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

2025092108 1

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之免疫細胞治療是將週邊血液之單核細胞與干擾素-γ (INF-γ) 抗 CD3 單株抗體 (抗 CD3) 和介白素-2 (IL-2) 按照特定的時間方案培養而產生的。細胞激素 INF-γ 和 IL-2 對免疫細胞的細胞抗癌活性至關重要,而抗 CD3單株抗體則會向 T 細胞提供促進有絲分裂的訊號,進而促進其增殖。   這些 CIK 細胞中的大多數 (高達87%) 為 CD3 陽性,CD4的T 細胞占比為37.4% 或 CD8的T 細胞占比為64.2%。   CIK 免疫細胞的製備:在第 0 天添加的 IFN-γ 可以活化單核細胞,並透過介白素-12 (IL-12) 和 CD58 (LFA-3) 向 T 細胞提供關鍵的訊號,從而擴增 CD56陽性的免疫細胞。待培養 14 天后,37.7% 的細胞為 CD3+CD8+CD56+。這些細胞稱為自然殺手T細胞(NK-T細胞),是CIK細胞群中細胞毒殺作用最強的細胞類型。   有趣的是,這些CD3+CD56+雙陽性CD8+T細胞並非來自起始培養物中稀有的CD3+CD56+細胞,而是來自增殖中的CD3+CD8+CD56-的T細胞。它們的細胞毒殺性並不會受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所限制,能夠裂解多種實體癌症和血液腫瘤。對癌細胞的裂解並非透過FasL所介導,而是透過穿孔素的釋放來達成。   CIK細胞的細胞毒殺性主要依賴於NKG2D的辨識和訊號傳導。多項研究顯示NKG2D的配體(例如MICA、MICB、ULBP 1-4)在實體癌症和血液腫瘤中均有表現。在這裡,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培養過程中添加高劑量的IL-2,因為它對NKG2D銜接蛋白之DAP10的表達是至關重要的;但若只是用低濃度IL-2去活化T細胞NKG2D的表達上調,但卻沒有刺激DAP10的表達,如此會無法進行癌細胞的溶解。   總而言之,CIK細胞是非常有效的細胞毒殺作用的免疫細胞,在癌症領域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這些細胞的優點在於即使在低細胞的數量下也具有高細胞毒性、高增殖率、非MHC限制性的細胞毒殺性以及對於多重抗藥性之癌細胞珠仍然具有抗癌的活性。CIK細胞免疫療法雖然難以徹底地清除癌症,但其抗腫瘤作用溫和且持久,且療效顯著。

陳駿逸醫師帶你認識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閱讀全文 »

2025092106 1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患者手術後的輔助免疫治療嗎?從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療效來看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已經被許多臨床研究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方法。有研究者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透過聯合IL-2和IL-15細胞激素去誘導和擴增CIK細胞,具研究指出該CIK免疫細胞治療對肺癌具有增強的抗腫瘤作用。   腎細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通常對於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的療效不佳,反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或標靶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項研究中,進一步評估了這種增強型的CIK細胞對腎癌的抗腫瘤作用。透過IL-2合併IL-15細胞激素所誘導培養增強型的CIK細胞,以流式細胞儀進行確定。利用HEK-293和ACHN細胞株進行體外驗證了CIK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並採用ACHN腫瘤異種移植的模型進行體內研究。此外,該項研究也研究了IFN-γ、顆粒酶B、TNF-α、穿孔素等細胞激素的分泌情形以及局部微結構的變化。隨後,本項研究研究收錄了20位腎細胞癌患者,其中有11位患者被隨機分為自體細胞的CIK治療組進行臨床研究。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增強型的CIK細胞在體外(HEK-293、ACHN細胞株)及體內試驗中,均顯示其對腎細胞癌有較好的抗種瘤效果。在該項研究中,腎癌患者接受了增強型CIK免疫細胞治療後其總體存活時間會有所延長。該項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首次證實了CIK免疫細胞治療確實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手術治療後的有效輔助療法。 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細胞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預後。採用logRank檢定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 (a)以Kaplan-Meier分析計算出了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簡稱PFS)和 (b) 總體存活時間(簡稱OS)。 (c)腎細胞癌患者接受CIK細胞治療後,肺轉移灶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之代表案例。病例1:手術後追蹤初期即出現肺轉移的腎細胞癌患者,接受CIK細胞治療後,在60個月的追蹤期間,肺轉移病灶進展緩慢,未見更多轉移病灶。 病例2:追蹤初期即出現肺轉移的腎細胞癌患者,追蹤18個月後肺轉移未見明顯的進展。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可以作為腎細胞癌患者手術後的輔助免疫治療嗎?從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療效來看 閱讀全文 »

