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大小事

2025011305

薈萃性分析 探討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合併化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發表於2014年之醫學期刊Clinical Therapeutics之一份案例報告。關於使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患者的治療選擇上是很有限的,因為他們對標準劑量化療的耐受性比較差。本案例報告介紹了學者採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達珂/Dacogen)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細胞療法,治療2例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療經驗。   治療方法為:第 1 至 5 天給予超低劑量Decitabine (10 mg),於第 14 天才給予 CIK 細胞,每次輸注 2 0- 80億個CIK細胞。最後,此治療方案使兩個病例的血液學功能均明顯地恢復,且存活率均優於預期。超低劑量Decitabine聯合CIK治療對於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2013年有人提出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兩例療效觀察。分析兩例使用去甲基化藥物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兩例患者先前均有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病史,其中一例依FAB分型為M4型,一例為M6型。   觀察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單獨Decitabine治療;單獨CIK治療;Decitabine+CIK治療)後淋巴細胞亞群、血液學反應、輸血頻率、白血病基因表現、臨床療效(有否獲得CR或PR)、生活品質及存活時間的變化。

薈萃性分析 探討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合併化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 閱讀全文 »

2025011304 1

超低劑量Decitabine(達珂/Dacogen)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 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發表於2014年之醫學期刊Clinical Therapeutics之一份案例報告。關於使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患者的治療選擇上是很有限的,因為他們對標準劑量化療的耐受性比較差。本案例報告介紹了學者採用超低劑量Decitabine(達珂/Dacogen)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細胞療法,治療2例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療經驗。   治療方法為:第 1 至 5 天給予超低劑量Decitabine (10 mg),於第 14 天才給予 CIK 細胞,每次輸注 2 0- 80億個CIK細胞。最後,此治療方案使兩個病例的血液學功能均明顯地恢復,且存活率均優於預期。超低劑量Decitabine聯合CIK治療對於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2013年有人提出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兩例療效觀察。分析兩例使用去甲基化藥物Decitabine搭配CIK療法治療老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兩例患者先前均有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病史,其中一例依FAB分型為M4型,一例為M6型。   觀察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單獨Decitabine治療;單獨CIK治療;Decitabine+CIK治療)後淋巴細胞亞群、血液學反應、輸血頻率、白血病基因表現、臨床療效(有否獲得CR或PR)、生活品質及存活時間的變化。

超低劑量Decitabine(達珂/Dacogen)搭配自體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 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老年患者 閱讀全文 »

2025011304 1

低劑量decitabine所啟動之化學免疫療法 有望治療抗藥性之復發或難治性消化道癌症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對於抗藥性之復發或難治性消化道癌症,改善其治療結果有其迫切需求性,低劑量decitabine的有效策略,為更寬廣之癌症治療空間提供了良好的理由。   低劑量decitabine對化療和免疫療法,有潛在的再激活化療和免疫療法之療效的特性,在臨床前和先前的初期臨床試驗中均已得到證實,評估低劑量decitabine所啟動之化學免疫療法,對於有抗藥性之復發/難治性的食道癌、胃癌或大腸癌患者,後續治療的療效。   共有45 名患者接受了5 天的低劑量decitabine治療,隨後重新給予先前已經出現抗藥性的化療方案(即低劑量decitabine所啟動之化學免疫療法,簡稱D-C 組);或是接受上述5 天的低劑量decitabine治療,隨後重新給予先前已經出現抗藥性的化療方案,及接受細胞激素誘導的殺手細胞治療(簡稱D-C + CIK 組)。   多種機制參與了抗藥性和腫瘤惡化的必然發展。然而,越來越明顯的是,表觀遺傳學對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的影響,在產生抗藥性的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遺傳策略可以克服化療抗藥性,並讓各種癌症治療敏感性再度恢復到基線狀態。擾動表觀遺傳學的變化,特別是去甲基化劑,可能透過重置表觀遺傳基礎設施和改變腫瘤中的基因表達,使的癌細胞重新對化療敏感。而Decitabine是去甲基化劑,其逆轉腫瘤特異性 DNA 甲基化所需的濃度,遠低於產生最大細胞毒殺性所需的濃度。表觀遺傳學的干擾對抗藥性有明顯的可逆性,從而為使用低劑量decitabine治療,作為當前標準化療抗藥性的解毒劑以及作為大幅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基礎。   根據報告, 45 名接受了5 天的低劑量decitabine治療,隨後重新給予先前已經出現抗藥性化療方案的患者中,有11 名 (占比為24.4%) 報告了 3 至 4 級的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可以控制的,且無患者發生治療相關的死亡。客觀的腫瘤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為 24.44% 和 82.22%,其中兩例患者獲得持久性的腫瘤完全緩解。

