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菌/簡稱:AKK菌)與肝臟疾病的關係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肝臟被認為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臟的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肝臟透過肝門靜脈系統與腸道有密切的關係,腸道菌群在腸肝軸系統的相互作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量致病菌和脂多醣 (簡稱LPS) 會經由肝門靜脈而進入肝臟。肝臟中的庫普弗細胞吞噬 LPS後會釋放細胞發炎激素,導致肝功能的損害。 LPS 會進一步增加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導致惡性循環。因此,腸道菌群可能成為肝臟疾病防治的新目標。 一項研究發現,在肝病進展的不同階段,腸道菌群的數量和分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小鼠模型追蹤了肝病從脂肪變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簡稱NASH)、纖維化,最終發展為肝癌的進程,有助於分析肝病進展過程中腸道菌群的變化。在所有菌種中,餵食高脂肪飲食組中豐度下降最多的是副桿菌屬(Parasutterella spp.)、莫里桿菌屬(Moryella spp.)、副普雷沃菌屬(Paraprevotella spp.)、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intestinalis)和嗜粘菌(A.muciniphila)。這些菌種與血漿、肝臟和糞便中的LPS以及疾病的病理特徵呈顯著的負相關。 而在益生菌對肝癌抑製作用的研究中,小鼠口服益生菌後AKK菌數量會顯著增加。表明了AKK菌的數量與肝病的發生與發展呈現負相關。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黃的萃取物可以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來預防急性酒精攝入引起的肝炎。在為期17天的實驗期間,小鼠被餵食0.3%的大黃萃取物,並在酒精刺激6小時後處死。酒精刺激後,大黃萃取組中AKK菌的相對豐度高達40%。大黃萃取物被認為是透過增加AKK菌的數量。並促進RegIIIγ的表達來預防酒精引起的肝損傷,從而有助於恢復腸道屏障的功能。 一項研究發現,祛濕化瘀湯的有效成分京尼平苷和綠原酸可以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的肝臟中脂質合成所需基因的表達,並降低大鼠血清中的LPS水平,其機制是透過增加擬桿菌和梭菌的豐度來實現的,它們會誘導Treg細胞的產生,從而抑制腸道發炎並改善大鼠的腸道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