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治療

—Pngtree—branches covered with new green 4650454 1

鈣錳福地吡(calmangafodipir /PledOx)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新希望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由化療藥物沉積周邊神經後而直接損傷周圍神經系統所導致的一種神經毒性副作用。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或治療,但卻帶給患者許多生活上與工作上、醫療上的不利影響。   首先在治療過程中,癌症患者往往由於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問題可能會減少化療藥物劑量,因此中止了可能治癒或是控制腫瘤的化療方案,甚至因而被迫改變治療方案。   對大多數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來說,剛開始的治療就是停用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的藥物,之後神經病變大多可能會改善或緩解。   但是,有時候化療很可能是一種延長該名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療手段,因此在治療療程中停用化療藥物常常顯得異常困難。而且,臨床上患者可能會因為擔心因此失去了原有治療腫瘤的有效方法,而不向醫生陳述或報告其所發生的神經毒性症狀,甚至選擇默默地忍受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天真地以為待抗癌成功後不久必能消失。  

鈣錳福地吡(calmangafodipir /PledOx) 化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的新希望 閱讀全文 »

—Pngtree—colon cancer cancer cell 6757808 1 1

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陽性)患者 你應該知道的術後輔助治療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 104,270 例新發的結腸癌病例被診斷出來。外科手術切除是局部性大腸癌目前唯一的治愈性治療方法,治療成績與就診時的大腸癌疾病程度有著最密切的相關。 對於已經接受潛在治愈性手術切除的大腸癌第3期患者,日後癌病疾病復發的風險被認為是由手術時存在的臨床隱匿性微轉移的多寡所引起的。而於術後給予輔助治療的目標是根除這些癌症微轉移,從而提高大腸癌第3期患者的治愈率。 大腸癌第3期患者接受術後輔助化療的益處已經在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陽性)中得到最明確的證明,其中給予以5-Fu(氟尿嘧啶)為主的輔助化療可以將疾病復發風險降低大約 30%,並降低了 22% 至 32%死亡率 ;若術後輔助治療再加上化療oxaliplatin奧沙利鉑後,也就是FOLFOX(奧沙利鉑搭配亞葉酸和短期輸注氟尿嘧啶)的基礎的額外益處則會更顯著。 從定義上看,術後輔助治療的是否讓病人獲益之金標準就是要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然而,三年的無病生存期(DFS;定義為從隨機分組到無論原因如何出現任何大腸癌事件的時間,似乎是五年總體生存期的可接受的替代指標,尤其是對於大腸癌第3期疾病。因此,術後三年的 DFS 率是術後輔助治療是否被推薦之一個廣泛可以被接受的指標點,用來定義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陽性)的術後輔助治療的益處。 至於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陽性)的術後輔助治療的時機又是何時呢? 輔助化療通常會在手術恢復後開始。關於何時是開始輔助化療的最佳時間,目前沒有一致意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SCO) 和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CCN) 的指南則沒有明確規定開始化療的時機,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更新的指南則是建議輔助治療應該於手術後儘快開始,最好不要遲於術後 8 週。而過去臨床試驗通常會要求在手術後 6 至 8 週內開始輔助化療,是目前公認的執行時機。 在臨床實踐中,手術和開始輔助化療之間的間隔往往超過八週;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手術傷口及體力上恢復的延遲]。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一個主要優勢就是它能夠較早啟動輔助化療。其他可能延遲啟動輔助治療的因素,包括術後合併症、缺乏社會支持和病患個人意願。 延遲輔助性化療是否會會影響術後輔助治療的結果,目前是有爭議的。因為沒有針對已切除的大腸癌患者進行隨機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有幾項回顧性研究指出,其中大部分

大腸癌第3期(淋巴結陽性)患者 你應該知道的術後輔助治療 閱讀全文 »

—Pngtre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acupuncture 5930335 1