低劑量decitabine所啟動之化學免疫療法 有望治療抗藥性之復發或難治性消化道癌症 閱讀全文 »

2025011302 1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免疫治療用於早期食道鱗狀細胞癌的長期臨床療效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發表於2022年之醫學期刊”細胞療法”的研究,在闡述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免疫治療嫆於早期食道鱗狀細胞癌的長期臨床療效。在這項回顧性的臨床研究中,作者調查了基於CIK細胞的免疫療法對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長期存活的影響。   該研究的方法如下:共有87位接受綜合治療的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納入研究。其中對照組(接受標準治療)43例,接受標準治療合併CIK治療組44例。流式細胞儀分析檢測CIK細胞的表型及抗腫瘤功能。比較兩組的臨床特徵,並採用 Kaplan-Meier 分析確定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的存活率之估計值。   該研究的結果: CIK細胞含有較高比例的主要功能之免疫細胞(CD3+CD56+群)所組成,在體外試驗下發現CIK細胞對食道癌細胞有較強的殺傷能力。重要的是,早期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中,合併接受CIK治療組的總體存活時間和無惡化存活期,都明顯高於對照組。然而,與對照組相比,這些結果表明接受標準治療,且合併接受CIK治療,有可能延長患者的長期存活時間,並可作為治療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新標準方法。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IK)之免疫治療用於早期食道鱗狀細胞癌的長期臨床療效 閱讀全文 »

2025011301 1

該如何治療食道癌?聚焦於鱗狀細胞癌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食道癌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每年有超過60 萬例新診斷病例,佔所有癌症病例的3% 以上。食道癌病例日益增加,特別是在較發達國家。雖然流行病學的變化帶來了新的挑戰,但最近的進展也改變了如何治療食道鱗狀細胞癌的看法。   食道鱗狀細胞癌的診斷、分期和治療計劃 食道癌患者常表現為吞嚥困難、胃腸道出血、反覆嗆到或嘔吐、體重減輕等主要症狀。因此,遇到這些症狀的患者應該接受內視鏡檢查,分別從所有可疑區域採集六至八個代表性切片樣本。然後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對組織學腫瘤類型進行分類,食道鱗狀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組織型態。   食道鱗狀細胞癌應根據目前的 TNM(腫瘤-淋巴結-轉移)分類進行進一步腫瘤分期,完整的臨床檢查包括頸部、胸部和腹部的電腦斷層掃描或正子攝影-斷層掃描。此外,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和支氣管鏡檢查來評估源發腫瘤的狀態,以及其對周圍器官的侵襲,以及對常規局部治療範圍之外的疑似淋巴結轉移,需要進行確認,而切片活檢則是可選擇性的,但不是強制性的。   由於患者的複雜性和預後不良,必須進行多學科的評估和整合出適合個體之治療計劃。應該對每位患者進行營養評估和治療、心理社會支持以及安寧療護等支持性護理。   食道鱗狀細胞癌的分子標記 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道鱗狀細胞癌患者建議進行免疫指標-程序性死亡配體 1 (PD-L1) 的免疫組織化學分析,以確定是否適合免疫療法。腫瘤比例評分(TPS) 代表具有部分或完全之細胞膜染色的存活腫瘤細胞,且強度不限;而綜合陽性評分(CPS) 則包括陽性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療藥物的核准與每個重要里程碑之臨床試驗中使用的 PD-L1 評分方法有相關。  