2025092104 1

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腎細胞癌是成人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泌尿系統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佔所有癌症的 2% 以上。 2018 年,全球腎細胞癌新診斷病例估計有403,262 例,導致每年超過 175,000 人死亡。腎細胞癌通常要手術切除,包括腎臟部分切除術和根治性腎切除術,這是局限性腎細胞癌的黃金標準治療方法。然而,高達3成的腎細胞癌病例在新確診之時已經發生了遠端的轉移。此外,腎細胞癌的手術後 3 年內局部復發率接近3成。   由於腎細胞癌具有獨特的生物特性,所以對放射治療、化療等傳統非手術治療反應不佳。腎細胞癌化療的總體有效率不足5%-6%,放療的療效也不好。在過去腎細胞癌以IL-2和IFN-α為基礎的免疫治療是主要的輔助治療,儘管在過去20年中IL-2和IFN-α被推薦為第一線治療,但它們幾乎無法提高存活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pembrolizumab,可用於中度至高度復發風險的透明細胞腎細胞癌於手術後,作為輔助治療用以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該藥物是免疫療法的一種,通過增強人體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並已被證實能顯著延長無疾病生存期。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或標靶治療則被用於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治療。   本次就發表於Clin Dev Immunol. 2012 Nov 6;2012:473245.的關於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的部分。   Schmidt-Wolf及其同事於1999年進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將自體的CIK細胞用於癌症治療的臨床研究。在該研究中,自體CIK細胞轉染了IL-2基因,並重新輸注到受試者體內,包括1例腎癌患者、7例大腸直腸癌患者和2例淋巴瘤患者。受試者入組時,最後一次常規治療已經超過了28天。研究的治療方案包括一個療程進行5次的CIK細胞輸注,三週後,進行第二個療程,每療程進行5次的CIK細胞輸注。(參考文獻:Phase I clinical study applying autologous immunological effector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interleukin-2 ge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and lymphoma. Britis

CIK細胞治療癌症相關的臨床研究,聚焦於轉移性腎細胞癌 閱讀全文 »

0607 2

關於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療效 來自觀察性研究的報告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一項關於TFE3基因重排/TFEB變異之腎細胞癌的臨床特徵,及全身性治療(包括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的觀察性研究,發表於2024年泌尿腫瘤醫學期刊上。   小眼畸形轉錄因子家族 (MiTF)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於 2004 年首次被 WHO 分類描述為 Xp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   Xp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特徵是染色體基因轉位的,涉及位於染色體 Xp11.2 位點的 TFE3 轉錄因子基因。融合包括 PRCC、ASPL 和 SFPQ/PSF 作為伴侶基因。同時,t(6;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特徵是 6p21.2 染色體上的 TFEB 與 11q13 染色體上的 Alpha/MALAT1 基因融合。由於 t(6;11)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較為罕見,且人們認為 TFE3 或 TFEB 重排的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具有共同的臨床和組織病理學特徵,因此這些腫瘤先前被歸類為 MiTF/TFE 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   然而,如上所述,在2022年WHO分類中,分為兩種不同的分子定義亞型TFE3重排腎細胞癌和TFEB改變腎細胞癌。 MiTF/TFE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佔所有兒童和青少年腎細胞癌的40%,佔成人腎細胞癌的1%至4%。由於形態學上與更常見的亞型重疊,在缺乏特異性分子研究的情況下,成人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發生率可能被低估。   儘管MiTF/TFE基因轉位的RCC被發現已有十多年,但針對此類腫瘤的有效治療方法仍未被滿足。對於局限性腫瘤,可考慮進行根治術或保留腎單位的腎切除術,但關於晚期腫瘤全身治療的研究卻很少。現有的治療方案均基於幾乎只針對較常見類型RCC的研究數據推斷。由於對分子致癌作用缺乏充分的了解,以及該疾病的罕見性,TFE3重組/TFEB變異的腎細胞癌是一種罕見的腎細胞癌亞型。由於其罕見性,對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有效治療之需求性,尚未被滿足。目前僅有針對 VEGFR 標靶藥物、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點 (mTOR) 抑制劑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回顧性研究。