中醫針灸 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CIPN) 是乳癌患者於化療療程完成後最虛弱的長期副作用之一。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包括傷害運動神經造成的肌肉無力;傷害感覺神經造成的麻木、異常感覺或異常疼痛;若傷害到自主神經,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周邊神經病變所導致的麻木或肌肉無力。 大約有30%至 85.9 %癌症病人會發生化學治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症狀會影響日常活動功能,產生情緒壓力,進而降低生活品質。接受神經毒性化療藥物如:紫杉醇類(taxanes)、鉑類(platinum)、長春花鹼類(vinca alkaloids)患者常見周邊神經病變副作用 韓國大邱天主教大學醫學院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以評估針灸治療隊乳癌化療所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 收錄了1-3期乳癌女性接受過含紫杉醇類輔助化療後,出現 1 級或更嚴重的周邊神經病變,按 1:1 隨機分配至即刻針灸 (IA) 的實驗組或等候名單的對照組 (CG)。實驗組的參與者在 8 週內接受了 18 次針灸治療,然後沒有接受額外的針灸治療。 對照組組的患者在 8 週內接受了常規護理,隨後在 8 週內接受了 9 次針灸治療。在試驗前和入組後 4、8 和 16 週收集了包括患者神經毒性的問卷 (PNQ)、癌症治療功能評估 – 神經毒性分量表 (FACT-NTX) 和簡短疼痛量表 (BPI-SF) 在內的測量數據.

中醫針灸 治療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 閱讀全文 »

—Pngtree—speaker recruitment join us join 4496632 1

免疫加化療 首度擠身晚期胃癌的首選治療

文:癌歸於好/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過去十年來,化療一直是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的首選治療,只要HER2表達為陰性的胃癌或胃食道交接處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就是使用化療,但使用化療的中位總體存活時間難以突破1年。 免疫治療自2015年騰空出世,在肺癌、黑色素瘤、腎癌與肝癌都大放光彩,甚至喧賓奪主,已經成為第一線的標準治療。而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的首選治療可否也順應時勢,來個世代交替,能否讓免疫治療也擠身晚期胃癌的首選治療? 免疫治療成為晚期胃癌的治療選項清單 而早先CheckMate 032臨床試驗的研究成果也已經證實,雙免疫治療nivolumab加上Ipilimumab也可以用於治療先前接受過治療的晚期HER2表達為陰性的胃癌或胃食道交接處癌症患者,雙免疫治療具有臨床意義和持久的抗腫瘤活性,且安全性尚可。 CheckMate 649讓免疫治療展露頭角 而CheckMate 649臨床研究,是一項關於免疫治療nivolumab加上傳統胃癌的化療與傳統胃癌的化療,分別比較在第一線治療晚期HER2表達為陰性的胃癌或胃食道交接處癌的成效,這是一個全球隨機性、開放標簽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證實免疫治療nivolumab加上傳統胃癌的化療確實要比起單純傳統胃癌的化療,更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中位總體存活時間。 基于此研究結果,美國與台灣FDA相繼核准該免疫治療nivolumab加上傳統胃癌的化療的聯合治療方案可以用於第一線的治療適應證,可以治療晚期HER2表達為陰性的胃癌或胃食道交接處癌。 CheckMate 649臨床試驗的研究,收錄了年齡≥18歲、既往未給予治療、且為手術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轉移性的胃癌或胃食道交接處癌患者;HER2陽性患者會被排除在外;體能狀況屬於良好者。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分爲三組,分別接受免疫治療nivolumab(每3 周給予360mg或每2 周給予240mg)加上傳統胃癌的化療(XELOX或FOLFOX),或是接受雙免疫治療nivolumab(1mg/kg)加上Ipilimumab(3 mg/kg )於4劑後轉換成單一免疫治療nivolumab做為維持治療,或是僅接受單純的化療。 CheckMate 649臨床試驗的研究雙主要終點,爲PD-L1聯合陽性評分(CPS)≥5患者接受免疫治療nivolumab加上傳統胃癌的化療組與單獨化療組的療效,探討中位總體

免疫加化療 首度擠身晚期胃癌的首選治療 閱讀全文 »

