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

2025010714 1

健保給付Fedratinib (如:Inrebic/恩瑞比)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1.用於未曾接受Janus 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治療或曾接受ruxolitinib 治療後不耐受或有禁忌症,且為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Consensus Criteria 中度風險或高風險之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所造成脾臟腫大(symptomatic splenomegaly)及/或其他相關全身症狀且不適於接受幹細胞移植的成人病人(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每次申請之療程以6個月為限,送審時需檢送影像資料及症狀改善之病歷紀錄,每6個月評估一次。 (2)用藥後第一次評估時,需達到症狀反應(symptom response)或脾臟體積無惡化兩者之一,且同時無AML tran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 Ⅰ.症狀反應:MPN-SAF-TSS分數或MPN-10與治療前基準值相比,需下降超過50%。 Ⅱ.脾臟體積無惡化:使用電腦斷層評估,脾臟長度未增加超過治療前基準值之40%以上(或體積增加未達25%以上)。 Ⅲ.AML transformation:骨髓中之芽細胞≥20%或血液中之芽細胞≥20%合併芽細胞數值≥1×109/L。 (3)用藥後第二次及其後的評估,必須顯示無疾病惡化(無症狀惡化且脾臟體積無惡化,並同時無AML transformation),方得以繼續使用。分別定義如下: Ⅰ.無症狀惡化:未出現新症狀,且MPN-SAF-TSS分數或MPN-10未超過治療前的基準值。

健保給付Fedratinib (如:Inrebic/恩瑞比)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

2025010707 1

抗 HER2 標靶Zanidatamab(Ziihera) 徹底改變肝外膽管癌和膽囊癌的治療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寫在最前面 Zanidatamab(Ziihera)是一種標靶HER2 的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結合HER2 的兩個非重疊表位(epitope),也就是針對兩個雙互補位點(biparatopic binding)結合。2024 年11 月20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加速批准zanidatamab-hrii(Ziihera,Jazz Pharmaceuticals, Inc.),一種雙特異性HER2 定向抗體,用於先前治療過的、不可手術切除或轉移性HER2陽性(IHC 3+)之膽道癌。   同時FDA 也批准 VENTANA PATHWAY 抗 HER-2/neu (4B5) 兔單株一抗(Ventana Medical Systems, Inc./Roche Diagnostics)作為HER2陽性之伴隨診斷設備,以幫助識別可能有資格接受治療的 BTC 患者Ziihera 治療。   此項適應症的核准是根據HERIZON-BTC-01 (NCT04466891) 臨床試驗之結果,它是一項開放標籤多中心、單臂試驗,受試者為 62 名手術不可切除或轉移性 HER2 陽性 (IHC3+) 膽道癌症的患者,對療效進行了評估。患者必須在晚期膽道癌疾病背景下,先前已經接受過至少一種含有化療gemcitabine的治療方案。   主要療效結果指標是腫瘤客觀緩解率 (ORR) 與腫瘤緩解持續時間 (DOR),由獨立中央審查委員會根據 RECIST v1.1標準評估。腫瘤客觀緩解率為 52%,中位 腫瘤緩解持續時間為 14.9 個月。   zanidatamab處方資訊包含胚胎-胎兒毒性的黑框警告。至少有 20% 接受 zanidatamab-hrii 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腹瀉、輸液相關反應、腹痛和疲勞。建議的 zanidatamab-hrii 劑量為 20 mg/kg,每 2 週靜脈輸註一次,直至病況惡化或出現不可接受的毒性。     膽道癌之介紹 膽道癌由一群異質性的罕見腫瘤組成,包括肝內膽管癌(iCCA)、肝外膽管癌(eCCA)、膽囊癌(GBC)和壺腹癌(AC)。由於膽道癌的侵襲性生物學特性和症狀出現較晚,大多數患者確診之實已經是晚期不可手術切除和/或轉移性膽道癌的階段。因此,膽道癌預後很差,5 年總體存活率低於 20%。   長期以來,晚期膽

抗 HER2 標靶Zanidatamab(Ziihera) 徹底改變肝外膽管癌和膽囊癌的治療 閱讀全文 »