該如何治療食道癌?聚焦於鱗狀細胞癌 閱讀全文 »

2025011103 1

腫瘤溫熱治療和癌症免疫療法 是平行的兩條線?還是會擦出火花的兩條線?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腫瘤溫熱治療具有多重的免疫效應 腫瘤溫熱治療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是多重的。   腫瘤溫熱治療會導致癌細胞之腫瘤的抗原主動和被動釋放出來。在臨床上常用的 41-43°C 溫度之腫瘤溫熱治療下,HSP(熱休克蛋白)和腫瘤特異性的癌症抗原,可以從癌細胞的外泌體中釋放出來。當HSP 向癌細胞外的環境釋放增加,會增加腫瘤抗原的呈現,並因此刺激腫瘤周遭淋巴結的免疫細胞活性,從而促進抗癌免疫週期的啟動。   熱刺激後會釋放HSP(熱休克蛋白),會部分透過上調 MHC-I、MHC-II 和多種共刺激的分子(例如 CD80、CD86、CD40),進而促進抗原呈現細胞對腫瘤抗原的攝取,爾後會遷移至淋巴結,隨後活化T 細胞。   此外,腫瘤溫熱治療可以增強 T 細胞所建構的免疫監視系統,還可以上調抗原呈遞細胞(例如樹突狀細胞))上 Toll 樣受體 4 (TLR4) 的表達,並誘導細胞激素、趨化因子和一氧化氮的釋放,這些將有助於誘導適應性的免疫反應。而參與適應性免疫反應,包括 T 細胞和抗原呈遞細胞,同樣會對熱敏感。   腫瘤溫熱治療還可以透過增加c-FLIP(一種主要的抗凋亡調節因子)的消耗,來增加淋巴細胞的持久性,從而增強免疫主力部隊之T 細胞向腫瘤所在處的運輸效率,並誘導位於內皮小靜脈上的細胞間黏附分子1 (ICAM-1) 之表達,這個也會加強 T 細胞運輸至腫瘤組織的運輸效率。此外,腫瘤溫熱治療還可以增加腫瘤的血液灌注,並降低腫瘤內的間質壓力,這可能有助於治療性的共刺激分子或免疫效應細胞浸潤到腫瘤中,以及增加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滲透率。   腫瘤溫熱治療還可以透過誘導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 MICA(MHC I 類多肽相關序列 A)之NKG2D的聚合,來增強自然殺手細胞的遷移和溶解活性。最後,腫瘤細胞的凋亡部分是會藉由熱壓力所誘導之效應 T 細胞中的 Fas 配體 (FasL) 和細胞激素的上調所導致。

腫瘤溫熱治療和癌症免疫療法 是平行的兩條線?還是會擦出火花的兩條線? 閱讀全文 »