2022120531 1

認識BRAF V600E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治療上的突破

根據臨床共識,建議分析基因型態,包括全RAS、BRAF、HER2 和錯配修復 (MMR) 的狀態評估,來確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預後和治療患者的策略。 特別是,BRAF突變佔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 8-10%,超過 90%的 BRAF突變是密碼子 600 發生了錯義的突變,導致纈氨酸氨基酸取代谷氨酸 ,醫界常稱為BRAF V600E 突變,這是一個預後不佳的因素。這類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確實很差,中位總體生存期大約只有 10 至 20 個月之間。甚至部分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差到,只有其他沒有這種基因突變患者的第一線治療的控制時間。 此外,不同於 V600E 的 BRAF 突變,則稱為BRAF non-V600E突變,大約佔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 2%,但是它們有有別於BRAF V600E 突變的特殊臨床病理,且預後比BRAF V600E 突變要來得更好。與 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同,BRAF non-V600E 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通常是左側原發、非粘液性、微衛星穩定性(MSS),沒有腹膜轉移,導致其有較好的存活時間,並且不需要使用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相同的治療方法 在生物學上,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特徵通常為高度甲基化、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 和屬於共有分子亞型 1 (CMS1)。特別是,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的特徵和 BRAF V600E的突變經常會重疊發生,多達 50% 的 BRAF V600E 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屬於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攜帶有 BRAF V600E 突變且同時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總是散發性的大腸直腸癌,不是遺傳性大腸直腸癌-林區症候群。這是相關的,因為眾所周知,倘若同時伴隨 MSI-H 狀態的話,他們因此可以從檢查點抑制劑的免疫治療中獲益。現在,pembrolizumab是攜帶 BRAF V600E 突變的且同時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新標準治療。 如果免疫療法有禁忌或不可用,化學治療仍然是一種選擇。

認識BRAF V600E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治療上的突破 閱讀全文 »

2022120505 1

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 使用BRAF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案例之處置

2018 年時候,一名 30 歲的男性因左側大腸腸腫瘤阻塞和廣泛的腹膜癌病就診。 進行姑息性腸腫瘤切除,確診為乙狀結腸的腸粘液性腺癌,pT3 pN2a (5/6) pM1c (PER)。對原發性腸道腫瘤組織進行的腫瘤的基因檢測分析,使用FoundationOne CDx平台來確定:屬於微衛星穩定性、每兆鹼基有 8 個突變 (muts/Mb) 的腫瘤突變負荷 (TMB)、BRAF V600E(變異等位基因頻率 [VAF]:16%)、TP53 R282W (VAF:21%),以及低水平的 GATA6 擴增(拷貝數變異 (CNV 7)); 根據患者當前為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開始進行第一線化療使用 FOLFOXIRI(氟尿嘧啶、亞葉酸、oxaliplatin和irinotecan)。由於腸系膜上有靜脈血栓形成,未給予bevacizumab(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且因為腸梗阻、腸炎和全身發炎反應的症狀而需要減低化療劑量。 在一線化療期間,腫瘤指數CA19-9 水平從最初的 261 飆升至 3,706 kU/L。在FOLFOXIRI四個療程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證實疾病惡有化,轉移性新發的播散性肝轉移和進行性的腹膜癌病。 第二線治療方案改為cetuximab、encorafenib(迫癌癒) 和 binimetinib 的三標靶藥物組合,類似於 III 期試驗BEACON的處方。治療後,腫瘤相關症狀出現短暫的緩解和整體體能狀態改善。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包括 2 級皮膚毒性、2 級腹瀉、1 級發燒和 2 級貧血。治療六週後,CA 19-9 水平降至有史以來最低點- 411 kU/L。二線治療 8 週後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證實治療反應有變好也有變壞。電腦斷層掃描僅 2 週後,CA 19-9 又再次上升至 3,527 kU/L,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顯示播散性癌病,且較2周前更為惡化。 於是從肝髒病變處取了新鮮的腫瘤組織切片,並將治療改為第三線方案 FOLFOX+ bevacizumab(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FoundationOne CDx基因檢測分析顯示 TMB 為 8 muts/Mb,BRAF V600E(VAF:42%,原來是21%)和 TP53 R282W(VAF:38%),以及 MET 基因呈現高度的擴增(拷貝數變異 31)(,且免疫組織化學評估證實了

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 使用BRAF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案例之處置 閱讀全文 »

2022112901 1

三陰性乳癌好可怕! 該用細胞療法嗎? 看看最新的科學研究怎麼說?