2025010705 1

壺腹癌的精準醫療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壺腹癌很少見,但發生率卻不斷增加。壺腹癌具有指導治療選擇上的分子基因學改變,特別是在手術不可切除的病例中。這些改變在壺腹癌亞型(腸道、胰膽或混合)中更為常見,建議對於所有無法接受手術的壺腹癌患者應該精準醫療,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來建構個人化治療的方向。   壺腹癌起源於遠端膽管、胰管和十二指腸交匯處的 Vater 壺腹。但壺腹癌因腸道和胰膽亞型而會有所差異,這些亞型會產生可以指導治療的選擇性改變上的分子基因學改變。   壺腹癌的解剖學和病理學 壺腹周圍癌是指源自胰頭、遠端膽總管和十二指腸的腫瘤。這與壺腹癌不同,壺腹癌則定義為以遠端膽管、胰管和十二指腸交匯處的 Vater 壺腹區域為中心的腫瘤。大多數壺腹癌由具有 3 種組織學亞型的腺癌組成,根據上皮起源可以分為,腸道亞型、胰膽管亞型或混合亞型。腸型壺腹癌起源於腸上皮,而胰膽亞型壺腹癌來自遠端胰管和膽總管。胰膽亞型約佔30~50%,混合亞型約佔5~10%,與腸型壺腹癌相比,胰膽管型壺腹癌具有更具侵襲性的表型。   而免疫組織化學 (IHC) 標記物可以區分這些不同類型。例如:MUC11/CK71 免疫組織化學標記與胰臟導管癌、胰膽來源之壺腹癌和膽管癌有關。相反,MUC21/CDX21/CD201 與腸型壺腹腺癌有相關。   具有腸道表型壺腹癌且無淋巴結受累的患者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為88.4%,中位存活期為172.8個月。而具有淋巴結轉移的胰膽管表型壺腹癌患者的預後最差,5年存活率為20%,中位存活期為7.4個月。在大多數報告的研究中,混合亞型組織學腫瘤患者的預後不差,更接近腸道亞型壺腹癌。此外,顯微靜脈和淋巴管的侵犯,與壺腹癌之遠端轉移和淋巴轉移的風險增加有關。     壺腹癌的流行病學 壺腹癌僅佔胃腸道癌症的0.2%,但自1970年以來發病率一直以每年0.5%至0.9%的速度增加。目前仍不確定是否是影像檢查方式的改進促進了這一增長。對壺腹癌、肝癌、胰腺癌和膽道癌的多項薈萃分析表明,大多數壺腹癌患者為男性且年齡超過60歲,且在過去30年中壺腹癌的發病率不斷增加。黑人種族、較高的分期和級別以及沒有手術治療,會與壺腹癌的臨床結果惡化有關係。    

壺腹癌的精準醫療 閱讀全文 »

2025010703 1

關於壺腹癌之腫瘤基因突變的觀點及精準治療的意義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以及最近的基因組學之生物標記,已經被用來確定最有可能從全身性治療中受益的患者亞群,並希冀藉此改善預後。當代基因組學的評估揭示了基因和細胞訊號路徑的改變,對精準癌症的治療上有潛在的影響。   壺腹癌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比例不到 1%,發生率約為每 100 萬人中有 6 例。傳統上使用組織學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將壺腹腫瘤分為腸亞型、胰膽亞型或混合亞型。儘管關於免疫形態學分類的預後價值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腸亞型壺腹癌會比胰膽亞型壺腹癌,可能表現出更好的存活率。   1.簡介 壺腹腺癌是一種發生於壺腹的罕見惡性上皮性腫瘤。壺腹腫瘤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 0.2%,佔所有壺腹周圍癌的 4-16%,佔所有胰十二指腸癌的 9-15%。根據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壺腹腺癌的年發生率約為每 100 萬人中有 6 例。   壺腹腫瘤是被稱為壺腹周圍腫瘤的一大類腫瘤的其中一部分。   壺腹周圍腫瘤包括壺腹部及其鄰近結構內所產生的腫瘤,包括十二指腸、胰內膽總管和胰頭。在臨床和病理學上很難確定壺腹周圍腫瘤的確切來源,特別是在腫瘤浸潤的情況下。雖然這些壺腹周圍之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即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相同的,但壺腹周圍區域腺癌之間的長期結果卻是差異很大。   超過80%的壺腹癌是可以手術切除的,5年存活率達30-50%以上,明顯高於膽管癌和胰臟癌的切除率和存活率。然而,儘管壺腹腺癌的手術可切除率較高,但大多數壺腹癌切除患者仍然會死於該疾病,基因檢測可能在改善預後和治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壺腹部的解剖 壺腹部是三種不同解剖結構的交叉點:膽管、主胰管(Wirsung)和十二指腸黏膜。通常,遠端膽管在十二指腸壁內與胰管匯合,形成公共通道(長度通常<3毫米),然後通過壺腹(肝胰壺腹)處的乳頭孔排空到十二指腸管腔。平滑肌纖維覆蓋十二指腸內遠端膽總管、胰管和共同通道,並調節流量。有時,遠端膽管和主胰管可分別經由不同的乳頭孔引流,或者經由共同的壺腹孔引流。此外,遠端膽管在進入十二指腸壁之前可以與主胰管匯合,從而形成一個長的公共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導管的十二指腸外匯合被認為是先天性異常,並與總膽管囊腫和膽囊癌的存在有關,可能是由於胰臟流出物回流到總膽管所導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壺腹腫瘤的中心位於壺腹區域。如果 >75% 的腫