關於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療效 來自觀察性研究的報告 閱讀全文 »

20250060102 01

Belzutifan可否治療VHL相關的癌症?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Von Hippel-Lindau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簡稱VHL)症候群的相關癌症:腎細胞癌,以及腦部和脊髓的血管母細胞瘤(CNS hemangioblastomas)和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 [pNET])。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為第三號染色體短臂上3p25.3位置上的VHL基因發生變異。VHL基因為腫瘤抑制基因,若此基因突變失去功能,將無法抑制細胞不正常的增生而形成癌症。該症候群首先在1904年由德國眼科Eugen von Hippel醫師,發現了眼睛當中變異的血管瘤,而1926年瑞典病理學家Arvid Lindau則描述了腦部和脊椎的血管瘤。   此症發病時間並無特定年齡,臨床表現多樣,除造成血管異常增生外,亦伴隨全身多個器官產生腫瘤,腫瘤多半在青年期會出現,這些腫瘤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惡性。目前國內發生率不明,研究指出國外的發生率約1/36,000,至65歲時的外顯率超過90%。任何年齡均有可能罹患此症後群,而臨床多是在成年之後確認診斷。   臨床症狀: 逢希伯-林道症候群常於視網膜發現病灶,嚴重程度有可能會導致失明;且因為血管瘤的不斷增生,各系統皆有機會侵犯,例如神經、腦部、視網膜、腎上腺、腎臟、胰臟等處,無法根治及預測其範圍。病程間隔時間不一,可同時或先後出現,甚至長達幾年或數十年。因器官及各系統的特殊性,逢希伯-林道症候群侵犯的情形會呈現不同病程及變化,並造成不同的症狀及影響: 腎腫瘤及腎細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1) VHL會合併器官病變的問題,包括:胰腺囊腫、腎囊腫或腎細胞癌,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主要死因為腎細胞癌(約佔35~75%),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人。且根據文獻指出,約40%的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會因腎臟癌而過世。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的男性患者更容易罹患腎癌,腫瘤發展速度更快,且易出現術後併發症。   視網膜血管母細胞瘤(Retinal Hemangioblastomas) 大約70%的逢希伯-林道症候群患者會出現視網膜血管瘤,平均確診年齡為25歲,初始無症狀,慢慢出現斑點及神經腫脹、麻木和青光眼,腫瘤擴大之後,逐漸蔓延至中央;雖非惡性腫瘤,卻會造成不可逆之視力損害。  

Belzutifan可否治療VHL相關的癌症? 閱讀全文 »

20250060101 1

Casdatifan合併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治透明細胞腎細胞癌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Casdatifan合併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治療過去曾經接受過治療的透明細胞腎細胞癌患者。HIF-2小分子抑制劑。Casdatifan通過選擇性抑制HIF-2,   關於Cabozantinib,是一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目前研究發現Cabozantinib的作用靶點包括MET、VEGFR1/2/3、ROS1、RET、AXL、NTRK、KIT等至少9個。先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核准許多種適應證,包括:單藥用於晚期腎細胞癌;與Nivolumab合併使用於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單用sorafenib藥物治療失敗的肝細胞癌;單藥用於過去VEGF標靶治療失敗後且為放射性碘難治或不適合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且是≥12歲的兒童和成人患者。   缺氧誘導因子2-α(HIF-2α)在透明細胞腎細胞癌中呈現高度的失調,導致了腫瘤血管生成、增殖和癌細胞存活相關的蛋白質表達。   而Casdatifan是一種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HIF-2α抑制劑。在第一期開放標籤ARC-20(NCT05536141)臨床試驗的擴展分組-casdatifan與Cabozantinib,casdatifan合併抗腫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簡稱VEGFR-TKI),在過去既往接受過治療的透明細胞腎細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療效。