2025011101 1

腫瘤溫熱治療是癌症細胞療法的優質幫手嗎??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自古以來,體溫的升高就被認為是人體針對病原體入侵的防禦免疫反應,用熱來治療人類癌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臘時代之希波克拉底的著作。   然而,熱作為癌症治療方式在過去幾十年才開始受到西醫界的嚴格評估。   人們發現可以用腫瘤溫熱治療來提高標準癌症療法(例如化療和放射治療)的效率,然而,免疫藥物與免疫細胞療法,可以與腫瘤溫熱治療互相結合來治療癌症,這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概念,因為腫瘤溫熱治療的顯著臨床效果,是對抗癌免疫系統的重新啟動,這點與免疫藥物與免疫細胞療法有雷同之處。   癌症擁有可以被免疫系統辨識的獨特之腫瘤抗原。樹突細胞在腫瘤部位攝取腫瘤抗原後,它們就能夠透過進入到腫瘤部位周遭之淋巴結、並對處於其內的淋巴細胞針對欲攻擊之癌症進行相對應之免疫的教育與訓練,進而產生專一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在擴增產生後,大量具備有專一性的細胞毒殺性之T淋巴球會被運送到腫瘤部位,進行針對癌細胞的殺傷,即為適應性的免疫力,如下圖所示。   圖:透過熱治療可以改善抗腫瘤的適應性的免疫力 熱治療會影響多種因素,進而提高對腫瘤抗原的適應性的免疫力,最終產生針對腫瘤抗原的免疫反應。   身體出現發燒會導致體溫的生理設定值因此升高,透過體內之特定的溫度感應器增加核心的體溫。熱治療與發燒有根本上的不同,因為熱治療會升高核心的體溫,而不會改變生理的溫度設定點。.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支持腫瘤溫熱治療可以作為癌症免疫治療的輔助好幫手。   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結果均發現,搭配輕度的熱治療,亦即加熱溫度之需要在39–45°C範圍內。可以造成某些生理效應(包括癌細胞的死亡),而不會對鄰近的正常組織造成嚴重損傷時,並且可改善抗腫瘤的免疫反應。   熱治療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溫造成的細胞毒殺性作用和直接殺死腫瘤細胞上。儘管透過儀器將癌細胞或組織加熱至> 42°C 的溫度1 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可以造成顯著的癌細胞被殺滅。因此,輕度的熱治療(即在發燒範圍內,39-41°C)和中度熱療(溫度達到41°C),在臨床治療上是比較容易實現,和病患較能夠耐受。   熱治療後會導致抗癌免疫反應的改善,其中之分子機制包括熱休克蛋白的產生、以及腫瘤抗原呈現細胞的活化和淋巴細胞運輸效率的提升。   溫熱治療會誘導的不同免疫活化機制。

腫瘤溫熱治療是癌症細胞療法的優質幫手嗎?? 閱讀全文 »

202501080101

癌症熱治療在多學科整合治療中的定位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腫瘤溫熱治療通常可與化療和放療合併用於癌症治療。最近,免疫療法已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透過同步進行之免疫療法和熱治療,目前呈現出令人振奮的新方向。   腫瘤溫熱治療是指利用熱量去提高全身和/或局部腫瘤組織的溫度,藉此治療惡性腫瘤。臨床上可以單獨使用腫瘤溫熱治療,也可與放射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等其他方法合併使用。腫瘤溫熱治療可以依給予的方式主要分為3類:局部腫瘤溫熱治療 、區域腫瘤溫熱治療及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   局部腫瘤溫熱治療可以提高局部腫瘤的溫度,藉此治療皮膚或自然體表上之腫瘤,例如頸部淋巴結轉移和皮膚腫瘤。   局部腫瘤溫熱治療也可以透過加熱,去增加其對於器官或四肢的灌注,或是進行腹腔內熱治療,通常也可與化療和深部腫瘤的射頻消融合併使用。而全身性腫瘤溫熱治療多用於治療轉移性的癌症。   熱治療是一種根據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對熱的不同反應,加熱病變部位以治療腫瘤的療法。腫瘤中的血管與正常組織的血管不同。正常的血管系統是由小動脈、微血管和靜脈組成的網路。相較之下,腫瘤血管聚集成混亂的毛細血管網絡,其中大部分缺乏平滑肌肉層和神經支配。局部熱治療可以造成血管擴張,血流灌注增加,改善腫瘤的氧合程度,進而減輕發炎和深部組織充血,並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進而緩解疼痛。   但當加熱溫度高於42°C 時,腫瘤血管系統會因滲透性增加,而直接受損,導致微環境中液體和蛋白質的積聚,並導致間質液的壓力升高,進而導致血管受壓和進一步的血管灌注減少。但在加熱至輕度高溫的過程中,反而導致腫瘤血管的損傷機制,腫瘤的生長和增殖會受到抑制。細胞骨架和細胞膜結構的改變,可以破壞腫瘤細胞的運動、細胞內的訊號傳導,進一步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區域性加熱至輕度高溫的腫瘤溫熱治療合併化療,可以提高乳癌多發性肝轉移患者的化學治療效果,過程中可以顯著加速化學分子氧與細胞代謝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氧化壓力顯著增強,並增加化療誘導的細胞凋亡。   對於晚期卵巢癌和大腸直腸癌,廣泛的腹膜轉移往往是預後不良的象徵。在這些患者中,腹膜復發是一個主要問題。由於腹腔給藥的高選擇性和局部腹腔內化療的藥物動力學特徵,讓HIPEC(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 對晚期卵巢癌和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存具有積極