關於壺腹癌之腫瘤基因突變的觀點及精準治療的意義 閱讀全文 »

2024122505 1

陳駿逸醫師慶祝2024年聖誕節 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卵巢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為其發病症狀不容易察覺、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所以大多診斷之時都已經是晚期階段,   盡可能於診斷之時給予適合且理想的腫瘤減積手術,搭配後續之輔助性含有鉑類為基礎的化療以及維持的抗血管新生或是PARP標靶治療,已經成為卵巢癌初始治療的標準模式。   雖然過去的治療模式可能會有將近70%的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之後病情反反覆覆發作,不需要癌症治療間期逐漸縮短,最終導致死亡。雖然新的治療方法有些改變卵巢癌之病死率高居婦科腫瘤之首的態勢,但至今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治對於腫瘤科醫師及癌友仍然是巨大的挑戰,且對於卵巢惡性腫瘤的診療觀念也需要與時俱進,所以陳駿逸醫師為慶祝2024年聖誕節,吃完聖誕大餐後,為感謝大眾一年以來的支持,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含有鉑類為基礎的化療處方是上皮性卵巢癌的基礎化療方案,臨床上之無鉑間期(簡稱PFI)指的是卵巢癌患者停止鉑類化療後,倒出現卵巢癌疾病惡化或復發的時間。   而鉑類化療抗藥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1991年學者首先根據患者的PFI,將復發性卵巢癌分為2類,鉑類化療抗藥(指的是PFI<6個月)和鉑類化療敏感復發(指的是PFI≥6個月)。這一個重要的觀念至今仍為廣泛使用於臨床實務上。   2011年Friedlander等誘導入了”鉑類化療困難治療”的概念,指的是以鉑類為基礎的第一線治療之療效是無效的,或是於治療4周內病情仍然持續惡化的卵巢癌,並且將鉑類化療敏感復發分為2個次族群,鉑類化療敏感復發(PFI≥12個月)和鉑類化療只是部分敏感性的復發(PFI為6~12個月)。   2024年美國國立全方位癌症網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發佈的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之診治共識,更新了 鉑類化療抗藥和鉑類化療敏感的定義,而鉑類化療敏感的定義與前面所述是相似,指的是鉑類化療結束後超過6個月以後才復發;而鉑類化療抗藥的定義則比過去之定義有所擴展,指的是初次治療、維持治療或復發治療期間病情有所惡化、或是治療期間病情穩定或持續存在(不包括維持治療期間穩定)或化療結束後腫瘤完全緩解後,不到6個月癌症就復發或是病情有所惡化。   無鉑間期(簡稱PFI)這個觀念已經使用了數十年,且廣泛用於預測卵巢癌患者對

陳駿逸醫師慶祝2024年聖誕節 來個卵巢癌治療2025年的展望 閱讀全文 »

