並且外泌體具有與供體細胞相似的胞漿物質和磷脂雙層。而外泌體的脂質雙層膜,除了構成膜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之外,還參與目標細胞的吸收、融合等其他活動。例如外泌體的脂質雙層膜之磷脂醯絲胺酸(PS)由於其增強的靈活性而參與外泌體的發芽和融合。   外泌體包括來自細胞內區域(如質膜、內體途徑和細胞質)的特定蛋白質體集合。信使 RNA (mRNA) 和微小 RNA (miRNA) 也都存在於外泌體中,外泌體可以將遺傳訊息攜帶至目標細胞。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進行性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的 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最突出的特徵是黑質細胞減少和α-突觸核蛋白的積累,特別是在腦幹、脊髓和皮質區域。除了藥物治療帕金森氏症外,還可以考慮其他療法,例如手術、細胞療法和雷射療法。如前所述,miRNA 等核酸是外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研究發現,包括帕金森氏症在內的多種疾病,都涉及基因表現的改變,特別是在 miRNA 階段,所以外泌體產生的 miRNA 也被認為是可能帕金森氏症的診斷標記和治療藥物的標靶。   既然外泌體的定義是源自於間質幹細胞(MSCs)的奈米級顆粒,那麼人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實際上是以旁分泌的方式去介導間質幹細胞功能的介質。  

外泌體在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中的角色 閱讀全文 »

2025021401

口服節拍式化療搭配荷爾蒙治療藥物 可否成為轉移性乳癌患者的治療新選項呢?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節拍式化療(Metronomic Chemotherapy) 指的是使用化療藥物以低劑量(大約1/10~1/3最大耐受劑量)、定時且不停歇的持續給藥,利用其所達到之穩定的血中濃度達到控制腫瘤的效果,同時也降低了藥物的不良反應。   節拍式化療除了保留化療毒殺癌症的效果,也會藉由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抑制破壞免疫力的免疫壞分子,進而啟動免疫系統對腫瘤的監控,以及降低腫瘤基質的活化,來影響腫瘤細胞及腫瘤微環境,將癌細胞控制在「休眠」的狀態。   相較於傳統的化療是給予病人的化療藥物劑量,往往是以最高忍受劑量為基礎,並有固定的療程間斷期;而節拍式化學治療則以每天或每2-3天的間隔,投予低劑量藥物的方式,療程間斷期相對縮短許多。這種低劑量、定期、很短的時間內重複的給藥,有如鐘擺的規律,一拍一拍的擺盪方式,讓化學藥物不斷的投與,進而可以維持血液中固定的濃度,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如此進行更能有效抑制腫瘤幹細胞的生成,降低抗藥性及復發與轉移的機率。   現今癌症的治療模式正慢慢朝向「慢性病」的方向發展,節拍式化療在某些癌症病人可達到與正規化療相近的療效;對於一些完成標準癌症治療療成的病人,使用低劑量的節拍式化療進行維持性治療,有助於延緩疾病的惡化。   節拍式化療應用在晚期癌症病人,有機會讓症狀得到緩解,比較能顧及病人生活品質,而成為一種癌症治療的策略,節拍式口服化療的治療方式可以是使用單一種或2種以上合併的口服化療藥物,而節拍式口服化療可以結合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荷爾蒙治療藥物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等,甚至也與免疫細胞療法進行搭配。另外,節拍式口服化療也因為減少了針劑式化學治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與不方便性,而讓治療的期間可以延長更久,讓病人接受治療的服從性可以更好,   節拍式口服化療在諸如乳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與非小細胞肺癌等,已漸漸有相關的臨床試驗數據,研究結果顯示節拍式化療在這些癌種的領域上,具有一定的成效或安全性。但「節拍式口服化療」合併乳癌荷爾蒙治療藥物的效果,截至目前止,尚未有大型的隨機性之三期臨床試驗證明其功效。   而2025年1月發表於癌症臨床治療上,份量最重的臨床腫瘤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一項重要的三期臨床試驗MECCA,就試圖要探索這個問題。評估節拍式口服化療(ca