Casdatifan合併Cabozantinib(癌必定/Cabometyx/卡博替尼)治透明細胞腎細胞癌 閱讀全文 »

2025042906 1

基因轉位腎細胞癌的未來展望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轉錄因子 E3 (TFE3) 位於 X 染色體的 Xp11 處,其特徵是涉及 XP11 基因座 1出現染色體的重排。此亞型以前稱為 Xp11.2 轉位的腎細胞癌,是 MiT 家族中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亞型。儘管轉錄因子 E3 (TFE3) 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兒童和年輕人中最為常見,據估計,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約佔了兒童腎細胞癌病例的三分之一,佔 45 歲或以下腎細胞癌患者病例的 15%,估計大約佔了成人腎細胞癌病例的 4%,但其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正在增加。   而MiTF的基因家族中另一個成員,TFEB 轉位之腎細胞癌就不如 TFE3轉位之腎細胞癌常見,且涉及到 6p21 染色體。組織學上,TFEB 基因融合性之腎細胞癌,通常呈現雙相微觀結構,其特徵是大的、上皮樣細胞,具有透明和嗜酸性細胞質(類似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和小的、嗜酸性細胞,其細胞核深染,形成玫瑰花結狀結構。   而 MITF 腎細胞癌是由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的,由於這些變化而發展的腎細胞癌則被稱為 MITF 基因家族易位的腎細胞癌。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治療遺傳相關之MITF基因改變的腎細胞癌,但我們目前不主張對該族群進行主動監測。MITF之腎細胞癌與 MITF (p.E318K) 的遺傳性的錯義基因突變有關。受影響的患者會罹患腎細胞癌以及 共同出現有腎細胞癌與黑色素瘤的情況。 p.E318K基因突變的 MITF 蛋白會受到受損的 SUMO化影響,差異性地調節 DNA 結合,並驅動與細胞生長、增殖和發炎有關的基因知轉錄活性增強。這可能解釋了 MITF p.E318K 突變的致癌作用。   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的疾病罕見性為其的處置上帶來了自身的挑戰,這使得轉移性基因轉位的

基因轉位腎細胞癌的未來展望 閱讀全文 »

2025042905 1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可以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   此外,多房囊性形態與 MED15::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之間的關聯,代表了迄今為止所描述的這些腫瘤中融合基因之夥伴與形態的最強關聯。 MED15 編碼多蛋白複合物 PC2 和 ARC/CRIP 的亞基,並轉錄共活化因子而發揮作用。MED15::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比起其他 TFE3 FE3 基因重排腎細胞癌,會具有更高的 PD-L1(程序性死亡配體 1)蛋白的表達和 T 細胞的浸潤頻率。鑑於數據顯示 TFE3 FE3 基因重排腎細胞癌可能更容易受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影響,這一點尤其重要。     我們了解到TFE3基因重排腎細胞癌的腫瘤微環境,會比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的微環境具有更高的免疫允許性,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目前確實是高度免疫治療可行的癌症。根據研究的數據,30% ~90% 的TFE3基因重排之腎細胞癌的腫瘤細胞和腫瘤浸潤單核細胞中會表達 PD-L1蛋白。   雖然目前單獨使用抗PD-1治療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的療效臨床數據有限。儘管如此,我們可以預見,這些免疫藥物之臨床試驗所收錄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患者的數量非常有限,這將導致結果難以解讀。需要更深入的分子表徵,包括轉錄組途徑特異性特徵(如血管生成、免疫或代謝特徵),以彌合疾病理解與有效全身性免疫治療之間的差距。   CheckMate 920 是一項多隊列、3b/4 期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 nivolumab 合併 ipilimumab 治療先前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轉移性腎細胞癌。研究中的非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包括有 52 名患者,其中兩名患有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該隊列所有非透明細胞的腎細胞癌患者的腫瘤客觀緩解率為 19.6%;然而,在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患者中並未觀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可以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嗎? 閱讀全文 »