2024122503 1

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針對同源重組缺陷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一項前瞻性、多中心、探索性、的第二期單臂的 NAN T臨床試驗,探討與研究關於PARP標靶藥物Niraparib(截永樂/Zejula/尼拉帕尼)作為同源重組缺陷晚期卵巢癌之術前輔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該項研究證實,對屬於同源重組缺陷(HRD)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的晚期不能切除之卵巢癌患者,於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確實顯示出一定的療效和可耐受的副作用。   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與初始的腫瘤減積手術相比,手術前使輔助化療後再執行間隔腫瘤減積手術,並未獲得生存益處。而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是迄今為止美國FDA唯一核准可以用於治療已經接受過3種以上化療後、屬於鉑類化療敏感及同源重組缺陷陽性之復發性的卵巢癌患者。   所以就有人提出,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在同源重組缺陷陽性陽、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手術不可切除之卵巢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該項多中心的二期單臂研究,收錄了53 名新診斷同源重組缺陷陽性陽、或是BRCA突變、手術不可切除、晚期(FIGO 3-4期 )之高惡性度的漿液性或子宮內膜樣的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年齡範圍18-75 歲。入組的患者接受了兩個療程(每個療程為期4 周)的Niraparib 單一藥物治療,Niraparib 之起始劑量(每天 200 mg或 300 mg),之後給予間隔腫瘤減積手術和至少四個療程的含鉑類之輔助化療。其後成效不錯者,給予後續的維持治療,且在最後一次化療之12周內給藥(每天200 毫克或300毫克的Niraparib),直至三年的Niraparib療程結束、或疾病進展或患者退出試驗。  

手術前使用Niraparib 針對同源重組缺陷陽性、或是BRCA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閱讀全文 »

2024122501 1

面對乳癌年輕化,Ribociclib幫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時間的延長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乳癌是全球及台灣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最新全球癌症統計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女性新發乳癌約有230萬人,死亡人數為67萬人,發病和死亡都是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是乳癌中最常見的分子亞型,大約占所有乳癌的2/3。     近年來,隨著西化的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篩查診斷技術的進步,台灣年輕乳癌患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特別是停經前之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的乳癌之診療,更是臨床上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隨著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目前已經成為停經前之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之晚期乳癌的標準治療模式,而其中之Ribociclib(kisquali/擊癌利/瑞波西利)更是能夠讓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之晚期乳癌患者長期獲益,以其重要的MONALEESA-7臨床試驗為代表性研究。   相較於年紀較大的患者,年輕乳癌患者往往疾病復發轉移風險比較高、總體存活率也較差。據統計,小於40歲的華裔乳癌患者對比起40~49歲患者,5年無病存活率分別為85.5%和88.1%,10年總體存活率則分別為85.0%和88.7%。而對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年輕患者往往仍未停經,卵巢的功能仍然相當活躍,可能導致更高的雌激素水準,進而導致潛在更高的復發風險,因此,在該類患者的輔助治療中往往需要採用手術或藥物等方式進行卵巢功能的抑制。  

面對乳癌年輕化,Ribociclib幫助晚期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存活時間的延長 閱讀全文 »

202412230301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胸腺瘤和胸腺癌是罕見的縱膈腔上皮惡性腫瘤,包括各種組織學亞型,尤其是胸腺癌其侵襲性強之特徵、特別難治療。   鉑類、小紅莓類化療是公認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案,儘管尚未確定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的明確二線選擇,雖然everolimus和pemtrexed、TS-1等多種藥物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成功。   高惡性度之胸腺瘤和胸腺癌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的高度表達之癌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VEGF) 受體是中流新生血管生成的關鍵信號通路。因此,抗血管標靶藥物中具有對抗VEGF 活性的多種激酶抑制劑(例如sunitinib和Lenvatinib)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潛力,整體反應率分別為26% 和38%。而免疫藥物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 也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的另一種治療策略,例如:PD-1 抑制劑-pembrolizumab則顯示出針對困難治療之病例竟然還有22% 的緩解率。 VEGF 與 T 調節淋巴細胞的募集有關,因此抗血管新生治療可以與免疫檢查點阻斷協同作用,以增加淋巴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和腫瘤的抑制。抗血管標靶藥合併免疫藥物已在肝細胞癌治療中取得了成功,整體緩解率為 46%。然而對於胸腺癌使用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的治療上所知有限,抗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應該會比單獨使用這些藥物更成功。   曾有一名 50 歲、之前有吸菸與貧血病史的男性,被發現前縱膈有富含淋巴球的腫塊,且CD5、CD3、CD20、CD79A、TDT P63、Pankeratin 染色呈陽性,於2018 年5 月診斷為第四a 期的胸腺癌。無法手術切除之情況下,給予前導性化療分案CAP (cyclophosphamide/ Adriamycin/cisplatin) 與類固醇,腫瘤呈現部分緩解,並2018 年9 月接受減瘤手術。   於2019 年 1 月的檢查確認胸膜癌復發,使用 Foundation CDx(基因之次世代定序)對他的初始腫瘤進行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顯示具備以下沒有藥物可介入的基因改變:ABL1 G807_P810del 和 CREBBP R1446L ,以及微衛星的狀態和腫瘤突變負擔是無法確定的。於是繼續接受卡鉑/紫杉醇的化學治療,2019 年 12 月的檢查顯示前縱膈腫瘤又達到部分緩解,但淋巴結疾病則是沒有縮小之穩