癌症熱治療在多學科整合治療中的定位 閱讀全文 »

2025010715 1

健保給付Ruxolitinib(如:Jakavi/捷可衛)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1.用於治療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 Consensus Criteria中度風險-2或高風險之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所造成脾臟腫大(symptomatic splenomegaly)及/或其他相關全身症狀且不適於接受幹細胞移植的病人(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每次申請之療程以6個月為限,送審時需檢送影像資料及症狀改善之病歷紀錄,每6個月評估一次。 (2)用藥後第一次評估時,需達到症狀反應(symptom response)或脾臟體積無惡化兩者之一,且同時無AML tran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 Ⅰ.症狀反應:MPN-SAF-TSS分數或MPN-10與治療前基準值相比,需下降超過50%。 Ⅱ.脾臟體積無惡化:使用電腦斷層評估,脾臟長度未增加超過治療前基準值之40%以上(或體積增加未達25%以上)。 Ⅲ.AML transformation:骨髓中之芽細胞≥20%或血液中之芽細胞≥20%合併芽細胞數值≥1×109/L。 (3)用藥後第二次及其後的評估,必須顯示無疾病惡化(無症狀惡化且脾臟體積無惡化,並同時無AML trans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Ⅰ.無症狀惡化:未出現新症狀,且MPN-SAF-TSS分數或MPN-10未超過治療前的基準值。 Ⅱ.脾臟體積無惡化:使用電腦斷層評估,脾臟長度未增加超過最佳反應(best response)時之脾臟長度40%以上(或體積增加未達25%以上)。 Ⅲ.AML transformation:骨髓中之芽細胞≥20%或血液中之芽細胞≥20%合併芽細胞數值≥1×109/L。

健保給付Ruxolitinib(如:Jakavi/捷可衛)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

2025010714 1

健保給付Fedratinib (如:Inrebic/恩瑞比)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1.用於未曾接受Janus 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治療或曾接受ruxolitinib 治療後不耐受或有禁忌症,且為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Consensus Criteria 中度風險或高風險之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所造成脾臟腫大(symptomatic splenomegaly)及/或其他相關全身症狀且不適於接受幹細胞移植的成人病人(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每次申請之療程以6個月為限,送審時需檢送影像資料及症狀改善之病歷紀錄,每6個月評估一次。 (2)用藥後第一次評估時,需達到症狀反應(symptom response)或脾臟體積無惡化兩者之一,且同時無AML tran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 Ⅰ.症狀反應:MPN-SAF-TSS分數或MPN-10與治療前基準值相比,需下降超過50%。 Ⅱ.脾臟體積無惡化:使用電腦斷層評估,脾臟長度未增加超過治療前基準值之40%以上(或體積增加未達25%以上)。 Ⅲ.AML transformation:骨髓中之芽細胞≥20%或血液中之芽細胞≥20%合併芽細胞數值≥1×109/L。 (3)用藥後第二次及其後的評估,必須顯示無疾病惡化(無症狀惡化且脾臟體積無惡化,並同時無AML trans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 Ⅰ.無症狀惡化:未出現新症狀,且MPN-SAF-TSS分數或MPN-10未超過治療前的基準值。

健保給付Fedratinib (如:Inrebic/恩瑞比)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