2025042904 1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該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嗎?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   關於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 VEGF標靶藥物治療活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數據有限。   2010 年,Choueiri 等人報告了 15 名具有免疫核染色有強 TFE-3表達之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的成年患者,接受 VEGF 標靶治療(10 名接受sunitinib、3 名sorafenib、1 名bevacizumab和 1 名ramucirumab)的生存結果,其中 80% 的患者為女性,平均年齡為 41 歲。三分之一的患者過去曾接受全身治療,三分之二的患者處於第一線治療狀態。中位追蹤時間為 19 個月,中位無惡化存活期 (PFS) 和總存活期 (OS) 分別為 7.1 個月和 14.3 個月。根據 RECIST標準分析,三名患者獲得腫瘤的部分緩解(緩解持續時間分別為 7、13 和 27 個月),七名患者病情穩定,五名患者病情惡化。儘管這項回顧性和小樣本研究存在潛在的偏見,但它卻證明了 VEGF 標靶治療可以使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 成年患者受益。   同年,Malouf 等人報告了一項法國回顧性研究的結果,該研究重點關注 21 名在第一線接受治療的轉移性和可評估疾病的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成年和年輕患者。在一項針對 23 名轉移性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患者的研究中,他們接受了多種全身性藥物的多種療法治療,包括sunitinib、sorafenib、細胞激素和 mTOR 抑制劑;其中以接受 VEGF標靶治療的患者預後較好。在第一線治療中,11 名患者接受sunitinib治療,9 名患者接受細胞激素治療(IFN-alpha 和 IL-2 或高劑量 IL-2)。使用sunitinib治療後,有 4 例(36%)獲得了腫瘤的客觀緩解(1 例完

談談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該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嗎? 閱讀全文 »

202504290301

認識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文:中西醫腫瘤專科 陳駿逸醫師 血液腫瘤科/細胞治療中心 陳駿逸醫師   概論: 小眼畸形相關轉錄因子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簡稱 MiTF) 的基因家族包括 TFE3、TFEB 和 MITF。此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具有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並且會驅動相似基因的轉錄。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會造成體細胞染色體轉位,進而引起腎癌,所以又有人稱之為TFE3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tRCC)。此等轉位性腎細胞癌是散發性的腎細胞癌的組織學亞型,約佔腎細胞癌腫瘤的 1-5%。轉錄因子 E3 (TFE3) 位於 X 染色體的 Xp11 處,其特徵是涉及 XP11 基因座 1出現染色體的重排。此亞型以前稱為 Xp11.2 轉位的腎細胞癌,是 MiT 家族中基因轉位的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亞型。儘管轉錄因子 E3 (TFE3) 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兒童和年輕人中最為常見,據估計,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約佔了兒童腎細胞癌病例的三分之一,佔 45 歲或以下腎細胞癌患者病例的 15%,估計大約佔了成人腎細胞癌病例的 4%,但其在老年人中的發生率正在增加。   這種腫瘤可表現出多種的形態。從組織學上看,腫瘤通常呈現由透明細胞和顆粒狀嗜酸性的細胞質所形成的乳頭狀結構。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腫瘤很小(約2 公分)時就會擴散,也被發現會有晚發性的轉移,因此需要長期的臨床追蹤。   而MiTF的基因家族中另一個成員,TFEB 轉位之腎細胞癌就不如 TFE3轉位之腎細胞癌常見,且涉及到 6p21 染色體。組織學上,TFEB 基因融合性之腎細胞癌,通常呈現雙相微觀結構,其特徵是大的、上皮樣細胞,具有透明和嗜酸性細胞質(類似透明細胞腎細胞癌)和小的、嗜酸性細胞,其細胞核深染,形成玫瑰花結狀結構。   由於 TFE3 和 TFEB 的基因變異不具有遺傳性,因此相關的腎細胞癌通常是直到手術切除腫瘤時才被發現。雖然對於此類腫瘤該進行何種腎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尚不清楚,但對於此類患者來說,部分腎切除術是可以接受的。   在許多情況下, 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在確診時大多已經是晚期,並且通常伴隨著不良後果。然而,其病理生理學仍不太清楚。不幸的是,TFE3基因重排的腎細胞癌對於目前標準腎癌之治療反應並不理想,並且目

認識罕見的轉錄因子E3 基因重排(TFE3)的腎細胞癌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