抗血管標靶藥物Lenvatinib合併免疫藥物pembrolizumab 治療轉移性胸腺癌 閱讀全文 »

2024112701 1

轉移性乳癌當CDK4/6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 是否該接著用優赫得?從最新研究數據來看

血液腫瘤科 陳駿逸醫師   在2024年世界著名的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SABCS)上,Aditya Bardia教授團隊公佈了DESTINY-Breast06研究的進一步分析結果。Aditya Bardia教授報告題目為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vs physicians choice of chemotherapy (TPC) by pac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on prior endocrine-based therapy: additional analysis from DESTINY-Breast06。中文譯為根據乳癌荷爾蒙治療後疾病惡化的速度,來評估優赫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與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簡稱TPC)療效和安全性的附加分析:來自DESTINY-Breast06研究的資料。   該研究聚焦荷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低表達或是HER2超低表達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在接受至少一種乳癌荷爾蒙治療失敗後,優赫得(T-DXd)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表現,是優於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的。     DESTINY-Breast06是一項隨機性、第三期臨床試驗,收錄了先前已經接受至少一種乳癌荷爾蒙治療失敗且疾病惡化的轉移性乳癌患者。這些轉移性乳癌患者並未接受過針對轉移性疾病的化療。   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優赫得與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的療效,其中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包括capecitabine(占比59.8%)、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占比24.4%)和太平洋紫杉醇(占比15.8%)。在研究的意向治療人群中,優赫得的中位疾病控制的時間顯著地長於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組,分別為13.2個月與8.1個月,(風險比為0.63,P<0.0001)。   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先前乳癌荷爾蒙治療療效對患者後續治療反應的影響,分析重點包括第一線使用乳癌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後,出現疾病惡化時間(TTP),以及根據ESO-ESMO ABC標準的初級與次級的荷爾蒙治療抗藥性。   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配接受優赫得方案(5.4 mg/kg,每3周靜脈注射),或醫師經驗性選擇的化療方案。

轉移性乳癌當CDK4/6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 是否該接著用優赫得?從最新研究數據來看 閱讀全文 »

2024111904 1

乳癌HER-2標靶藥物Pertuzumab (如:Perjeta)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1.早期乳癌 (1)外科手術前後以pertuzumab與trastuzumab(限使用Ogivri、Herzuma、Eirgasun、Herceptin、Kanjinti)及化學療法(術前輔助治療或輔助治療)併用作為輔助性治療用藥,用於具HER2過度表現(IHC3+或FISH+)且具腋下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臟器轉移之早期乳癌病人,若使用於外科手術後,須達病理上緩解(pCR)。   (2)下列I~Ⅲ使用於外科手術前後之總療程合併計算,依藥品仿單記載以 18個療程為上限: I:pertuzumab與trastuzumab併用 Ⅱ:trastuzumab Ⅲ:pertuzumab與trastuzumab皮下注射複方製劑(如:Phesgo)   (3)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核准後每18週須檢附療效評估資料再次申請,若疾病有惡化情形即不應再行申請。

乳癌HER-2標靶藥物Pertuzumab (如:Perjeta) 自2025年01月01日生效的規定 閱讀全文 »