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部屬MRD

2025030504 1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癌症發展的各個階段,不論早期或晚期,癌細胞都可能侵入到血液中,這些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CTC被認為是癌症致死的元兇,它就像癌症的種子,藉由血液循環,到達體內的各個部位,這就是臨床上的「癌症轉移」,所以偵測CTC成為癌症患者可以使用之參考的生物標記。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出現了富集和辨識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新方法。CTC目前已經被發展用於診斷、風險分層和治療選擇以及治療監測,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癌症轉移風險。   目前透過血液或身體體液(例如:尿液、唾液、肋膜積液、腦脊髓液、、骨髓、痰、唾液和精液等)來檢測癌細胞和其他腫瘤相關產物(包括:循環腫瘤細胞ctDNA),概括稱之為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CTC 屬於其中之一種可行的生物技術,與其他液態切片的生物技術相比,它為我們在分子層面上了解癌症的潛在生物學和轉移等相關事件提供了獨特的資訊。例如:研究發現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與腫瘤本身的變化或治療的反應而有所關聯,相關研究證實,CTC的數量與多種轉移性癌症(乳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的總存活期呈顯著負相關。此外循環腫瘤細胞的數目亦可作為療效及監控腫瘤是否轉移的良好指標。   當癌症出現遠端器官的轉移,其實也暗喻此時的癌症疾病的階段可能已經無法治癒,這是實體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癌細胞的轉移過程中,癌細胞會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這些在血液中循環的癌細胞我們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隨後再次CTC會滲出到遠端器官(例如肺、肝、骨、腦)。CTC為了做好從原發腫瘤的部位分離後滲入血液的準備,脫離原發性腫瘤,CTC 需要失去上皮狀態並轉變為間質的狀態 – 這個過程稱為上皮-間質性轉化 (EMT)。在 EMT 期間,這些亟欲脫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之運動性會增強,其細胞間黏附的上皮標記表達隨後減少。最終,這些癌細胞突破的基底膜,侵入周圍組織或進入血管,滲入血液中。   多項研究發現,CTC 的存在與不同實體癌症(包括乳癌、食道癌、胰臟癌和大腸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不良有相關性。研究也發現CTC 可能是適合使用在監控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記。 CTC可能之潛的另一個臨床應用適用於臨床相關癌症的早期診斷,或是癌症的早期偵測與篩檢。   CT

循環癌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腫瘤治療專科醫師觀點 閱讀全文 »

2024112801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能用非侵入性或最少侵入性的方式取得檢體,檢體裡可能包含腫瘤脫落的細胞,或與腫瘤相關的DNA。液態切片較常見的是血液檢體,其他如尿液、肺癌的肺積水、肝癌的腹水,或腫瘤轉移腦部的病人有腦脊髓液,這些液態檢體都可界定在液態切片之內。   隨著定序技術越來越進步,可以在茫茫血液中撈出可能與癌症相關的DNA片段,對這群所謂的循環腫瘤DNA(ctDNA)做定序,對於難以取得活體組織切片的病人而言,液態切片不失為一個機會。   血液中有遊離DNA(Circulating Cell Free DNA, 簡稱cfDNA),是在血液中漂來漂去的DNA片段,來源是細胞脫落或凋亡後,其DNA釋放到血液循環內的DNA。如果體內有腫瘤,癌細胞也會釋放DNA到血液中,稱作「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它的半衰期很快,一到兩小時就會消失。   癌症病人的cfDNA 中,有部分是ctDNA,可進一步做聚合酶鏈鎖反應(PCR)或次世代定序,分析基因是否異常。循環腫瘤DNA(ctDN)是指腫瘤細胞死亡或代謝釋放到血液中的遊離DNA片段,因此臨床上可以藉由簡單的抽血萃取血液中這些微量懸浮的腫瘤DNA進行基因定序檢測的方式,確認是否帶有標靶藥物所對應的基因突變,若患者帶有對應基因突變,則可以適用該標靶藥物。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以同時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找尋是否有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根據臨床文獻,病友若於手術後/輔助性化療完成後仍可以於血液中檢測到循環腫瘤DNA(ctDNA),通常表示病友體內可能仍有微量殘存疾病且具高度復發風險,因此這樣的資訊可以協助醫師制定病友後續更加個人化的追蹤及治療計畫,以達到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的。   偵測ctDNA可以用於手術後的追蹤以及監控癌症病況的變化,特別是在藥物治療期間及結束療程之後,提早發現是否復發或產生抗藥性基因的突變,與傳統的活體組織切片相比,偵測ctDNA的優點如下: 減少對身體的嚴重侵入性,可以反覆地偵測ctDNA。   由於ctDNA 的半衰期很短,最多兩小時就會消失,可即時反應腫瘤在人體內當下的整體狀況,所以偵測ctDNA可以確切反映當下的腫瘤狀態:不同於傳統的蛋白質生物標記,例如:攝護腺特定抗原(PSA)、癌胚胎抗原(CEA

定期偵測ctDNA 可否用來監控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情變化? 閱讀全文 »

2023121201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8集首播公告: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088集 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guxRNmZ-XDQ    