三陰性乳癌是一種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2型受體的表達皆呈現缺失的乳癌,佔所有型態乳癌的15-20%。 三陰性乳癌的臨床特點是發病年齡較年輕、病理分化差、侵襲性強、復發率與轉移率和死亡率較高。因此,對於身體狀況許可的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是需要進行聯合多藥性的化療,以控制腫瘤。但化療後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一旦停用藥物,病情可能會容易迅速惡化,因此使用維持性的治療非常重要。 乳癌維持性的治療常用的是節拍式化療的模式,那是一種毒性相對低、化療藥物劑量低,以持續高頻給藥及無明顯間隔期的治療方法,機制上是藉由抗腫瘤血管生成、免疫調節、誘導腫瘤細胞休眠等作用,來控制腫瘤,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目的。而且由於節拍化療具有耐受性良好、無累積毒性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很適合作為復發或轉移性三陰乳癌的維持性治療的選擇之一。 而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簡稱CIK,是一類新型高效率的勝任細胞(competent cell),具有T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的活性和自然殺手細胞的非限制性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方式的破壞腫瘤作用。同時,CIK可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目前成為惡性腫瘤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項於2021年發表在Journal of BUON 期刊的研究,就是在探討使用capecitabine的節拍式化療搭配自體的樹突狀細胞-CIK(DC-CIK)細胞的免疫治療模式,用於治療復發性或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希望為此類患者提供選擇免疫細胞聯合標準化學治療方案的實證依據。 . 該研究收錄了110例復發性或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其中55例使用capecitabine的節拍式化療搭配自體的樹突狀細胞-CIK(DC-CIK)細胞的免疫治療模式做為維持治療(以下簡稱為DC-CIK組),另位55例只接受單純節拍化療做為維持治療(以下簡稱為對照組)。 該研究結果指出:

三陰性乳癌好可怕! 該用細胞療法嗎? 看看最新的科學研究怎麼說? 閱讀全文 »

2022112819

為何三陰性乳癌要在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 吉舒達呢?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術前化療室目前三陰性乳癌中必需要考慮的選項。 一項命名為KEYNOTE-522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是在研究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比較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術後還是繼續接受Pembrolizumab單一藥物的輔助治療)與現今治療模式-單純術前化療(於術後接受安慰劑的輔助治療)。於202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早期結果顯示,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可以提高手術時候的病理學腫瘤完全消失率。於202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又發表了備受期待的KEYNOTE-522研究的後續結果,此次又證明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以及於乳房腫瘤手術後還是繼續接受Pembrolizumab單一藥物的輔助治療,確實可以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無事件的生存期,充分證明了之前公布的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可以提高手術時候的病理學腫瘤完全消失率,這次的結果充分證實了它也轉化成了無事件的生存期延長的治療獲益,而且實現PD-L1表達限制的重大突破,而這一療效的增加與PD-L1的表達水準無關聯性。 KEYNOTE-522研究的背景 即使使用了蒽環類和紫杉類為基礎的全身性化療,三陰性乳癌較其他乳癌分子亞型的總體生存仍然較短,第二至三期三陰性乳癌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大約為7成,總生存率約77%。目前術前化療是第二至三期的三陰性乳癌的標準治療,其短期目標是手術時候的病理學腫瘤完全消失,而此醫學上所稱之的病理完全緩解可以延長無事件生存和總體生存時間。術前治療和術後輔助性治療的長期目的就是要防止疾病復發,但三陰性乳癌現有的以化療為主的術前治療和術後輔助性治療的療效並不是很令人滿意。 KEYNOTE-522的研究方法 第二至三期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都是未曾接受過治療,依照2:1的比例隨機分配:免疫化療組術前接受4個療程的術前化療(太平洋紫杉醇與卡鉑)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隨後4個療程的術前化療(小紅黴或是epirubicin與cyclophosphamide)加上Pembrolizumab,或是對照組:4個療程的術前化療(太平洋紫杉醇與卡鉑)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隨後4個療程的術前化療(小紅黴或是epirubicin與cyclophosphamide)的治療。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後,免

為何三陰性乳癌要在術前化療加上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 吉舒達呢? 閱讀全文 »

2022112815

陳駿逸醫師告訴你 回首10年有哪些新藥改變了乳癌的治療?

