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15集:Alectinib 用於ALK基因突變肺癌的第一線成效 來自ALESIA研究報告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15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Alectinib 用於ALK基因突變肺癌的第一線成效 來自ALESIA研究報告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FhLtW8zhHEg 2023年11月28日晚上12:00 開始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15集:Alectinib 用於ALK基因突變肺癌的第一線成效 來自ALESIA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15集YouTube首播公告: 題目: Alectinib 用於ALK基因突變肺癌的第一線成效 來自ALESIA研究報告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FhLtW8zhHEg 2023年11月28日晚上12:00 開始
華佗精準醫療論壇 第015集:Alectinib 用於ALK基因突變肺癌的第一線成效 來自ALESIA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
1.適用於ALK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1)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3個月為限,每3個月需再次申請。 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以及符合本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5B規定之ALK突變檢測報告。 III. 再次申請時並需附上治療後相關臨床資料,如給藥4週後,需追蹤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評估療效,往後每4週做胸部X光檢查,每3個月需追蹤其作為評估藥效的影像(如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若病情惡化即不得再次申請。 (2)Brigatinib與alectinib、ceritinib、crizotinib、lorlatinib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時,僅得擇一使用,除因病人使用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耐受不良之情形外,不得互換。
1.適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1)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每三個月需再次申請。 (2)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以及符合本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5B規定之ALK突變檢測報告。 (3)再次申請時並需附上治療後相關臨床資料,如給藥4週後,需追蹤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評估療效,往後每4週做胸部X光檢查,每3個月需追蹤其作為評估藥效的影像(如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若病情惡化即不得再次申請。
1.適用於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1)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每三個月需再次申請。 (2)初次申請時需檢具確實患有非小細胞肺癌之病理或細胞檢查報告,以及符合本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伴隨式診斷編號30105B規定之ALK突變檢測報告。 (3)再次申請時並需附上治療後相關臨床資料,如給藥4週後,需追蹤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評估療效,往後每4週做胸部X光檢查,每3個月需追蹤其作為評估藥效的影像(如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若病情惡化即不得再次申請。
ESMO對於分期和風險評估的臨床實務建議 必須有記錄完整的病史,包括準確的吸煙史和合併症、體重減輕、體能狀態和理學檢查。 需要進行標準的抽血檢驗,包括常規血液學、腎和肝功能以及骨生化測試。 其他測試,例如:血脂肪和肌酸激酶水平,此乃取決於將要使用的靶向治療的毒性。 如果標靶治療可能導致心臟的不良反應,包括節律改變(例如長 QT),則需要進行心電圖檢查。 診斷時應進行胸部和上腹部(包括肝臟和腎上腺)進行顯影劑增的電腦斷層掃描 。 所有轉移性疾病患者的診斷,都應考慮中樞神經系統 (CNS) 影像學,並且對於有神經系統症狀或體徵的患者更是必需的。 如果可行,應考慮對所有患者進行中樞神經系統成像和腦部磁振造影。 如果臨床上懷疑骨轉移,則需要骨掃瞄檢查。 骨掃瞄檢查與電腦斷層掃描結合,可用於檢測骨轉移。正子攝影是檢測骨轉移最敏感的方法。 對於有疑似寡轉移性疾病的患者,推薦使用正子攝影和腦部磁振造影。 在影像學研究中存在孤立轉移部位時,應努力獲得4期疾病的細胞學或組織學確認 。 對於寡轉移性疾病,如果縱隔疾病可能會影響治療計劃,則應進行病理學證實。 分期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國際癌症控制聯盟 (UICC) TNM(腫瘤-淋巴結-轉移)第 8 版分期手冊進行分期。 建議在治療 8-12 週後進行治療反應的評估,使用與最初證明腫瘤病變相同的放射學檢查。 不推薦常規進行正子攝影的追蹤,因為儘管敏感性高,但特異性相對較低。 測量和反應評估應遵循實體瘤反應評估標準 (RECIST) 。
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 生物標誌物的檢測,識別出具有可治療目標的致癌驅動因子的非小細胞肺癌亞型,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些驅動因子主要存在於肺腺癌當中。 確實是有必要證明特定的分子基因的改變,方可採用適當的靶向治療來定制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中臨床相關的 EGFR 基因突變,包括了:外顯子 18-21 中的取代、缺失和插入,這些突變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並可且賦予其對可用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TKI) 或其他藥物的敏感性或抗藥性。 最常見的的 EGFR 基因突變是外顯子 21 出現L858R 替換和,以及外顯子 19 缺失性突變,如此賦予第一代至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敏感性。建議即使在臨床資源或材料有限時,至少應對是否有這些常見的ERGFR基因突變進行評估。 下一個最常見的EGFR 基因突變是外顯子 20 的插入,主要因為當前EGFR標靶藥物的抗藥性所導致,但對某些新興藥物敏感。其他的常見的EGFR 基因突變,包括外顯子 18 中的突變,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關於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 所有具有敏感性EGFR 突變的患者,第一線都應接受EGFR標靶治療,而且不論臨床參數包括: 體能狀態、性別、煙草暴露、組織學。 osimertinib是常見EGFR 突變(外顯子 19 缺失或外顯子 21 L858R)患者的首選第一線治療上的優質選擇,尤其是腦部轉移患者。 Erlotinib, gefitinib, afatinib與 dacomitinib是其他EGFR 突變的患者的第一線單藥治療選擇 另一個一線選擇是gefitinib聯合化療(卡鉑-pemtrexed)。 EGFR標靶治療聯合抗血管新生治療是另外EGFR 突變的患者第一線治療選擇。 考慮到毒性、增加額外治療的成本增加和患者的不便, EGFR標靶治療單藥 仍然是標準的EGFR 突變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 afatinib或osimertinib是具有不常見、非外顯子 20 的插入、致敏性 EGFR 突變患者的推薦治療選擇。 具有中度的放射學進展、但卻是持續有臨床獲益的患者可以繼續使用 EGFR 標靶藥物。 在對一線第一代或第二代 EGFR標靶治療產生抗藥性後,應該透過血漿 cfDNA 和/或腫瘤再切片的組織檢測,看看患者是否存在有 EGFR 外顯子 20 的T790M 突變。 具有抗藥基因T790M 陽性的肺癌患者,應接受osimertinib 作為二線治療。 應對osimertinib產生抗藥性的患者提供透過 NGS 進行的基因組分析。 含鉑類雙藥物化療是osimertinib治療後病情又惡化的患者的治療選項。 也可鼓勵參加臨床試驗,特別是如果有確定了可靶向的抗藥機制。 對於 EGFR標靶治療 失敗、體能狀況加、且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禁忌證的患者,太平洋紫杉醇-卡鉑-atezolizumab-bevacizumab 四藥物聯合治療可被視為一種治療選擇。 只有在 EGFR標靶治療和化療治療出現抗藥後,單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才可被視為一種治療選擇。 ALK基因重排的非小細胞肺癌 一線患者應接受alectinib, brigatinib,或lorlatinib治療。 對於crizotinib治療出現抗藥或不耐受的患者,推薦使用alectinib。 Brigatinib 和 ceritinib 代表crizotinib治療出現抗藥性後的額外治療選擇。 在第二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