”知癌抗癌 翻轉人生”小學堂 第88集首播公告:專治跌打損傷中藥“七葉一枝花”與循環腫瘤細胞(CTC)的關係 閱讀全文 »

20230512

讓陳駿逸醫師告訴妳 早期乳癌治療模式的前世今生及未來展望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早期乳癌治療模式的變革,是架構於醫學界對乳癌生物學特性的認識不斷精進,並且開發出針對早期乳癌的專屬治療方案。 首先,腋下淋巴結擴散的早期乳癌患者其復發風險會比較高,而術後輔助性化療確實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預後,且在許多大型的薈萃性研究的分析結果,均證實數種藥物聯合的輔助性化療可顯著降低乳癌復發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28%和16%)。 之後醫學界發現占比約三分之二之強的乳癌患者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可以透過多種抗荷爾蒙療法長期的治療去抑制雌激素受體的訊號傳導,讓患者的復發風險降低;20世紀80年代初, 兩項臨床試驗NATO和NSABP的結果,首次證實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早期乳癌患者接受抗荷爾蒙療法-tamoxifem的輔助治療,確實有臨床上的助益,證實tamoxifem的輔助治療可以讓乳癌疾病的復發率和死亡率均顯著地降低(分別為25%和17%)。 且部分乳癌的HER-2基因異常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所以當HER-2成為治療靶點之時,可以讓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的復發風險降低。針對HER2陽性乳癌患者,使用HER2標靶治療,是乳癌個體化治療演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且於名為HERA的臨床試驗證實,輔助性化療搭配使用1年的trastuzumab的標靶治療,10年無病生存期延長的獲益率可以達6%~8%。 輔助治療試驗的演變 早期乳癌的術後輔助性化療使用蒽環類藥物的化療方案搭配紫杉醇類藥物,可以使腋下淋巴結陽性的乳癌患者之8年疾病復發率降低了4.6%,8年乳癌死亡率降低2.8%,全因性的死亡率降低3.2%。 術前的輔助治療最初用於局部晚期或是不能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期望在術前能夠經過術前的輔助治療來降低腫瘤負荷,增加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機會。且會有利於提高病患想要保乳的機會。但名為NSABP-B18的臨床試驗證實,採用術後輔助性化療或是術前的輔助治療,於預防癌症復發和總生存期的延長之療效,兩種方式間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術前的輔助性的抗HER-2治療成績,就迥然不同。根據NeoSphere試驗中,術前輔助使用抗HER-2雙標靶治療,讓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可以顯著提高前期治療達成病理上腫瘤完全消失的比率(pCR);後來更大樣本量的術前的輔助性的抗HER-2治療的臨床試驗APHINITY證實,證實了該療法的有效性。 術前輔助使用抗HER-2治療

讓陳駿逸醫師告訴妳 早期乳癌治療模式的前世今生及未來展望 閱讀全文 »

20230426 1

1-3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抽血檢測微量殘存疾病(MRD) 可提早發現復發

發表於2023年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的一份研究結果,該項研究是國際上首個應用聚合酶鏈鎖反應(PCR)檢測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多基因甲基化的技術於大腸直腸癌復發預測和復發監測的多中心研究,提供了一個與現在已存在於市面上的檢測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技術方法相比,性價比更高的技術路徑和解決方案,有望大大提高結直腸癌復發預測和監測的臨床使用普及率,並顯著改善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品質。市面上的檢測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技術方法大多是以高通量的次世代基因測序技術(NGS) 去檢測ctDNA的突變,其流程複雜、時間冗長、成本較高,普適性略有不足。 屬於液態切片其中之一的多基因甲基化檢測技術ColonAiQ®常艾克®,在前期的基礎研究上已經進一步充分證實了檢測循環腫瘤DNA甲基化在1-3期大腸直腸癌中的有臨床應用的潛力,可以將復發風險分層、且具有指導治療決策和早期復發監測的作用等,為這一無創性的血液篩查和監測技術納入臨床實踐提供一定參考依據。且選擇DNA甲基化作為新型MRD的生物標誌物,相比于基因突變的檢測,優勢在於不需要做腫瘤組織的全基因組測序篩選,可以直接就用血液檢測,而且避免因檢出源自正常組織、良性疾病和克隆性造血的體細胞突變所導致假陽性結果。 早先已經發現1-3期大腸直腸癌手術後1個月,檢測循環腫瘤DNA結果是陽性的患者,其復發風險是陰性患者的17.5倍。若同時使用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和癌胚抗原(CEA)檢測,則陽性與陰性的復發風險比(HR)為19.0。 而接受不同術後輔助治療療程與強度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均與其預後有顯著相關,且輔助治療後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仍然呈現陽性者復發的風險是陰性的13.8倍。 大腸直腸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後及後續追蹤監控過程中,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結果為陽性者,相較於陰性者的無復發存活率更差。甚至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的分析結果可比影像學診斷最多提前20個月提示腫瘤的復發。 多基因甲基化檢測技術ColonAiQ®此次發表於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的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發現1-3期大腸直腸癌手術後1個月檢測血液中之循環腫瘤DNA的結果,可以

1-3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抽血檢測微量殘存疾病(MRD) 可提早發現復發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