十年之前 我不認識你 你不屬於我 我們還是一樣 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 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 十年之後 我們是朋友 這是歌王陳奕迅演唱的一首歌曲《十年》的歌詞,相信許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 我們經常以十作為一個輪迴的數字,因此俗話常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以十年作為一個輪迴。 十也常作為一個階段的總結,所以我們常聽人說:「十年有成」,就是這個意思。 新創事業已經成立十年了,為了表示祝賀,我們常常套用一句世俗的讚美語:「十年有成。」醫學上的新進展,讓陳醫師帶領大家來個10年的回顧,來鑑古知今。乳癌這10年來有許多新藥物進入臨床實務,豐富了乳癌的治療,也帶給乳癌治療成績的大步進展,更讓許多乳癌患者受惠於這些新的藥物。 2021年,美國大約有28.4萬個乳癌新發個案和近5萬個導管原位癌(DCIS)的新發病例,同時,也2021年大約有 4.4萬例患者因乳癌而死亡。 總括來說,美國FDA在這10年來分別針對乳癌核准了30 項新的治療方案。其中26項是針對晚期乳癌,4項適用于早期乳癌治療。而在這30項方案中,23項獲得了美國FDA常規的核准,7項獲得美國FDA加速核准, 首先是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陰性乳癌部分進行這10年來的回顧,這類分子亞型是最常見的一種乳癌亞型,大約占60%~70%。近幾年,隨著各項荷爾蒙plus 標靶的治療之臨床研究數據陸續的公布,這類患者的治療模式逐步由單一荷爾蒙治療轉向荷爾蒙plus 標靶的治療為第一線治療,也就是CDK4/6抑制劑加上傳統荷爾蒙治療治療已經成爲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陰性的晚期乳癌患者的第一線、與第二線治療新的標準,包括palbociclib、ribociclib與abemaciclib。而PIK3CA標靶藥物alpelisib在具備有PIK3CA 基因突變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陰性的晚期乳癌患者的第二線及其以後的治療,可以改善了此部分的乳癌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也成爲第一個被FDA核准用于乳癌治療的磷酸肌醇 3-激酶 (PI3K) 的抑制劑。 2015年,CDK4/6標靶藥物palbociclib藉由開創性臨床試驗PALOMA-1 的研究中,palbociclib合併letrozole相效於letrozole單藥而言,CDK4/6標靶藥物的加入可以顯著改善停經後荷爾蒙受

陳駿逸醫師告訴你 回首10年有哪些新藥改變了乳癌的治療? 閱讀全文 »

2022112805

轉移性荷爾蒙敏抵抗性的攝護腺癌治療 化療及Enzalutamide的再置入是一選項

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絕對是男性特有的癌症,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一般而言,五十歲以前男性鮮少有人有攝護腺(或稱為前列腺)的問題,但六十歲之後,其發生率便急劇升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近十年來,攝護腺癌發生率從2000年的每十萬人口中有16.57人上升到2009年的34.49人,使得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十大癌症第五位。由於攝護腺與睪固酮息息相關,因此對於轉移性攝護腺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的病患來說,特別是早期階段為轉移性荷爾蒙敏感型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是荷爾蒙療法,而雄性素剝奪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之後簡稱ADT) 為前列腺癌的荷爾蒙治療主要之ㄧ,可藉由術或是藥物治療來降低體內雄性激素(稱爲雄激素)的水平,或阻止它們影響攝護腺癌細胞。 然而,ADT 常⾒的副作⽤有體重減輕、疲勞、男性女乳症、熱潮紅、性慾低下、骨折和骨質疏鬆症、潮熱、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 認識Enzalutamide Enzalutamide (商品名: Xtandi,安可坦),Enzalutamide是口服強效雄性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 AR)訊息傳遞抑制劑,阻斷雄性素受體訊息的傳遞路徑,競爭性抑制雄性素與雄性素受體的結合,抑制被活化受體轉入核內(nuclear translocation),並抑制被活化雄性素受體與 DNA 的結合。AFFIRM試驗中顯示Enzalutamide可以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達4.8個月,超過半數病人可以獲得PSA下降超過50%的反應,此藥物病人耐受度較佳。PREVAL試驗,平均治療追蹤22個月後發現,Enzalutamide治療組死亡的風險降低29%,對於影像評估上的無疾病惡化生存期(rPFS)的惡化風險可以降低81%,且在發生疼痛、第一次骨骼相關事件的時間及生活品質上,Enzalutamide治療顯示有明顯的效益。PROSPER試驗結果顯示,與ADT療法相比,enzalutamide與ADT合併治療使無轉移存活期,Enzalutamide治療可以顯著延長了22個月。 目前台灣健保給付Enzalutamide治療於:

轉移性荷爾蒙敏抵抗性的攝護腺癌治療 化療及Enzalutamide的再置入是一選項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