口服節拍式化療搭配荷爾蒙治療藥物 可否成為轉移性乳癌患者的治療新選項呢? 閱讀全文 »

2025020902

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成效

血液腫瘤科/癌症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根據CheckMate-8HW研究結果所披露: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第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之大腸直腸癌患者之成效。   對於dMMR的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由於該種腫瘤的高突變性,傳統的化療及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因此,新的治療方法的出現顯得尤為迫切。免疫療法的崛起與應用,為dMMR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徹底改變了他們的治療現狀。   於2025年參加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GI 2025) ,研討會於2025年1月23-25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舉行。   ASCO胃腸道(GI)癌症研討會是一個腫瘤學專題活動,旨在為胃腸道癌症護理和研究組織的成員提供科學和教育內容;為期三天的會議包含了食道、胃、胰腺、小腸和肝膽道、大腸、直腸和肛門等部位癌症的最新研究結果的發布。   2025年ASCO-GI大會上公佈的CheckMate-8HW研究結果被公佈,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這是一項隨機、開放標籤的三期臨床研究,評估了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對比單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以及對比化療(mFOLFOX-6 或 FOLFIRI 方案,±bevacizumab或cetuxiamab),用於第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之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療效。  

雙免疫藥物治療Nivolumab+ ipilimumab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成效 閱讀全文 »

2025011901 1 1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腸道益生菌能夠轉化人體無法直接利用的植物纖維素和多醣,進而影響消化、吸收、代謝和免疫等生理功能,且腸道益生菌與代謝疾病(例如肥胖、第2型糖尿病、脂肪肝)、消化系統疾病、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與憂鬱症等息息相關。於是,使用個人化腸道益生菌,可以正確且積極地調整腸道微生物相的多樣性,以及調整各菌種間的比例,來促進抗癌免疫力。   CIK(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是透過擴增週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產生,進而讓其具有天然的T 細胞受體(TCR)和自然殺手細胞的受體 (NKR),可以進行癌症識別功能的 T 細胞混合物。 CIK細胞療法已用於實體瘤和血液癌症。然而搭配個人化益生菌的使用,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例如: 腸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許多人可能都搞不清楚這是甚麼;但如果改稱其為”妙利散”,相信有許多人都知道。這是一支早在 1933 年由日本研發出的益生菌,其菌株命名為 CBM588。這支益生菌除了平時可用作維護腸道菌相健康以外,由於其對於抗生素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預防或緩解因為抗生素治療所引發的腹瀉問題。   另外,近來腦腸軸的觀念大行其道,臨床研究也發現丁酸梭菌與抗憂鬱藥物一同服用時,能夠有效緩解憂鬱症狀。更令人驚奇的是,同時使用丁酸梭菌可以大幅增加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率。在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臨床一期報告顯示,在腎臟癌4期的病人中,如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的反應率大約為 20%,符合一般的預期。但如果同時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加上口服腸道益生菌中的丁酸梭菌,能夠大幅地增加治療反應率至大約 6成以上。   發表在2024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醫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致力於探討腸道益生菌搭配CIK細胞治療,能否強化CIK細胞之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發生腹膜癌轉移和肝轉移的抗癌能力。該研究使用裸鼠之腸癌轉移腹膜癌變和腸癌肝轉移的平台,證明益生菌搭配CIK細胞治療,可以相較於單純只用一種CIK細胞或腸道益生菌療法,更為減少大腸直腸癌細胞發生腹膜轉移和肝轉移的出現。   也就是倘若CIK細胞療法,可以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經過自動化微流體生物晶片之嚴謹平台分析後,所客製化出的益生菌),可否更顯著地抑制大腸直腸癌細胞的生長、增

搭配個人化腸道益生菌 可否促進CIK細胞療法的抗癌效果?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